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國學者在國際經濟學界最引人矚目?為什麼?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面對目前一系列現有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問題及現象,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刻不容緩。
歲末年初之際,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就如何創新經濟學理論?如何在國際知名期刊中發表文章?對國際學術界而言,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哪個關於經濟發展的話題最吸引人?哪位中國學者在國際經濟學界最引人矚目?等問題,獨家採訪了哈佛大學教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編輯Pol Antràs、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社會政策協會經濟思想史委員會主席Hans Michael Trautwein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Jack A. Goldstone、香港科技大學教授、The B.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編輯Yuk-faiFong等國際知名經濟學教授,聽四位教授為讀者分享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獨特見解。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獲授權轉載獨家採訪實錄。四位教授談及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的具體經驗與建議,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前沿研究,尤其是最令人國際學術界矚目中國經濟學者的研究與貢獻。
如何創新經濟學理論?如何在國際知名期刊中發表文章?您能否介紹一下中國學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的文章/論文所展現的理論創新?
Pol Antràs:現在在國際知名的經濟類期刊中發表文章比過去難。近幾年經濟領域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增加了很多,但是多數最為著名的經濟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本質上還是與過去持平。另外,知名經濟學期刊上發表的很多文章如今都結合理論與實證的方法,因此,現在合著的現象比過去頻繁。我們很難精確地界定與中國學者相關的某一類創新,但是我覺得中國學者在計量經濟學領域做出了極具開創性的貢獻。同時,研究近幾年中國經濟演變的文獻也十分活躍,其中很多重要的內容就是由中國經濟學家至少以合著的方式貢獻的。
Hans Michael Trautwein:這三大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至少前兩個沒有。
問題一:創新沒有公式。從新的角度來看,創新意味著對現存方法的捨棄,並培養新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專業領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應用方法,其創新不盡相同。然而,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研究者需要資源(如數據、實驗室等)和網路,以便在研討會、大會和期刊上進行評審;但最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1)時間來思考,並且(2)能夠「掙脫傳統思維限制」。太多的研究者無法改變對現存的建設模式、政治形勢和時尚話題的看法,因而錯失經濟思維創新良機。
問題二:要在國際知名期刊上刊登文章,需要具備出色的想法、寫作技巧以及便於預交給同行進行評審的網路。但即便具備了這些條件也是不夠的。你可能需要有在其他期刊發表作品的經歷,並且有機會遇見合適的推薦人和編輯。即使是知名期刊的推薦人也並非個個都是盡心盡責、不偏不倚的專家。因此,依靠推薦人並不一定是獲取刊登機會的最佳策略。有時還不如把論文提交給排名相對靠後但研究領域比較相近的期刊,當然其編輯和推薦人也需要有一定實力。這樣,你可能就會有更多的讀者,你的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也會更多。你的文章也很有可能因此被知名期刊相中。
問題三:我對中國學者在國際知名雜誌中取得的成就了解甚少。所以我就舉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吧,也就是兩篇中國學者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許成鋼的文章,名為「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制度」(發表於經濟文獻雜誌49,2011)。這篇文章從治理結構的角度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在該結構中,中央對人員的控制與權力下放、部分競爭對當地資源的控制相結合。第二篇論文由鞠建東、林毅夫和王勇合著,名為「養老結構、產業動態與經濟增長」(貨幣經濟學雜誌76,2015)。這篇論文的價值在於它對資本積累在行業結構變化和內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析。
