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一浮:泰和會語·君子小人之辨(一校)

泰和會語·君子小人之辨

馬一浮

經藉中多言君子,亦多以君子與小人對舉,蓋所以題別言流、辨其賢否,因有是名。先儒釋君子有二義,一為成德之名,一為在位之稱。其與小人對舉者,依前義則小人為無德,依後義則小人為細民。然古者必有德而後居位,故在位之稱君子,亦從其德名之,非以其爵。由是言之,則君子者,唯是成德之名也。

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此其顯證矣!仁者,心之本體,德之全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明君子體仁,其所存無間也。又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此見君子必兼是三德。又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此言君子之制事,本於義而成於信,而行之則為禮遜。(遜即是禮。義為禮之質,禮又為遜之質。所存是義,行出來便是禮。禮之相便是遜,實有是質便謂之信,無是質便不能有此禮遜,故曰「信以成之」也。)「義以為質」,亦猶「仁以為體」,皆性德之符也。

又曰:「君子不器。」朱子云:「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是知器者智效一官、行效一能,德則充塞周遍、無有限量。《學記》亦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器因材異而德唯性成,故不同也。君子所以為君子,觀於此亦可以明矣。然知德者尟,故唯聖人能知聖人,唯君子能知君子。德行者,內外之名;行則人皆見之,德則唯是自證。言又比行為顯,故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昔)〔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如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皆行之美者,而曰「焉得仁」;孟武伯問子路、冉有、公西華,皆曰「不知其仁」;原思問「克伐怨欲不行焉」,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故雖有善行,不以「仁」許之,是有行者未必有德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鄉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非之無非,刺之無刺,觀其行事,疑若有似乎君子,而孔子惡之,謂其亂德:此見君子之所以為成德者乃在心術,行事顯而易見,心術微而難知,若但就行事論人,尟有不失之者矣。

既知君子所以為君子,然後君子、小人之辨乃可得而言。經傳中言此者不可勝舉,今唯據《論語》以孔子之言為準。

如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既無終食之間違仁,何以有時而不仁?此明性德之存不容有須臾之間(禪家之言曰「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此語甚精),一或有間則唯恐失之,非謂君子果有不仁也。「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則是決定之詞。小人唯知徇物,不知有性,通體是欲,安望其能仁哉!故知君子是仁,小人是不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義故無適無莫、義之與比,喻利故見害必避、見利必趨:故知君子是義,小人是不義。

君子上達,循理,故日進於高明;小人下達,從欲,故日究乎污下:故知君子是智,小人是不智。

「君子泰而不驕」,由禮故安舒;「小人驕而不泰」,逞欲故矜肆:故知君子無非禮,而小人則無禮。

夫不仁、不智、無禮、無義,則天下之惡皆歸之矣。然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術隱微之地,只是仁與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盡,渾然天理,然後可以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為小人。(參看《論語首末二章義》)

仁者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反之,自私而用智,必流於不仁(「用智」之「智」,只是一種計較利害之心,全從私意出發,其深者為權謀術數。世俗以此為智,實則是惑而非智也)。

常人亦知有公私之辨,然公亦殊不易言。伊川曰:「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方是仁。」(朱子曰:「世間有以公為心而慘刻不恤者,須公而有惻隱之心。此工夫卻在人字上,惟公則能體之。」)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恕之反面是忮,愛之反面是忍。君子之用心,公以體人,故常恕人、常愛人。小人之用心,私以便己,流於忮,流於忍。

其與人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公而比私,故一則普遍,一則偏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故無乖戾,同則是偏黨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一則與人為善,一則同惡相濟也。

「君子易事而難說: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也。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唯務自反,而小人唯知責人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廓爾無私故寬舒,動不以正故憂吝也。

綜是以觀,君子、小人之用心其不同如此,充類以言之,只是仁與不仁、公與私之辨而已。

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於為小人。然念慮之間、毫忽之際,一有不存,則徇物而忘己、見利而忘義者,有之矣。心術隱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習熟而不自知其非也。世間只有此二途,不入於此則入於彼,其間更無中立之地。學者果能有志於六藝之學,當知此學即聖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須在日用間,自家嚴密勘驗、反覆省察,一念為君子,一念亦即為小人,二者吾將何擇?其或發見自己舉心動念有屬於私者,便當用力克去。但此心義理若有未明,則昏而無覺,故必讀書窮理、涵養用敬、進學致知。學進則理明,理明則私自克,久久私意自然不起,然後可以為君子而免於為小人。此事合下便須用力,切不可只當一場話說。孔子曰:「(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此語決不相瞞,望猛著精采,切勿泛泛聽過。

書生謹按:電子文本來自網路,某位網友據《馬一浮集》第一冊錄入,因此有些細節保留《馬一浮集》痕迹(如引文與原版有出入時,會用兩種括弧標示,我也維持原貌)。昨晚我據廣文書局《泰和宜山會語》校對此文,完成一校文本,期間糾正不少錯字(大概是輸入法使然),又有標點細節改動。那位朋友還有一條按語:「敬錄者按:本文出自大師馬一浮《泰和會語》。因目前在網上搜不到可下載並轉為文檔的全文,特在此全文錄出,供有緣網友下載。」我所整理之馬先生文章也是如此,希望與有緣之朋友共享。「君子小人之辨」一文出自《泰和會語》,在《論語首末二章義》之後,兩篇可以並參。馬先生在《楷定國學名義》中說:「現在要講國學,第一須楷定國學名義,第二須先讀基本書籍,第三須講求簡要方法……識得門徑不差,知道用力方法不錯,將來可以自己研究,各有成就。」就我個人體會而言,《泰和會語》「楷定國學名義」以至「舉六藝明統類是始條理之事」五篇,主要闡明六藝論之要義,皆屬於楷定國學名義之範疇(當然這些講稿之中也已標明學問宗旨、蘊涵為學法門)。「論語首末二章義」與「君子小人之辨」兩篇則可與《宜山會語》之「釋學問」及《復性書院講錄》之「讀書法」並參,「釋學問」「讀書法」可謂提綱挈領之讀書法,「論語首末二章義」與「君子小人之辨」則是具體示範(《復性書院講錄》卷二以後各篇皆是具體示範)。

馬一浮:泰和會語·論語首末二章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733901017qzz.html


推薦閱讀:

屬兔、屬龍、屬蛇人在幾歲的時候最倒霉,厄運頻繁,小人中傷!
2018:12屬相犯小人指數!
十二生肖如何防範小人
痣長在這些地方,最容易招小人!

TAG:君子 | 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