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后妃百圖(完整圖文版二)

宣華夫人陳氏,本應是南陳公主,可是因國破家亡,輾轉間成了隋朝妃嬪,可是厄運一直伴隨著她,致使一代佳人鬱鬱而終。   陳氏原是南陳宣帝之女,陳後主之妹。生長於建康皇宮中的她,本應享盡人間富貴,可是,陳後主不理政事,寵愛張貴妃等後宮佳麗,致使北方的隋朝皇室有機可乘。結果於隋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123;,晉王楊廣領軍兵渡長江,直抵建康,南陳皇室不戰而降。陳氏與眾皇族女子全數發配隋朝後宮。   文帝駕崩,宣華夫人的惡夢才剛開始。就在文帝病逝的這一天,楊廣派人送了一個金盒予宣華夫人。宣華夫人與宮人們都很驚恐,害怕楊廣對當日非禮一事加倍報復而下詔以毒酒賜死眾人。可是當宣華夫人打開金盒時,卻發現不是毒酒,而是一對同心結。   宮人們知道並非賜死,都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宣華夫人卻不這麼想。楊廣恐怕是不會放過她了。在眾宮人的請求下,宣華夫人勉強收下了同心結。當夜,楊廣便迫奸了宣華夫人。當時同樣被楊廣強佔的還有容華夫人蔡氏。   只是,這一切都瞞不過楊廣的嫡妻蕭氏。結果,蕭氏在宣華夫人面前痛斥楊廣姦淫父妃的罪狀,又威脅他若不送走宣華夫人,便把這醜聞公諸天下,迫得楊廣只好把宣華夫人送到遠離禁宮的仙都宮居住。但他對宣華夫人念念不忘,不久又把宣華夫人迎回宮中。   但宣華夫人心裡實在不願以身侍奉父子二人,以致終日鬱鬱寡歡,回宮一年多便病逝,終年二十九歲。

  唐高宗皇后王氏   王皇后(628?——655年),并州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羅山令王仁佑的女兒,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王氏出身名門望族,祖母同安長公主,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晉王時,納王氏為晉王妃,約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歲,王氏年約15歲。643年,李治立為太子,封王氏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繼位為高宗,立王氏為皇后。   王皇后沒有生育,宮中只有宮女劉氏生皇子李忠和蕭淑妃生皇子李素節,劉氏位微而無寵,蕭氏位較高而得寵。王皇后經過一番衡量,擬收李忠為養子,並立為太子,以鞏固皇后的尊位。蕭淑妃則想立李素節為太子,為自己爭寵增加***資本。王氏怕蕭氏爭寵,知道高宗正繾綣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髮,召之人宮,獻給高宗。這位武媚就是後來的武則天。   武氏入宮後,得到高宗的重寵,使蕭淑妃失寵,王皇后自以為目的已經達到了。她真沒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競爭者。先是以巫蠱案逼高宗廢去王氏後位,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諫止;復以誣王皇后殺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兒為罪名,於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廢去王氏後位及蕭氏妃位,皆貶為庶人,打入冷宮囚禁起來。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   過了不久,高宗因思念與王氏和蕭氏的舊情,行經所囚禁的地方,只見留下一個送飯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說:「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廢棄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名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將此冷宮改為「迥心院」。(《舊唐書·后妃傳》)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對王、蕭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於酒中,名曰「骨醉」,數日後,王氏被折磨死,時年約28歲。史稱「廢后」。

  北周宣武帝皇后楊麗華   周宣帝荒淫酒色,暴虐昏庸,即位之初,先一口氣封了五位皇后,楊堅之女楊麗華便是五皇后之首的「天元大皇后」。   她只不過是她父親篡位的一顆棋子。   當她終於恍然大悟的時候,她已經成了隋朝的樂平公主了。   就算她把公主的金印砸的粉身碎骨,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   她永遠只是前朝的皇后,當朝的公主。   楊麗華是隋文帝楊堅的女兒,她不過是父親鞏固權勢的工具。   嫁給宣武帝後,卻不受寵愛。後來,宣武帝死後,她的親生兒子宇文闡即位,她父親楊堅輔政。豈料,正是她的父親,奪了她兒子的皇位。建立了隋朝。   她由太后,變成了公主,卻終身拒絕再嫁。她心中的情感,又有誰知道?

  前趙劉曜皇后羊獻容   公元319年,身著盛裝的羊獻容,從使者手中接過皇帝劉曜的詔書,被正式冊立為「趙」皇后。這一刻,她一定有點恍惚。她也許想起了五廢五立的坎坷經歷,想起了金墉城裡朝不保夕的歲月,想起了洛陽城破被擄時的驚恐羞辱……她一定很難相信自己竟會有這樣離奇的命運: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時曾為兩國皇后的女人。所以,在晉懷帝繼位後,她被尊為「惠皇后」,而前趙給她的謚號則是「獻文皇后」。

  前蜀高祖妃徐氏   前蜀高祖王建的妃子徐賢妃,唐朝眉州刺史徐耕的女兒,有國色,通詩詞。王建是個好色的國君,聽說徐耕的兩個女兒長得嫵媚動人,便雙雙召入宮中,封為賢妃和淑妃。公元 918 年,賢妃勾結宰相張格毒死王建,讓自己所生的太子王衍繼位,王衍即位後,尊賢妃為皇太后,淑妃為皇太妃。他們周遊名勝,太后到處題詩,史稱有徐太后「飲酒賦詩,所費不貲。」公元 925 年,後唐大軍入川,王衍獻城投降,弄權誤國的徐太后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南越王后樛氏   趙陀原是先秦的都尉,與任囂一起最先率兵進入嶺南。任囂任南海尉,趙陀任龍川(今南海)令。秦二世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囂急召好友趙陀商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陀採納了任囂的意見,發兵扼守橫浦、陽山、湟溪三關,自立為王。漢高帝一統天下之後,趙陀接受漢「南越王」的封號,為漢的外藩。   第五代南越王趙興的母親樛氏是他父親嬰齊在長安為人質時娶的。趙興接位後,樛氏為母后,即上書朝廷,要求將南越為內諸侯國。漢武帝接受了趙的要求,改南越為內諸侯國。

