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卒中後一定得防抑鬱

卒中後一定得防抑鬱 卒中後一定得防抑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主任醫師 許 紅

劉老伯退休前在居委會工作,性格開朗,能說會道,常常能化解鄰裡間的矛盾,退休後還一直在小區做志願者。不過,就在3個月前,劉老伯突發卒中,肢體、言語都不如以前靈活。主治醫生告訴他的子女,只要積極康復,劉老伯會慢慢好起來的。可讓人意外的是,劉老伯情緒突變——卒中後的他彷彿變了一個人,不僅寡言少語,情緒低落,還經常失眠,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差。一開始大家還能理解,覺得可能是擔心病情,但3個月過去,劉老伯不僅情緒沒好轉,反而常常流眼淚,還嘆息活著沒意思,有了輕生的念頭,身體狀態也每況愈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老伯在持續的低落情緒中再次卒中,病情比上一次更加兇險。幸好搶救及時,總算撿回了一條命。主治醫生說,劉老伯這是典型的「卒中後抑鬱」,在接受卒中康復治療的同時,必須同時服用抗抑鬱藥物,否則還可能再次卒中,那時候就真的回天乏力了。

卒中後易出現心理障礙

臨床上,和劉老伯有著類似情況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都屬於卒中後心理障礙,屬於身心疾病的一種。之所以會產生抑鬱、焦慮、失眠等問題,主要是因為卒中一般都有後遺症,比如說話不利落、手腳不便利等,患者在生活上需要不同程度地依賴別人,就容易產生焦躁、自卑等情緒,這些心理障礙往往在恢復期表現得尤為突出,情況嚴重者可致抑鬱、自閉,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從相關的文獻報道來看,很多卒中後抑鬱患者儘管已經產生自殺的念頭,但常常不向家人和醫務人員表達輕生想法,只有一些間接的言語線索和非言語性的行為表示。比如,睡眠障礙、慢性疲勞綜合征及興趣減退;有時可能表現出一個或更多的軀體癥狀(疲乏、疼痛等),進一步地詢問會發現抑鬱或興趣的喪失;有時則以激惹為主要問題。這其實都屬於「隱匿性抑鬱症」的癥狀,應加以警惕。

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卒中患者發病後5年內,因自殺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風險相當於普通人的10倍左右。之所以卒中患者會選擇自殺,很可能是因為腦卒中後出現神經系統損害,如失語、失認,使患者無法表達抑鬱體驗。在缺乏對主觀情緒狀態口頭報告的情況下,患者唯有以自殺等極端行為宣洩抑鬱等負面情緒。

卒中同時伴發抑鬱症危害嚴重,會大大增加卒中的複發風險。首次卒中發作後,無抑鬱症患者一年內的卒中複發風險為4.4%。而一項對我國數千名住院患者卒中後抑鬱的研究發現,首次小卒中發作後又有抑鬱症,一年後卒中複發的風險增加了50%。

因此要特別提醒,卒中後抑鬱高危人群應該定期篩查,特別要關注癥狀較輕而容易被忽視的小卒中患者。同時,在綜合醫院發現卒中後抑鬱,還應該立即轉診至精神專科醫院。不要因為「病恥感」耽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

4類人群是卒中後抑鬱高危者

那麼,哪些卒中患者更容易發生抑鬱呢?首先,卒中前就患過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心理疾病者,卒中後抑鬱的風險將增加7倍以上。其次,卒中面積大,殘疾重,有小血管問題的患者,抑鬱風險也比較大。第三,屬於社會弱勢群體的患者。第四,女性患者。

以上人群應當在不同階段進行篩查。首先是在卒中急性期出院前進行篩查,最佳時間是卒中首次發作後的第2周、或第4周、或第6周,沒有嚴格的時間,但最遲不應晚於第12周,因為3個月是卒中後抑鬱發生的高峰。其次是在卒中後各階段均應進行篩查,特別是看護人員、護理地點變動時,如從急性住院部到康復部。最後,患者回到社區或是家中後,也要定期進行抑鬱篩查。

綜合措施應對心理障礙

對於防治卒中後的心理障礙,建議家人首先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如果出現3~4項下列的癥狀就要引起重視:懶散、疲憊、早醒、食慾減退、記憶力下降、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有輕生念頭等。這些有可能是抑鬱症的前兆,要及時到醫院治療,包括應用抗抑鬱藥物、中藥、針灸及心理治療。

治療卒中後抑鬱還有一劑良藥,就是鍛煉。國際上有項研究,是對10年28萬個45歲年齡者生活方式和卒中之間關係進行研究,發現良好的睡眠和運動習慣對卒中後抑鬱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具體方式為,每晚睡7~8小時,每周運動3~6次,每次30~60分鐘,運動項目包括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這種不同於健身和減脂瘦身的醫學鍛煉方式,可以顯著減少腦卒中風險25%,同時可以減少卒中後抑鬱,並且不會增加出血風險。

還有一點很重要,家人要給予卒中後的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理解和關懷,多與其溝通交流,談話時要維護其自尊心。還要鼓勵患者多外出參加集體活動,提高他們在家庭或其他組織群體中的地位,讓他們感受到別人的尊重,減輕其自卑心理。

推薦閱讀:

抑鬱從哪裡來:六種不同的解釋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The hours (2002) 絕望如海水蔓延
專家普及 | 卒中後抑鬱
【健康_抑鬱症】抑鬱症的種類

TAG:抑鬱 | 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