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國應如何建設屬於自己的時代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目前中國已結束以量和GDP為核心的大發展時代,正在走向以質和幸福指數為核心的大繁榮時代,這將是一個建設屬於中國國民的時代,成功與否將主要取決於中國自身正在進行的大轉型和大變革。

  首先是中國經濟和生產方式的大轉型。現代化崛起靠的是科技創新,但是中國崛起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自加入WTO後,經歷了10年大發展時期,從一個貧困大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一個奇蹟。但中國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的結果,而不是通過自身內在資本積累和科技創新發展的結果。事實上中國崛起是靠打工打出來的,它受制於全球經濟體系,主要是以美國和西方為主導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公司,服務於它們,成為它們在全球資源配置結構中的一個廉價生產基地。

  應展開多方位變革

  這種外向型模式使中國成為全球世界工廠,全球最大的外貿出口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也導致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發展的片面性,以至於能源被過度消耗,環境被極度破壞,勞動力被廉價剝削;同時,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經濟處於低端,缺乏核心技術,主動權掌握在西方跨國公司手中,它們掌握了利潤的大部分。所以中國在經歷了多年發展之後,應反思自己發展的模式,至今這種發展模式儘管成就巨大,但代價也巨大,況且隨著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金融危機,全球需求的下降,中國這種以廉價勞動力優勢為基礎、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以加工出口及依賴外需為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所以下一步中國必須展開多方面的變革;這包括改變生產方式、推動發展模式轉型以及改革經濟和社會結構:

  一、改變經濟和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從為別人打工轉向為自己打工,但這個大轉變是需要通過多層面並進來達成的。

  首先是將發展驅動力由外資漸漸轉為內資:中國目前已是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從債務國成為債權國,從資本輸入國漸漸成為輸出國,財政收入已是全球第二大國,這是中國發展轉型的物質基礎;

  其二是從外需轉為內需拉動:由於全球需求的崩潰,以及貿易摩擦的加劇,中國繼續以外需,出口拉動為引擎的發展模式已成為不可能,必須依靠自己產生的蒸汽動力前行,逐步從內部的活力中取得新的發展動力;

  其三是發展科技:在全球產業鏈中,加速從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搶佔下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先機。近現代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必須建立在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基礎上,英國搶佔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從而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經濟體系的主導者。美國搶佔了以電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從而代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經濟體系的主導者,之後又因為搶佔了以電腦為代表的科技革命,致使美國繼續保持發展的活力。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卻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所以名為世界工廠,實為世界加工廠而已。

  向中西部發展以推動轉型

  二、推動中國經濟市場發展模式的大轉型:從過分依賴外部市場轉向加速建設以自己為中心的大陸經濟體系。之前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而廣大中西部地區仍處於相對落後階段。所以接下來中國經濟發展應考慮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延伸,將沿海地區趨於過剩的經濟成為中西部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就如同西方資本和技術的引入,成為中國沿海地區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無疑中西部的發展,將帶動中國內需市場的發展,從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賴性結構。

  這是有歷史先例的。歷史上,美國經濟發展開始集中於東部13個州,帶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歐洲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之後隨著中西部的開發,使美國經濟擺脫了殖民經濟的地位,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同理,中國經濟向中西部的延伸發展,將使中國經濟形成自己的內循環系統,擺脫對外循環系統的依賴,使中國經濟呈現第二波和第三波的發展。 沿海地區作為第一梯隊,將專註於高端產業,而中西部作為第二和第三梯隊,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投資熱點。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會縮小,中國經濟體將擴大兩倍到三倍,中國經濟的繁榮也將再持續20年到50年。

  改革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

  三、策動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大變革:過去30年,結構的改革明顯嚴重滯後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有人估計至少滯後15年,因而阻止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為只有結構更加合理,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才會更加順暢。從經濟結構來看,目前中國存在外企,國企和民企三種類型企業,它們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運營模式,但又處於同一市場上競爭,如何協調三者的關係是下一步值得思考的,因為它決定了第一次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而第一次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將直接決定第二次財富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從社會結構來看,中國存在民窮國富的現象,中國GDP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列在世界100位以後。因為首先利潤的大部分落入了西方跨國公司手中。其次在政府手中,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財政收入大國。其三在少數利益集團手中,1%家庭控制全國40%的財富。通過這3層,最後落入百姓手中,也就沒有多少了。所以中國下一步要將民生和以人為本作為社會結構改革的重點,由「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變,從GDP投資為主導向包容性增長為主導的結構轉變。這既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又可以擴大中國的內需。

  政治結構方面則主要涉及到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國家治理,使政治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一戰以後,美國從債務國成為債權國,從資本輸入國成為輸出國,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計劃,試圖帶領美國走向國際政治舞台中心,但遭到歐洲列強的抵制。隨即美國選擇重返孤立主義政策,把精力用於國內發展,提出美國的政治就是做生意,由此在柯立芝(Calvin Coolidge)任總統的時代(1923~1928)美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大轉型,大變革和大繁榮的時期,史稱「柯立芝繁榮」,它使美國經濟得到了十足的發展,美國人民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為後來美國走向國際舞台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中國與一戰後美國所經歷的情況非常類似,中國已結束大國崛起的第一個階段,正在走向大國崛起的第二個階段,走向一個大轉型,大變革,大繁榮的時代,那麼中國將如何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呢?顯然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聯合早報)


推薦閱讀:

聯合早報:中國有「底氣」獨斗日菲越
聯合早報 忍夠忍不夠2
《聯合早報》:港生感嘆內地名校難考 題難且怪
聯合早報 忍夠忍不夠1
聯合早報 中國已告別為開放而開放的時代

TAG:中國 | 自己 | 時代 | 建設 | 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