  北齊武成帝皇后胡皇后   北齊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可算是個少有的蕩婦。高湛繼承帝位後,胡氏以長廣王妃冊立為皇后。高湛強姦嫂嫂李祖娥,常常宿在昭信宮,胡皇后不耐宮闈寂 寞,同高湛的親信隨從、給事和士開勾搭上了。和士開唇紅齒白,翩翩有風度,又彈得一手好琵琶。高湛知道後,非但不責怪他,還有意成全他們。和士開善使一把鐵槊,胡皇后說她也想學槊,高湛便命和士開教她。胡皇后與和士開眉來眼去,乘機調情。兩雙手摸來捏去,高湛只顧飲酒作樂,視而不見。   和士開為鞏固地位,討好太子高緯,勸高湛作太上皇,說這樣可以進一步縱情享樂。高湛便讓位於太子,從此深居宮中,一味淫樂,三年以後因酒色過渡過度而死。   高湛死後,胡太后和和士開的關係正式公開化,許多大臣不滿,上奏和士開,而高緯年少昏庸,怕得罪太后,也不敢怎樣。而和士開則排除異己,日益權重,封淮陽王。一班趨顏附勢的大臣紛紛向他獻媚,一時間,胡太后的姘頭成了北齊王朝的大紅人。   她是個寂 寞的人。丈夫作了皇帝後,霸佔了他的嫂子,冷落了自己的妻子。胡皇后便與別人私通,後來當了太后,也一直是面首不斷。後來北齊亡國,據說她淪落猖門。

  唐高宗皇后武則天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人,她的工讒善媚手段罕有其匹,誠如駱賓王在《討武曌之檄文》中所說:「入門見妒,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孤媚偏能惑主。」而她宰制天下的魄力和氣慨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家本著「不沒其實」的原則,為她撰寫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紀,對她的一生作出客觀的評價:「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醉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盛矣!然猶泛延讜論,時禮正人,遵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武則天能容受直臣的善諫。一生尊奉佛法,對於武則天后人評說不一,功過是非眾說紛壇。比較公平的論斷還是這樣的話:「然則區區帷薄不修,固其末節。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唐王朝中斷了十四年之後由唐中宗李顯複位。然而,李顯跟他老爹李治一樣的昏庸,復辟不久,他的妻子韋皇后就效法婆母武則天往年故事,跟李顯同時出現在金鑾殿上聽政。並且跟武則天的侄兒之一的武三思私通,把武姓家族置於新政府的保護之下,幫助李顯復國的張柬之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反而被祭起「誣以謀反」的法寶,落在酷吏之手,全部處死。一般人所期望的中興氣象,完全落空。   權力慾望使母女喪失人性,七一○年,她們把毒藥放到李顯吃的餡餅里,這個老實的好丈夫好父親,竟死在愛妻愛女之手,總共當了六年皇帝。他死之後,韋皇后沒有親生兒子,就立李顯跟姬妾生的一位十六歲的兒子李重茂繼位,而由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持國政。   他們把***看得太簡單了,武布置她的勢力費去二十餘年工夫,還不敢動謀殺念頭,而韋皇后只在短短的六年後,在沒有完全控制住局勢之前,就把自己的能源切斷。母女們只高興了十九天,李顯的侄兒李隆基親王率領禁衛軍沖入皇宮,韋皇后被殺,二十七歲的美麗少婦安樂公主正在對鏡梳妝,變兵大刀一揮,人頭與寶鏡同時落地

  唐玄宗妃梅妃   梅妃是唐玄宗的愛妃,深得玄宗的寵愛。她善詩文,淡妝雅服,姿態明秀,纖麗溫柔,且天性喜愛梅花。在她居所的周圍,種遍了梅花。每到梅花盛開的時候,常常賞梅做賦,樂此不疲,唐玄宗因此戲稱她為「梅妃」。    安史之亂後,楊貴妃在馬嵬坡被縊死。唐玄宗派人四處尋訪梅妃,終不可得。玄宗身邊的一個宦官見皇上眷戀梅妃極深,便畫了一幅梅妃的畫像獻給皇上。唐玄宗凝視良久,在上面題了一首詩,詩云:   憶昔嬌妃在紫宸,銘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題罷扔筆而出。

  唐玄宗貴妃楊貴妃   楊貴妃,名玉環,華陰人,後隨家遷至永樂縣(今山西芮城)。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為玄宗第18子壽王之妃,後經大臣推薦,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後招入宮做女官,天寶四年封為貴妃,從此楊門一族權貴顯赫。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南逃。途經馬嵬坡,大將玄禮和部下認為楊家禍國殃民,怒殺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貴妃死時,年38歲。   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逸聞趣事引起文人墨客諸多感慨。晚唐詩人羅隱在平亂返長安途徑馬嵬坡時作詩:「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清人趙長令有詩云:「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親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

  唐穆宗皇后蕭氏   穆宗貞獻皇后蕭氏,福建人。初,入十六宅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十月,生文宗皇帝。寶曆三年正月,敬宗遇弒,中尉王守澄率兵討賊,迎江王即位。文宗踐祚之日,奉冊曰:「嗣皇帝臣名言: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必以孝敬奉於上,慈惠浹於下,極誠意以厚人倫,思由近以及遠,故自家而刑國。以臣奉嚴慈之訓,承教撫之仁,而長樂尚郁其鴻名,內朝未崇於正位,則率土臣子,勤勤懇懇,延頸企踵,曷以塞其心乎!是用特舉彝章,式遵舊典,稽首再拜,謹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號曰皇太后。伏惟與天合德,義申錫慶,允厘陰教,祗修內則。廣六宮之教,參十亂之功,頤神保和,弘覆萬有。」

  唐肅宗皇后張氏   上元年間,肅宗皇后張氏和李輔國狼狽為奸,專攬朝政。李輔國掌管禁軍,權傾朝野,宰相、百官臨時奏事,都要通過李輔國通報,再由他傳旨。刑官斷獄,也要先請示李輔國,判刑的輕重並不依據法律,而是隨李輔國的意向來定,沒有一位大臣敢違背他的意思。   皇后張氏在晚年與李輔國之間因權利之爭產生矛盾,李輔國又與程元振結成死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肅宗病危,張皇后對太子李泳隊「李輔國久領禁兵,皇帝制敕皆從之出……現在皇上到了彌留之際,李輔國與程元振必定要陰謀作亂,應速將其誅殺。」太子答日:「陛下現在正是病危的時候,而這兩人都是陛下舊臣,如不稟告而殺了他們,恐怕陛下受不了這種打擊。」   不久,肅宗病逝,享年52歲。李輔國先下毒手,殺死張皇后和越王系等,於四月二十日,擁立太子即位,是為代宗。

