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三大顯學(倫理學、歷史學、文學)的缺陷
真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學問,有三大顯學。一為倫理學;二為歷史學;三為文學。
中國學問一直沒有發展出哲學和科學。余英時先生認為中國哲學之所以不夠發達,甚至處在模糊狀態,是因為缺少神學的推動。
李約瑟則提出了中國為什麼不能首先湧現出科學思想的所謂「中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人們至今還在討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麼,當我們說中國顯學的時候,局面是怎樣的呢?
對歷史學的分析,是發現問題的一個極好進路。中國人的問題意識,一直是歷史思維,而不是觀念思辨。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以為,只要把歷史真相講清楚了,問題就解決了。但歷史僅是觀念秩序的一個結果,觀念才是歷史的原因。僅僅抓住結果展開我們的想像,屬於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即使是歷史學,人們也熱衷於講故事的歷史,而不能接受分析的歷史。所有歷史學家都排斥這種分析的歷史方法,認為沖淡了史料的意義。所有的歷史學家都以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史料而自以為深刻。在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耽誤了中國人的心智擴展,大概是有道理的。
再來看文學。中國人向來誇大文的意義,文學的意義就隱藏在文章之中。作為文章千古事,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文學的夢想,這緣於古典的「文以載道」傳統。
但真正的文學,並不試圖去載道,而是致力於人性的觀察與呈現。
所以我的問題對象立足於對真正的文學的批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事實上存在著無框架、無工具的方法弊端。文學家惟一的思考方法,是用人性呈現人性。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家屬於小造物主,是有道理的。所以人們看到,所謂文人相輕,文學家的自負,是人性的必然現象,也是認識論的必然結果。
如果放大文學的公共價值,並且由文學家管理國家事務,必定引發大災難。
中國人惟一具有體系特徵的思想是倫理學,這就是孔子開創的以儒學為基準的道德學。
立足於三一秩序,我們分析任何一種學問,都必須同時考察三個進路的思想:
為什麼會有這種學問(原因)。
這種學問是什麼(內容)。
這種學問有什麼效用(方法論)。
孔子的倫理學,只有一部分內容建構,但沒有倫理學的形而上原因思考和實踐層面的方法論模型。如果以三一模型為框架分析,則孔子的倫理學僅僅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
不過,我們必須強調,即使是孔儒的倫理學思想秩序,依然可以和亞理斯多德的希臘倫理學媲美了。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面前,孔子的《論語》價值完全不會遜色。
孔儒倫理學的缺陷在於,由於缺少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原因思考,缺少實踐理性層面的方法論模型建構,所以孔儒倫理學必然走向三個局面:
第一是人人走向偽善;
第二是中國人習慣性地把皇帝和官僚想像成倫理學意義上的完人(君子),從而撕裂了倫理學的一般均衡性。
第三,則是中國人由此形成了一種「搶佔道德高地」的行為模式。
立足於上述淺析,我就可以得出一個小結論:
從學術專業的意義上看,中國的三大顯學,歷史學不是一個清晰的專業之學,缺少現代科學必要的專業特徵;
文學也不是一個清晰的專業之學,所有的文學都不是專業之學,文學無論多麼細密,都屬於宏大敘事,如果文學走向專業化進路,就不再是文學,而是人性論意義上的哲學,這種思想,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不可能出現。
只有孔儒倫理學是一個具有專業特徵的學問。也就是說,如果現在的學者能夠給予孔儒倫理學接續上形而上學的原因維度,然後構建起具有科學特徵的倫理學方法論模型,那麼中國的孔儒倫理學就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科學。
是否讚賞,並不影響交流——
推薦閱讀:
※唯物史觀史學方法三論
※姓氏歷史學-第一章—第二、第三、第四節
※烏克蘭歷史學家:緊張局面已到無可挽回地步
※姓氏歷史學?鄭國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一)
※中國史學上「主通明變」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