Jack A. Goldstone:首先,要意識到在1980年以前,中國經濟學受到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作為主導經濟學理論的影響;這在現代經濟學思想中,明顯不是一個富有成效的創新方法。因此,只有曾在美國深造、或2000年之後在中國學習經濟學的中國經濟學者才具有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著作的基本能力。這就是說,沒有哪位中國學者擁有很多多次被引用的作品。在IDEAS多次被引用的經濟學者排名中,被引用最多的中國學者是來自清華大學的魏尚進,但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與美國經濟學者合作完成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很令人驚訝的。在頂尖期刊上發表文章就像是為困擾很多人的難題找出答案一樣。當今經濟學中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為什麼中國能夠保持幾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儘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也就是指國家對公司與市場的干預,猖獗的腐敗現象,信息的不透明,嚴格受控的貨幣以及嚴格受控的信息;而大多數西方經濟學者都會認為這些特色是阻礙發展的。但大多數中國經濟學者並沒有發表任何原創性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現象。
我認為在這方面由中國學者完成的最佳著作,是來自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學者:康奈爾大學的維克托·倪以及杜克大學的林南。更確切地說,兩位都是經濟社會學家,而非單純的經濟學家,這也是符合常理的,因為要想解釋清楚為什麼在這麼多西方人認為是阻礙的條件下,中國還能實現高速經濟增長,就必須先解釋清楚中國的社會組成,很多中國經濟學者出版了大量分析中國經濟元素的研究,包含大量的數據與分析,但中國經濟學者還是未能提出新的理論,或針對整體困惑的原創解決方案。他們也沒能在一般的經濟學層面上解決更廣義的問題,而是更多地把重點放在了中國。
與印度學者比較的話會非常有趣: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納吉採用了隨機對照現場實驗來研究經濟發展政策;阿馬蒂亞·森因早年在福利經濟學形式化與饑荒理論方面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獎;賈格迪什·巴格沃蒂是國際貿易理論領域的先驅學者;帕薩·達斯古普塔被廣泛譽為貧困方面的世界級專家;還有其他多位學者如拉格拉邁·拉詹、阿維納什·迪克西特、T.N.斯瑞尼瓦桑和塔潘·密特拉等。這表明印度經濟學者在國際頂級期刊中存在感很強,並在歐美頂級經濟部門中任職。他們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成功,是因為他們關注重大問題,開發新的數學與經驗分析方法,並提出原創性理論來解決重要困惑。
Yuk-fai Fong:感謝對我的採訪。我認為很多中國學者比我更有資格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很樂意分享我的個人觀點。有關如何在經濟理論上創新,我認為方法是不能教的,也沒有什麼公式來幫你創新。有些人就是有很多創新想法,但其他的人思維要跳到文獻以外就很困難。PhD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難,但隨著經驗的增長會變容易一些。批判性思維是很關鍵的。我在讀現有文獻的時候,會不停地問:「文獻中的假設合理嗎?如果某條重要的假設有變化呢?會不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對於那些難以有新想法但技能過硬的人,我建議他們先和有更多創新想法的其他人合作。他們可以貢獻自己的數學和解決問題技能。在經歷幾個合作項目之後,他們也許會成為更好的思想者,開始有自己的原創想法。
有關如何在頂尖期刊發表文章,我只能從我自己在應用微觀經濟學理論領域的工作經驗說起。要現在排名前五的國際期刊中發表,那麼文章必須包括重大理論貢獻,且至少與實際生活有一些關聯。如果缺少其中一項,能發表在頂尖期刊的機會就很渺茫了。所以,除了提出令人信服又具有創意的理論之外,還要寫一份漂亮的簡介,令讀者相信你的理論可以幫我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對於想要成為理論學者的PhD學生來說,我強烈推薦他們能結合數學技能來研究。沒人能教你如何想出創新的點子,但每個人都可以嘗試著提高他們的數學技能。未解決的經濟學理論問題變得越來越數學化。同樣,一個人構思出的同一個想法,如果有更好的數學水平,便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問題,也能提高文章發表的幾率。
很難介紹中國學者的理論創新,因為這些貢獻都是在不同的經濟學領域所做出的。我很高興地說,中國經濟學者在排名前五的經濟學刊物上發表文章並不罕見。通常很難能在這些刊物上發表,連載就更難了。但很多中國學者卻能做到,還有一些已經發表了五次甚至更多。這些學者包括白聚山教授、陳曉紅教授、洪瀚教授、方漢明教授、劉慶民教授、石壽永教授、李龍飛教授、孫永泉教授、賽琳娜·吳教授、魏尚進教授、熊偉教授、張俊森教授等。我肯定還漏掉不少。
對國際學術界而言,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哪些關於經濟發展的話題最吸引人?為什麼國際學術界認為這個話題值得從理論上進行深入探討?