  遼道宗皇后蕭觀音   遼帝國宮廷內,一向嚴禁讀書,他們認為讀書不但浪費時間,還會把一個人的腦筋弄得太複雜,所以皇后也大都溫柔不足,英爽有餘。遼國蕭皇后多能指揮千軍萬馬衝鋒陷陣,過一種「馬作的盧飛,弓如霹靂弦驚」的生活。   遼道宗的皇后叫蕭觀音,是遼國蕭後系列中的一個例外。蕭觀音還是屬於哪種穎慧透逸,嬌艷動人的女性,她的才華主要表現在詩詞,書法,音律方面。」她彈得一手好琵琶,稱為當時第一。這種才華與遼國的風俗習慣便格格不入,再加上她個性內向纖柔,對於馳馬射箭,動輒鮮血淋漓的場面無法適應,便註定了她的人生悲劇。清代的朱彝尊和納蘭性德都對她這種悲劇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朱彝尊在詠蕭觀音的洗妝中說:   細草含茸,圓荷倚蓋,猶與舞衫相似。回心院子,問殿腳香泥,可留蕭字?懷古情深,焚椒尋夢紙。   納蘭性德寫道:   六宮佳麗誰曾見,層台尚臨芳渚。一鏡空瀠,鴛鴦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幾堆塵土,只有花鈴,綰風深夜語。   後來天祚帝當然仍是以蕭族部落的女子為皇后,可蕭族女子中再沒有一個長得象蕭觀音這樣漂亮、文采才華又這樣高的人了。

  蕭燕燕,漢名綽。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公元969年,耶律賢即位為景宗,封蕭燕燕為貴妃,旋冊立為皇后。景宗因長期患病,由蕭皇后代理軍國大事。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攻打遼南京(今北京),遼南院樞密使韓匡嗣子韓德讓代父守南京,他堅守待援。蕭皇后命名將耶律休哥、耶律鈄軫救援。於高梁河(北京西直門外)大敗宋軍,史稱高梁河之戰。   蕭太后原有個情人叫韓德讓,當上皇后以後蕭燕燕始終不忘舊情。景宗死後,她二人同帷同車,如同夫妻,這在當時契丹族的風俗是不奇怪的。但她為了得到韓德讓的專寵,毒死了韓德讓的妻子李氏。   公元1009年,蕭太后病死,終年五十七歲。尊溢"睿智皇后",葬於乾陵。史稱她"習知軍政,賞罰信明,指麾三軍,將士用命。"

父婆姑,曾任阿扎割只(位居樞密使之下的高級武官)。母耶律氏,是遼太祖姑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勇敢果斷過人。   公元916年,遼太祖建契丹國(太宗時改為遼),自號"大聖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為"應天大明地皇后"。同年,太祖率軍攻党項,後方空虛,室韋部乘機來襲。述律後整軍迎戰,大勝,威震西北。   述律皇后很有***遠見,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攝軍國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為借口,處死了若干可政敵,她本人也斷右腕,納人棺內,以代身殉。從此被稱為"斷腕太后"。   述律皇后生有三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為太宗,尊述律皇后為"應天皇太后"。太后對太宗連年南征表示不滿,她認為應以"爭取民心,胡漢和好為上策"。947年,遼太宗在南征歸途中病死,群臣擁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為帝,班師北歸。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內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為帝,命李胡率兵堵擊。李胡兵敗,她被逐出上京,軟禁於祖州(內蒙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953年病死,終年七十五歲。謚號"貞烈",1052年改溢"淳欽皇后",葬於祖陵。

  金朝海陵王皇后徒單氏   皇統九年十二月九日,平章政事完顏亮利用群臣的恐懼和不滿情緒,與駙馬唐括辯、護衛蒲散忽土等密謀,殺熙宗於寢殿。亮自立為帝,改元天德。世宗時完顏亮曾被降封海陵煬王,再貶為海陵庶人。史稱完顏亮為海陵王。   完顏亮粗通經史,漸受中原封建文化濡染。即位後,以勵官守、務農時、慎刑罰、揚側陋、恤窮民、節財用、審才實七事詔告中外。又下詔求直言,鼓勵官民士庶上書言事。同時,進一步改革官制,加強皇權。   統一了全國的***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後,完顏亮又開始策劃南下伐宋,急於取江南統一全國。皇后徒單氏、太醫祁宰又以勸諫被殺。完顏亮的一意孤行,激起舉國上下的普遍不滿,人心浮動。六年十一月,南征軍受阻於長江,完顏亮進退維谷,決定渡江與宋議和後班師。完顏亮督諸軍渡江,被兵部尚書領神武軍都總管完顏元宜(本名耶律阿列)、武勝軍都總管徒單守素等殺死於寢帳。

  金章宗妃李師兒   金代章宗曾在渥城東城牆上修建一座「梳妝樓」,供章宗元妃梳洗之用。一次,元妃李師兒陪章宗在妝台靜坐賞月,章宗信口詠出「二人土上坐」之句,李師兒應聲答道「一月日邊明」,堪稱一副絕對,在白洋淀傳為佳話。有詩云:「章帝行宮俯碧流,當今歌舞地成丘。曉梳綠鬢雲侵戶,晚浴冰肌月滿樓。埋沒玉釵空寂寂,荒涼青青但悠悠。朱顏欲問歸何處。水野迷茫起暮愁。」   出身微賤的李師兒因父有罪,沒入宮籍監,充當了宮女,她姿色絕世、聰穎過人,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又極善解人意,討人喜歡,在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被封為昭容 ,次年進封淑妃,承安四年(1199年)改立為元妃 ,時為六宮之主。   當時,章宗皇帝不時攜李師兒巡幸渥城,自明昌五年(1194年),年年必至。一則在白洋淀行獵遊玩,二則李師兒可回鄉省視。據《新安縣誌》載:金章宗在渥城內建了衙署,章宗看中其地理位置適宜,生態環境可人,遂闢為「春水」場地。為駐蹕所需,又在渥城西南建行宮,即離宮,名為「建春宮」。行宮往西為蓮花池,城下有觀蓮台,為章宗賞蓮之處。在城東南立午門,為章宗出入之門,名為章宗門。在東南城角建「望鵝樓」,樓下有大小鵝池,亦章宗游幸觀鵝之所。故後人有詩云:「新安城上有高樓,金粉香銷幾百秋,傳是章宗遊覽地,奇花瑤草滿春洲。」當年的人文景觀「離宮之壯麗,樓閣之崢嶸」可見一斑。

