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1頁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共124頁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10-28 09:13      (鐵血時代-181)      四、勢均力敵    巫臣降晉與晉齊媾和,並沒有改變楚共王出兵魯國的既定方針。  楚國勢力已經控制鄭國與宋國,再往北發展,就是魯國與衛國。在齊晉戰爭之前,魯國曾一度親近楚國,希望藉助楚國的軍事力量,對抗齊國,楚莊王意圖很明顯,只要拉攏魯國,那麼晉國與齊國將完全被孤立,楚國便可以實現雄踞中原的野心。但是這項戰略計劃還沒來得及執行,就發生意外,楚莊王在這個時候突然去世。  新上台的楚共王修改了楚莊王的戰略計劃,把聯合魯國打擊齊國,修改為聯合齊國打擊魯國。楚、齊兩國關係密切,迫使魯國不得不尋求晉國的軍事援助。  晉國在鞍之戰後迫降齊國,使楚國失去了北方軍事同盟國,而且魯國也站在晉國一邊。此時的戰略對峙很清晰了,北方聯盟以晉國為首,包括齊國、魯國、衛國等;南方聯盟以楚國為主,控制了鄭國、陳國、宋國、許國、蔡國等。魯國與宋國是接壤,而衛國與鄭國相鄰,因而魯國、衛國就成為楚國下一步擴張的目標。    公元前589年冬季,楚國令尹子重率大軍北上,征伐魯國與衛國。  這是後庄王時代楚國的第一次大舉用兵,楚莊王在位二十幾年,為楚國積累了龐大的政治資本,包括內政與外交。子重深知,對外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國民的支持,所以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幾件惠及人民的事情,首先是楚國舉行全國普查,國民所有欠下政府的租稅,一律免除;其次,對孤苦無依的百姓,國家給予救助;其三,赦免國內罪犯,編入軍隊。  楚國長年對外用兵,但國內政治一直比較穩定,這與楚國政府重視民生是分不開的。  衛國與魯國都離楚國較遠,軍事力量不弱,背後又有晉國撐腰,子重認為楚莊王時代能征善戰的名將大多退出歷史舞台,新一代將領還欠缺經驗,所以必須要倚仗人多勢眾的優勢,他將罪犯編入軍隊,就是為了擴大楚軍的兵源。  楚國伐魯、衛之戰,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與晉國爭奪中原諸侯國,這場戰爭,也是晉楚爭霸的一個組成部分。    楚軍率先侵入衛國,在強大的楚軍面前,衛國焉有還手之力?很快節節敗退,衛國政府很快便與楚國媾和,投降了。  伐衛之戰後,楚軍挾勝利之威,攻入魯國境內的蜀城。  魯國政府被楚軍強大的陣容嚇呆了,戰剛開打,就準備向楚軍求和,可是魯國資深外交官臧宣叔卻拒絕出任和談代表,戰爭繼續進行。楚軍繼續深入,直抵陽橋,魯國大夫孟孫前往與楚軍總司令子重談判,魯方代表承諾將贈送一百名工匠、織布工,將魯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輸出到楚國,另外遣宗室成員公衡前往楚國作為人質。  魯國開出的條件令楚國很滿意,便答應了停戰媾和。  伐衛征魯戰爭的勝利,使楚國勢力深入中原,這是楚國擴張史上的巔峰時代。  風光一時的楚國令尹子重在魯國的蜀城召開了一次盛大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參加的國家包括楚國、魯國、蔡國、許國、秦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齊國、曹國、邾國、薛國、鄫國,總計達十四個國家之多,創歷來諸侯會議參加國數之最。  算來算去,只有晉國沒有參加了。  晉國當然不可能參加,但是風頭都被楚國人搶走了。    從表面上,除晉國外的重要諸侯國都參加了楚國主持的蜀城會議,但這些諸侯國各自有各自的算盤。如今天下的格局十分明朗,晉、楚兩強爭霸,這兩大巨頭,誰也得罪不得的。除了被楚莊王武力征服的鄭國、陳國以及蔡國等南中原國家外,其他象魯國、宋國、衛國、曹國等諸侯國,都是實行兩邊倒的政策,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更是保持其國家主權的獨立性。  晉國人在楚軍大舉北上的時候,採取觀望的態勢,等到楚軍南返後,晉國便跳出來了。  公元前588年正月,就在楚國主持蜀城會議結束一個月後,晉國以討伐鄭國為名,向宋國、魯國、衛國、曹國發出命令,要求這些國家出兵,參加討伐鄭國的戰爭。  晉國的號召,能拒絕嗎?於是五個國家組成聯合遠征軍,共同攻打鄭國。  鄭國由於其位置夾在晉、楚之間,長期成為兩大強國爭奪的焦點。