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地緣、歷史、與現狀報告(五)

5、巨人與侏儒的角斗場(上)

在沙俄統治的兩個多世紀中,烏克蘭貴族與沙俄緊緊的捆綁在一起,原第聶伯河地區的哥薩克也遷徙到庫班地區;在沙皇的懷柔統治下,成為俄羅斯對外擴張的得力工具,征戰四方。但隨著近代歷史的發展,歐洲列強的矛盾不斷發展,加強;民族主義的興起和加強更在客觀上形成了干涉內政、削弱對手的得力武器。就烏克蘭問題而言,奧地利和沙俄正是矛盾的焦點和中心。兩國在巴爾幹問題和近東上更是互相拆台,導致德國所期望的三皇同盟成為泡影。

作為波蘭南方的繼承者,奧地利,或者奧匈帝國成為了右岸烏克蘭的主人,它將利沃夫即倫貝格作為掣肘沙皇南下巴爾幹的基地,收留了一大批從沙俄烏克蘭流亡到加利西亞的烏克蘭活動人士,其中包括烏克蘭社會民主工人黨、烏克蘭社會民主聯盟的主要人員,積極鼓吹烏克蘭獨立,滲透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並在一戰爆發後立即組織了一個超黨派的烏克蘭解放同盟①,宣稱要依靠德國人的軍隊打敗沙皇,創建一個獨立的、以蓋特曼為政權首腦的君主立憲烏克蘭。所以,客觀來說,奧匈帝國從奧地利帝國過渡而來的寬鬆民族政策形成了吸引沙俄方面烏克蘭獨立分子的磁鐵,反過來烏克蘭獨立運動又以此擴大了。

作為瓜分波蘭最大的受益者,俄羅斯,或者沙俄帝國成為了左岸烏克蘭乃至大部分烏克蘭的主人;它佔據了大部分的烏克蘭,在語言上、政治上、宗教上都有同源同種的優勢,同時沙俄的泛斯拉夫主義又在一戰之前成功的攪亂了巴爾幹半島,成為沙俄意識形態的利器,這一點對奧匈帝國境內的烏克蘭人,特別是不得志的烏克蘭貴族無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1914年7月29日,從加利西亞地區反流亡到基輔的烏克蘭人又組成了喀爾巴阡俄羅斯解放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主旨是策反以利沃夫即倫貝格為中心的西烏克蘭人,勸告當地的烏克蘭人要在沙俄軍隊--他們的解放者到來時喜迎王師,要用鹽和麵包打開城市的鑰匙。雙方在肆情利用五盧布和五先令的同時,也在擔心烏克蘭運動可能產生的統一烏克蘭後果,進而導致統一的烏克蘭的形成;這是統治者無法容忍的。

就在雙方圍繞烏克蘭明爭暗鬥的同時,背上還時刻趴著一個德意志鐵十字架--1915年德國公布了一份《戰爭宣言》,要求吞併比利時和法國北部;佔領全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和烏克蘭;在中歐和近東建立殖民帝國,把實力擴展到非洲和南美洲;稱雄海洋等等。②烏克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命運,仍然是風中的玩偶。為了獲得德國和奧地利的支持,西烏克蘭的獨立分子宣稱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將是歐洲抵擋俄國泛斯拉夫主義洪水的強大壁壘;但德國和奧地利明顯沒有把他們當回事,只是將他們作為宣傳隊使用--讓他們在單獨設立的沙俄軍烏克蘭人戰俘營中進行宣傳,埋下獨立和民族意識的種子。