  宋徽宗妃韋氏   宋徽宗在位二十七年,是北宋***最敗壞的時期。正值此時,金人崛起,滅遼破宋,宋朝百姓固然生靈塗炭,宋朝的后妃,命運也極悲慘。   1125年,金兵大舉攻宋,宋徽宗匆忙傳位給兒子欽宗。1126年末,金兵攻入開封,次年四月,徽欽二帝和皇室后妃及臣眾十餘萬人被金兵押解北上。   徽欽二帝被押到位於今黑龍江的極北苦寒之地五國城,徽宗死於1135年,欽宗死於1156年,那已是金主完顏亮在位時期了。   北宋亡國,宋朝的后妃們遭到了非人的凌辱,據說被金人強迫做了金人的慰安婦。宋徽宗的韋妃,也就是高宗趙構的生母,被俘時三十八歲,在金朝被金人凌辱十五年,紹興和議後才被放回南宋,成為高宗的韋太后。她在金朝,還留下了兩個宋高宗的有金人血緣的混血兄弟。   韋太后儘管受盡凌辱,總算還回到南方安度晚年,而且在南宋還頗有權勢,其他的后妃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宋仁宗皇后曹氏   曹氏(1016-1070),真定(河北正定縣)人。宋仁宗趙禎的皇后。性慈儉,重稼穡。   仁宗第一位皇后郭氏,公元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以郭氏無子為借口,廢郭后為尼,幽居長寧宮。十八歲的曹氏奉詔入宮,第二年九月,冊為皇后。   曹皇后出身將門 熟讀經史,善飛白書(書體之一),謙謹節儉。她親自帶領宮嬪們在苑內種植穀物,採桑養蠶。   公元1048年間正月,仁宗宿於曹皇后宮中。至半夜,一陣雜亂的響聲將他們驚醒,仁宗要出去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曹皇后,勸不可輕動,免遭毒手。曹皇后把內監宮人集中起來,分別把守宮門。並親手為每人剪下一綹頭髮,叛亂平息之後,以發為記,論功行賞取水防火。殺退了叛逆者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指揮若定,不愧為將門之後,仁宗大為佩服。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其長子趙頊(xu須)即位,是為神宗。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革除許多弊政。曹太后認為"祖宗法度不宜輕改。"予以反對,但神宗沒有採納。公元1079年,蘇東坡以"烏台詩案"下獄,由於曹太后出面求情,蘇東坡方才免於一死。同年冬,曹太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謚號為"慈聖光獻皇后",葬永昭陵。

  宋英宗皇后高氏   英宗的皇后高後,曾祖是宋將高瓊,她也是曹彬的外曾孫女(仁宗後曹氏,是宋大將曹彬的孫女)。1085年,高後的兒子宋神宗病危,群臣奏請高太后垂簾聽政。神宗十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因其年幼,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   高太后政績平平,主要是支持司馬光廢除宋神宗的新政,在她的幕後推動下,新政盡廢;但高太后自覺抑制外戚高家的舉動卻是值得稱道的。

  宋哲宗皇后孟氏---因禍得福的典型   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后孟氏,賢淑溫婉。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后。   哲宗專寵容貌俏麗的劉婕妤,劉婕妤恃寵斗敗了孟皇后,進升為賢妃。三年後,生了皇子,立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後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迎回孟氏,尊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後,劉皇后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後。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瑤華宮,瑤華宮失火,她移居延寧宮,延寧宮又毀於火,她只得住進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囗(fu敷)為帝,企圖讓孟太后聽政,被孟太后拒絕。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平息兵變。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風疾。死於越州行宮,終年五十九歲。謚號"昭慈聖獻皇太后",葬於宋六陵。

  宋真宗皇后劉娥   以前看戲聽評書,大家都知道「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其主角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後。這當然是個子虛烏有的故事,那麼,歷史上的劉太后,又是怎樣的呢?   宋真宗的結髮妻子,是戰功赫赫的宋大將潘仲詢的女兒,在真宗即位前即已去世。宋真宗即位後,立郭后,不久也病故。皇后之位空了多年之後,一位新皇后出現了。她就是從眾多嬪妃中脫穎而出的劉德妃。   劉德妃名劉娥,是個川妹子,益州華陽(今成都。現在成都到華陽有高速路,幾分鐘即到,華陽的地價也因此漲了不少)人。劉娥出身貧寒,十多歲就嫁給了銀匠龔美為妻。後來,夫妻倆離開益州,雙雙來到開封打工。龔美生意不好,就把老婆賣了。而當時身為襄王的真宗,和我一樣,對川妹兒情有獨鍾,於是,經人介紹,劉娥就進了襄王府。   這劉娥是個四川靚女,襄王又喜歡川妹兒,所以不用說,對這位十五歲的四川小靚女愛得不得了。宋太宗聽說一個女子將襄王搞得神魂顛倒,頗為生氣,命將劉娥逐出襄王府。襄王還就割捨不下。劉娥出府是出府了,襄王卻將劉娥偷偷寄存在友人家裡。十餘年後,太宗去世,襄王即位為真宗,這才有情人終成眷屬。   劉太后是一位有作為的女***家,她垂簾聽政期間,先是剷除了奸臣丁謂,奪回大權,然後停止了真宗末年推崇道教的狂熱宗教活動。此後,劉太后在澄清吏治,興修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樹。   劉太后掌權期間,成都富商還印製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劉太后掌權,也沒有出現歷史上女主掌權的通病,外戚。這一方面是她的娘家勢力單薄,另一方面,劉太后也比較知道適可而止。錢惟演將妹妹嫁給劉太后之兄劉美,與劉太后關係至親,但在朝臣們的反對下,劉太后始終沒有提升他。   

  南宋高宗皇后吳氏   高宗皇后吳氏,在光宗退位、寧宗即位的政權交替過程中被朝臣推舉出來垂簾聽政,其外甥吳琚「言於後曰:『垂簾可暫不可久。』後遂以翌日撤簾。」   在「祖宗成規」的熏陶和士大夫階層的嚴格抑制下,后妃們也形成固定心理定勢,深知后妃預政不被統治集團所認可,是體制所不允許的,自我掩抑。太后垂簾聽政,自言「母后臨朝,非國家盛事。」

  宋高宗在位時,有一相士名皇甫坦,他治好了韋太后的眼疾,因而獲得高宗信任。有一次,皇甫坦來到了慶遠節度使李道家中,李道知道皇甫坦是個著名的相士,於是請皇甫坦為他的三名女兒相面。   李道的長女與三女也沒甚特別,可是當二女鳳娘出來拜見時,皇甫坦卻說此女面相當大貴,因而不敢受拜。說道這個李鳳娘,她的名字也有一點來歷呢!卻說當年李道夫人產女前,軍營前飛來了一群黑鳳,徘徊不去。於是李道便為不久後出生的女兒取名為鳳娘了。   皇甫坦自從在李道家遇上鳳娘後,便連夜趕回京師求見已為太上皇的高宗,說已為他找來了一名好孫媳,又提議以面相大貴的李鳳娘為孝宗三子恭王趙惇之妃。高宗一直對皇甫坦深信不疑,便作主讓恭王與鳳娘成婚了。後來,太子病亡,太上皇高宗與嗣皇帝孝宗決定以排行第三的趙惇為太子,恭王妃李鳳娘也隨即成了太子妃。後來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以嫡妻李鳳娘為皇后。   不過,李鳳娘天性悍妒,慶元六年﹝公元一二零零年?#123;,有算卦之人指李鳳娘會有災厄,於是李鳳娘穿上道袍,虔心事佛。只是她也難逃此劫了。同年**,李鳳娘病死,終年五十六歲。

