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源流考略
來源: 作者:未知 發表日期:2007-10-27
中華民族的古今姓氏,豐富多彩,數量驚人。1996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但是,據千龍網的消息報道,四川省遂寧市檔案館的陳歷甫經過30多年時間,收集了19989個中國姓氏。然而這些都不能說是準確數字。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很難查清中華姓氏的準確數量。那麼,這些形形色色的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國記錄研究姓氏的歷史淵源流長,逐漸形成專門研究姓氏來歷、發展演變及其與社會文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姓氏學。而且姓氏學又是與歷史考古學、語言文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以及人口普查統計學等領域密切相關的一門交叉學科。縱觀中華姓氏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姓氏是中國人一直使用的代表血緣關係的一種符號,代表中國幾千年來的父繫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袁義達),她已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就中華姓氏源流的歷史脈胳進行概要介紹,為洛陽的姓氏文化研究做一塊鋪路石。一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華姓氏萌生於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姓氏是由圖騰崇拜名稱演化而來的。 第一個提出中國姓氏與圖騰有關的是美國民族學家和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1918-1881),他在《古代社會》一書的「亞洲大陸的氏族制」中,曾引用了一位叫羅伯特?哈特的英國人於1860年廣州寫給他的一封信:「中國人稱民眾為百姓……,意指『一百個家族的姓』……現在,在這個國度里約有四百個姓,我發現其中某些姓與動物、果實、金屬、自然事物有關,可以譯為HORSE(馬)、SHEEP(羊)、OX(牛)、FISH(魚)、BIRD(鳥)、PHOENIX(鳳)、PLUM(李)、FLOWER(花)、LEAF(葉)、RICE(米)、FOREST(林)、RIVER(江)、HILL(丘)、WATER(水)、CLOUD(雲)、COLD(金)、HIDE(皮)、BRISTIES(毛)等等。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姓。比方說,在一個地區見到三個村莊,每一個村莊住著兩、三千人,第一個村莊全姓馬,第二個村莊全姓羊,第三個村莊全姓牛。……正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夫與妻不屬同一部落(氏族)一樣,中國人的夫與妻也總是屬於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這就是說,中國人的姓氏與印第安人的圖騰一樣,具有相同的性質。摩爾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注意到中國姓氏與圖騰崇拜的關係,可以說思維獨到,他的觀點對於中國學者研究姓氏起源與圖騰關係具有啟發性的作用。 「圖騰」一詞系美洲印第安語,原意是「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辭表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近代學者嚴復(1853-1921)最早把「圖騰」概念介紹到中國,他所翻譯的英國甄克思著《社會學通詮》中即有這一名詞。嚴復以按語形式解釋說:「圖騰者,蠻夷之徽幟,用以自別其眾於餘眾也。」 圖騰崇拜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過的宗教信仰形式,我們中華民族也不例外。在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還不了解人類與自然物的關係,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如熊)、植物(樹林)或自然物象(山川、雷電)有著神秘的親緣和其他特殊關係,並相信這些「神物」就是他們的祖先和保護神,他們這個氏族就是這種神物衍生出來的。因此,每一個氏族都以某一種崇拜物做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與「標誌」,也就是這個氏族的「圖騰」。在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中,發現了許多姓氏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文物。如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上繪有鳥、蛙的圖案;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除魚、鳥、鹿、蛙等圖案外,還有人面獸身、人首蟲身的圖案。這些都可能是氏族的圖騰,即原始的「姓」的標誌。在已發現的殷商甲骨卜辭中,也可以辨認出二百多個有「圖騰」意義的族名。據文獻記載,在我國氏族未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在中原各部落中,蚩尤族以蛇為圖騰,族以鱉為圖騰,應龍族以泥鰍為圖騰。《孝經?援神契》記載炎帝「宏身而牛頭」,表明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與炎帝戰阪泉之野,帥熊、羆、貔、貅、、虎為前驅」由此可以看出黃帝部落中有六個以熊、羆、貔、貅、、虎為圖騰的氏族。李玄伯先生在《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也指出,古姓源於圖騰:「姓即圖騰的結果,在文字內尚能看見他種遺迹。鳳—風姓之圖騰,羊—姜姓之圖騰,—扈姓之圖騰。」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華古姓淵源於圖騰。二 我們知道了中華古姓的淵源,還應該弄清姓與氏的關係。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姓與氏既有關聯又有不同。古人云:「氏以別氏族,姓以別婚姻。」《左傳?隱公八年》里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是魯國大夫眾仲關於姓、氏本義問題的精闢論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此。」這就是說:天子分封有德者為諸侯,根據他的出生地(即氏族起源)而賜姓;賞賜土地作為他們的封國並以封地名來取氏。 氏的出現比姓晚,是姓所衍生的產物,即姓的支族。氏約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制度。宋代史學家鄭樵說:「三代之前,姓氏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這就是說,氏是區分氏族的標誌,也就是社會地位尊卑、貴賤的標誌。而姓則是區分血緣的標誌。由此可見,先秦時代人們對某人屬何姓、何氏是必須弄清楚的。姓、氏兩者絕對不能混淆。 以「氏」別貴賤的風尚,在從父系氏族社會到先秦時期這一歷史階段,相當盛行,形成「同姓異氏,一姓多氏」的社會格局。如炎帝神農氏本來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後裔卻有烈山氏、祝融氏,及齊、呂、申、許等氏族分支;黃帝軒轅氏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個兒子,卻分為12胞族(氏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本來是東方鳳姓部落的首領,其後裔則衍生為鳳鳥氏、玄鳥氏、丹鳥氏、青鳥氏、鳩氏、爽鳩氏、伯趙氏及「五雉」、「九扈」等24個「以鳥名官」的氏族。 氏的作用,除了「別貴賤」,表示出身地位以外,還有「別婚姻」,以限制婚姻對象範圍的重要作用。早在周代以前,我們的祖先已有不甚嚴格的同姓不婚的習俗。《搜神記》卷十四記載:「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於崆峒之野。」可見頊時已禁止兄弟姊妹間的血緣通婚。為什麼同姓不可通婚呢?《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鄭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語》曰:「同姓不婚,懼不殖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早已在實踐中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弊病。 隨著父權制的確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緣關係,均有父系來確認。所以母系姓族之解體,父系氏族的興起,成為姓氏演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夏代的姓氏情況,因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不可多得。但據《史記?夏本紀》和《世本?氏姓篇》記載,夏禹為姒姓,其後裔以封國為氏的部族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莫氏、斟戈氏及有南氏、有尋氏等十餘個姓氏。 商朝是典型的奴隸制王朝,國家機構已經形成,「胙土命氏」正式成為姓氏產生的重要途徑。因而商代的姓氏較夏代大為增加,史稱商氏有「八百諸侯」。文獻記載的姓氏就有殷氏、來氏、宋氏、稚氏、時氏、蕭氏、黎氏、空相氏、北殷氏、目夷氏、崇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以國為氏,至今有相當一部分仍在使用。在《尚書?盤庚》中,將殷商貴族大姓總稱為「百姓」。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迭,貴族階層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和地位,論為普通庶民,但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為當今姓氏的重要來源,這也是後世歷代庶民統稱為「百姓」的典故。 周王朝的「宗法制」與中國姓氏制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宗法制源於父權家長制家庭。根據宗法制「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推薦閱讀: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植根中華文明沃土
※原創《七律:大美白城》中華新韻 文//學海耕濤
※中華帝國興亡史——戰國篇
※中華將星錄 中華將星錄宋元:楊再興
※易中天中華史 | 「黃袍加身」的歷史真相竟然另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