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苦難觀
當基督徒談論起苦難時,常常會面臨困惑。就是為什麼全知、全能、慈愛的上帝世界會允許苦難存在?無數的哲學家針對基督教信仰提出:假如上帝對惡無所知,那麼他就不是全知;假如上帝知道惡,但不能阻止它,那麼他就不是全能的;假如上帝知道惡,也能阻止它,但卻沒有阻止它,那麼他就不是全善的。一些基督教神學家也試圖用理性的語言進行言說,全知、全能、慈愛的神與惡害的關係(苦難),我們也知道一些人放棄了對全知、全能、慈愛的上帝的認同,過程神學就是其中之一,但這不是正統的基督教信仰。
奧古斯丁早期對神正論的回應是:惡是自由意志的代價。惡的行為是由人的選擇直接造成的;自然的惡是由人的選擇間接導致的。假如我們選擇了聽從上帝的話,那麼上帝本是不會允許遇到惡的。但奧古斯丁到了晚年時,他對神正論的理解又訴諸於人智慧的有限,上帝眷顧了約伯,並展示給約伯不可窮究的智慧。(周偉馳著:《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195頁。)連大哲學家康德也認為:上帝回絕了約伯的那些虛偽的朋友們關於苦難的理性化嘗試,並將約伯的訴求姿態詮釋為正直。所以上帝的智慧在義人的受苦中有著神秘不為人知的運作。在康德看來,約伯的信仰實質上是懷疑信仰。他僅僅因為找不到自己受苦的根源,就開始懷疑上帝的正義性。但是他並沒有在苦難中背棄上帝,他願意堅守對上帝的忠誠,直到生命之終極。神正論對康德而言並非其學術任務,則更多的是信仰範疇的事情。(羅德斯著、張憲譯:《康德與約伯的安慰》,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81頁。)
所以我們面對此問題,不得不承認人理性的有限。因為在聖經中上帝並沒有一個清楚明了的答案告訴約伯。我們只發現約伯在苦難這個經驗中對上帝有了更深入的體驗。為此本文僅提供《聖經》教導基督徒對待苦難的態度。
一、苦難——世界的悲痛之穴
1、聖經講述苦難的由來
聖經清楚地講到苦難最初是因著人的罪,女人才有「懷孕的痛苦,生產的陣痛。」男人才有「終生辛勞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汗流滿面才吃得飽。你要工作,直到你死,歸於塵土」的痛苦;才有該隱「受詛咒,再也不能耕犁田地;即使你耕種,土地也不生產。你要成為流浪者,在地上到處流蕩。」的悲慘結局。
耶穌也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主已經勝了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充滿苦難,連上帝的選民猶太人也是一個多經苦難,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但同時也是一部上帝的救贖史。
2、歷史——一部苦難的書卷
早期基督教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當我們閱讀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徒的文字讓我們觸目驚心,斗獸場、釘十字架、剝皮等等令人髮指的行為。羅馬皇帝馬可奧熱流(MarcusAurelius)下召將基督徒的產業歸給告發他們的人。基督徒在各處被搜查出來,遭到嚴審及殺害,他們的財產也同時歸給了告發者。但當那些逼迫者發現沒有任何刑罰可以叫基督徒否認信仰時,他們便將有羅馬公民身份的基督徒斬首,其他基督徒則拋給競技場內的猛獸。反對基督教的人從遠近各地湧進競技場觀賞,歡樂地看著基督徒步向死亡。他們還將殉道者的屍首焚燒,把灰燼灑在隆河裡,並譏諷地說:「這下,且讓我們看看,他們的身體還會不會復活?」但是基督教最終以愛和饒恕征服了羅馬的暴力、仇恨。
社會學家威爾金森在《苦難:一種社會學的引介》明確指出,苦難與痛苦始終是現代社會無法忘卻的陰影。這既指在克服苦難與痛苦的問題上,與之前的社會形態比,現代社會並不能夠證明自己更為進步——苦難以及痛苦始終伴隨著現代社會;也指現代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悖論:以理性以及快樂原則為主導的現代社會,苦難與痛苦並無存在的意義,但是在否定苦難與痛苦的意義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它們的存在。災難的確伴隨著人類,單單在20世紀我們就可以羅列一些人類的悲劇: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種族清洗活動中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1968年7月,香港突然暴發流感,發病人數多達50萬,至少波及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造成全球150萬到200萬人死亡。