Jack A. Goldstone:有兩個主題,(1)為什麼中國經濟如此成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為什麼只有部分其它發展中國家(主要為亞洲國家)緊隨其後,而非洲大多數國家仍然貧困,以及為什麼北非、中東、中亞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和南亞國家儘管已經脫離貧困,但仍掙扎著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有關這兩個問題,有很多具體的疑惑,如,人力資本與金融和有形資本相比較,有多麼重要?技術進步有多重要,如何能夠帶來進一步的快速增長?穩健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有多麼重要?法治與反腐又有多重要?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是否是從貧困走向中等收入的唯一途徑,有沒有更側重於服務和資本密集型基建的其它途徑?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會不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快速增長,還是會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收入增長的絆腳石?
Pol Antràs:我想強調中國經濟發展中有三個方面讓學者特別感興趣。首先,很多人都研究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這些類型的公司的共存如何影響中國資本與勞動力市場;其次,中國的勞動力從內地大規模轉移到製造業(至少是最開始的時候)發達的沿海地區,這一點大家也非常感興趣;第三,國際貿易經濟學家一直都很想了解中國對多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出口的驚人增長、以及這樣的增長如何影響相應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當然中國經濟還有很多其他引人注目的方面,但我對上述三方面尤為熟悉。
Hans Michael Trautwein:有三個有關目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相關話題,我在問題一第三小問的回答中所列舉的兩篇文章就提到了其中的兩個。這兩個話題都與目前中國在轉型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關。我認為在國際學術界考慮的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值得進行深入分析:
(a)中國政治治理結構可能存在經濟狀況和矛盾,
(b)經濟飛躍後,平穩的結構過渡和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工業動力,以及
(c)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長期前景--無論是在生產結構(全球價值鏈)還是金融結構(匯率與金融穩定)方面。
Yuk-fai Fong:很抱歉我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方面不是專家,所以針對這個重要問題恐怕無法給出有見解的答案。
目前,哪位中國學者在國際經濟學界最引人矚目?為什麼?
Hans Michael Trautwein:中國學者由於多種原因引起國際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這反映了經濟學領域的一種勞動(或任務)分工,比如研究成果、政策建議以及科學發展管理。我提到一些學者名字的同時,也可能會忽略其他不分伯仲的學者。因此,我就從我自己的學術角度來談談我所了解的一些學者:
許成鋼。他是多方面學術工作的傑出代表,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林毅夫。他因構建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視野而名揚四海,
錢穎一。他重視國際交流,作為一名學術企業家,更是致力開展面向青年經濟學家的專業培訓和研究。
Yuk-fai Fong:有很多著名的中國學者在經濟學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我很尊重他們,很難選出最值得關注的一兩個。相反,我可以談談一些年輕的新星。包括芝加哥大學的何治國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劉慶民教授。他們分別是頂級大學的全職教授和終身副教授,也是各自領域備受尊重的學者。既然他們還年輕,他們就有很大潛力獲得更多成就,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他們值得關注。
Pol Antràs:我不確定我只能挑出一位,哪怕是說好幾位也可能讓我覺得尷尬(因為會漏掉一些)。在計量經濟學領域,老一輩人物中我要提鄒至庄,年輕一輩中則是陳曉紅,他們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我所在的領域(國際經濟學)里,最先想到的大名就是魏尚進,他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方面都做了極富創造性的工作。
Jack A. Goldstone:就像我剛才說的維克托·倪和林南,儘管他們是經濟社會學者,但更值得經濟學者關注。當然他們也是非常有名的。幾位比較值得關注的中國學者還有在世界銀行有著制定發展政策經驗的林毅夫,對於中國經濟有著激進看法的謝國忠,為中國經濟塑造了詳細模型的劉遵義,還有在中國貨幣政策方面作出努力的李稻葵。
學者名片
Pol Antràs:
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助理,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美國《經濟學季刊》編輯。
金世傑:
Jack A. Goldstone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原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房育輝:
Yuk-fai Fong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美國《理論經濟學雜誌》編輯,2003年獲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Hans Michael Trautwein:
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社會政策協會經濟思想史委員會主席、奧爾登堡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學的演變、貨幣一體化和跨國治理。
來源: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 (NEF);原標題:NEF全球著名經濟學家訪談錄(系列一中文版)
推薦閱讀:
※中國武打演員大全 [55P]
※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排行,上海話竟然排……
※【必讀】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上】
※窮人必輸的博弈,中國高房價的真相
※《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