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軍兵敗薩爾滸

明軍兵敗薩爾滸

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到公元1644年入關後建立清朝止,共用了二十八年時間,打了大大小小好多次戰爭,第一次大戰就是努爾哈赤攻擊撫順之戰。他先派姦細扮作商人混入城中,作為內應,又在城外伏擊明朝援兵,一舉攻入撫順。消息傳到京城,震動了朝野。 遼東是明朝東北方面的軍事重鎮,三面有敵人,幾乎沒有一年沒有戰事。然而,明神宗為了享樂,竟派太監到這裡作稅使,拚命搜刮百姓,弄得軍民都很窮困。所任命的巡撫等軍政大員,多數又是些沒有能力的人,只曉得混日子,撈好處。儘管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發出危機的警告,提出加強防衛的建議,朝廷就是不聞不問,直到整個形勢達到崩潰的邊緣。 明神宗震怒過後,就派出大兵圍剿,企圖一舉將努爾哈赤消滅在剛剛起步的階段。 公元1618年的冬天,朝廷從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省調集了九萬多軍隊,號稱四十幾萬,彙集到遼東,準備圍剿努爾哈赤。 正式進兵是第二年的農曆二月。統帥是遼東經略楊鎬。他是個老將,但在指揮明軍援助朝鮮抵抗倭寇的戰爭中,因為指揮失誤,曾導致大敗。他坐鎮瀋陽指揮,將大軍分為四路:北路兵由總兵馬林等率領,從開原出發;中路兵由總兵杜松等率領,從瀋陽進軍;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等率領,從清河進軍;東路由總兵劉鋌(tǐng)等率領。最終目標是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 但是楊鎬沒有協調好四路大軍的行動,而明軍進攻的日期、路線,早已被努爾哈赤偵察到。他針對明軍「分進合擊」的戰略,正確利用時間差,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打法。他分析,明軍的主力是中路的杜松軍隊,杜松有勇而無謀,急躁冒進,有機會先打敗他。 杜松確實是員老將,長期鎮守遼東,身經百戰,非常勇敢,但也有些剛愎(bi)自用,不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又想搶頭功,於是他正好撞到努爾哈赤的槍口上。大軍出發時,天已下起鵝毛大雪,杜松卻不管天氣惡劣,以及鄰軍的配合,命令軍隊冒著大雪,孤軍深入。 杜松的人馬一天賓士了一百多里路。渡渾河時,因水流急,軍隊只能涉水到河中央,爬不上對岸。杜松喝醉了酒,強迫士兵硬渡,不少將士沒有遇到敵人,就被淹死在河裡。杜松竟只帶著一部分軍隊前進。途中,他打了兩個小勝仗,非常高興。三月初一,杜松軍的軍隊進到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谷口,遭遇到努爾哈赤的主力。他將兩萬軍隊在薩爾滸紮下營盤,派一萬人去攻擊建築在鐵臂山上的後金界凡城(今遼寧新賓西北)。 在這樣兇險的地方,杜松還要分散兵力。這讓努爾哈赤十分高興,他分出兩旗援助界凡,親自帶領六旗兵力,圍攻薩爾滸。進攻界凡的明軍遭遇埋伏,大敗而逃,努爾哈赤便集中全部兵力攻打薩爾滸明軍大營。明軍主力終於抵擋不住八旗軍隊的進攻,營盤陷落,被殺和墜落山谷的明軍不計其數,滿山遍野都是屍體和鮮血,杜松在戰鬥中陣亡。 北路馬林軍到達尚間崖和飛芬山,離薩爾滸才四十里,他聽到杜松兵敗,竟不敢趕去援助,就地築起營盤固守。營地周圍挖出三道壕溝,壕溝外布置火槍兵,火槍兵外再布置騎兵;壕溝內的士兵則結成方陣。努爾哈赤徹底消滅杜松軍隊後,集中精銳來打馬林。士氣旺盛的後金軍幾次衝擊,馬林的大營就被沖得七零八落,陣亡的將士填滿山谷,馬林左衝右突才死裡逃生。 東路總兵劉鋌是一員猛將,他使用一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在馬上舞動,掄轉如飛,誰也抵擋不住,天下人稱他「劉大刀」。他很會打仗,在雲南、廣西、四川、陝甘一帶都打過仗,比較老成持重。他進軍的路線最遠,也最難走,一路山岡重疊,馬都走不成隊列。但劉軍將士還是披荊斬棘,勇敢地前進。他深入敵境三百里,打了幾個小勝仗,不知杜松大敗的消息,繼續前進,與努爾哈赤的軍隊打了個遭遇戰。 劉鋌立即命令軍隊搶佔高地。努爾哈赤的軍隊卻先爬上了一座山岡,佔住有利地勢,從山岡上衝殺下來。明軍雖然勇敢抵抗,拚死肉搏,但是因所佔地勢不利,又是遠道疲勞,而旁邊又殺出一支八旗生力軍,終於崩潰。大多數將士英勇陣亡,劉鋌死戰。他的養子劉招孫也很驍勇,徒手打死了好幾個八旗兵。但因寡不敵眾,也死在戰場上。 只有南路李如柏軍,進軍最慢。楊鎬聽到三路討伐軍全軍覆沒,趕快通知李如柏撤軍,這才保留住一路軍隊。 這是中國戰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叫作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明朝文武將官陣亡三百多人,士兵陣亡四萬五千八百多人。明軍因為號令不統一,兵力分散,上級與下級相互欺騙,大部分將士沒有鬥志,所以徹底失敗。這以後,努爾哈赤又贏得一連串輝煌的軍事勝利,使明朝一天天走向滅亡。

推薦閱讀:

李如松以四萬兵能勝十四萬日軍,八萬明軍卻殘敗於二萬清兵,為何
明軍與日軍的火炮
清軍攻城能力差,遠不敵明軍弓弩火器,努爾哈赤如何用一招破解?
皇太極終於有大炮了,深溝高牆圍困大凌河明軍最精銳部隊

TAG: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