隨著帝國主義矛盾的進一步加劇,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因而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在沙俄這面,一部分烏克蘭人,特別是社會民主黨人宣布為了俄羅斯帝國一定要奮戰到底,直到勝利的曙光出現在多瑙河的地平線上;另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和烏克蘭漸進主義者協會則想要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但這顯然是不現實更是不可能的。沙俄在加利西亞戰線上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壓力,其中,1914年8月,沙俄在東線的西南方先以70萬人進攻奧匈帝國的83萬人,戰至9月,奧地利地區的烏克蘭賽契射擊兵共2500人與沙俄的烏克蘭庫班哥薩克相遇,形成了兩個烏克蘭相互廝殺的悲劇;而奧匈帝國在政治上扶持西烏克蘭反對沙俄的同時卻在行動上做了另外一套,即將烏克蘭部隊分成小股,一股一股的往沙俄大軍中送,猶如飛蛾撲火一般。但西烏克蘭方面形成的總拉達認為,奧地利乃是最好的朋友,沙俄是最兇惡的敵人;沙俄輸的越慘,奧地利贏得越大,烏克蘭獨立的日子就越發的迫近了①。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西烏克蘭軍隊非常英勇,屢敗屢戰,奧匈帝國大本營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奧匈軍隊中最好的一支部隊」。①



但奧匈帝國在德國人增援之前卻無法打敗沙俄。1914年8月18日-9月26日期間的加利西亞戰爭中③,俄國人洶洶而來,佔領了利沃夫並且對塞佩列什維利要塞形成了包圍,俄軍損失20餘萬,而奧匈帝國則損失了40萬人之劇。奧匈帝國在撤離之前對他們所懷疑的烏克蘭姦細進行了清洗;而俄國人來之後很快就進行了俄式的清洗-驅逐天主教,取消烏克蘭語教學,搗毀烏克蘭圖書館、學校,消滅烏克蘭文化。俄羅斯對這一地區非常重視,即使在1915年撤出了這一地區,1916年又進行了勃魯西洛夫反攻。勃魯西洛夫雖然達到了一次世界大戰上俄軍的高峰,但最後仍然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戰線的沉寂。烏克蘭的分裂也仍舊維持著。但就在這個時候,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作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沙俄首先爆發了二月革命,整個軍隊也陷入了目瞪口呆之中,特別是西南方向的俄軍。沙皇首先是企圖組織責任內閣,1917年3月2日0時20分,沙皇給率領部隊已經到達皇村的伊萬諾夫發去電報,「在我到達和向我報告之前不要採取任何行動。」④5時15分,尼古拉二世又發電報給參謀長阿列克謝耶夫,表示可以公布組閣宣言。但彼得格勒的局面持續惡化,立憲民主黨以及10月黨領袖都認為與其革命繼續深入下去不如讓尼古拉二世退位,避免出現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因此,北方司令部統帥魯茲斯基立即開始通電各軍,通報杜馬臨時委員會決定,表示組閣方案為時已晚,尼古拉二世必須退位。3月2日上午,參謀長阿列克謝耶夫將該方案發送給各個將軍,其中就包括西南戰線司令勃魯西洛夫。下午3點,尼古拉別無選擇,只好退位。

如果說上述只是上層的安排,我們可以看看下層烏克蘭人的表現--在哈爾科夫鐵路工廠,當一名革命黨人向工人們宣布沙皇已被推翻時,一些工人把他從臨時搭起的講台上揪了下來;在赫爾松,當省長宣讀尼古拉二世退位詔書時,一些剛剛參加革命遊行的工人雙膝跪下。④這說明沙皇在烏克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在文化程度地下、農業佔主要地位的烏克蘭,任何試圖直接、完全地將烏克蘭脫離俄羅斯的行為,都是不現實的;只有將整個系統打碎,克服對俄羅斯的思想依賴,特別是將俄軍驅逐出烏克蘭,才有可能出現烏克蘭的獨立浪潮。

