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初入玄門,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31-60)

學習道教知識,點上方藍字「道教」一鍵關注 道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弘揚道教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31-60)

31、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  道教將「天人感應」納入教義,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雲笈七籤》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繫。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當貫穿於「天道」。第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神仙可說論》說:「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內丹修鍊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第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視這方面來解釋。

32、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根據《道德經》,全真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33、道教對中國哲學有何影響?  道、儒、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就表現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關係,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生以來即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成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它的發展規律。

34、道教哲學是根據何種哲學?  道教哲學是在道家哲學基礎上融合儒、墨、法、陰陽、神仙等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討、研習、證悟大道,從而達到參贊天地造化,體悟大道生化之機,修真悟道、與道合真、形神俱妙、積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學。

35、道教之學術思想以何為中心?  道教的中心經典「五大經」,是道教學術思想的中心。

36、何為道教五大經?  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莊子之《南華經》,《黃庭經》(金闕後聖君著),與《文始經》(關尹子作)為五大經。而此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典。

37、老子道德經之旨要及定義為何?  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聖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上經」,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稱為「道經」。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頭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為「德經」。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

38、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剋關係?  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的關係: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39、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麼?  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後道教經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義,特別用以指導修鍊內外丹。

40、子午時是什麼時間?  深夜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上午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現代時制二小時為一個時辰)。  41、天乾和地支是什麼?  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為六十甲子。

42、十二黃道日歌內容?  子午臨申地,丑未戍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在寅,辰戍龍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  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黃道法。     43、明正統《道藏》分類有:三洞,四輔,十二類,其具體名稱?  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類是: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  三、道教宗派

44、道教有哪些教派?在道教歷史上,先後產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傳時間很長,有的很短,難以一一列舉,這裡只介紹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教派。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後即湮沒無聞,五斗米道後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時,又先後出現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後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後成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後,茅山上清、閣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漸受到統治者尊崇。兩宋之際,北方還出現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東華、凈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紫陽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漸併入正一派(由天師道發展而來),金丹派南宗併入全真道(創始人為王重陽),於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後,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後,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傳播於江西、江蘇、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區的道士則大多屬於全真派。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在教規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結婚)、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  45、道士分哪幾類?  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規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   另據資料,台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烏頭道士」和「紅頭道士」兩大類。  46、什麼是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東漢時由張道陵創立。張道陵於漢順帝時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中,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後人稱張道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嗣師」和「系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祀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書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尊崇太上老君及九州土地之神。  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尊崇老君為五斗米道的尊神。並創立了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史稱: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47、什麼是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後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過周密的布署後,預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識,故稱「黃巾軍」。後被鎮壓而失敗。以後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

48、什麼是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西元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慾」、「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西元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

49、什麼是太一教?  太一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創立於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

50、什麼是正一道?  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道陵祖師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籙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邪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51、什麼是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道教宗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後道教兩大派。  王重陽,字知明。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釋、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重陽仙跡記》載:「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慾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子。詩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  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南宋統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也出現了一個主張內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於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帝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後五十餘年,邱祖曾被元太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布,盛極一時。  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煉養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南宗強調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並留下許多內修典籍,有詳盡、系統的內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鬆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後命,強調斬斷情慾,立志苦行,絕對禁慾,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  52、邱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邱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西元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後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西元1191年後,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於西元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慾,深得太祖賞識。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邱祖掌管天下道教。西元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賜邱祖金虎牌,由於成吉思汗的支持,教內道侶雲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欲,以此作為修道成仙之根本。

四、道教禮儀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範而獨特的禮儀。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現僅將常見的禮儀簡介如下。

53、道士是什麼?   道教中,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稱為道士。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入道後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頌經,燒香燃燈,不染塵務。道士又稱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稱乾道,女道士又稱坤道。舊時,對道士也稱呼為黃冠,女道士(民間稱為道姑)則稱女冠。這是因為道書上說,古時人的衣冠都出自黃帝所定的規制,所以稱為黃冠。歷代下來已有很大的變異,唯獨道士衣冠沒有改變。