自從晉國在邲之戰慘敗給楚國後,在楚莊王時代,晉國不敢與楚國爭鋒。如今一代雄主楚莊王已去世,而晉軍則在討伐赤狄與伐齊之戰取得空前的勝利,軍事力量愈加強大,晉景公認為重新奪回鄭國的時機到了。  宋、魯、衛、曹這些諸侯國心知肚明,自己不過是晉、楚爭霸棋盤中的棋子罷了,幹嘛那麼賣命呢?出兵是不得已,但各自心懷鬼胎,保存實力,以致於晉國這次伐鄭之戰,雷聲大、雨點小。  五國聯軍來勢洶洶,但到了一個名為丘輿的地方時,遭到鄭軍的伏擊,除了晉國人之外,其他四個國家的軍隊一哄而逃。這次打擊鄭國的軍事行動,虎頭蛇尾,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誰說鄭國是好欺負的呢?曾經出過小霸王鄭莊公的國家,怎麼可以小覷呢?  意外取得勝利的鄭國這下子神氣起來了,鄭襄公派人押著聯軍的戰俘前往楚國,進獻給楚共王。    晉景公想要一統中原,不料剛出兵鄭國便吃了個敗戰;而楚國呢?也好不到哪去,辛辛苦苦打到了衛國與魯國,結果前腳剛離開,魯、衛、宋這些國家又跑到晉國一方了。  這就是勢均力敵,晉、楚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正因為勢均力敵,雙方才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商量歷史遺留問題。  九年前的那場邲之戰中,楚國完勝,但是勝利也有有代價的。楚軍將領襄老(夏姬的丈夫)被殺,屍體也被晉軍搶走了;另一位楚軍將領公子谷臣被俘虜。楚國方面一直努力要讓襄老的屍骨返回家鄉,同時也交換回公子谷臣。在晉國一方,晉軍將領荀首的兒子荀罃被楚軍俘虜,現在荀首已經升任晉國中軍副元帥,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平安地歸來。  公元前588年,晉楚兩國就交換戰俘一事達成協議,晉國歸還公子谷臣與襄老的屍骨,而楚國則釋放荀罃。    就在晉楚兩國談判期間,已經有人開始秘密地策劃援救被關押九年之久的荀罃。  說起來很令人驚詫,想要援救荀罃的人,既不是他的故交,也不是晉國人,而是一位與他素未謀面的鄭國商人。這位鄭國商人準備利用各種關係,將荀罃解救出來,然後裝在大口袋裡,秘密運出楚國。  鄭國商人一向以愛國而聞名,以前智退秦師的弦高,也是一位愛國商人,現在這位商人史不載其姓名,但是從他所作所為出發,應該是想通過救出荀罃,緩和鄭國與晉國很深的矛盾,可謂是用心良苦。  不過就在鄭國商人絞盡腦汁時,晉楚的談判終於使荀罃得以恢復自由。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10-30 08:37    (鐵血時代-182)    在釋放回國前,楚共王召見荀罃,問他說:「你是不是恨寡人呢?」  荀罃答道:「晉楚交戰,我自己沒有才能,不勝其任,被貴國俘虜,貴國沒有殺我,還把我釋放回國,這是您的恩德,我哪敢恨您呢?」  楚共王聽完後,又問道:「那你是應該感謝寡人了?」  荀罃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晉、楚兩國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希望能安撫自己的國民,並消除仇恨,相互諒解,通過交換戰俘的方式,達成兩國的友好關係。這是兩國之間的外交改善的表現,跟我本人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我也不能對您有感激之心。」  楚共王聽了點點頭,又問道:「你回國後,要怎麼報答寡人呢?」  荀罃說道:「我既不恨您,也不感激您,談何報答呢?」  楚共王不死心,繼續問道:「話雖如此,我還是想聽聽你真實的想法。」  荀罃回答道:「如果您殺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蒙您的恩惠,我回到晉國,我父親也會向國君請命,將我殺死在荀氏宗廟,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國君赦免我,讓我效命疆場,萬一與楚軍相遇,那我決不敢對晉國懷有二心,只有奮力死戰,以盡臣子之職。這就是我對您的報答。」  楚共王聽罷肅然起敬,對左右說:「誠不可與晉國爭鋒也。」  說罷命人厚禮送荀罃返回晉國。    為了打破與楚國的均勢局面,公元前588年,晉景公將晉國的兵力由三個軍再次擴充到六個軍。  在晉文公時代,晉軍的兵力曾經達到六個軍,其中三個新組建的軍(三行)主要是步兵部隊,由於六軍有僭越之嫌,晉文公後來又將新組建的三個軍縮編為兩個新軍。  公元前622時,由於晉軍主要將領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四人幾乎同時去世,考慮到名將的凋零,晉襄公裁撤了新上軍與新下軍,這樣五個軍又只剩下三個軍。  