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孩子自信心的五種行為,千萬別做!
婆婆來家裡探望剛滿月的小孫女,隨口問起了我「最近寶寶表現如何」?
「小傢伙越來越棒了哩!」我眉飛色舞地回道:「奶越喝越順利了,就連睡覺時間也…」「噓~」婆婆突然示意要我別再說下去,憐愛地看著小孫女說:「不要在她面前誇她,習俗說小嬰兒誇不得,誇了以後就不好帶了…」。婆婆的反應是上一代父母典型的育兒心態:孩子少誇一點比較好,免得不小心誇過了,日後就不會聽話了。這樣的態度展現在行為上,便形成了吝於肯定、不輕易讚美的教養文化,彷佛孩子表現得好是應該。
自信並非與生俱來
我深深為這樣的文化感到惋惜,相較於國外父母大方給予讚美,放大孩子的每一點小成就,台灣的父母表現顯得保守許多。事實上,已經有相當多的證據支持孩子的自信心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極大的關聯。所謂「自信」,指的是孩子面對未來生活敢勇於嘗試,可以大方建立對外連結,並有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父母未必知道的是:孩子並非與生俱來「自信心」,而是需要後天的養成。嬰兒時期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所謂「自我」的概念,也因此「天生充滿自信」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自信」是後天習得的,而家長的一言一行,其實正潛移默化地形塑著孩子的自信。當然隨著育兒觀念的進步,現代家長多半也知道「讚美與肯定」對於孩子自信的重要性。儘管如此,家長還是有可能在「不經意」的狀況下,無意識地犯了某些行為,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不自知:
一:求好心切的比較你是否也曾不經意地拿孩子跟他的兄弟姊妹們比較,說出「你怎麼就沒有辦法像姊姊一樣好好用功念書」、或是「你看哥哥都知道要收書包,你怎麼就是學不會」之類的話語? 小心!你原先希望孩子可以「見賢思齊」的苦心,在這裡可能出現反效果。孩子容易在一次又一次地比較當中,失去對自我的認同,甚至可能產生「我就是不如姊姊」、「反正就是哥哥比較厲害」等的負面印證,父母不得不慎。
二:漫不經心的回應想像結束在外忙碌的一天,你回家打開電視,想好好的放空一下。這時孩子黏了過來,纏著你說「把拔我跟你說喔,今天老師在學校說…,好好笑喔!」,疲累不堪的你實在是不覺得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什麼好笑的,於是敷衍地回說「對對,好好笑」,然後心思又飄回電視上。爸媽的漫不經心,孩子其實是感受得出來的。當孩子發現你對他的分享其實一點也不感興趣時,孩子也會產生自我懷疑,猜想或許自己對爸爸媽媽來說其實沒這麼重要,自然也減低了孩子的自信心。
三:言者無心的奚落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一樣適用在親子之間。父母有時無心的一句玩笑話:「你怎麼這麼胖」、或「你穿這件實在很難看」,都容易貶抑了孩子的自信心— 即便你認為這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別忘了,孩子先是從父母的眼中看見自己,進而建立起自我認知的。若孩子認為父母眼中的他就是胖或丑,我們又如何期待養育出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呢?
四:披著善意的威權天氣冷了,你惟恐孩子著涼,於是拿起外套希望孩子穿上。「我不要」孩子堅定地表達了他的拒絕。「乖,過來給我穿上!」你命令著。如果這樣的對話也發生在你家,小心,你也踩到了。許多父母都容易打著關心孩子的旗幟、行質疑孩子之實。若孩子都已經明白表示不想穿了,你還是挾持著關愛的立場要求他得穿外套,實際上你所傳達出來的是「我並不相信你」的訊息。類似的狀況還有「再多吃一口」的要求,若孩子已經表示不想再吃,你卻一再要求他張嘴,不也是「不信任孩子已經飽了」的表現嗎? 這樣的不信任並一昧的要求孩子依你的命令行事,對孩子的自信心只是有害而無益。
五:莫名奇妙的歸咎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力,所以請別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心愿歸咎到孩子身上了。許多父母常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家早就可以換個大房子了」、或是「當初都是為了你,我才放棄外派到國外的機會」之類的話語掛在嘴邊。父母說這話的當下或許只是單純地希望讓孩子可以多萌生些感激之情,但卻常常適得其反地讓孩子感到難受。
最後也別忘了:有容光煥發的父母,才有自信光彩的小孩。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小孩學習的範本。這種自信不必然來自多麼了不起的成就,擁有正向樂觀的態度、培養一些自己的嗜好、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樣可以讓孩子接收到信心的養分,進而長出自信亮麗的果實。儘管「不讚美」的教養哲學已經慢慢褪去,家長多半能認同「讚美與鼓勵」所對孩子產生的正面力量,卻仍然有許多父母,在無形中做了事與願違的舉動,傷害了孩子自尊、而自己卻渾然不覺。倘若父母在實行正面讚美之餘,還可以進一步有意識地去避免上述行為的話,那麼,養出一個自信大方的孩子,絕對是指日可待的!
推薦閱讀:
※我很容易緊張,並且一緊張就手抖,思維停滯,如何克服這個問題?
※我們都是自信的傻瓜
※如何表現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怎樣一種體驗,如何獲得?如果曾經的你自卑過,然而現在的你擁有了這種自信的體驗不妨分享一下?
※成年後該如何重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