54、開期傳戒是什麼?其意義如何?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須經過受戒儀式,受戒即表示接法,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觀為道童,拜師學經,蓄髮結辮。在此期間要誦習《早晚功課經》、《三官經》、《玉皇經》、《玉皇寶懺》、《斗科經》以及作道場之經咒。等到有十方叢林開壇傳戒時,小廟的師父便保薦其赴叢林受戒。戒期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叢林里過十分嚴格的宗教生活,聽傳戒律師宣講戒律,求戒者要誦讀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條文。傳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叢林的方丈,這時稱為「傳戒律師」。律師之下,還有證盟師、監戒師、保舉師、演禮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籙師、引請師、糾察師、道值師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後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後或住叢林,或住小廟,或雲遊參訪,行動自由。

55、道教怎樣敬香叩拜?  道教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擅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插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香案上,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儀。「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拜下時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56、道教怎樣叩拜?作揖磕頭是一回事嗎?  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伴隨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禮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57、敬香怎樣敬?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2)點燃香(用左手點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吹滅)。(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4)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為三次上。分三次上時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超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里供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後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聖誕或供齋設醮時,由主持(方丈、監院)或高功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沉香、雲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三次投爐,直立(先中、次左、後右)或卧於香爐均可。拈香時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

58、誦經有些什麼禮儀?  我們知道,所謂「禮」,指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並由此而產生禮儀。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禮儀中以語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誦經。誦經包括念誦和歌贊兩部分。念誦是指詠念經文與念誦道教諸神和真仙聖號。諸神真仙為無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經都是道教三寶(道、經、師)之一,詠念經文與誦念諸神真仙聖號,既是對諸神真仙的敬禮,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贊是以唱的方式贊禮諸神、真仙的功德。讚詞多採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語,如《偈言》、《大讚》、《小贊韻》、《三皈依》等。誦經還是道教各種齋醮法事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誦經的作用在於:(1)唱誦諸神、真仙寶誥,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誠之心;(2)禮拜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陰度亡;(3)通過誦經,以求開悟經義,保養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誦經有—定的禮儀和嚴格的規定。如上殿誦經以鍾、鼓為號;開經前,焚香禮拜;要求道士齋戒身心,道裝整潔,同聲應和,不得交頭接耳,思念不專。

59、獻神供品有些什麼禮儀?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應當時時供養不怠。供,享獻也;養,以飲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之供品。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上,增設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現今道觀所獻供品一般有茶(茶葉或茶水)果(水果或乾果)、飯食(米飯或米製品)、麵食(饅頭或面製品)、菜(青菜或乾菜)。獻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其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一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致禮,然後輕放供桌上。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60、道教的教規有哪些?  道教的教規主要有四條。一是傳授。傳授是道家成仙證聖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傳密之事看得極為重要,以不能亂傳亂泄為戒。傳授時必須有虔誠求道的思想和行動,洗滌身心,燒香齋戒,並起宏誓、請師證盟,師方予以傳授。二是賞善懲惡。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仙宮府統轄三界十方,故人類的善惡亦屬神明的監察範圍。行惡的人定受懲罰,甚至喪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災免難而增延福壽。三是齋戒。道教修齋設供,以達到積累功德和防止出現過失、惡疾的目的。齋分為節食齋和心齋,節食齋以和神保壽,心齋以澡雪精神。戒,指對道教徒分別有不同的戒律,並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則天人善神護衛,永滅災殃,長致福佑。四是誦持。道教規定,凡師傳的經籙,必當念誦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須常念誦師傳的經法和佩持符籙。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及雲柯道人開示錄)


推薦閱讀:

道家思想終歸是帶著一些消極情緒,這樣對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請問這張道教的符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需要佩戴或裝裱嗎?
道教資料符咒大全2
【道教修鍊養生】6
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_神仙傳說_道教之音_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救苦天尊,

TAG:常識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