晉齊鞍之戰後,楚國在令尹子重的執政下,也大舉擴充軍隊,企圖取得兵力上的優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晉國再度將兵力擴大一倍,目的便是與楚國爭雄。    對楚國而言,卻遇到了一個頗為頭疼的問題,它的兩個嘍啰國——鄭國與許國——發生軍事衝突了。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許國原本只是個小國,以前曾聽命於鄭國,但是自從許國與鄭國都成為楚國的嘍啰國後,仗著有楚國的撐腰,許國就不肯聽命鄭國了,這令鄭襄公耿耿於懷。  公元前588年,鄭國擊敗了晉國為首的五國聯軍進犯後,挾戰勝聯軍之威,悍然入侵許國,侵佔許國的一部分土地。  第二年,鄭國派公孫申大搖大擺地進入許國,準備把所佔領的土地劃入鄭國地盤,許國人奮力反擊,打敗了公孫申。  此時鄭悼公剛剛上台,他惱羞成怒,馬上率鄭軍大舉進犯許國。  不料螳螂捕食,黃雀在後。  對鄭國這一戰略要地虎視眈眈的晉國,抓住鄭國入侵許國這個借口,派中軍元帥欒書、副元帥荀首、上軍副司令士燮率軍發動對鄭國的進攻,並佔領了汜、祭兩地。    鄭國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緊急向楚國求援,楚共王派大將子反率軍前往救援。  然而子反卻遇到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許國就鄭國非法侵佔其領土一事,向子反告狀,這是一場國際官司,子反會行軍打仗,但是對這類國際官司卻一點經驗也沒有。  鄭、許兩國相互指責對方,吵得不可開交,把他折騰得頭暈腦脹的,最後他提議,將這場官司的裁決權移交給楚共王。  楚共王認真研究鄭、許衝突的來龍去脈,認定鄭國入侵許國的事實,並責成鄭國退還所佔領的許國土地,並且逮捕了鄭國國際訴訟的代理人皇戌與子國,這是有中國特色的律法,替國君打官司,就得為國君頂罪。  這個判決令鄭悼公極其不滿,他認為楚國實際上是偏袒許國,這樣,鄭國與楚國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更重要是,如今國際形勢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楚莊王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晉國在掃滅赤狄、挫敗齊國後,又將軍力擴大了一倍,再次具備與楚國抗衡的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鄭國完全可以倒向晉國,以求得晉國的保護。  鄭悼公從楚國返回後,立即派遣公子偃前往晉國,密談脫離楚國控制,歸附晉國的事宜。對晉景公來說,這不啻為天上落下大餡餅,他馬上派遣趙同前往鄭國,並於公元前586年的八月,與鄭國在垂棘簽定兩國盟約。  楚國北進中原的跳板,就因為楚共王的一次判決,拱手讓給了晉國了。   作者:大圓蟀 回復日期:2009-10-31 13:06:38         看殽山那一段,想到一件事,就是殽山戰後據說秦國與楚國結好以抗晉,釋放了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秦穆公會楚成王,雙方約定互通婚姻,締盟結好,子孫後代,勿相攻伐。        翻看《左傳》和《史記》沒見相關記載,不知史出何處,看樓主好像沒有採用這段史料。  -------------------------------  這段資料《左傳》有,在文公十四年,楚莊王上台時,公子儀叛變,在介紹公子儀叛變的背景資料中。    作者:大圓蟀 回復日期:2009-10-31 20:59:24      但不知秦穆公與楚成王見面與否?  ----------------  左傳中沒有記,其他史料不知道有無。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11-02 10:59    (鐵血時代-183)    雄才大略的楚莊王去世後,楚國真是遇到擴張的瓶頸,這與楚共王的年輕、經驗不足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楚國在召集十四諸侯會議時,雖然參加國家的數量為歷年諸侯會議之最,但這些國家中很多只是表面上應付楚國,特別象魯、衛、宋、曹等國,楚國的控制力仍然不足;其次,鄭國與許國出現糾紛時,責任固然是在鄭國以大欺小,但是楚國在處理兩國問題時,過分生硬,沒有給鄭國人面子,導致鄭國最終背楚投晉。  