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的「老生常談」:一位語文老師的重量級文章

關於閱讀的「老生常談」

作者:楊娜

當了將近20年的語文教師,經常在各種大會小會上與家長、同行交流「閱讀」這個話題。早些年在做讀書報告的時候,我還能理直氣壯、慷慨陳詞,可是,隨著這幾年教育環境的變化——家長們關注的是孩子們能不能讀名校,能不能升重點班,於是,新的困惑產生了:閱讀能幫助孩子決勝小升初,殺進重點班,讀很多書就必然能寫出好作文來嗎?

雖然我總是強勢要求班上的家長一定要在家裡營造出閱讀氛圍,一定要有書架、一定要定期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可是,我在自己的親戚朋友家裡,可不敢這麼大肆宣講閱讀的好處,為什麼呢?我有一個親戚,家裡雖沒有一本書,可是人家開了十幾個連鎖超市,如果他的孩子受我蠱惑去閱讀,然後,將來還可能變成我這樣,估計他會很憂傷。

對,我愛讀書,所以成了一名教書匠,我的先生愛讀書,所以成了媒體編輯和歷史研究者。這兩門職業聽起來一點兒也不高大上。最近的一份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中國人的紙質圖書閱讀量是人均4.56本。不僅比不上鄰近的韓國日本,還達不到歐洲某些發達國家的人均閱讀量的十分之一。我們也知道,現在實體書店運營舉步維艱,我最喜歡的廣州學而優書店,已經從鼎盛時期的30多家銳減到4家。中國人的不愛閱讀幾乎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2013年,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路,孟莎美稱,中國人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在玩手機、ipad,很少靜靜地看書,這讓她感到很擔心。如果只是為了發展而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孟莎美指的閱讀不是刷微博或看電影,她說:「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也講到: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其實,我對智商高低不太感冒,但是可以預見,閱讀量持續低下的社會將會是一個情感冷漠的社會。閱讀,既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感悟的過程。以表達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自不待言,即使是其他書籍,也可以使人感受到哲學之深沉、數學之奇妙、歷史之宏大、倫理之莊重……從而使人產生心理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熏陶。因此,一個閱讀量低下的社會,不僅是一個情感冷漠的社會,甚至可能是一個道德體系崩潰的社會。

有趣的是,上述文章的確觸動了中國人的神經,前者,孟莎美的文章成了中學考試閱讀題。考試,就是我們教育界一貫採用的包治百病的利器——簡單,粗暴。

所幸,現在中國政府連續兩年把「全民閱讀」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一空前壯舉真讓所有愛讀書的人感到歡欣鼓舞,所以,我又有了一點點底氣——我還是要講閱讀,並將閱讀進行到底。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就是不愛閱讀,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確感到很憂慮。雖然,讀書多的孩子不一定能在小升初的戰場上所向披靡,也不一定能贏得重點班的入場券,但是,不閱讀,很可能成為潛在的差生。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一書曾說過: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其實,這並不是尹老師的研究結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已經提出這一觀點,他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發現了閱讀對一個孩子學業水平的重要影響。閱讀的過程,除了品格的熏陶,也是一個知識儲備的過程。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大家也許聽過狼孩的故事,狼孩不聾不啞,在深山老林里呆了八年之後重回人類社會,由於錯過了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即使有許多語言專家來教導他,終其一生,也說不了幾句話。而我們的孩子,如果在閱讀黃金時期沒有形成讀整本書的能力和習慣,再過兩年,升上初中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一下子加大,沒有大量的知識背景,很難適應中學的學習。知識貯備的缺乏讓他窮於應付繁重的學業,這時再談閱讀,可能為時已晚。

怎麼辦呢?我想,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陪著孩子走進書籍的殿堂。我所在的廣州,在國內屬於一線城市,它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這裡,除了公共圖書館,還有許許多多社區、高校圖書館,最負盛名的,是廣州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我認為,圖書館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特別推薦的是少年兒童圖書館,各個區都有,差不多有47家。把孩子放在圖書館裡閱讀,與在教室、家裡閱讀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教室的閱讀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一拿起書,如坐針氈:「老師,我想去喝口水;我要上洗手間;我這裡疼,想去看校醫。一節課40分鐘,書還沒翻開下課鈴就響了。在班主任的威懾之下尚且如此,在家裡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去圖書館就不一樣了。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可能會被周圍的氛圍所感染,最初他可能只是東翻翻、西看看,時間久了,就會坐下來,好好地看上幾頁書,一次兩次,慢慢的,習慣就形成了。圖書館裡除了看書、借書,還有大量的知識講座。我覺得,這也是不容錯過的學習機會。

