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醫療機構患「抗生素依賴症」 三成患者耐葯-搜狐健康
來源:海力網-半島晨報 作者:翟丙軍 實習生任宇慧 2011年03月16日08:13
在國內不少醫學專家看來,抗生素類藥物被過度使用的現象,已經超越醫學範疇,成為一個危害人類自身安全的嚴重社會問題。因此,近幾年來,「醫療機構應該限制給患者使用抗生素」已成普遍共識。但現實中,過度使用抗生素的現象到底有沒有好轉?醫療機構給病人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動因到底是什麼?對此,本報進行了深入調查。
治療感冒,多數社區醫院給打吊瓶
抗生素類藥物能治感冒嗎?針對這個問題,記者通過本報QQ群對400名讀者進行了調查,從回復結果看,約有95%以上的讀者認為抗生素類藥物能治療感冒。
但事實上,感冒是一種由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疾病,而抗生素卻只作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對病毒起不到任何作用。可是,為什麼大多數讀者會認為抗生素類藥物能治療感冒呢?「因為每次感冒了,醫生都會給我開一些抗生素類藥物吃,有時還會給打吊瓶,既然醫生給開了這種葯,所以我就以為它能治感冒。」讀者」小號」的回答具有一定代表性。
醫生給感冒患者開抗生素類藥物的現象是不是很普遍呢?記者自今年1月份以來,陸續對我市的中心醫院、友誼醫院、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等4家三甲醫院和凌水、南石道街等8家社區醫院進行了實地調查。
記者本身並沒有任何感冒癥狀,假扮感冒患者到上述醫療機構就診。其中3家三甲醫院的醫生經診斷後認為沒有問題,告誡記者平時注意多喝水、正常休息就可以了。只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生給記者開了處方,處方中有一項藥物為抗生素類藥物:頭孢克洛緩釋膠囊。
此外,在上述4家三甲醫院裡,當記者提出「想讓感冒快點好,能不能給打個吊瓶」的請求時,均遭到醫生拒絕。
與三甲醫院相比,在社區醫院裡,隨意給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明顯要更普遍一些。在記者所調查的8家社區醫院裡,竟有7家給開記者開了含有抗生素類藥物的處方,這些抗生素類藥物以大環內脂類和頭孢菌素類為主。
在所有社區醫院中,只有南石道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給記者開藥。原因是,接診的醫生曾詳細詢問過記者的「病情」,記者謊稱已經患感冒一個多星期了,於是這位醫生表示:」你患感冒時間太長了,我們這裡不敢給你亂開藥了,建議你到大一點的醫院去做個全面診斷,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此外,記者還向這些社區醫院提出了「要打吊瓶」的請求,其中5家社區醫院的醫生同意了記者的請求,只有3家社區醫院的醫生表示沒有必要。在同意給記者打吊瓶的這些醫生中,他們給出的解釋多為:如果想讓感冒快點好的話,可以打一個吊瓶試試。
在治療感冒的過程中,12家醫療機構里竟有8家使用了抗生素類藥物,超過半數。如此普遍使用抗生素,真的很有必要嗎?
「感冒是一種自愈性疾病,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藥物能直接殺死感冒病毒,只能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解放軍403醫院醫務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80%以上的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不起任何作用,另外不到20%的感冒患者可能會伴隨出現細菌感染,從藥理上說,抗生素會對出現細菌感染的感冒患者起到一定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出現細菌感染的感冒患者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因為,當人體免疫殺死感冒病毒後,細菌感染就會自動痊癒,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來幫忙。並且,盲目使用抗生素,只會增強細菌抗藥性,最終破壞人體免疫力,百害而無一利。」
正因如此,英、美等一些國家已經明確把抗生素列為「小病的禁用藥」。這位負責人還介紹說:「比如英國,他們在規定中就明確要求,醫生不得向感冒、耳部感染、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咳嗽等輕微病症患者開抗生素,違反規定的,嚴重者可吊銷醫生執照。」
兩種原因,促使抗生素被過度使用
抗生素被過度使用,醫療機構難辭其咎。記者調查發現,其實不僅社區一級的小醫院在對患者過度使用抗生素,在大型三甲醫院裡,過度使用抗生素現象同樣普遍存在,有業內人士透露,三甲醫院藥品收入的30%左右來自抗生素。可以說,抗生素已經成了一個養活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