但在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間,俄軍仍然佔據著烏克蘭,烏克蘭流亡分子和當地的獨立活動家所形成的政府,即以著名的活動家米·謝·格魯舍夫斯基(М·Грушевский)擔任主席的烏克蘭中央拉達只能宣布自治,並未立即宣布獨立。烏克蘭與俄羅斯不能割斷聯繫;同時中央拉達還要面臨與社會民主黨人、地方農業黨以及形形色色力量的鬥爭。因此,烏克蘭於1917年6月10日宣布自治。但隨著臨時政府7月份在烏克蘭前線冒險進攻的失敗,烏克蘭中央拉達遂於1917年8月19日發表聲明稱烏克蘭不會放棄自己的民族自治權,將立即召開立憲會議,解決烏克蘭的政治結構和與俄羅斯中央的關係問題;臨時政府迅即表示反對。但隨即臨時政府就被推翻了。但切不可以為中央拉達可以安心的控制烏克蘭。1917年3月份哈爾科夫、基輔、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克列緬丘格、波爾塔瓦等地又形成了工人士兵蘇維埃,它們連同烏克蘭的猶太人、俄羅斯人等少數民族形成了另一大力量;雖然最初這種力量微不足道,但在全俄羅斯的雙重政權局面下,蘇維埃有了很快的發展;7月事件過後(目前俄國史學界將7月革命看作是布爾什維克不成功的奪權行動,列寧在這次行動中,根據加里寧的回憶,認為不排除在事態發展順利的情況下引入部隊參加行動,但同時也要做好撤退準備。),布爾什維克轉入地下,開始著手武裝起義,因此烏克蘭地區的布爾什維克也開始積攢力量,形成了基輔和葉卡捷琳喏斯拉夫兩個中心,在基輔、敖德薩、哈爾科夫等地組織建立了赤衛隊。



7月過後,列寧的看法開始出現了改變。8月,布爾什維克決定進一步地聯合農民,要」立即無償地廢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立憲會議作出決定以前,把土地交給農民委員會管理「⑤。對工人代表蘇維埃,他們保證「在全國內對生產和分配實行工人監督」⑥。對士兵,布爾什維克明確提出立即結束戰爭。如果說這是對全俄羅斯民眾都有吸引力的口號,那麼對烏克蘭、芬蘭這樣重要的非俄羅斯地區來說,列寧轉變後的思維,即考慮聯邦制的思維也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布爾什維克表示:」真正實現俄國境內一切民族的自覺全,首先滿足芬蘭和烏克蘭的要求。「

很快,面對布爾什維克捲土重來,臨時政府中的右翼分子也逐漸傾向於採取極端措施,試圖用右翼極端獨裁政權來撲滅布爾什維克。但很快,這場於9月份發生的叛亂被蘇維埃、工會、布爾什維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政黨聯合平息了。很明顯,這次鬥爭明顯顯示出臨時政府的力量十分虛弱;但它仍然堅持繼續戰爭,這隻能是自取滅亡。整個俄羅斯的政治指針急劇向左傾斜。隨著布爾什維克革命、《和平法令》的頒布,士兵也轉向布爾什維克,蘇維埃的力量開始愈發膨脹;加之布爾什維克之前建立的赤衛隊,缺少軍隊、工人支持的中央拉達(第一次烏克蘭工人代表大會與會者代表的僅有不到4萬的工人,而整個烏克蘭的工人總數超過百萬①;同時缺少軍隊支持並不代表沒有軍隊支持),在烏克蘭地方效忠於俄羅斯中央思維的衝擊下,只好利用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達到烏克蘭獨立的目的,建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並試圖鞏固之。這,就是烏克蘭中央拉達自身力量不足以打破舊有系統、克服烏克蘭民間效忠俄羅斯思維的結果,因此烏克蘭中央拉達註定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

