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之衍【一】

關於漢字的起源,早在戰國時代就開始有人探索了。歷史上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概括起來大體有三種:倉頡造字說、結繩說、起一成文說。

倉頡造字說

《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是最早提到倉頡的名字,荀子並不認為文字是倉頡所造,不過是他好書獨傳而已,但《呂氏春秋》、《韓非子》中就徑直認為文字為倉頡所造。到了漢代,倉頡已經成為一個「龍顏侈(音尺)哆(音多),四目靈光」的神聖了。文字不可能是倉頡所造,但在文字的產生之初,有類似倉頡這樣的人對文字進行一定的規範整理是可信的。


結繩記事

《易·此辭下》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人易之以書契。」許慎《說文解字·序》也說:「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沒有產生之前,人們利用結繩的方法幫助記憶 ,但是結繩與文字畢竟是 兩回事,結繩而治只是說明了文字創造之前幫助記憶、傳達某種意圖所採用的方法結繩不等於文字,也不可能發展成文字。


起一成文說

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宋代的鄭樵,他在《通志·六書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種變化,「一」及其不同的曲折方式,如直角、銳角及「引一而繞合之」為□為〇等各種樣態,通過變換角度,又有很多變化,它們的組合為用就可以構成漢字的各種結構了。鄭樵的這一理論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道家思想上,用來解釋漢字的起源的。他依據當時的楷書點畫,再結合《說文》部首「起一終亥」比附演義而成,是一種主觀的臆想。


陶文

(半坡、馬家窯、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文)

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在很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刻畫符號。多數是刻畫簡潔均衡的幾何圖案。有些符號與後世甲骨文中的字元如數目字等在形態上是相似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這些刻畫符是漢字的一個源頭。這些符號,以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時代為最早 ,距今已有6000多年。

在陶器上刻畫符號,從上古一直延續到先秦。


甲骨文 金文丨大篆

甲骨文指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又稱「卜辭」,是商周時期在龜甲、獸骨上用於記錄占卜內容的文字。甲骨文並不是當時唯一的書寫方式,陶器也是當時的一種書寫載體,或刻或寫。

(圖 商代墨書陶片)

這件陶片上的墨跡是毛筆所書,說明毛筆 至少在商代就已經誕生並開始使用了。

金文

(圖 西周 散氏盤)

金文是指伴隨著商代青銅文化而出現的銅器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是一種書法呈現的形式,不是日常書寫的面貌。


小篆

(圖 秦代《嶧山碑》)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結束了長期的格局與紛爭 ,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秦朝統一度量則,「書同文」是秦代統一度量衡的一個重要內容。秦代文字的統一,使文字更加簡捷有序。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小篆,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等,統稱為大篆。


隸書

(圖 東漢 曹全碑 隸書)

隸書是篆書之後出現的一種字體,在西漢中後期成熟,與篆書相比,隸書書寫起來更加簡潔,結構扁平,突出橫勢,筆法也上有了一些變化。筆畫的起收有「蠶頭燕尾」的叫法。

隸書並非直接由小篆演化而來。大量出土的秦簡和漢簡,也包括更早的墨跡資料,清楚地表明,在銘刻書體之外(最早我們看到的大篆、小篆、隸書大多是銘刻書體),存在一條日常書寫的演化線索,這是一條從未間斷的線索。隸書是從日常書寫中發展、演變而來,比如布帛、簡牘便是研究書法演變的非常重要的線索。

隸書呈現在碑刻上的,字形、用筆較為嚴謹,莊嚴肅穆,樸實厚重;隸書呈現在簡牘上的,多是漢簡,字形活潑,筆法靈動。在秦簡中也表現出了隸書的某些特徵。簡牘書法與漢碑相比風格迥異,是應用的場合所決定的。


帛書

(圖 西漢 帛書 隸書)

春秋戰國時代,帛泛指白色絲織物。寫在帛上的書法稱之為帛書。從戰國起,紙張發明之前,帛和竹木片開始作為書寫材料,所以那時常把它們並成為「竹帛」,帛比較昂貴。


簡牘

(圖 戰國楚簡 篆書)

(圖 漢簡 隸書)

(圖 新朝 牘 隸書)

(圖 漢簡 隸書)

(圖 漢簡 章草)

布帛和簡牘作為戰國至漢代的主要書寫材料,它們也展示著漢字的演變過程,由最開始的篆書逐漸演變成隸書,再由隸書演化出草書、楷書、行書,是一條很重要的展示日常書寫演變的脈絡。其中漢代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草書稱為「章草」,而魏晉時期成熟的草書稱為「今草」,今草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通俗的說,按草化的程度劃分,沒有嚴格界限。

不同的地域,書法發展的狀況也是不一樣的,有先有後。


楷書

(圖 三國鍾繇楷書《薦季直表》局部)

楷書肇始於漢末,三國時期已見雛形,西晉有些楷書仍略存隸意。

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但是,就像隸書並不是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行書與楷書幾乎同時形成,行書未必全是由楷書而出,應該是由隸書的草寫和楷書綜合而演變出來的。後世的唐宋諸家學習過程則是「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了。

截至漢代,篆、隸、草、楷、行,已發展備至,漢代以前是五種書體的形成史,漢代以後則是五種書體在此基礎上的的發展史了。

(圖 東晉王羲之楷書《黃庭經》局部)

東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等的楷書已非常成熟。

(圖 南朝王僧虔楷書《太子舍人帖》)

(圖 北魏 《元楨墓誌》)

(圖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

唐朝楷書的法度已發展到了頂峰,點畫精到,字形嚴謹。


行書丨草書

(圖 東晉王羲之《何如帖》)

(圖 東晉王獻之《中秋帖》)

行書、草書萌芽形成於漢代,在東晉時期走向成熟並達到頂峰,以王羲之家族為代表。之後的歷代書家皆奉王羲之為圭臬。


小草丨大草丨狂草

(圖 東晉王羲之《十七帖》)小草

(圖 東晉王獻之《江州帖》 )大草

(圖 唐張旭《古詩四帖》)狂草

(圖 唐懷素《自敘帖》局部)

狂草

與小草相比,大草筆畫中的流動性、結構的簡略性、空間的融貫性增強,但作品的界限依然清晰,整體排列仍比較整齊;狂草是將字的結構打散,字的內部疏密、大小、正邪,隨意處置只要求符合草字的基本結構。到後來狂草甚至已經叫人難以辨認,無法用於日常交流,這似乎是草書的一種損失,但是卻成為書法從日常功用中脫離出來的契機,對於書法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待續…………


文字部分主要參考邱振中《書法》,王鏞主編《中書法簡史》。


來和我一起愛上書法

讓她來到你的生活

生活會更愜意些

微信號:zys0506丨QQ群:82044390

推薦閱讀:

漢字有神靈顯預兆 你看後準嚇出一身冷汗(圖)
一讀就錯的116個漢字,你能讀對多少? | 墨池頭條
漢字的由來
漢字趣聞之四十二:頁、憲、縣、寫、萬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2012.6.19日發稿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