「醫生給患者過度使用抗生素,已經到了一個很嚴重的程度。」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張繁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機構統計,去年我國人均打吊瓶的數量為8瓶,這個數字很驚人,說明抗生素過度使用的現象已經非常泛濫了。」
張繁友承認,他所在的醫院也一定程度存在過度使用抗生素現象,尤其是在前些年。「以前我們醫院有一個輸液大廳,不少患感冒、發燒、鬧肚子之類的輕微病患者來就診,就是在大廳打個吊瓶,然後走人。」張繁友說,「後來我們意識到這麼做是不對的,至少是缺少醫療機構的社會責任感,因為作為醫生,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度使用抗生素必然會給患者、甚至是人類帶來災難性後果,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去控制使用抗生素,哪怕是犧牲掉一部分眼前利潤和效益。」
正是出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目的,2008年,這家醫院關閉了輸液大廳。「對於感冒、發燒之類的輕微病患者,我們不給打吊瓶,並且一般情況下也不給開藥,而是指導病人多休息、多喝水,靠自身免疫系統去戰勝病毒。」張繁友說。
據了解,最近兩年,我市部分大醫院相繼關閉了輸液大廳,不再給輕微病患者提供輸液服務。針對這一新動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給出了另一種解讀。
「關閉輸液大廳,並不能表明大醫院有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決心。」這位業內人士說,「真實情況應該是,近幾年,不管什麼樣的患者都願意往大醫院跑,扎堆到大醫院去看病,這就導致了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出現短缺,於是大醫院就不願意給輕微病患者提供服務了,畢竟從輕微病患者身上很難賺到太多錢,並且還浪費醫療資源,出於經濟效益考慮,大醫院才紛紛關閉了輸液大廳。」
「大醫院不僅沒有表現出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決心,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醫院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比小醫院還嚴重。」這位業內人士還報料說,」在個別醫院的一些科室里,有些醫生會同時給住院患者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類藥物,並不是因為病情需要,而是利益驅動。抗生素類藥物價格昂貴,提成比較高,給醫生的回扣也比較多。假如這個科室的主任和副主任同時向本科室的醫生推薦了兩種不同品牌的抗生素,那麼醫生出於平衡關係的考慮,往往就會給患者同時使用上兩種抗生素。這是關係和利益平衡的結果,與疾病無關。」
在不少人看來,醫療機構之所以給患者過度使用抗生素,主要動因就是誘人的經濟利益驅使。不過,也有一些醫生表示,除了利益驅使,有時候他們也會為了防止發生醫患糾紛,而」被迫」給患者使用抗生素。
「不少患者到醫院來,指明就要用好葯,用見效快的葯,如果我們不給患者開抗生素,患者往往不同意,容易出現糾紛。」友誼醫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記者,「任何醫生都不能保證一輩子不遇到醫療事故與糾紛,一旦出了事故和糾紛怎麼辦?一些醫生的做法就是,提前把最好的葯給患者使用上,顯得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很重視,這樣將來即使出現糾紛,醫生也有辯解的理由。」
「利益誘惑」加上「害怕承擔責任」,一些業內人士覺得,正是這兩大原因,促使醫療機構過度使用抗生素的現狀長期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惡果初現,耐葯人群正在日漸擴大
李哲是一名外科醫生,在他印象里,以前給外傷病人做治療時,為了防止創面細菌感染,需要給病人用一點抗生素。」比如青黴素之類的,很普通的抗生素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不同。「隨著抗生素被過度使用,導致很多種細菌具備了抗藥性,普通的抗生素往往對付不了這些細菌。」李哲說,「更嚴重的是,現在多數患者都有過多次使用抗生素的經歷,這也導致患者本身具備了一定耐藥性,低級別的抗生素對這樣的患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李哲看來,這樣的耐葯人群正在日漸擴大。「以我的臨床實踐看,5年前,只有極罕見的少數患者具有耐藥性,現在大約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李哲說。
對於這些具有耐藥性的患者怎麼辦?目前醫生們最普遍的做法是進行細菌培養,從中找出能夠對患者起作用的抗生素,有針對性地給葯。「其實,醫生給患者做細菌培養並不是一件新生事物,以前的醫生也會這麼做。只不過,以前做培養跟現在做培養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性不同。」