鄭國背叛後,楚國的反撲是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  公元前585年,楚國軍隊在令尹子重的率領下,討伐鄭國,企圖迫降鄭國。  早有準備的晉國軍隊在總司令欒書的統領下,前往救援。雙方在蔡國的繞角相遇,經過一番交戰後,子重發現晉軍人多勢眾,便引軍而退。  由於蔡國也是楚國的嘍啰國,晉軍總司令欒書趕走楚國人後,對蔡國發動進攻,楚國出動申、息兩地的軍隊救援蔡國。  晉楚爭霸的基本模式就是圍繞這些中原國家而展開的,主戰場既非在晉國,也非在楚國,而是在某個第三國進行,象鄭國、陳國、蔡國、宋國等都成為兩強爭霸的重災區。  面對楚軍申、息兩地兵團入援蔡國,晉軍要不要迎頭痛擊呢?    當時晉六軍全部出動,每軍有正、副司令,總計有十二名軍級將領。  除了晉軍總司令、中軍元帥欒書之外的十一名將領,分為兩個陣營。  反對與楚軍交戰的將領包括中軍副司令荀首、上軍副司令士燮、新中軍司令韓厥。這三位將領的觀點是:「晉軍出征的目的是為了解救鄭國之圍,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我軍將戰火燒到蔡國後,這激怒了楚國人,楚軍士氣旺盛,難以爭鋒。況且晉國六軍都出動了,而楚國只是出動申、息兩地的軍隊,即便晉軍戰勝,也不足引為光榮,如果戰敗,那麼就可恥了。不如退兵。」  荀首、士燮、韓厥都屬於謹慎派,自從邲之戰後,晉軍一直避免與楚軍進行大決戰,其原因還是在於對楚軍的戰鬥力懷有恐懼之心,雖然兵力從三個軍擴充到了六個軍,但在面對楚軍的兩個地方兵團時,尚有戰敗的擔憂,可見晉軍尚未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  希望與楚軍開戰的將領佔了多數,特別是下軍副司令趙同與新中軍副司令趙括,希望以此一戰,贏得一場輝煌的勝利,續寫晉軍的傳奇。不過這些將領的願望落空了,因為晉軍總司令欒書在權衡利弊之後,採納了荀首、士燮、韓厥等人的意見,撤出蔡國。  在晉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欒書避免與楚國進行大規模的交戰,這雖然保守,但不失為明智之舉。    楚軍僅僅出動申、息兩地的軍隊,便迫使晉軍退出蔡國,這無疑令楚國令尹子重低估了晉軍的戰鬥力。  子重製訂了一個作戰計劃,企圖再次令鄭國屈服,晉楚鬥爭的焦點,都集中在鄭國這一中原要衝之地。  公元前584年的秋天,子重親自率大軍再次侵入鄭國,佔領南汜。  晉軍以自己中原霸主的身份,號召八個諸侯國參加援鄭抗楚的戰爭,這八個諸侯國是魯國、齊國、宋國、衛國、曹國、莒國、邾國、杞國,與晉國組成九國聯軍,浩浩蕩蕩地入援鄭國。  楚軍被迫分兵抵禦聯軍的進攻,但是鄭國的軍事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鄭國領將共仲、侯羽發現楚軍的進攻力量削弱後,果斷地下令反擊。與鄭軍對陣的楚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被打得大敗,楚國將領鄖公鍾儀被鄭軍俘虜,鄭悼公將其作為見面禮,押獻給晉景公。  這一戰令楚國人看明白了,晉國之霸,並非浪得虛名,以往晉國雖然稱霸中原,但齊、魯兩國作為區域大國,經常是不與晉國結盟的,保持國家的獨立性,自從鞍之戰後,齊、魯這兩個大國也承認晉國的領袖地位,多次派遣軍隊參加晉國的軍事行動,這足以顯示晉國影響力之巨大。    無論是齊楚爭霸還是晉楚爭霸,其模式基本一致,爭霸的雙方主要是通過對小諸侯國的控制,來達到稱霸的目的,真正的大戰並不多,只有城濮之戰與邲之戰規模比較大,但交戰地都是在晉、楚之外的其他國家。這種交鋒方式,導致兩國誰也無法重創對手,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勢均力敵。  但是有一個人,卻提出一個別出心裁的戰略,這個戰略就是在楚國後方,扶植一個強大的反楚勢力,從而使楚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這個人就是叛逃到晉國的巫臣,他的戰略核心就是「聯吳抗楚」。      (下一節《聯吳抗楚》)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51.html


推薦閱讀:

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四十三年:「太子時代」揭幕(2)
翻過「三座大山」 人工智慧將迎來全盛時代
瀾湄命運共同體 媒體合作新時代
我的少女時代,就是沒有少女時代
在這特殊時代,你是一個特殊的人——索達吉堪布談大乘八宗

TAG:時代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