大國何以頻頻注目中亞五國
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 最近,多個大國政治領導人相繼到訪,讓中亞五國頻頻成為國際舞台的聚光焦點。從30日起,美國國務卿克里開始首次連訪中亞五國。兩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剛剛結束對那裡的訪問。7月,印度總理莫迪也曾對中亞五國進行了「旋風」式訪問。
是什麼吸引大國注目中亞五國?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戰略考量和地緣政治博弈?新華國際客戶端給您分析一二。
【「歐亞大陸的巴爾幹」】
中亞五國指的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不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印度,都不約而同地看中了中亞五國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和豐富的能源資源。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從能源資源看,中亞及裏海地區石油儲量一般估計為1500-2000億桶,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8-25%,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被譽為「第二個中東」。哈薩克鋅、鎢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鈾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土庫曼素有「中亞科威特」的美譽,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烏茲別克黃金儲量佔世界第4位。中亞還盛產穀物、棉花等經濟作物,經濟潛力很大。
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亞能源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還因其地緣位置而包含著重大的政治意義。中亞油氣的流向,某種程度上會增添東西方、大國之間博弈的籌碼,各國必定會在此地展開角逐和較量。
《大棋局》一書的作者布熱津斯基在分析歐亞大陸戰略格局時,將中亞地區描述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幹」,他認為,正是因為中亞在歐亞大棋局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中亞的周邊大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基於不同的國家利益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在中亞地區展開戰略角逐。
【各有所需 各遇所難】
綜上可見,美國、日本、印度領導人接踵造訪中亞五國,都有其直接的利益訴求和戰略考慮。但在現實中,這些國家在拓展中亞外交時都面臨著一些難處。
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一直在中亞地區實行政治拉攏、經濟援助和軍事滲透等多管齊下的策略,以期確保其能源利益和全球戰略的實施。"9·11」事件後,中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以反恐為契機,強化了在該地區的存在,對俄羅斯形成了有效擠壓。
然而許多觀察家認為,由於多年來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上消耗很大,加之近年來受到烏克蘭危機、亞太再平衡以及國內政治等多重牽制,美國難以集中投入更多精力,成為中亞地區的主導力量。
法新社對此也有類似的結論,認為美國國務卿首次對中亞五國進行訪問,一方面固然是美國在該地區的反恐與安全問題與這些國家有著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國在中亞地區一直是個「次要玩家」,這次也有「刷存在感」以平衡俄羅斯和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考量。
而日本方面,雖然安倍主打「金元」牌,力推「技術換資源」和基礎設施合作,希望藉此強化與中亞五國能源合作和政治互動水平。但日媒也承認,當前俄羅斯、中國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比較大,而印度正試圖迎頭趕上。與這些國家相比,日本與中亞的聯繫少得可憐。
更有分析認為,儘管日本希望在中亞地區拓展影響力,但它在中亞外交起點低,根基淺,加之地理距離遙遠,難以成為中亞國家對外關係的重點,也很難成為參與中亞博弈的主角。
而印度《第一郵報》網站在分析莫迪中亞之行時就認為,印度希望與該地區國家深化關係,尋求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安全,但受到陸路和水路交通欠發達因素的制約很大。
備受大國重視,客觀上為中亞借力尋求自身發展提供了契機。中亞五國大都奉行平衡務實的多元外交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基於自身需求發展對外關係、謀求互利合作,中亞大有可為,也會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記者閆珺岩,編輯田帆,新華國際客戶端綜合報道)
推薦閱讀:
※論文 「新中亞」大角逐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美媒稱中國增加在中亞軍事活動 降低商業活動風險
※吉爾吉斯斯坦美不勝收的金秋時節
※什葉派和遜尼派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漢字轉寫東干語《引支勒》馬太福音第三章
TAG:中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