細菌培養是確認患者是否受到了細菌感染的最可靠標準。過去,醫生給患者做細菌培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確定患者是否受到了細菌感染;二是確認病原體,再選擇有針對性的抗菌素,也就是說優先使用窄譜抗菌素。
但是,由於做細菌培養所需時間較長,現在一些醫生已經很少給普通患者做細菌培養了,只有遇到具有耐藥性,使用了幾種抗生素都對患者不起作用的時候,才會給這類病人做細菌培養。
「也就是說,以前醫生做細菌培養,是為了弄清病原體,盡量少用藥。現在醫生做細菌培養,是因為很多葯已經不見效了,想辦法找有效的葯。」李哲說。
與耐葯人群逐漸增多這一現實相對應的是,醫學界在尋找新的抗生素方面,已經有近半個世紀止步不前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有幾種抗生素被強化了一點兒,也就俗稱的第二代抗生素和第三代抗生素,但至今為止,醫學界還沒有找到一種全新的抗生素。「這也意味著,一旦細菌對現有的抗生素全部產生了耐藥性之後,我們將會重回到沒有發明抗生素的年代。」李哲說,「去年被輿論熱炒的"超級細菌"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因為現有的抗生素,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細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一邊是醫療機構渴望追逐的經濟效益,另一邊是抗生素被過度使用的嚴重後果。到底是應該限制抗生素,還是該積極使用抗生素,這個看似不難回答的問題,卻讓一些一線醫生陷入了無比糾結的心理矛盾。「作為醫生,我希望儘快扼制抗生素被濫用的現象。」李哲說,「但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我希望有豐厚的經濟收入,能過上體面的生活,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我很難不向我的病人推薦使用抗生素。」
在調查中,多數業內人士表示,抑制醫療機構的「抗生素依賴症」,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但像現在這樣單靠教育醫生提高醫德來實現控制抗生素使用,顯然並不能起到明顯效果。「還是需要從制度上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說,「必須先從制度上控制住醫療機構使用抗生素的總量,然後再配合醫德教育,這樣才能起到實效。」
據了解,今年2月,南京市衛生局已出台措施,自今年起,南京各醫院要限開抗生素處方,從總量上,不得給50%以上的病人使用抗生素,如果哪家醫療機構給超過5成的病人使用了抗生素,將取消這家醫療機構的等級評審、重點科室評比,年終醫院業績考核要扣分等;對拒不整改的醫療機構,機構負責人將被誡勉談話,甚至丟烏紗帽。
首席記者翟丙軍 實習生任宇慧
越洋連線
美國醫生也從抗生素里「吃回扣」
F.Nevlle是美國華盛頓一家私立醫院的醫生,近日,記者通過電話,就美國當地醫療機構是如何給患者使用抗生素這一話題,進行了交流。
記者:我之前從各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在美國,醫院和醫生在給病人使用抗生素方面,有著很嚴格的控制。如果不是病情確實需要,一般不會給患者開抗生素。我們想知道,給病人限開抗生素,是醫生的自覺行為呢?還是因為有著嚴格的監管制度?
F.Nevlle:不不不,我想你之前看到的新聞報道一定是不準確的。事實上,在美國也存在抗生素被濫用的現象。近些年發生過幾起兒科醫生給嬰兒患者非必要使用抗生素的事情,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不過,在美國過度使用抗生素的現象總體上說,並不十分嚴重。在決定接受您採訪之後,我還專門查過一些資料,當我看到2010年,中國抗生素人均年消費量在138克左右時,我很吃驚。作為一名醫生,這個數字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在美國,抗生素人均年消費量僅在13克左右,這個數字就已經很令人吃驚了,再把這個數字放大到10倍,我感覺問題確實有些嚴重。
我想,醫生不應該這麼過度使用抗生素,因為醫生首先就要知道,過度使用抗生素會給人類、甚至是所有生物帶來很大的危害。美國大多數醫生都不會這麼去做,要真的有醫生這麼做了,後果會很嚴重,一旦要是被患者發現了,就會去控告這名濫用抗生素的醫生。視問題的嚴重程度,這名醫生會被吊銷執照,甚至可能破產。
記者:在中國,不少大醫院和社區小醫院都設有專門的輸液大廳,用於給患者注射抗生素類藥物,這種輸液大廳在美國的醫院裡常見嗎?
F.Nevlle:這個是沒有的,就我所知,美國還沒有一家醫院建過輸液大廳。另外,大多數美國人也沒有被注射過抗生素液體的經歷。如果一個人有過這種經歷,那證明他(她)曾經距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也就是說,只有那種情況非常非常糟糕的病人,在非常非常危險的時候,醫生才會選擇對他進行輸液。而對於大多數病人來說,抗生素液體離他們還非常遙遠。他們還用不著面對這恐懼的一幕,讓冰冷的針頭扎進他們柔軟的血管里。
記者:有人認為,抗生素被過度使用是受利益驅使。抗生素類藥物的價格普遍比較昂貴,醫院或者醫生可以從中拿到比較高的藥品提成,你認為這是不是造成抗生素被濫用的關鍵性原因呢?