10月革命很快波及了基輔。駐紮在基輔的白俄軍隊,即基輔軍區司令部仍然有上萬名士兵的兵力,並且與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一道拒絕新成立的保衛革命委員會。新成立的保衛革命委員會中有工人士兵蘇維埃,也有烏克蘭中央拉達。但中央拉達也拒絕承認十月革命,因此蘇維埃退出了該委員會。這樣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且在整個蘇俄內戰中烏克蘭將持續這種局面:白軍、紅軍以及風中凌亂的烏克蘭民族勢力。烏克蘭民族勢力的方針是,試圖著左右逢源,攫取利益最大化。基輔城內很快出現了白軍(基輔軍區司令部)和紅軍(工人士兵蘇維埃)的武裝衝突。布爾什維克很快武裝起來,在11月9日、11日-13日重組了革委會並進行了武裝起義,雖然倉促上陣,仍然將軍心不整的白軍驅逐出了基輔。在這裡,中央拉達起到的作用是可疑的;蘇聯史書上說,紅軍的勝利果實被站在一旁等著火中取栗的中央拉達給竊取了;而烏克蘭獨立後的史書則說,正是因為中央拉達麾下的軍隊的「威逼」,白軍才不得不撤出基輔。不過從之後的局勢發展來看,烏克蘭獨立後的歷史書更有可能在撒謊;如果中央拉達真的有這份兒「威逼」的力量,它大可不必在之後的「拉達改組」議案中顯得那麼虛弱和不安,也無需去搜羅全烏克蘭的代表去反對基輔城內的蘇維埃代表,不然的話即使改組的話,「威逼力量」的中央拉達自然可以通過多數力量去光明正大的排擠蘇維埃,最差也有軍隊保障(紅軍已經削弱了)嘛!



很快的,在布爾什維克和烏克蘭中央拉達的會議上,布爾什維克提出改組中央拉達,但遭到了後者的拒絕。中央拉達試圖搶先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將本來幫助自己奪取基輔的布爾什維克再一腳踢開。這種單方面行動引起了烏克蘭布爾什維克的不滿,而且中央拉達宣布要「盡烏克蘭的一切力量去拯救俄羅斯聯邦的統一」,這無異於宣告中央拉達要站在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烏克蘭本可自保,但現在卻不自量力的站出來去反對整個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於是烏克蘭中央拉達能夠想到的就是反過來再和白軍聯合,如頓河地區的卡列金政權,允許卡列金通過烏克蘭的領土。這大大激怒了布爾什維克。列寧在12月16日、17日發表的《告烏克蘭人民書》7中稱:

「因此,我們人民委員會承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承認它有權同俄國完全分離或同俄羅斯共和國締結建立聯邦關係或其他類似的相互關係的條約。我們人民委員會現在就無保留無條件地承認有關烏克蘭人民的民族權利和民族獨立的一切事項。我們沒有對目前仍為資產階級所掌握的芬蘭資產階級共和國採取任何步驟來限制芬蘭人民的民族權利和民族獨立,我們也不會採取任何步驟來限制已經參加或者願意參加俄羅斯共和國的任何民族的民族獨立。」

但列寧筆鋒一轉,開始譴責拉達反對蘇維埃、反對革命的行為:「我們譴責拉達,因為它在民族主義詞句的掩蓋下,奉行一種資產階級的兩面派政策,這種政策早已在拉達不承認烏克蘭的蘇維埃和蘇維埃政權這一點上表現出來了(還表現在拉達拒絕烏克蘭蘇維埃的要求,不肯立即召開烏克蘭蘇維埃邊疆區代表大會)。這種兩面派政策使我們不能承認拉達是烏克蘭共和國被剝削勞動群眾的全權代表,這種政策使拉達最近竟採取了一些意味著排除達成協議的任何可能性的步驟。」列寧的意思很明顯,烏克蘭自治、獨立我們布爾什維克都可以接受,但是你這個獨立、自治的政府不是我們布爾什維克的政府,至少沒有包含我們布爾什維克,是反動的、反革命的,因此這個政府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列寧在文章的後半部分表示中央拉達如不「洗心革面」,我們就要「動刀動槍」:

「拉達走上了這條駭人聽聞的叛變革命的道路,走上了支持既是俄國各族人民民族獨立的死敵又是蘇維埃政權死敵的道路,即走上了支持被剝削勞動群眾的敵人立憲民主黨人和卡列金分子的道路,這樣就會迫使我們毫不猶豫地向它宣戰,即使拉達是一個已經被完全正式承認和一致公認的最高國家政權機關,即獨立的烏克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最高國家政權機關。」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否是合法的、統一的,只要反對革命,我們就要拔除你--這和當今的俄羅斯普京不承認烏克蘭反對派形成的現政府是何等的一致!只要你們反對甚至是不考慮蘇維埃、勞動人民、布爾什維克的利益,那麼我們就要向你們宣戰---何況烏克蘭中央拉達作死在先,表示要」盡烏克蘭的一切力量去拯救俄羅斯聯邦的統一「。

