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專訪學誠法師:出世是為改造世間

《中國青年》專訪學誠法師:出世是為改造世間

有一天,一個青年問學誠法師:您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對世界絕望了,我該怎麼辦?出家是一種好的解決方式嗎?

學誠法師回答說:出家,是因為對自己滿懷希望,對世界滿懷慈悲。

法師的話,既顯示了他自己少年出家的初衷,也道出了他對出家的認識以及對弟子的引導與教誨。

採訪中,學誠法師興奮地談到,今天中國人的諸般個性,我們不由發問法師怎樣概括他自己的個性,他回答極其簡約:忘我。

學誠法師用自己30年不變的追求,踐行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出家人使命。

「出世」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超越世間

記者:從平常人的角度看,法師16歲少年就出家了;在成年後,有沒有後悔過自己年少時的選擇?

學誠法師:家庭的熏陶,很小我就開始學佛茹素了,對佛法的信心幾乎沒出現過動搖。玄奘大師的西行求法、弘法經歷樹立了出家人的榜樣,他「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一生,時時鞭策著我。少年出家後一直受到圓拙老和尚的悉心培養,到中國佛學院讀書,又得遇多位恩師慈悲教導,想到恩師們對我成長的教導和恩德,自己沒有理由不朝著自己的信仰去努力奮鬥,何況還有佛菩薩、三寶的加被眷顧。

記者:1989年1月,正在讀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的法師被推為全國漢傳佛教最年輕的名寺廣化寺方丈時,為什麼出走又被追回,當時都發生了些什麼?

學誠法師:當時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德行、能力不能勝任方丈;但時任方丈親自開車帶人追到了福州,讓我深覺感愧。想到這是前輩大德對自己的信任和囑託,不能不全力以赴。

記者:怎樣處理好出世與入世的關係?如何做到既能出又能入的辯證統一?

學誠法師: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不是與世隔絕。恰恰相反,佛教講要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行菩薩道,最終圓滿正覺。

佛教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他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所謂「出世」,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世間、超越世間。

佛教倡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倡行慈悲不舍眾生,就是要以悲智願行的菩薩精神做入世利生的事業。著名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

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比較消極,或者說不做事、與世隔絕等等,實際上,在中國佛教史上,不是那麼一回事。恰恰佛教是非常積極的,積極入世的。無論是佛教對眾生的弘法、傳教,還是對社會的慈濟、福利,從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積極入世的方面。

踏著時代步伐,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記者:據說您被稱為中國大陸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怎樣讓佛教這古老的中國文化與時代結合,煥發時代風采,共同促進現代社會的進步?

學誠法師:在內容方面,首先要讓現在的人民準確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這就需要我們做出符合當今時代進步和發展的詮釋,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話來講解佛經;其次要將中國的佛教基本教義與現代文明,尤其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做出符合時代進步與發展要求的選擇和決策;另外還要廣納儒、道等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同時要吸收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化,形成合力,完成一體,從而鑄造出新時代的佛教文化。這樣才符合佛教在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才能讓佛教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風采。

在傳播形式方面,佛教要能夠適應時代的步伐,要有勇氣接收新事物和科技傳播的新手段。利用現代傳媒手段,能夠讓現在的人們非常便捷、非常喜歡、非常準確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我在2006年開通了「和尚博客」,至今出版《和尚?博客》系列書將近100本。我們2008年開始建立了中、英、日文的「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站;後來我在2009年開通微博,2011年又推出包括中文在內的英文、日文、韓文、俄文、法文、德文、德文和西班牙語等八國語言微博。今年2月份,又組織出版《和尚?微博——北京龍泉寺的365天》,書中用8種語言記錄了龍泉寺2011年每一天的活動。我們通過多語種微博、網站、博客、書等文化紐帶,把佛教同社會連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同時我們將自己團體所發生的一切忠實記錄下來,給後人也有啟迪借鑒的作用,這同時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另外,我們也要積極探索、尋找佛教服務社會、融入社會、切入社會的新途徑、新方法、新形式。比如我們在2006年成立了「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開展了捐贈衣物、貧困助學、賑災等多項活動,為佛教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找到了新的途徑。在2009年成立「龍泉講堂」,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文化學術交流,為信眾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打開了一扇窗戶。

記者:大家看到,法師在社會上擔任了不少職務,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為工作太忙,經常每天睡眠兩三小時,不覺得辛苦嗎?

學誠法師:也不是每天都會那麼忙。事情多的時候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進行調節。

第一,我平時用30%的心力考慮現在的事,70%的心力考慮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經考慮過,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經常考慮將來的事,同時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盡量今天做完,不要拖。這樣就不會有太大壓力。

第二,做事以「總別、本末、輕重、緩急」為原則,這樣有總有別,有本有末,有輕有重,有緩有急,事情一件一件做,做完了就放下,這樣就不會覺得很辛苦。

第三,我們做事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修行,練習定力,內心專註,就不容易覺得累。有的人沒做什麼事也會覺得累,就是因為內心散亂,不專註。

第四,出家人要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宗旨和目標很明確,我們要成辦弘法利生的事業,這是出家人的本份,怎麼會覺得辛苦呢?

第五,當然累的時候,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調整,比如靜坐。

記者:法師指導多次向社會捐款捐物,自己的一件袈裟卻穿了十多年,是在做真正的苦行僧嗎?怎樣解釋俗世人眼中的苦行僧?

學誠法師:佛教一貫不主張發展凡人的熾盛欲求,不擇手段追求五欲享受來滿足它。佛教向來也不提倡「極端苦行」,自以為那種苛刻地虐待自己是「無上大法」,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妨礙修行。我們既不能極端苦行,也不可奢侈糜爛。為保持綿綿密密、恬談安詳的向道心,棉布禦寒,夏衣遮體,管他是不是「時裝」;五觀堂里,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即使不是美味佳肴,也會可口愜意,不會計較有沒有「味精」……

修苦行,不僅僅在外相,對心理上的貪婪心作對治才是真修苦行。如果僅僅是在吃、穿上吃苦,更苦的人有的是。

惜福,是一個重要具體的因果觀念的表現。所謂「福氣」、「福報」,要曾造有福業才能得到。現在很多人,物質享受豐富,乍看似乎福報很大,可是,他們不知道愛惜,竟日盡情無度地揮霍,精神空虛,生命的潛在狀態其實很糟糕。弘一大師經常勸人「惜福習勞」,這是值得奉行的。

轉載自:《中國青年》


推薦閱讀:

舊物改造:「如何對舊鞋進行升級」
城中村改造進展 金都美地一期主體年底完工
舊衣改造--秋裝變春裝
曬家志|遇見浪漫遇見你
63㎡雜物滿滿的「群居房」,一下乾淨又清爽,還有地方曬太陽

TAG:中國 | 改造 | 青年 | 法師 | 中國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