F.Nevlle:我想這個肯定是原因之一,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實際上,美國的醫生也可以從一部分抗生素類藥品中拿到製藥公司給的提成,過程是這樣的:我們這裡的藥品一般都有GENERIC和BRAND兩種,就是同一種葯有非品牌的和品牌的,品牌的要比非品牌的貴很多,當然藥性相同,吃哪個都差不多。那麼,生產品牌葯的製藥公司會給醫生提成,以促進銷售,所以現在很多醫生會用品牌的代替非品牌的。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把這個告訴給病人,有些時候也需要徵得病人同意才行。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像是病人送給醫生的小費,必須是病人對醫生的服務感到滿意,才會讓醫生拿到這筆提成。
但是,雖然醫生在開藥的時候,有利益在驅使,但對於大多數醫生來說,還是不敢只看到利益,而給病人盲目開藥。因為前邊我講過,美國有非常嚴厲的法律約束,醫生要是給病人過度使用抗生素,一旦被病人給告上法庭,肯定是要吊銷執照的,這就意味著這名醫生的後半生都要處於失業狀態了,想一想,恐怕沒有哪個醫生敢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我覺得,控制抗生素被過度使用,最主要還是要有足夠詳細的配套懲罰制度,讓醫生不敢去冒風險,這才是最正確有效的方法吧!
首席記者翟丙軍 實習生任宇慧
三成以上患者已具有耐藥性
濫用惡果初現
「以我的臨床實踐看,5年前,只有極罕見的少數患者具有耐藥性,現在大約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醫生李哲。
「李哲是一名外科醫生,在他印象里,以前給外傷病人做治療時,為了防止創面細菌感染,需要給病人用一點抗生素。」比如青黴素之類的,很普通的抗生素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不同。「隨著抗生素被過度使用,導致很多種細菌具備了抗藥性,普通的抗生素往往對付不了這些細菌。」李哲說,「更嚴重的是,現在多數患者都有過多次使用抗生素的經歷,這也導致患者本身具備了一定耐藥性,低級別的抗生素對這樣的患者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李哲看來,這樣的耐葯人群正在日漸擴大。「以我的臨床實踐看,5年前,只有極罕見的少數患者具有耐藥性,現在大約是3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李哲說。
對於這些具有耐藥性的患者怎麼辦?目前醫生們最普遍的做法是進行細菌培養,從中找出能夠對患者起作用的抗生素,有針對性地給葯。「其實,醫生給患者做細菌培養並不是一件新生事物,以前的醫生也會這麼做。只不過,以前做培養跟現在做培養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性不同。」
細菌培養是確認患者是否受到了細菌感染的最可靠標準。過去,醫生給患者做細菌培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確定患者是否受到了細菌感染;二是確認病原體,再選擇有針對性的抗菌素,也就是說優先使用窄譜抗菌素。
但是,由於做細菌培養所需時間較長,現在一些醫生已經很少給普通患者做細菌培養了,只有遇到具有耐藥性,使用了幾種抗生素都對患者不起作用的時候,才會給這類病人做細菌培養。
「也就是說,以前醫生做細菌培養,是為了弄清病原體,盡量少用藥。現在醫生做細菌培養,是因為很多葯已經不見效了,想辦法找有效的葯。」李哲說。
與耐葯人群逐漸增多這一現實相對應的是,醫學界在尋找新的抗生素方面,已經有近半個世紀止步不前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有幾種抗生素被強化了一點兒,也就俗稱的第二代抗生素和第三代抗生素,但至今為止,醫學界還沒有找到一種全新的抗生素。」這也意味著,一旦細菌對現有的抗生素全部產生了耐藥性之後,我們將會重回到沒有發明抗生素的年代。」李哲說,」去年被輿論熱炒的『超級細菌』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因為現有的抗生素,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細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一邊是醫療機構渴望追逐的經濟效益,另一邊是抗生素被過度使用的嚴重後果。到底是應該限制抗生素,還是該積極使用抗生素,這個看似不難回答的問題,卻讓一些一線醫生陷入了無比糾結的心理矛盾。「作為醫生,我希望儘快扼制抗生素被濫用的現象。」李哲說,「但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我希望有豐厚的經濟收入,能過上體面的生活,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我很難不向我的病人推薦使用抗生素。」
在調查中,多數業內人士表示,抑制醫療機構的「抗生素依賴症」,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但像現在這樣單靠教育醫生提高醫德來實現控制抗生素使用,顯然並不能起到明顯效果。「還是需要從制度上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說,「必須先從制度上控制住醫療機構使用抗生素的總量,然後再配合醫德教育,這樣才能起到實效。」
據了解,今年2月,南京市衛生局已出台措施,自今年起,南京各醫院要限開抗生素處方,從總量上,不得給50%以上的病人使用抗生素,如果哪家醫療機構給超過5成的病人使用了抗生素,將取消這家醫療機構的等級評審、重點科室評比,年終醫院業績考核要扣分等;對拒不整改的醫療機構,機構負責人將被誡勉談話,甚至丟烏紗帽。
(責任編輯:霍鍵)
推薦閱讀:
※戒掉:和孩子的互相依賴
※阮玲玉:貪一點依賴,貪一點愛
※我從不依賴男人,但我需要男人
※愛,還是依賴?
※再愛也不會依賴男生的星座女 貴港風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