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人生(五十九)

智慧人生(五十九)

佛法亦是活法。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廟裡,他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佛法其實就是做人的道理,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眾生和佛本來沒有區別,只不過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活得自在,而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而迷失了本心,所以活得苦、活得累。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在意的往往會不期而至。 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而坦然,不急進,不怠惰,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遇而安重在安心,心安則一切無所礙。

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應學會隨緣自適。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洒脫,一份人情的練達,是一份人生的成熟。

漫漫人生路,想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得失不過如此,想開了,看淡了,結果也就不那麼重要了。有的人、有的事,無需太過執著,試著放手,人生將因此而不同。「世事如棋局,不執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人生沒有完美,幸福沒有滿分,當執著成為負累,放手就是解脫。

真正的安靜,來自於內心。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於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安靜下來。你的心不應是招搖的枝柯,而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安靜和光明。

惟儼禪師指著一棵枯木問弟子:是枯萎好還是茂盛好?一弟子說:茂盛的好。禪師搖頭:繁華終將消失!另一弟子說:枯萎的好。禪師還是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這時一小沙彌答:枯萎的讓他枯萎,茂盛的讓他茂盛好了。禪師說:對!萬物皆應順其自然不要執著,這才是修行該持有的態度。

當煩惱降臨,總希望當前這個煩惱儘快過去,於是咬緊牙關,費盡心機,總算得以圓滿解決;誰知還沒安穩兩天,另一個煩惱接踵來臨,一番折騰後剛喘口氣, 新煩惱又來了。只要還在輪迴中,不要奢求不再有煩惱。認識到了,就是開智慧;想開了,就會無所求;做到了,就是修行人;不生煩惱,就會得自在。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人最熟悉的莫過於自己,最陌生的也莫過於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 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慾,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痴。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呢?

人生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載。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為慾望太多,滿足太少。人生的修行,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學會控制慾望。誰都會有慾望,但超過自己承受範圍的慾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學會滿足,就是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修鍊一顆平常心,痛苦就會越來越淡,幸福就會越來越濃。


推薦閱讀:

有哪些著名作家詩人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什麼?
負責任的人生格言
30歲了,待業中,職場迷茫,找不到那種全力以赴的感覺,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迷茫導致的自卑心理嚴重,該怎麼辦?
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因為做過某件事,你就認定這是一輩子的兄弟?
在你所看過的書籍或電影中,裡面所傳達的思想,有哪些你認為對你的人生產生了消極影響,甚至讓自己誤入歧途?

TAG:人生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