於是乎秉承這個文件的精神,斯大林指示烏克蘭的蘇維埃去積極的代替中央拉達;中央拉達不等布爾什維克動手,在軍事上搶先動手,解除了布爾什維克在基輔城內受到削弱的赤衛隊的武裝;在政治上,為了顯示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實非民意代表,非工農兵民心所向,中央拉達要求支持自己的農協會和」軍隊「中不按比例派出儘可能多的代表來--於是在12月17日的全烏克蘭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布爾什維克驚異的發現自己的100多名代表居然面對著中央拉達的2000名代表之眾!在玩弄這兩手花樣後,中央拉達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終於名正言順的代表了全烏克蘭;豈不知大禍臨頭。1917年12月22日,蘇俄人民委員會迅速派遣部隊佔領了哈爾科夫,召開了自己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在烏克蘭建立蘇維埃政權;雖然孟什維克有所反對,但仍然蘇維埃烏克蘭的成立仍然不可避免。12月25日列寧發來了熱情洋溢的電,表示承認蘇維埃烏克蘭政權。這樣中央拉達的美夢就此破滅了。它既沒有也無力去宣布哈爾科夫(東烏克蘭)的蘇維埃政權是非法的,也沒有宣布禁止布爾什維克黨的活動;在一戰烽火、巨人博弈的大棋局下,烏克蘭形成了兩個侏儒的搏鬥局面。



蘇維埃烏克蘭迅即開始了軍事進攻和內部起義。中央拉達力量的虛弱和不得民心的一面迅速暴露出來;蘇維埃烏克蘭政權在1918年1月上旬-中旬奪取了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的大片土地、城鎮,中央拉達掙扎著發布他們自己的《告烏克蘭公民及士兵書》,但是發現」勤王之師「少的可憐;一方面工人支持蘇維埃,不斷的以起義方式來迎接」王師「的進攻;另一方面貧窮的農民也對中央拉達十分失望,因為後者的經濟政策簡直是一團糟;而所謂的烏克蘭軍隊、」哥薩克的後代「也是無心戀戰,在組織良好、士氣高昂的布爾什維克面前,中央拉達只好求助於更加極端的民族主義,在1918年1月24日宣布烏克蘭直接、完整、不從屬於任何人的獨立,放棄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自治理念。但這仍然無法挽救分崩離析的局面;中央拉達內部的左翼人士也準備成立蘇維埃政權;雖然此時唯一忠心的軍隊領袖--彼得留拉鎮壓了左翼人士的起義,但仍然無濟於事,2月4日基輔城破。蘇維埃烏克蘭政權成了烏克蘭的主要政權;隨即到2月末,幾乎整個烏克蘭都納入到了蘇維埃的統治下。

但又一個巨人的到來使得整個局勢再次發生了逆轉。這個巨人就是已經疲憊不堪的同盟國,尤其是德國。1917年12月22日,蘇俄和同盟國的談判在布列斯特開始。與會各方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和蘇俄代表團,其中蘇俄代表團的團長是越飛(岳飛?)。戰爭使得同盟國和蘇俄都面臨著困境。從技術上來說,同盟國進入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但同盟國可能要冒著後勤無法支撐、國內嘩變的危險;而蘇俄布爾什維克更要向整個軍隊給個交代,兌現《和平法令》,因此繼續戰鬥雖然有可能但很可能只是困獸之鬥;整個冬天德國人、俄國人都要靠蘿蔔來充饑,尤其是蘇俄經濟更是瀕臨崩潰。於是雙方只能開始談判。就談判本身而言(不包括之後產生的結果),無疑是得民心的舉措。等到中央拉達認識到這一點後,它們又落後與布爾什維克了。於是乎,中央拉達開始想方設法的混入談判中;鑒於蘇維埃烏克蘭的存在,同盟國方面也歡迎烏克蘭中央拉達(人民共和國)參加談判,並就此事向蘇俄代表團和政府進行了交涉。首先蘇俄人民委員會拒絕了這一提法,1月10日托洛茨基代替越飛成為代表團主席;他背後的布哈林左派團體和列寧尚有糾紛,恐有分裂之虞;而同盟國則要求接納已經」獨立「但是並無實權的烏克蘭中央拉達進入談判。托洛茨基表示,蘇維埃烏克蘭才是代表烏克蘭的政權;但同盟國方面表示烏克蘭已經宣布了獨立宣言,因此必須納入談判進程中。思慮再三,托洛茨基只好應允。而這也成了日後斯大林攻擊他」叛徒「、」不聽列寧話「的罪證。

