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如何通過三顧茅廬考察劉備從而決定跟隨他的?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一、諸葛亮對劉備的考查
諸葛亮雖然躬耕隆中,其實胸懷天下,只是要擇時而動。如司馬徽敘述諸葛亮說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與徐元直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而自己每常自比管仲、樂毅等。諸葛亮自己也作歌說:「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等,皆是透露了諸葛亮待時而沽的箇中消息。因此,當徐庶走馬將諸葛薦與劉備之時,憑藉諸葛亮對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的基本了解,諸葛亮看到了機會將要來臨,但其一生謹慎的性格,使得他為了穩妥,必對自己即將輔佐的對象做一番實在的考查,看對方是否為可棲之梧,值得輔佐、對方是否真誠的希望得到自己的輔佐,便設計了劉備三顧方與其一見的這個考查過程。
首先是以傲慢考查劉備的心胸和真誠。
先以童子傲對劉備。
劉備初來至卧龍庄前,下馬親叩柴門,諸葛亮童子問是何人。劉備將自己本以為可以傲視天下的身份一一道出:「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不想諸葛亮的童子並不買賬,不但不作正面回答,竟然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劉備見狀急忙放下身段說:「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方才正面回答「先生今早少出」,且說諸葛亮「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以一僕人的身份對待自視頗高且受天下百姓擁戴的劉備,這不能不說是對作為客人的劉備的冷遇,甚至稍有羞辱之嫌疑。
繼以弟弟諸葛均傲對劉備。
再顧茅廬,諸葛亮胞弟諸葛均在草堂,劉備恭敬地向其探尋其兄諸葛亮的情形,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卧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諸葛均說:「不知。」以此二字作答顯然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以至於惹張飛焦躁的說:「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到了三顧,劉備拿出了較初顧再顧茅廬時加倍的真誠,與關、張三人乘馬往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即下馬步行。此次又遇已是熟人的諸葛均,劉備慌忙施禮相問諸葛亮的蹤跡,諸葛均只是淡淡的回答:「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既然兄長在家,按常理諸葛均當引客人去見兄長方為得體,不意言罷,飄然自去。張飛大罵諸葛均「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最後,諸葛亮直接傲對劉備。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得見諸葛亮,忙請童子通報,未料童子卻拒絕通報說:「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劉備不便強令童子通報,只得說,「既如此,且休通報。」於是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劉備徐步而入,見諸葛亮卻「仰卧於草堂幾席之上」,自顧睡覺。劉備只得拱立階下等候。候時之久等得張飛大怒,向關羽說:「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終於等得諸葛亮醒來,童子即通報有客人來訪,諸葛亮不但不倒屣相迎,卻毫無反應地轉入後堂,又半晌,方出來相見。
諸葛亮的幾個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對劉備也頗為傲慢。如劉備盛情邀請崔州平,崔州平說:「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說吧,長揖而去。邀請孟公威、石廣元一同赴卧龍庄尋諸葛亮,石廣元卻答道:「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卧龍。」皆無絲毫友好的表現。
這種從童子,到諸葛均,到諸葛亮以至於諸葛亮諸多朋友的傲慢,顯示了諸葛亮的淡泊名利,非為利來也非為利往,完全是一種將人拒之千里之外的不歡迎態度,是對劉備求才真心的考驗。劉備面對這種冷漠的態度,不但沒有灰心喪氣,卻是一次比一次顯示得更為虔誠,特別是劉備最後侍立階下恭敬等待諸葛亮的醒來,讓諸葛亮切切實實體會到了劉備的真誠相邀之意。為了寫劉備的真誠,作者每每寫張飛粗魯與難耐。見崔州平,張飛說「遇此腐儒」,見諸葛均張飛說「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見諸葛亮睡覺,張飛要放火將諸葛亮燒起等等。
經過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通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對劉備的考查,這才決定隨劉備走出隆中打江山。
其次,是以各種說辭考查劉備有無足夠的建立功業的毅力和意志。
先是崔州平以天命灰劉備之心。
劉備初訪茅廬,途中見一容貌軒昂之人,便以為「此必卧龍先生也」的崔州平,急急向前求教,陳述自己的大志說:「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不想崔州平兜頭一盆冷水,述以命運之說:「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崔州平所說是劉備的此舉逆天時而動,不會有理想的結果,也就是勸劉備就此打住。以常理說來,聞此者語或有猶豫之態,然劉備斷然拒絕說:「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與命?」
繼之孟公威、石廣元以功名皆虛無的說法,灰劉備之志氣。
劉備二顧茅廬未見孔明,卻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劉備立馬聽有人歌唱道:
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老叟辭荊榛,後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
歌罷,又有一人擊桌相合,其歌曰:
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此二支歌看似石廣元、孟公威自唱,其實完全是常給劉備聽,要劉備明白功名的的虛無,從商周(古)說到漢(現實),從姜子牙說到酈食奇,比之管仲、樂毅,皆是功高無比之人,但而今已成歷史,有誰還會紀念到他們呢。
又以諸葛均對諸葛亮的日常行為的不知灰劉備之心。劉備再顧茅廬遇諸葛均,於是向諸葛均探尋諸葛亮的虛實:「聞令兄卧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諸葛均回答兩個字:「不知。」按劉備之思,諸葛亮既然廣為友朋推崇,自然當飽讀詩書百家語方為相應,是為劉備詢問之由。諸葛均兩個字的答覆一是顯示了對劉備的傲慢,二是劉備暗示說,諸葛亮也許徒有虛名,正如張飛所說只是一介村夫而已;又如關羽所說:「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劉備並不為諸葛均之說所動,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封誠摯的懇請之書:
最後是諸葛亮的拒絕。
推薦閱讀:
※第三代試管嬰兒與精子分類法,決定寶寶性別的奧秘?
※[心理]眉毛竟決定哪種女人更旺夫
※這些因素決定你的一生
※寶寶長得像了誰? 像爹還是隨媽全憑這幾點決定!
※一個女人只花三分鐘就能決定她是否喜歡一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