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 極簡葡萄栽培史
這是文物背後介紹的第95件文物
北宋 琉璃葡萄
1969年靜志寺塔地宮出土,定州市博物館藏
葡萄是常見的夏日水果。今天介紹的這串如此逼真的琉璃葡萄,出土於北宋的靜志寺塔地宮。葡萄粒大小不一,為圓形、橢圓形,腹壁極薄,是一粒一粒吹制而成的。琉璃的質地並不很純,深色的表面上有很多淺色斑點,但這些缺陷使這串琉璃葡萄看起來更像真正的葡萄了。
琉璃葡萄細部
琉璃器的發展史,在之前的蜻蜓眼、李靜訓墓玻璃瓶和乾隆髮廊瓶三篇文章里,已經有簡略的介紹(戳藍字複習)。今天,借著這件文物,用一篇推送再簡略地介紹下葡萄在中國的栽培史。
關於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有很大分歧,有的認為在高加索以南地區,有的認為在地中海沿岸以及小亞細亞一帶。但國內外學者都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不是最早栽培葡萄的國家。
中國的考古材料和文獻史料都顯示,中原人民最早栽種葡萄是在西漢時期。《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當地居民「認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史料中的「蒲陶」就是漢代人對葡萄的稱呼。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圖(圖自網路)
古代中國人很快將這種新奇的植物引種到了中原。《史記·大宛列傳》載漢武帝曾在「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可能是將葡萄作為一種觀賞性的植物。在引進葡萄的同時,漢武帝還招來了釀造葡萄酒的匠人。葡萄和葡萄酒的引進,是古代中國人善於吸收外來技術的例子之一。
而歷史上最喜歡吃葡萄的皇帝,非魏文帝曹丕莫屬。曹丕經常當著群臣的讚美葡萄:「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陶。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膩,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在曹丕眼中,葡萄酸甜可口、清涼解暑,沒有比它更好的水果了。
曹丕愛葡萄是愛到骨子裡的,還說過這樣的話:「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石蜜是中國古代對蔗糖的一種稱呼。曹丕沒有吃過荔枝和龍眼,想當然地認為葡萄和蔗糖是世界上最甜的東西,荔枝和龍眼甜?怎麼能甜過西域的葡萄呢!
《歷代帝王圖》中的曹丕畫像,看了他愛吃葡萄的事迹,有沒有覺得這位帝王瞬間接地氣了呢?
然而,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區的葡萄種植業發展,可以說十分緩慢(曹丕可以隨便吃葡萄,因為人家是皇帝……)。北魏時,宮人們如果得到賞賜的葡萄,那真是「轉響親戚,以為奇珍,得者不敢輒食,乃曆數家」 ,首先讓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主子賜給我葡萄啦!再把葡萄送到親戚朋友家欣賞一遍,之後才敢開吃。
唐代初期,情況依然如此。《新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設宴群臣,宴席上,侍中陳叔達得到了葡萄,但遲遲不吃,高祖很奇怪,便問陳叔達是怎麼回事。陳叔達說:「臣母病渴,求不能致,願歸奉之。」我母親生病了,想吃葡萄吃不到,我想把葡萄帶回家給她吃。高祖被陳叔達的孝心感動,又賜給他一些葡萄。陳叔達身為高官,母親患病想吃點葡萄都難以得到,葡萄在那時的普及程度,可想而知。
這種情況很快得到了改觀。公元640 年(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率兵平定了高昌,排除了阻礙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障礙。高昌種植優質葡萄,歷史悠久,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被中原人知曉。高昌匠人們來到中原,帶來了先進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極大地造福了中原人(chi)民(huo)。
高昌的大致位置(《中國歷史地圖集 隋唐五代卷》),這個地區現在也是優質葡萄的主要產區之一
而高昌種植的葡萄品種,名為馬乳葡萄,也就是今天「馬奶子」葡萄的祖先。唐朝把高昌的馬乳葡萄引入長安後,增加了內地葡萄的種植,葡萄酒釀造也有了很大發展。唐朝有名的詩人,如李白、王翰等,都有詠葡萄和詠葡萄酒的詩篇,最為我們熟知的應該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一句了。
當時的銅鏡上也出現了葡萄的身影,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唐代海獸葡萄紋鏡
宋代,葡萄繼續流行。當時葡萄的主要產區之一是今山西太原地區。此地因氣候乾燥,所產的葡萄特別甜,是釀造優質葡萄酒的原料。而在傳統的葡萄產區——西北地區,葡萄依然廣泛種植。北宋蘇頌在《本草圖經》中指出:「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汴州郡皆有之。……有圓如珠者,有長似馬乳者,有無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釀酒。」
葡萄的品種逐漸增多,除了前文提到的馬乳葡萄外,還出現了水晶葡萄、龍眼葡萄等新品種,葡萄的栽種也遍及大江南北。南宋陳世崇《隨隱漫錄》記載:「杭城外北新橋某翁,枕流居焉。門有葡萄七架。」南宋施宿《嘉泰會稽志》記載:「葡萄盛於西北,會稽(今浙江紹興)有漿水、馬腦二種,味亦佳。」
元代,蒙古人喜好喝酒,葡萄酒是當時極為流行的飲料。為了給釀酒提供充足的原料,葡萄種植業繼續發展。當時的農書《農桑輯要》中已經有了對葡萄栽培的指導。
明清時期,西方的葡萄種植法傳入中國,極大地提高了葡萄的產量。明代農學家徐光啟曾試驗用西洋法種植葡萄,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在給兒子的家書中,徐光啟估算產量道:「(按西法栽葡萄)則七、八尺地便是一株,一株上便可生子數斗。每一畝可收百擔」,產量相當高。
葡萄,以其晶瑩剔透的外表和酸甜可口的口感而獲得人們的廣泛喜愛。而它在中國的栽培史也是源遠流長。不知您今後在吃葡萄的時候,會不會想起這篇推送,並打開看一看呢?
參考文獻:
蘇振興. 古代中西葡萄、葡萄酒考略[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3(1):128-134.
劉振亞, 劉璞玉. 我國古代葡萄的名稱來源與內涵初議[J]. 古今農業, 1991(3):82-87.
王慶余. 論明末西法栽葡萄[J]. 中國農史, 1983(3):89-92.
推薦閱讀:
※『知食小科普』為什麼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方法原因都很重要
※七夕,葡萄架下,我們一起聽聽古人的情話。
※鉤葡萄圍巾
※學行家品葡萄酒
※葡萄酒的餐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