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進補脾胃要認清 兩款健脾補胃食療法

中醫進補脾胃要認清 兩款健脾補胃食療法

  編者按:你一生吃的食物決定著你的體質,冬季進補可不要忘記脾胃啊!今天小編與大家聊下冬季如何健脾補胃。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

  保溫更要養脾中醫食補四要點

  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藥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  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複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認清自己再進補

  一些葯食兩用的中藥,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蔘(包括西洋參、党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

  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  還有一個保險的辦法,就是盡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盡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葯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辨證施膳是前提

  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葯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癥狀,可在烹制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蔘、党參、黃芪、白朮、白扁豆、山藥、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葯,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癥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藥。

  總之,食用藥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葯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  「混搭、輪換」才平衡

  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藥。中醫將藥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當藥物,含較少藥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再者,它不但適合正常人長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較少。這些食物包括茶葉、山藥、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

  冬令進補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

  如果進補不當,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因為藥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藥的應有效應。對於這類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參、白朮、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藥。

  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葯補。俗語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其它還有藥酒、葯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葯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屬補氣類的,如人蔘、黃芪、党參、白朮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癥狀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蔘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多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乏,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那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冬季健脾養胃飲食療法,大家快來了解一下吧!

  現代中醫研究表明,黃芪有保肝、增加紅細胞數減緩自然衰老等作用。用黃芪同粳米同煮,早晚服食,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

  黃芪,又名黃耆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現代中醫研究表明,黃芪有保肝、增加紅細胞數減緩自然衰老等作用。

  如今,正當冬季,黃芪粳米湯健脾養胃是冬季養生保健首先。

  黃芪粳米湯的做法

  選用優質黃芪30-60克,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加入粳米2兩、紅糖少許,繼續煮至粥快熟時,再加入陳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

  另外還有黃芪煨大棗,黃芪煮黑豆,黃芪燉母雞,則更是補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養顏潤膚,延年益壽。

  黃芪功效簡介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主治】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清炒蓮藕:健脾養胃滋陰補血

  蓮藕含有多種養分,如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它有健脾胃、滋陰補血的食用功效。蓮藕可以通過工業手法變成藕粉,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健身補品。  選購新鮮蓮藕時,以藕節短、藕身粗、帶有清香的為佳。蓮藕的烹法多樣,廣東人以它烹湯,視為一種正氣的食療方法。取蓮藕作為小炒,是一種較為家常的做法,今天所聊到的便為一例。

  材料:蓮藕500克、唐芹100克、蒜茸30克、姜茸20克,南乳、蚝油各少許,鹽、糖、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蓮藕去皮洗凈,切片,稍作出水備用;芹菜洗凈切段備用;開鍋下油,爆香蒜茸和姜茸,下藕片和芹菜翻炒片刻,加入少許南乳、蚝油繼續翻炒,以鹽、糖調味,上碟便成。

  總結:脾胃不和的你可要注意了,進補的時候一定要認清自己的癥狀在進補,不可盲目進補,小編推薦的幾款健脾補胃的食療法有時間大家也可以試試,效果不錯!


推薦閱讀:

【食療養生】預防眼睛花、關節痛、心臟病……都可以吃它
營養食療調理「便秘」
更年期綜合征食療方
一千多年前的一道食療方子,卻也是冬令進補的良方!
食療如何緩解白髮問題?

TAG:中醫 | 食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