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心理健康 感受美好生活

社會和經濟轉型期帶來的心理問題中國正值心理問題高發期,各類心理問題叢生:「前赴後繼」收受賄賂的局長討工錢不成跳樓的農民工報復校園的大學生殺父弒母的青少年綁架人質的下崗工人被焦慮症、抑鬱症困擾的許多社會精英……據中央科教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國良估計,我國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3.4億,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3000萬人,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和32%。 面對21世紀,有人做出這樣的預言:新的世紀將是一個「神經障礙症大流行的時代」。這是否真的應驗了費洛姆的一句話:「在精神上,現代人比以往病得更厲害」?一組社會新聞在備戰奧運的過程中,中國派了20多位心理科研人員下到30多支參賽隊伍中去,進行心理幫助工作。美國則派出了由14位心理學家組成的超豪華陣容,親臨雅典前線。雅典奧運會,中國隊失去了幾塊本該拿下的金牌,中國隊教練在總結教訓時,提到最多的仍然是心理問題。成都警方建立了全國首個特警心理測試系統。調查顯示,上班族的心理問題涉及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經濟問題、情感困擾、法律問題、焦慮、酗酒、工作要求、工作中的公平感、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工作壓力等。中國第一例心理危機干預 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機干預發生在1994年克拉瑪依火災後,當時,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對傷亡者家屬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心理干預。這些事情背後暗含著社會轉型帶來的人們心理壓力的失衡狀態,個人的不健康心理導致了許多慘劇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對精神層面追求的淡漠,社會責任感的喪失,上升為某些領域和人群的普遍社會心理。幾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有心理問題?為什麼張國榮、三毛、海明威等人會選擇自殺?心理問題是某些人的專利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不正常嗎?為什麼心理問題是人生的關鍵問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問題是相同的嗎?我們能做到心理絕對健康嗎?心理問題可以消除么?澄清幾個心理學概念一、心理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部分可疑神經症)二、心理不正常(心理異常)變態人格、確診的神經症、其它各類精 神障礙。 注意:不健康不是病,不健康和病是兩類性質的問題。心理問題≠精神病≠神經病許多人認為進行心理諮詢的都是精神病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心理問題幾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係衝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都需要找心理諮詢醫生尋求幫助。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缺乏自知力,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配合治療。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病、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科尋求診治。可見心理問題不等於精神病,也不是神經病。精神健康的標準心理和精神,作為科學術語,實際上是一個意思。說得更準確些這兩個術語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心理學不叫做精神學,精神病學不叫心理病學,而精神病理學又叫做病理心理學,這完全是一個約定和習慣。荀子有言:「名無固宜,約定俗成謂之宜。」如何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常識性的區分1、離奇怪異的言談、思想和行為 如:我還沒有熟呢?2、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 終日低頭少語,行動緩慢;與人交談十分吃力,未開言,淚先流流露出對生活的悲觀失望,失去興趣,覺得現實世界好象籠罩在灰濛濛的霧中。或者,時而唱歌、時而跳舞、語言興奮。3、自身社會功能不完整。怕與他人眼光相對。4、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如半夜接到騷擾電話。如:烏魯木齊120和110的不斷騷擾。精神健全怎樣才算精神健全呢?本世紀以來,有這方面的專家們發表過許多卓越的見解。有一位專家認為,除了自己以外能夠愛至少一個人,是精神健全的重要標誌。這個提法相當深刻而富於啟發性。這裡所說的愛,是真正的的愛,是主動的愛,是對人性的崇拜。它意味著對另一個人的深入的了解、尊敬、信認、關懷和體貼,願意(心甘情願)為所愛的人做出必要的犧牲,能夠體驗到愛的力量和幸福;絕不意味著佔有或控制別人,也毫不計較別人的報答。把這個提法反過來也許更正確,也就是說,除了自己以外誰也不愛的人(精神病學上稱之為自戀者)毫無疑問是精神不建全的。