人類在這些苦難面前顯得那樣無助,軟弱。我們也無法明白上帝如何允許這些事發生,但有一些苦難源於人性的敗壞。
二、苦難——耶穌的人生之旅
1、耶穌的苦難之旅
耶穌的出身本身就經歷了苦難,出生前馬利亞和約瑟經歷了悲痛的伯利恆之行,臨產前棲身在一家客店的馬棚中,他的家人感受到無助、凄涼、悲傷。接著他們一家又開始的埃及的逃亡之旅,好幾年後才回到自己的家鄉加利利拿撒勒,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沒有固定的收入,養父約瑟早年離世,。耶穌很早就要承擔養活家庭義務,幫助母親照顧弟妹們,以做木工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耶穌備嘗艱辛之苦。
30歲後耶穌開始他的侍奉,傳講上差派他而來的事工,宣告上帝的福音。一方面我們看見耶穌滿有上帝的能力與智慧,有很多人跟從他,擁護他,另一方面我也看見處處充滿了危機。五餅二魚的神跡,讓無數人驚訝耶穌奇妙的能力和權柄,另一方面耶穌講到他是生命的糧,無數的群眾因這件事都離他而去,只剩下少數幾個門徒,因為眾人並不理解耶穌的使命。耶穌對門徒發出:「你們也要離去嗎?」耶穌經歷失意之苦。
當耶穌與門徒相處二年之久後,他問「你們說我是誰?」,門徒們竟然無從回答,對耶穌的身份,對耶穌事工根本不了解,門徒還活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夢境中,就是可以出人頭地,可以被耶穌封官加爵。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沒有人支持他這樣的想法,最後連他最愛的門徒彼得也逃之夭夭,最後這一群漁夫回到事業的起點——打魚。耶穌經歷不被理解之苦。
耶穌很樂意接納不被猶太人接納的撒瑪利亞人,但是他們卻拒絕他。耶穌醫治無數的沒有指望的人,但那個時代宗教領袖卻不接納他,處處刁難耶穌。那個政zh i領袖會聯合起來要釘他十字架,他被鞭打、被羞辱。耶穌經歷不被接納之苦。
2、耶穌對待苦難的態度
當他遇見一個忍受著痛苦的人時,他滿有憐憫之情。當耶穌的朋友拉撒路死了,他就哭了。每次當人直接求耶穌幫助時,他常常醫治他們的痛苦。他打破根深蒂固的習俗去觸摸一個患血漏病的女人,或觸摸一些無家可歸的人,不顧他們說「不潔凈」的呼喊。耶穌的回應方式應該能夠說服我們,相信上帝不喜歡看見我們受苦。
當耶穌自己面對受苦時,他的反應好像我們任何人一樣。他會退縮,三次求問上帝是否有其他可行之法。由於沒有其他方法替代,結果耶穌經歷了——或許是第一次——人類深深被棄的感覺:「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有些人會發問:「上帝對我們的痛苦有何感想?」上帝回答痛苦的問題,並非給予我們文字或理論。上帝將他自己給予我們。
3、耶穌受苦對我們的啟發和意義
因著耶穌,我們不能說一個人:「她受苦,因為她犯了某些罪」。沒有犯罪的耶穌對痛苦也有感覺。上帝從沒有應許龍捲風會越過我們的家園,席捲我們不信的鄰舍;也沒有應許細菌不會侵襲基督徒的身體。當彼得抗議基督必須受苦時,他卻得到耶穌最嚴厲的責備(太16:23—25)。
在客西馬尼園,他沒有祈禱說:「感謝你賜我這個受苦的機會」,他卻拚命求上帝使他可以免除這次苦難。然而,他仍然願意擔當受苦,為一個更高的目標貢獻自己。最後,他撇開那難題而接受父上帝的旨意,相信上帝會使用他受死這殘酷的事去成就美事。
4、耶穌受苦的意義
關於耶穌受苦,路德認為,耶穌以他為人之行為和受苦,以一種可見之方式,向我們啟示神慈愛的旨意。他宣告恩典和赦罪。不僅如此,他帶給我們平安,使徒是宣揚平安,但基督卻是把平安賜給我們。他賜給我們屬靈的生命和公義。他釋放我們脫離死亡和罪惡。基督受苦是出乎神的愛。基督之死是代替的。
聖經也說:「他承當了我們的憂患;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我們反認為他該受責罰,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為我們的罪惡,他被刺傷;為我們的過犯,他挨毒打。因他受責罰,我們得痊癒;因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現代中文譯本》,賽53:4-5)。