  南宋理宗皇后謝道清   南宋理宗皇后謝道清(1210~1283)南宋女***家。臨海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19歲冊立為皇后,57歲尊為太后,65歲又尊為太皇太后。時恭宗5歲,經"大臣屢請",隨恭宗垂簾聽政。謝道清胸懷豁達,顧全大局,50年間後宮一直和睦穩定。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準備遷都南逃,皇后首次參與朝政,以"恐動搖民心"勸諫皇上,說服眾大臣,並率先儘力儉省,以資軍需。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第二次進犯,京城官員怕死,太后命令朝堂告示:凡堅守崗位的,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況上報。號召全國起兵勤王。後元軍臨城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難,沉著安排宋室後嗣,升任文天祥為右丞相出城談判,談判未成文天祥被扣留,元軍進入臨安城,太后等被擄往大都,掛個壽春郡夫人虛銜,7年後病故,享年73歲。

  南宋度宗妃楊氏   南宋恭宗趙顯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臨安。趙顯派人奉鎮國玉璽出降,帝、後、王、臣盡為俘虜。只度宗之淑妃楊氏攜二子趙昰、趙昺出走。他們逃到溫州,宋舊臣蘇劉義、陸秀夫、張世傑等,相繼出兵至溫州保衛。1276年5月,張世傑等擁趙昰即位(端宗)於福州,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皇太后。

  元太祖大皇后孛兒台旭真   孛兒台蒙古弘吉刺部人。特薛禪之女,元太祖鐵木真的皇后。端莊健美,聰慧賢德。   孛兒台與鐵木真婚後十分恩愛,度過一段愉悅的新婚生活。有一天,蔑里乞人突襲鐵木真的營地,孛兒台被蔑里乞人擄去,配給赤勒格兒為妻。鐵木真和扎木合共同出兵,奪回了已經懷孕的妻於孛兒台。不久,孛兒台生下赤勒格兒血統的兒子,所以鐵木真為他取名"朮赤"(蒙語"客"之意)。此後,孛兒台又生三個兒子。   12O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是為太祖。上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謂"海洋"或"強大"之意,"汗"意為王者),建立蒙古汗國。元朝的后妃制度,汗妻稱大皇后,貴妾也可稱皇后。孛幾台即為大皇后。她為太祖統一蒙古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成為蒙元時期首屈一指的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太祖死後,她的三子窩闊台即位為太宗,進一步擴展了蒙古帝國的勢力。孛兒台死後,她的孫子(拖雷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追謚她為"光獻翼聖皇后","翼"指羽翼,"聖"指太祖,即為輔助的意思。忽必烈對祖母給予很高的評價,並號召後入學習她崇高的品德。   孛兒台死後的靈柩,隨太祖鐵木真安放於成吉思汗陵。

  元世祖大皇后察必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性聰敏,頗勤儉,她發明一種無領無袖的衣服叫作「馬甲」,就是後來的背心。

  元順帝皇后完者忽都   蒙元帝國,耗時二十七年,七次征討,才使高麗臣服,成為元之東藩。兩國關係之密切更甚與唐與新羅的「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世祖時,高麗忠烈王迎娶世祖女齊國長公主為妃,高麗成為元之駙馬國,忠烈王更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髮髻。此後兩國世代聯姻,至高麗恭愍王七代均為元之駙馬。高麗世子更作為吐魯花(人質)居住大都,繼承王位後,也經常往來大都。更有高麗世子在居留大都時,參與元宮政爭。   元之王公貴族乃至皇帝,多人聘娶高麗女子,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順帝皇后完者忽都,足見兩國關係之非同一般。元設立征東行中書省管理高麗,,以高麗國王世為中書省左丞相,但中書省平章事由元帝國任命,並在高麗各地派駐達魯花赤,可見高麗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始終在元的控制之下。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   明太祖皇后馬氏(1332-1382年),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父親馬公,母親鄭婆,均早亡。馬公平素與郭子興私交很好,便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馬公死後,郭子興象對自己的女兒一樣撫養馬氏郭子興認為明太祖有特殊的地方,把馬氏嫁給了他。   馬皇后為人仁慈,很有鑒識,愛好書籍文史,明太祖的簿籍,都由馬皇后掌管,即使在忙亂中也未曾遺忘。郭子興曾經因聽信讒言而懷疑明太祖。馬皇后對待郭子興的妻子很好,使得郭子興和明太祖之間的誤會得以消除。   明太祖攻克太平後,馬皇后率領將士們的妻妾渡過長江駐紮江寧(今南京)之後,與吳、漢兩國接壤,天天打仗,馬皇后親自縫紉戰士們的衣服、鞋襪等以供軍需。   陳友諒侵犯龍灣。明太祖率兵抵抗,馬皇后把宮中的錢財都拿出來犒賞戰士。她曾對明太祖說,平定天下的根本大計是不殺人,明太祖也很贊成。洪武元年正月,明太祖當了皇帝,馬氏被冊封為皇后。   民眾對這位平民皇后的愛戴更是空前的。直到今天,史家還異口同聲地稱讚她:「馬氏作為一個平凡女子,生在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在大富大貴時,不奢不驕,始終不忘民間疾苦,不改勤儉本色,並用自己的言行來規勸、影響皇帝朱元璋,做出極不平凡的業績。馬皇后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後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   南京繡球山上至今還留著她的一個一尺八寸長的碩大無朋的腳印,且已成了遊人必至的一個景點。