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我們的情感狀態和心智狀態,也就是我們的所感與所思。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心理問題或沒有心理病。兩組圖像:一邊是朝氣蓬勃的快樂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另一邊是那麼遭受著嚴重心理失調的人,心理障礙扭曲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覺。從這兩幅圖景,你便可體會到心理健康是什麼?生活中哪些情況可影響心理健康?生活中遇有重大選擇時,猶豫不定時;經受挫折之後,精神一蹶不振者;過分自卑,經常感到壓抑者;當你的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當你在工作中遇到難以排解的壓力;患有某種身體疾病,對此產生心理壓力;輕度性心理障礙;在社會交往方面,自感有障礙的人(怯懦、自我封閉);在經歷了失戀、離婚、喪偶等情況之後,心靈創傷無法「自愈」;下崗、退休後、心情苦悶、難以自我調節;影響「心理健康」的四個因素1、人口學因素 心理不健康狀態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段,但在青春發育期、更年期更易發生;在不良情緒發生問題上,男、女各有特點。同時,文化程度、職業、生活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等,對心理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個性心理特徵 性格是由先天素質與後天學習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人在生存過程中,承受環境壓力的能力越強,應對環境變化靈活性越高,他的心理轉為不健康狀態的幾率就越低;個人的消極經驗、反邏輯思維特徵和固有的不恰當的行為反應模式,是造成不健康心理狀態的內在原因;另外,人的價直取向,興趣和愛好的性質也影響人的心理健康。3、身體健康水平 經常多病或慢性軀體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極易受到破壞。4、社會變遷 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起直接作用。「文化休克」。適應能力很差的人,在反差極大的社會文化中生活,可導致某些心理問題,同時伴有軀體癥狀。 如:文化大革命、老舍的小說《槍》胡蘿蔔、雞蛋與咖啡豆某天一個女孩對她的父親抱怨自己的生活糟透了,什麼事情都不順利。父親沒有說話……二十分鐘後,紅蘿蔔加熱後變軟了;雞蛋外殼沒有變,裡面的蛋白質卻變硬了;只有咖啡豆加熱後變成了香濃的咖啡。父親便問女兒為什麼會這樣?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它們都加過熱。「在同樣多的水裡,用同樣的時間加熱它們,而結果為什麼會不同呢?」父親問道。原 因這是因為紅蘿蔔不能承受環境的改變,而雞蛋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使自己去適應環境讓自己保持住自己外在的東西而生存下來。咖啡豆不光適應了環境的改變,而且完全融合到它應該去的環境。這和我們的生活是一樣的啊!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一、心理活動強度 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同時,人的生活經驗、固有的性格特徵、當時所處的環境條件,也會影響到這種能力。歷史故事:海瑞殺子二、心理活動耐受力 把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有的人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他們把不斷克服這種精神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徵。如:《乞丐囡仔》的賴東進 世界激勵大師(約翰。庫提斯)三、周期節律性四、意識水平 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女性比男性較易受暗示。六、康復能力 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如戰爭、地震、空難、被綁架、被強暴、親人亡故等受到的創傷,進行心理康復的能力。資料:「9·11」英雄為何變瘋子?幻視、幻聽,曾企圖自殺———   據9月26日《紐約郵報》報道,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現年56歲的萊尼·達威拉是第一個趕到世貿大樓展開救援工作的紐約緊急醫療服務隊(EMS)警官,成為家喻戶曉的「9·11」英雄。2003年,紐約市長布隆博格還專門向他頒發了一枚「世貿中心獎章」。然而,由於在「9·11」事件中受到嚴重刺激,昔日「第一英雄警官」達威拉如今竟淪為一名瘋子———他患上了嚴重抑鬱症併產生幻覺,一度甚至企圖自殺。七、心理自控力 當一個人身心健康,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表達恰如其分,辭令暢通,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八、自信心 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傾向,對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並且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那麼,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九、社會交往 人類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十、環境適應能力 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就需要採取主動性的或被動性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叫適應。