無論如何,中央拉達這些無實權的代表們擠進了會場。但令奧匈帝國代表外交大臣切爾寧莫名差異的是,中央拉達居然獅子開大口,表示要將西烏克蘭納入到統一不可分割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後才可進行和談;切爾寧不禁大怒:」在這裡誰是戰敗者,誰是戰勝者?「但在德國人的支持下,奧匈帝國以退為進,表示可以考慮讓西烏克蘭進行更高等級的皇家邊區;而中央拉達見狀則投桃報李,主動提出了更加豐厚的回報:中央拉達允諾向德國和奧匈帝國提供6000萬普特的糧食(普特≈16.36千克)、275萬普特肉、4億隻蛋以及其它工農業原料。這只是一個尚無實權的流亡政府,居然敢提出這種回報!這說明中央拉達引入德國人、奧匈帝國軍隊的決心是很大的,他們寧可把老底兒賣光也要跟布爾什維克斗下去。德國人和奧匈帝國非常滿意;鑒於蘇俄方面托洛茨基拒絕了列寧的指示,回彼得格勒進行討論,德國人決定以此為契機實際上佔領烏克蘭,控制他們繼續的資源,扼殺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烏克蘭,並且進一步威逼俄國人讓步。



2月18日,在中央拉達殘餘部隊的引領和陪伴下,德軍開始向烏克蘭大舉進攻。列寧隨即在2月19日發電稱,願意接受德國人的條件;但德國人仍未放棄進攻,拖到2月23日才給出答覆,並且要求在48小時內得到回復,同時不停止進攻。蘇維埃烏克蘭(彼時並不統一,還有很多單獨的蘇維埃政權)雖然對條約不表示異議,但仍然竭盡所能的抵抗德軍;列寧在同意條約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兩邊下注;2月21日蘇俄人民委員會仍舊要求蘇維埃烏克蘭抵抗德國人的入侵。蘇維埃烏克蘭宣布獨立於蘇維埃俄羅斯,但在德軍正規軍的進攻下,節節失利,撤向東部;在兵員損失嚴重的情況下,又有波蘭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加入了抵抗部隊;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還有數千名中國苦力。到5月8日,烏克蘭全境乃至羅斯托夫都被佔領,蘇維埃烏克蘭轉入地下,進行游擊戰和破襲戰的抵抗,人民委員會改組為佔領軍後方起義鬥爭領導局。而這個時候,在德國人的幫助下,中央拉達也是榮歸故里了。但他們不知道(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是,他們只是烏克蘭歷史上反覆開門揖盜的一部分--德國人對烏克蘭的佔領,不需要一個完整獨立的烏克蘭政府。

①《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趙雲中

②《國際關係史》王祖繩

③《國際關係史》方連慶

④《二月革命真相如何?》姚海

⑤《蘇聯GCD決議彙編》第一分冊510頁

⑥《蘇聯GCD決議彙編》第一分冊486-467、510頁

7《告烏克蘭人民書》,列寧,《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35卷第143—145頁


推薦閱讀:

中南半島地緣分析
[轉載]柬埔寨地緣
宋魯鄭:地緣政治:巴黎恐襲改變了什麼?
阿聯酋地緣【2017-09-10】
境外媒體:中國地緣經濟戰略對拉美影響逐漸擴大

TAG:歷史 | 地緣 | 烏克蘭 | 現狀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