  明熹宗皇后張氏   明熹宗懿安皇后張氏,祥符人。張皇后是河南生員張國紀之女,聰敏貞靜、知書達禮,身先垂範。天啟元年四月冊為皇后。   明熹宗朱由檢只是個愛好嬉戲玩樂的小子,對朝政毫無建樹。結果引致大權旁落,讓乳母客氏及太監魏忠賢有機可乘,四處結黨營私,胡作非為。張皇后對客氏、魏忠賢的卑劣行徑十分厭惡,多次向熹宗揭露他們,有一次,皇后把客氏叫去當面訓斥一頓,勸她改過自新,否則要洽她的罪。客氏、魏忠賢原本就對皇后顧忌三分,現在更是恨之入骨,屢次找機會,進讒言想施以報復手段。   先是捏造謠言,說張皇后並非張國紀親生,而是盜賊孫二之女,皇后出身不好,背景不可靠,有辱國家尊嚴,應當立即廢黜。無奈熹宗對張皇后極為寵愛,根本不信謠言,堅決維護皇后。有一天,皇后在熹宗面前以趙高暗喻魏忠賢,魏忠賢得知後惱羞成怒,第二天就埋伏下武士想行刺皇后,幸被熹宗撞見,才未得逞。後來,張皇后有了身孕,這本是舉國歡慶的大喜事,而客氏和魏忠賢卻深感不安,暗使陰謀。客氏把皇后的侍女都換成自己的親信,布好羅網,伺機下手。一天,皇后腰痛,宮女們替她一頓捶打,幾天後,皇后便流產了(胎兒已成男形)。熹宗也因此絕了後。   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都城,張皇后自縊身亡。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命合葬於熹宗陵。

  史上得寵的妃子很多,但若論情況之離奇卻誰也比不過明憲宗的愛妃萬貞兒。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女人卻牢牢佔領了丈夫的心,並且擁有他一生的寵幸,這真是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萬妃具有與眾不同、風騷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說來,萬貴妃倒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萬貴妃不但仍寵冠六宮,而且是威行朝野,連憲宗也制掣不了她了。她內連宦官,外結權臣,太監梁芳、錢能、鄭忠、汪直等,俱謅事貴妃,以宮廷採辦為名,大肆搜刮,動用內帑無數,憲宗也不敢多問。

  明光宗妃鄭李氏   明光宗時,一個姓李的選侍得寵,想謀取皇后位。泰昌元年光宗死後,她住在乾清宮不想搬出,企圖勾結結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朝臣楊漣、左光斗等多次上疏,力促移宮,李選侍不得不搬出乾清宮,移居仁壽殿。此即「移宮案」。

  明神宗妃鄭氏   明神宗是個沉湎酒色、錯憒糊塗的皇帝。其皇后無子,恭妃王氏原為慈聖皇太后的宮女,神宗偶爾臨幸後,王氏於萬曆十年生皇長子朱常洛,四年後,皇帝寵愛的鄭貴妃生下兒子(福王朱常洵),神宗視若掌上明珠,便有廢長立幼的想法。他先是違反了古制冊封鄭氏為貴妃,而沒有冊封長子的母親。不久又提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為朝臣所阻沒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兩人擇一而立的問題上,因雙方爭奪激烈,拖延了10餘年,直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極力諫爭和慈聖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冊立為皇太子。這一事件,史稱為「國本之爭」。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男子張差持梃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準備行刺,被宮門太監抓住後,他先是裝瘋,後又供認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劉成所指使並引入太子寢宮。時人懷疑是鄭貴妃為了要讓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謀害朱常洛,朝議沸騰。神宗和太子都不願追究,僅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了張差,杖死了龐保、劉成。將此案草草了結。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為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這就是明宮三大案之一的「梃擊案」。

  明世宗妃王氏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發生了十多名宮女參與謀害嘉靖皇帝的壬寅宮變。事後,這些宮女盡數被捕,在嚴刑拷問之下,很快查出弒逆主謀是寧嬪王氏。王寧嬪妒嫉端妃受皇帝寵幸,心想自己橫豎是死,便把平日痛恨的人都扯了進去,硬說端妃是同謀。宮變事發後,由於嘉靖帝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不能言語,宮中之事全由方皇后處置,她便代出帝令,將素來與己不和的端妃及王寧嬪、楊金英等二十餘人全部凌遲處死。臨刑前,端妃大呼冤枉,罵王寧嬪血口噴人,王寧嬪冷然說道:「當初你在皇帝面前凌辱我,今天你也得到了報應,我總算出了這口氣,讓你也不得好死!」

  明思宗皇后周氏   周皇后是嘉定婁塘周奎的女兒,被選為當時還是信王的王妃,崇禎即位後,立為皇后。皇帝最寵愛貌美無雙,且琴棋書畫,刺繡烹調,弓馬騎射無一不能的田貴妃。周皇后當然對此深感不滿,時時在田面前端出皇后的架子故意使其難堪。   一年除夕田貴妃按例赴周宮中朝賀,周有意拖延不及時召見,使田在寒冬臘月里於門外苦凍了許久。待其入內參拜畢,周又久久不發一言,態度冷淡,事後田向崇禎哭訴了此事。後來帝後在閑話中「偶然」談及,言語間起了衝撞,皇帝將皇后一下子推倒在地,拂袖而去。幾日後,崇禎忽然覺得自己當日對皇后的態度有些粗暴,叫人送一件貂皮褥子給皇后並代致問候起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不久,田終因恃寵失禮,一連幾個月都沒有見到皇帝。一日帝後觀花時,周提出是否可以請田來共賞?崇禎聽後只是笑笑沒有回答,算是默許。於是周將田以宮車接到,帝後,后妃,帝妃間遂和好如初。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禎命其自裁。

  清太宗孝庄皇后博爾濟吉特   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科爾泌貝勒蒙古思之子寨桑的女兒,名布木布泰或大玉兒。她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天命十年二月,嫁給皇太極,時年僅13歲,後被封為永福宮庄妃。   孝庄文皇后一生誕育過4個孩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皇九子福臨,即後來繼位的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年幼的福臨即位,其孝庄被尊為皇太后。她對順治精心培養,為維護兒子的帝位和大清國的大業用盡心血,但因觀念不同,常與喜歡漢文化的順治發生衝突。   1661年,順治帝福臨出痘,病逝於養心殿。順治的第三子八歲的玄燁即位,改元康熙。自此,孝庄又擔當起了培養第二代幼帝的大任。她協助康熙解決了鰲拜等四輔臣的問題,以及對於康熙後來的「平三藩」等重大活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人稱「兩朝興國太后」。   康熙對祖母極好,在孝庄病重的時候,他竟不顧嚴冬,步行到天壇為祖母祈禱,甚至請求減自己壽限為祖母添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於慈寧宮,終年75歲。康熙極為悲痛,在祖母梓宮前長跪不起,身體大壞,直至暈厥。因孝庄生前有遺言,她不願離子孫太遠,孝庄終被安葬於今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旁的昭西陵,也就是兒子順治的身邊