在此,以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為例,看看它在五月份的這幾個周末有哪些安排:

5月14日,開設了關於「海洋、生活、未來」的科普講座、讀書沙龍——《西遊記》「猴」賽雷;15日,了解屈原、賞析楚辭、漢服文化推廣活動;5月21日,歷史館舉辦「廣州處處有段古」的講座、中外佳作賞析之《窗邊的小豆豆》、楊紅櫻作家讀者見面會;5月28日中外佳作賞析之《根鳥》和科普講座。

在這裡,我只是摘錄了一小部分內容。圖書館裡每周都在舉辦關於文學、科技、歷史、民俗、國學、語言的讀書沙龍和知識講座。能去上課的老師,也是在某一領域有突出成就的學者、專家,免費的資源就在我們身邊,錯過就實在太可惜了。

說到圖書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幾年前,我們班有一個日本的學生,爸爸每天五點鐘準時到教室接孩子。見到我,馬上恭恭敬敬地脫帽、鞠躬,然後領著孩子去圖書館看書。有一次,他問我學校圖書館具體的開放時間。當時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告訴他我要問問。沒想到,他氣憤地說:「你居然說你不知道?那麼誰知道?校長知道嗎?我要去見校長。」

我驚訝極了,一個家長會為這麼一件小事發火,還要到校長那兒投訴我。可是,看著他帶著孩子莊重地走向圖書館的身影,我又深深地慚愧了。從這件事至少可以看出,我不僅是一個很少去圖書館看書的老師,也很少帶學生去圖書館。難怪他那麼生氣,這真需要好好檢討。

閱讀量的多寡對學業水平、思維發展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字,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字,就是說到高中畢業,一個孩子的正常閱讀量應該在500-600萬字之間。 其實,這個標準,只是非常基礎的一個水準。像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小王子》,大概是90000字左右,145萬字就相當於讀了16本《小王子》,有些孩子可能一學年就能夠完成。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經常會做一些與課內學習無關的小測試,以積累第一手研究小數據。最近,我準備了一篇1200字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默讀,悄悄記錄他們的閱讀速度、對文本的理解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測試完後,我根據他們平時的考試成績把閱讀數據分成ABCD四個組。結果發現,閱讀量的多寡與學業水平呈正相關關係。我沒有對孩子們公開過這些數據。一切都在一個真實自然的狀態中完成。

成績A等的孩子,往往也是熱愛閱讀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提取信息的能力高出C、D這些等級的孩子幾倍。不愛看書的孩子,閱讀速度很慢,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沒有主動提取關鍵信息的習慣,讀完一篇文章後,對於老師的提問,基本上都是一臉茫然。

有的孩子閱讀速度可達到568/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力是100%,有的孩子閱讀速度是133/分,理解力是67%,有的孩子在相同的時間內可提取12個有效信息,有的則是0個。這一差距隨著年級的上升,還將不斷拉大。

另外,有家長問我,孩子讀書的時候走馬觀花,只關注情節發展,該怎麼辦?

在這裡,我向大家推薦深度閱讀。深度閱讀,即反覆地讀一本書,從人物、情節、內容、描寫方法這些角度去讀。有研究顯示,深度閱讀會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孩子讀完一本書,只記住幾個主要人物,簡單故事情節,這是遠遠不夠的。

下面,我的班上有個孩子,反反覆復讀《塔克的郊外》這本童話,也不知讀了多少遍。我布置孩子們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他每次圍繞這本書做筆記——從概括內容、描繪書中的精美插圖、分析人物性格、設計故事情節圖、問題梳理、好詞佳句摘錄等,以多個角度去完成對一本書的深度閱讀。這個孩子,就好像跟著作者去創作了這個故事,探訪作者頭腦中的思想地圖。如果孩子們讀一些大部頭的中外名著,如果不去深度閱讀,結果可能就是囫圇吞棗、張冠李戴。例如,在孩子們讀完《西遊記》之後,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完成唐僧師徒的取經地圖;讀完《三國演義》,一起來做個人物關係圖等等。做思維導圖也好,做筆記梳理問題也好,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在閱讀的時候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內容歸納、品味語言、關鍵信息提取等等。


推薦閱讀:

姚笛被罵小三多年終說出真相,文章不滿馬伊琍騙婚
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喝乳酸菌飲料好不好?
情感美文——感悟真情 涵詠人生文章列表
《松腰系列站松》共 204 篇文章????? 天地虛懷xia的圖書館
給寶寶取名你必讀的文章

TAG:閱讀 | 文章 | 語文 | 語文老師 | 老生 | 重量 | 關於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