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戶勞動投入變化看勞動力轉移

從農戶勞動投入變化看勞動力轉移
來源: 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 趙長保;武志剛 發布日期:( 2010-10-13 ) 我要評論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中國目前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數量約在0.8-1.2億人,規模依然龐大。但根據農村調查的實際經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基本離開農業,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理解這兩個貌似矛盾的現象,對準確判斷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趨勢以及明確相關的政策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利用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系統的數據,嘗試從農戶家庭勞動投入變化的角度描述勞動力市場變化,進而對如何應對這一變化進行初步探討。

農戶家庭經營中的勞動投入變化

家庭承包經營是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家庭經營的重大變化往往預示著中國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期以來,由於農業人口眾多而農民投資能力有限,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單位面積勞動投入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儘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家就致力於推進農業機械化,但機械替代勞動的局面一直沒有形成,這種狀況目前正在發生改變。

家庭經營勞動投入量趨於下降根據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調查,2005-2009年,農民戶均家庭經營勞動投入量由318個工日逐年減少到265個工日,下降了16.7%。其中種植業投工量由153個工日減少到了125個工日,下降了18.2%。

在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區(指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重慶、陝西、甘肅等省份),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農民戶均家庭經營勞動投入量由306個工日逐年減少到256個工日,下降了16.3%。其中種植業投工量由162個工日減少到了129個工日,下降了20.5%。

僱工經營的農戶比重趨於降低2005-2009年,全部調查戶中僱工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戶比重由15.4%下降到14.1%。在有種植業生產的農戶中,僱工從事種植業的農戶比重由15.2%下降到14.2%。在農村勞動力輸出地,上述兩個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由15.9%和15.5%下降到14.4%和14.6%。

從各地樣本總體來看,與2005年相比,2009年的家庭經營僱工數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種植業僱工數量略有增加;從勞動力輸出地來看,在有僱工的農戶中,家庭經營和種植業生產戶均僱工數量都略有增加,但所有樣本平均後,家庭經營和種植業生產戶均僱工數量又都有所下降,這可能與僱工農戶比重下降有一定關係。

農業機械替代勞動的步伐加快儘管勞動投入減少,但中國的農業生產連年豐收。2005-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年均增加2.3%,總產和單產連創新高。糧食增產固然與天氣、市場和政策等因素有關,但是其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尤其引人關注。根據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調查數據,2005-2009年,農民戶均擁有的農業機械動力增加了11.3%,農業機械原值增長了28.6%,僱用農機作業的費用增長了64.3%。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國家實行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2004年到2009年,中央政府的補貼總量由0.4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二是民間農機服務的興起。

農戶家庭經營勞動投入減少的原因分析

農戶家庭經營特別是種植業生產勞動投入減少、機械投入增加,其影響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戶均經營土地規模減少隨著城市和工業用地規模的擴大,農民戶均家庭經營的耕地面積逐步減少。根據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2005-2009年,農民戶均經營耕地面積由7.25畝逐年減少到7.12畝。在種植結構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經營耕地面積減少可能帶來勞動投入的減少。<P>&nbsp;&nbsp;&nbsp;&nbsp;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結構變化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農民家庭逐步趨於小型化,戶均人口以及勞動力數量逐年減少,本戶成員的家庭經營勞動投入也會相應減少。根據調查數據,2005-2009年農民戶均人口減少了0.03人,戶均農村勞動力減少了0.17人。

同時,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主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降低,從事非農產業和外出就業的比重逐步提高。由此也會帶來家庭經營特別是農業生產勞動投入的下降。從調查數據來看,2005-2009年,農村勞動力中主要從事農業家庭經營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P>&nbsp;&nbsp;&nbsp;&nbsp;勞動力價格迅速提高2005-2009年間,農村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從農戶總體來看,家庭經營僱工每工日的費用年均增長16.9%,其中種植業生產僱工每工日費用年均增長14.3%;從勞動力輸出地的情況看,家庭經營僱工每工日的費用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7.5%,其中種植業生產僱工每工日費用年均增長14.2%。這一時期也是外出就業農民工工資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但與農戶家庭經營僱工價格的增速相比,農民工工資的增速卻顯得相對較慢,家庭經營僱工價格增加的絕對值也都不低於外出農民工。

農村本地農業勞動力的價格上漲,使得農業機械的使用變得更為經濟。根據以上數據測算,如果單位土地面積使用的勞動力保持不變,假定減少的農業勞動投入全部由僱工補充,那麼2009年平均每戶農民的種植業支出將比2005年增加1013元。事實上,同期平均每戶農民購置農業機械和購買農機服務的支出只增加了521元。換言之,由於用機械替代勞動,農民戶均減少支出近500元,約佔農民戶均種植業純收益的10%,使用更多的機械而放棄使用更多的勞動已經成為農民的理性選擇。

對農業勞動力剩餘問題的再討論

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歸根結底取決於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與供求結構是否對稱。當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規模依然龐大,未來一段時期,農村勞動力供求的結構問題將更加凸顯。從供給結構來看,農村勞動力總體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日益突出。如果這一趨勢保持不變,到2015年,40歲以上的勞動力將佔到農村本地就業勞動力的近2/3,5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本地農業就業勞動力的比重有可能超過50%。從需求結構來看,勞動力市場對低年齡、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總量和結構問題疊加在一起,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

;針對當前的農村勞動力狀況,解決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應當至少從三個方面著手:

從改變農村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入手,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能力要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和技能水平;加大就業培訓和轉崗培訓力度,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要強化就業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支持和幫助。

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會在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有四個問題需要給予特別關註:一是工業的重型化趨勢明顯,二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三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四是城鄉發展機會不平等。為此,應當大力推動資本、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均衡發展,促進東中西部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一是要在鼓勵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動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展。二是要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把發展適合農村人力資源特點的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重點發展運輸物流、餐飲娛樂、商業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務業。三是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通過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土地利用、市場准入等政策,增強農村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四是要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廣泛開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

適時調整城鎮化戰略,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一方面要進一步調整我國的城鎮化戰略,另一方面要著力消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制度根源。從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角度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尤其要重視發展中等城市。結束農民工的流動狀態,必須著力消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制度根源,關鍵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要從根本上廢除戶籍制度,就必須打破已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要做到這一點,決心比方案更重要。從操作層面看,戶籍制度改革可以分布推進:先放寬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條件;逐步將改革引向省會城市和大城市;待條件成熟時推動特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在允許落戶的同時,將新舊市民共同納入城鎮管理和保障體系,在就業、居住、醫療、教育等方面同等對待,實現行政區劃內的戶籍人口享有平等的公務服務、社會福利和權益保護。

(趙長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武志剛: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固定觀察點管理處處長)

推薦閱讀:

美女明星徐嘉依青春靚麗活潑有動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
大獎堂丨鄒先彪教授談肛內CA的光動力治療
定位比普拉多要高,車身大漢蘭達一圈,動力超攬勝,將跌破半價

TAG:動力 | 變化 | 勞動力 | 勞動 | 轉移 | 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