  雍正生母--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生於順治十七年,滿洲正黃旗人,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初入宮侍康熙帝,於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冊為德嬪,時年二十歲。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晉為皇太后。諸臣為皇太后上徽號,她執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親至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點至三點)孝恭仁皇后崩。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於景陵。孝恭仁皇后終年六十四歲。全部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清順治帝妃董鄂氏   順治的第一位皇后博爾濟錦氏乃是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也是孝庄文太后的親侄女。由睿親王多爾袞為順治所選。順治帝迫於母命,不敢有違,只得命禮部尚書準備大典。戊午,冊立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博爾濟錦氏為皇后。   順治十年八月己丑,廢皇后為靜妃,改居側宮。十一年**又立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女博爾濟錦氏為皇后。   十三年十二月己卯,順治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董鄂妃系滿洲宿將鄂碩之女,先嫁於順治帝之同父異母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為妃。董鄂氏被順治帝看中後,順治經常以各種理由招董鄂氏進宮,不久博穆博果爾一病不起,羞憤致死。無論如何,董鄂妃自此專寵於後宮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此也引來了王公大臣諸多非議。董鄂氏後生下一子,順治出於對董鄂妃的寵愛,竟要立那尚在襁褓的孩子為太子,由此引來八旗貴族的激烈反對,朝中反對派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不久那孩子病死,此事才算不了了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寵妃董鄂氏因愛子去世等原因病逝。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順治帝十分悲痛,輟朝五日,特諭禮部,稱:「皇貴氏董鄂妃薨逝,奉聖母皇太后懿旨,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用特追封,加以謚號,謚曰孝獻庄和至德宣仁端敬皇后。」又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禎之側福晉。   雍王登基為雍正帝,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進而晉為熹貴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曆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弘曆二十五歲即帝位,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封熹貴妃為皇太后。   乾隆帝視其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後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后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豬木蘭,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后八十萬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后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裕陵神功聖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聖憲皇后四十二年,晨昏問侍,扶掖安輦,極尊養之,隆祝厘讓,善至於終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歲的太后駕薨,舉國致哀,尊徽謚號定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孝聖憲皇后」,葬於泰東陵。

  清乾隆帝皇后烏喇那拉氏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壽八十九歲才死。這位風流天子坐享前輩掙來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視,大肆鋪張。他的兩位皇后富察氏和烏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關。然而他對兩個皇后之死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為了替他所寵愛的皇后富察氏分憂解愁奉著皇太后鈕祜祿氏和皇后兩宮的鑾駕,以東巡為名,浩浩蕩蕩來到山東,謁孔陵,祭泰山,凡名勝古迹,統統去遊覽一番。然而富察皇后總是無法解懷,一意悲悼著近幾年先後死去的兩個兒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在她眼中卻成了慘紅愁綠,分外觸動愁腸。皇后死後,雍正皇帝替兒子選定她為正室嫡福晉,那年,弘曆才十七歲,封寶親王。即位後乾隆帝立即冊封她為皇后。   富察氏溫情脈脈,很得丈夫寵愛。她為人恭謹儉樸,不尚奢華。這天,圓明園內春光明媚。隨著帝後迤邐入園的美婦們,錦衣綉服,珠環翠繞,個個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來到堂前,先向太后磕頭,又向帝、後請安。乾隆帝坐在龍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發現有一位貴婦人尤其出眾,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細柳,他不免驚羨萬分,暗想同這美人比較,六宮粉黛黯然失色。又覺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屬? 一會兒,輪到這位美婦上前了。她請罷了安,皇后便站起身,與她握著手,說:「嫂嫂這晌身體可好?」原來,她就是皇后的親嫂子,內務府大臣傅恆的妻子。 這時的乾隆帝,恰似靈魂出了竅,糊裡糊塗跟著太后出宮,一路上也無心觀賞園中美景。皇后聯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幾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宮坐朝,傅夫人起來後去坤寧宮向皇后辭謝。皇后意味深長地看了她一眼,微笑著說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頓時臉紅耳赤,不敢抬頭匆匆地告辭而去。 自從這天之後,皇后對待皇帝就不象從前那樣溫柔多情了,有時竟向皇帝投來一種艾怨的眼光。   乾隆十七年將她葬於孝陵(清世祖順治帝陵寢)西側勝水峪後面。隨即在這裡開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寢裕陵。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過後,才正式冊立那拉氏。

  清乾隆帝妃伊帕爾汗(香妃)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麽,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以現在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鍍進京,入宮並被封爲"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爲主位,是統治者身份。這不僅僅是乾隆帝寵愛一個妃子,更重要的是清廷對維族上層進行籠絡的目的。與各少數民族聯姻,歷來是清廷加強對各民族統治的手段之一。當然,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   與傳說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賜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貴人晉陞爲嬪,三十三年下又由嬪晉陞爲妃,稱爲容妃。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於五十三年,他當然不會是太后賜死的。由於乾隆後期不設皇后,香妃在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顧他的民族習慣,他在宮中長期穿著維吾爾族服裝,保持維族飲食習慣,宮中專設了維族廚役,以保證她的特殊需要。頻繁的隨駕出巡本身,也說明她深得皇帝寵愛。   與傳說中香妃早死的情況相反,香妃實際活到五十多歲,現在人們已經找到她四十歲千秋,五十歲千秋時宮中賞給她的大量物品的紀錄,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於宮中,葬於河北遵化清東陵,出土的花白髮辮也說明她的年齡。

  清道光帝皇后鈕祜祿氏   鴉片戰火驟起,英吉利大炮轟開國門,現代史家認為道光帝屈辱求降,簽訂和約,開始了清政府賣國的近代中國史。然而這位背上惡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為一個忘我謙和,注重道德的皇帝。   據史料記載,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領李文成、林清起來造反,有一支教徒連結宮內太監,乘黑夜進入紫禁城,攻擊東華門和西華門。這天晚上皇次子旻寧正在上書房攻讀,見有人爬牆,想殺入大內,來不及召集禁衛軍抵擋,便命內侍取過鳥銑腰刀來,上了梯子,從牆上朝外一看,見有人爬牆上來。旻寧便將彈藥裝入鳥銃槍里,瞄準對方一槍,這人就被打落墜地,隨後又是一槍,又打落一個。餘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這時下起雨來,很快將火勢澆滅。一場紫禁城叛亂,就此平息下去。嘉慶帝十分高興,以為皇次子這番立了大功,封他為智慶王,每年加給俸銀一萬二千兩。嘉慶帝本來就因旻寧是嫡子,有意立為皇儲,經此番立功,更加愛重,便親手密寫立儲詔書,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鈕祜祿氏偶然受了些風寒,躺在床上。皇太后親自駕臨坤寧宮探視,態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頗覺欣慰。轉眼過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轉,她坐上風輦去壽康宮叩頭謝恩。過了兩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監,親賜皇后一瓶美酒,說是飲食後能祛風寒,舒筋活血。皇后謝恩之後把杖盞酌飲,尤覺甘美異常。誰知當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 道光帝悲痛之餘,覺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嚴,不敢懷疑慈親,只好隱忍下去。皇太后也顯得很悲傷,三次親臨奠祭,顯得不同尋常。 這年冬天,道光帝封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貴妃,命她撫養年方十歲的皇子。道光帝時常悼念死去的妻子,從此不再冊立皇后。