主動適應,其內涵是積極地去改變環境;消極適應,其內涵是躲避環境的衝擊。心理因素與疾病疾病使人痛苦,但疾病的產生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不健康的心理感染的。比如說癌症,有關專家認為,「癌性格」是人體與生俱來的癌基因從「癌」到「症」的催化劑,不良情緒是癌細胞最有效的營養液。癌症的發生80 %與環境因素、個人經歷的內心衝突以及性格特徵有關,癌症性格有可能引發身體癌症,身體癌症反過來又加重性格癌症。耗費一生的時間來研究人類和人們所隱藏的潛力之後,偉大的心理學家阿佛瑞德?安德爾說:人類最奇妙的特徵之一就是「把負變為正的力量。」煩 惱比如煩惱,原本就不屬於你,可是你如果不去清除心緒混亂的雜念,煩惱就會在你的心田裡孳生。水不起波浪自然就平靜,鏡子不受遮掩自然就明亮。快樂也是一種選擇,你想選擇快樂,你就能找到快樂的地方。即使遇到最糟糕的事情,你也可以從中找到值得慶幸的理由。對一個消極的人來說,即使事情再好,你也會「瞄準」事情不好的一面,自作自受。所以說,有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你有什麼樣的人生。怨 恨怨恨是由生氣產生的。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諸葛亮就是利用周瑜氣量狹小的弱點,激他「怒而興師」,將他活活氣死。凡事都能想開的人,往往不會受「生氣」的罪。如果你能像 「不氣歌」所說的那樣:「你要氣我,我不氣,生氣正中你的計;氣出病來無人替,不氣,不氣,真不氣!」我看,你心中的怨恨就會煙消雲散。悔 恨有的人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過失而懊悔不已。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輩子都會掙扎在無窮無盡的悔恨之中。譬如:一瓶牛奶掉在地上摔破了瓶子,你就不必再收起來了,因為這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如果你偏要去挽回,顯然是徒勞無益的。這時候,重要的是要在悔中求悟,學會總結經驗和教訓,切莫讓攪煩自己的心靈。一個人也不要為做事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努力而悔恨。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漫漫人生路,誰也沒有「料事如神」的本事,所以,「心想事難成」並不奇怪。幸 福在這個世上的芸芸眾生,有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也有一敗塗地的失敗者;有高官厚祿的掌權者,也有安貧樂道的老百姓;有顯赫一時的大英雄,也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擁擁擠擠的世態,誰能說得上來誰最幸福呢?完整與缺憾不 幸那什麼是不幸呢?除非你不好好活著。沒路的時候,等死,這是不幸;有路的時候,瞎走,也是不幸;沒錢的時候,乞討,這是不幸,有了錢後揮霍,也是不幸;沒能耐的時候,窮橫,這是不幸,有能耐之後胡來,也是不幸;別人看不起你時,你更看不起自己,這是不幸;別人尊重你時,你不尊重別人,也是不幸;整天嚷嚷自己不幸卻又絲毫不去改變什麼,這是不幸,渴望而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苦苦追求,也是不幸;得到了有價值的東西卻不好好珍惜,這是不幸,自己遭遇不幸,卻還很麻木,這是更大的不幸。所以說,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別跟自己過不去,生活便沒有不幸。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學習知識,修身養性,從內心深處把那些諸如貪慾、妒忌、憂慮、厭倦、憤怒、恐懼、懦弱、悲哀、自私等等不良品格和情緒丟棄,讓那些誠信、善良、樸實、勤懇、廉潔、豁達、快樂等等優良的品格和情緒播種在心田。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命運的根源,因為美好的品格和習慣本身便是一種幸福,這種健全的心理素質還可以彌補同其他一切幸福的喪失所產生的缺憾。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中華傳統文化所體現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諧的人文精神.人的心理是社會化的產物。通俗的講是社會環境塑造人的心理,使它反映著特定環境的色彩和光澤。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文化塑造人的心理。儘管社會的發展最終決定於經濟的力量,但經濟力量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往往是通過作為其上層建築的文化手段而發生作用的。中華傳統文化塑造著中華兒女獨特的心理品質,並對中華兒女的心理健康方面產生著強勁的影響。人生要解決三大矛盾,一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即人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問題;二是人與人的矛盾,即人際關係的協調問題;三是人個體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脫問題。