三、苦難——上帝的造就之法
苦難有意義嗎?在這種對真實痛苦的感受和對衝破苦難的期望雙重心靈力量的作用下,苦難的意義很容易便被人忽略了,剩下的僅僅是對苦難的恐懼。中國的傳統中有《塞翁失馬》的故事,好事與壞事不是絕對的,但看不到苦難意義,一切都是偶然。可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哲人對苦難的思考。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00多年來,這番話溫暖了無數在痛苦的深淵中掙扎的心靈,好像苦難是有意義的,但並沒有指出為什麼會如此。在基督教信仰中為我們闡明苦難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
1、苦難提醒我們聆聽上帝的聲音
楊腓利(PhilipYancey)博士在《有話問蒼天》提到:當我跌斷手臂而吞下幾瓶阿司匹林去減輕痛楚時,第一個思想不是感激痛楚。但在那個關鍵時刻,痛楚正在向我的身體發出危險警報,又在傷口的周圍發動抵抗傳染的防禦措施,且迫使我停止可能使我更受傷害的活動。痛楚命令我要集中注意力,那是復原的關鍵。魯益師也認為(CliveStaplesLewis,1898-1963年)在《痛苦的奧秘》講: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他說:「當我們快樂時,上帝向我們細語,向我們的良心說話,但藉著我們的痛苦大聲呼喊。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喚醒一個耳聾的世界。」擴音器一詞用得恰當,因為痛楚的特性就是大聲呼喊。當我弄傷腳趾或扭傷足踝時,痛楚向我的腦袋大聲報告,說情況不妙。同樣,我相信這個地球存在著苦難,也是對所有人尖叫,說情況不妙。它停止我們的行為,又迫使我們考慮別的價值。
2、苦難可以使我們更加成熟
通常人經歷了苦難後,往往有三種結果:一是在苦難中迷失了自我——墮落與沉淪;二是在苦難中成長與蛻變——毛毛蟲變蝴蝶;三是苦難後依然故我——蛇蛻皮還是一條蛇。但基督徒必須知道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所揀選的。他要主動的改變我們心智。上帝會親自引導他們的反思,使他們看到自己曾經如何迷失在自己的道路上,而現今他們所立定的路又是何等美善。上帝的僕人深知,攻擊他的人乃是心蒙脂油不見真理,而苦難則是上帝給予他的大賞賜,為要造就他,使他學習上帝的律例。苦難是一所學校,專門為培養那些基督的精兵。學會面對苦難、承擔苦難、發現苦難的意義和價值是侍奉上帝的前提。因為所謂侍奉上帝,便是效法基督,效法他的苦難——十字架的苦難。如果說基督勇敢地面對和承擔了一切的苦難以成就上帝的美意,那麼一個上帝的僕人便也要如此勇敢地走進苦難之中。所以說,苦難往往是一個上帝的僕人侍奉的門檻。苦難還能在我們裡面產生一些珍貴的性格,使我們剛強起來,並且塑造我們的生命。
雖然無法完全了解何以神會允許苦難臨到我們身上,然而不管災難痛苦是以何種形式出現,基督徒卻要有受苦的準備。當然基督徒並不是渴望苦難的人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吧!」或者是那些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無所作為的人。彼得曾提醒那個時代的信徒:「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曾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0-21)。所以我們無論遭遇何事都「不要怕」,如此我們必不致於在苦難的迷霧中失去方向。因著主耶穌基督而大有盼望,因他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贖的工作並且他已復活了,我們因此確定未來是大有盼望的;在天堂里,一切醜惡、敗壞的事都不會存在,苦難也將全部過去。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18-21)。因我們有盼望。
推薦閱讀:
※詩,醉於苦難
※李光滿:ISIS覆滅,戰爭與苦難是阿拉伯人的宿命?
※從美國「9·11事件」十周年看信仰對苦難的慰藉
※黎姿:經歷無數苦難的大美人|黎姿|美人|張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