  清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   東太后慈安,咸豐帝的孝貞顯皇后(1837-1881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比咸豐小6歲。初入宮侍文宗咸豐帝潛邸,咸豐帝登基後於咸豐二年二月封貞妃,五月晉貞貴妃,**奉旨立為皇后,時年月16歲。咸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皇后隨咸豐帝自圓明圓逃往熱河行宮,翌年七月咸豐帝崩,此時皇后25歲。因皇后無子,便由懿貴妃(慈禧)六歲的兒子載淳承繼皇位,尊皇后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為「慈安」,尊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徽號為「慈禧」。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東路的鐘粹宮,故稱「東太后」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后。   同治、光緒兩朝初年,慈安、慈禧兩太后先後兩次垂簾聽政。慈安為人老實,咸豐帝生前曾屢勸帝不應長夜醉宴,但有時遇事也頗果斷,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出京置辦龍衣,安德海所乘船支順運河南下,龍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括民財,激起民憤,山東巡撫丁保楨彙報宮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極大不滿。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歲,因死時突然,故有傳為慈禧所害之說。同年九月入葬清東陵普祥峪定東陵地宮。

  清咸豐帝懿貴妃(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蘭兒,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   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復行垂簾聽政。    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年,適逢那拉氏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  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故於「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採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書「請停工程」,那拉氏大發雷霆。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條,系指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戰派廷臣紛紛上疏,請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那拉氏怒不可遏,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拉氏挾光緒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布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9月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後,那拉氏「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因疾病身亡,卒年74歲。1909年月十月初四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

清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   清穆宗 阿魯特皇后(1857-1875),蒙古正蘭旗,清狀元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迫於壓力,慈禧封她為皇后。因她是「辛酉政變」中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以及她不順從逢迎慈禧,使慈禧視若寇讎,時常刁難她,同治死後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於儲秀宮。1879年與同治帝同葬於惠陵。

  清光緒帝皇后葉赫那拉氏   清德宗葉赫那拉皇后(1868-1913), 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之弟桂祥之女,1889年被冊封為皇后,比光緒皇帝大三歲,慈禧臨死,為培植葉赫那拉氏的勢力,規定國政交攝政王載灃,但事必須稟詢她方可,慈禧死後,她不顧國庫空虛耗費百萬兩銀子辦喪事,她殘忍狠毒,貪權橫行毫不遜色其姑,辛亥革命爆發後,她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後在袁世凱脅迫下,只好接受清帝遜位條件,1913年病死,與光緒合葬與崇陵。

  清光緒帝珍妃他他拉氏   珍妃---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禮部侍郎長敘的女兒,清光緒帝載的妃子,性賢德,有才貌。   他他拉氏出身名門,少時拜翰林院編修文廷式為師,粗通文史。公元一八八八年(清光緒十四年)與姐姐同時應選入宮,姐姐封瑾嬪,後晉封為瑾妃;她封珍嬪,後封為珍妃。   珍妃姐妹是西太后授意入選的,初入宮時西太后對她倆尚不錯,珍妃喜歡書畫,西太后派內廷供奉繆嘉惠教以書法和國畫,她才思敏捷,書畫有長進,尤擅於畫梅和篆書。   光緒帝由於與皇后關係不好,而珍妃的思想、愛好與他很接近,很快地便得到光緒帝的眷寵。珍妃本應居於景仁宮,常與光緒帝住於養心殿,這當然引起皇后的嫉妒。公元一九○○年(清光緒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太后挾光緒帝準備西逃,稱要把珍妃同時帶去。珍妃表示說:『國難當頭,我不走,皇上也不應該離開京師。』西太惡狠狠地說:『你死在眼前,還捐說什麽!』令太監把珍妃推下院內一口八角琉璃井中。光緒帝下跪求情,西太后罵光緒帝受她狐媚,強令太監執行。   公元一九○二年,西太后挾光緒帝回京,為了洗脫自已逼死珍妃的罪名,竟說珍妃為了免遭洋人姦汙,投井自盡,給珍妃恢複名舉並晉封為皇貴妃,令人收葬於西直門外田村。公元一九一五年,遷葬於光緒帝陵寢崇陵旁的崇妃圓寢,溥儀追她為『恪順皇貴妃』。

  遜帝宣統皇后婉容   婉容(1906-1946),郭布羅.婉容,達斡爾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於內務府大臣榮源府內。1922年,已滿17歲的婉容因其不僅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且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在貴族中聞名遐邇。同年,被選入宮,成為清朝史上最後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當選並不是因為她的美麗與多才,而是因為皇帝溥儀隨手在她的照片上畫了一個圈,同時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與婉容同時入選的還有另外一個少女-文綉,但是由於文綉家族勢力沒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綉退而居其次,成為皇妃。然而現在看來,婉容的幸運當選卻正是她不幸命運的開始。    1924年底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號也成為了中國的歷史。他帶著婉容、文綉住進了天津張園。隨著時間的推移,溥儀性格上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終更是導致了文綉提出離婚。可是溥儀卻把這場給他帶來奇恥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過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等到溥儀逃至長春,成為了滿洲執政府的傀儡後,他更是對婉容置若罔聞,不聞不問。同時婉容的行動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嚴密監視和限制,這一切使婉容的身體和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於是婉容越來越放縱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癮、她甚至與溥儀身邊的侍衛私通,總之,婉容竭盡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儀的事情。終於,她開始了長達10年的冷宮生活,這段日子使她從一個嬌美恬靜的美人變成了一個形如槁木的瘋子。到了1946年,隨著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親國戚,溥儀這個兒皇帝也倉皇出逃了。在隨解放軍轉移到吉林延吉的監獄後,孤苦伶仃的婉容終於香魂一縷隨風散,化作一抔黃土,結束了她曾令人羨、令人怨、令人憐、令人嘆的一生。

推薦閱讀:

奧運中國軍團10大美女
中國主要親屬關係簡表
中國騎兵發展簡史
中國護照升值了!
哪個年代 中國女人更好看?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