由第一個矛盾而誕生西方的科學文化,由第二個矛盾而形成東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個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因而這三種文化在解決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獨特的作用。心理健康既取決於外部生活事件(環境)的影響,又取決於個人面臨造成緊張或挫折的生活事件時所取的應對方式。這應對方式實質上又與個體內部的心理平衡機制有關。它可以幫助人們通過主觀努力,使多種情感的強弱與深淺均處於適度的範圍之內,從而維持良好或無害的心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態度,客觀上起著維持心理平衡的作用,儘管有的可能是積極,有的可能是消極的。如「塞翁失馬」、「丟錢消災」是要人們在挫折面前看到光明的一面,以坦然的心態接受現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則使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困境。這些中國古代聖人之言通過它所體現的樸素的辯證法,幫助人們改變對生活事件的認識,從而達到維持內心的平衡。「中庸」、「知足常樂」則是通過使個人的行為,認知限制於一定的度上來尋求內心平和的境界。中華傳統文化的固有缺陷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它的社會取向性,即個體服從於整體,淹沒於整體,故有的學者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缺陷之一是「無自己」,導致了「非個性化」的自我結構。過分強調社會性的取向壓抑個體性的取向,必然造成人格上的依賴性、求同性以及自我的萎縮。它極易造成獨立性差、適應力低。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約束性「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凡是與道德禮教相違背的言行都不允許,要求人們「慎獨」、「自省」、謙虛。這樣往往易於使個人需求、慾望、情感受到過分壓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達和必要的渲泄。其結果是引起焦慮不安、謹小退縮、疑心多慮、易於形成強迫性傾向。中華傳統文化所強調的慎獨、自省使人們形成了僅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化解個人內心矛盾的習慣。造就著中國人的堅忍,但是卻阻礙著人們科學地認識心理健康以及以更加積極和多樣的方式去促進個體內心的和諧。個人的自省固然有的可以通過改變認知而達到內心的平衡,問題的化解。但自省的作用和效果往往與問題的性質、個體的性格特點、文化修養等有重要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所造就的人的封閉的心態,與心理諮詢所要求的敞開心扉、渲泄情感是格格不入的。這封閉的心態表現在愛面子,不願在人前表現自己的弱處:情感不露而觀點深藏。封閉自我的人格特質,顯然阻礙了人們毫無戒心地向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坦露心扉,訴說衷情,尋求幫助。文化塑造著人的心理,不同的文化塑造出不同的心理特質,不同時代對人的心理素質有不同的要求,此時是適宜的心理素質,彼時不一定適宜。然而社會的進程是複雜而多元的,特別是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交雜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多種文化影響,更顯出其複雜性,關鍵在於要看到迅速發展的時代所要求的心理特質與相對滯後的文化所塑造的心理特質之間的時代差,從而自覺地使傳統跟上現代,讓現代揉入傳統,達到它們的完美結合而塑造出新的心理特質。「與時俱進」的時代心理意義.有時對社會的穩定發展起負面影響的特質,很可能對心理健康起正面影響。例如「知足」,「知足」能「常樂」,對維護心理健康有好處;但「知足」卻使人不思變革、進取,則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未來社會的良好人格特質,也許還要在有利於社會發展與有利於心理健康之間選取合適的度。文化在結構上包含了器物文化、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矛盾主要是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之間的矛盾。觀念文化包含了知識、能力、思想、習俗等.傳統文化在培養個體的從眾性、依賴性的同時,又培養了個體對他人的不信任感、戒備心。心理健康格言風雨就是一種營養,經歷後會更健康.一個人生活中的陰影,多半是他本人擋住了太陽光所形成的。人生憂樂,存乎一心。情緒影響行動,把握住自己的情緒,就能找到幸福的感覺。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顆心,每顆心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仁善的話語或許很簡短,很容易出口,但它們的影響卻是無限深遠的。
推薦閱讀:

腰部贅肉是怎麼形成的?怎樣減掉?
食譜 | 不準備好營養便當,我的娃怎麼出去闖天下
任性的揮霍著,像蛋白質一樣
過敏性鼻炎出了打噴嚏,還有什麼表現?
如何使做胃鏡變得不那麼痛苦?

TAG:心理健康 | 美好 | 生活 | 健康 | 心理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