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蓀:從「質造」到「智造」,中國製造能否跨過死亡之谷?

陸燕蓀:從「質造」到「智造」,中國製造能否跨過死亡之谷?

2016年11月17日 18:20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編者按:「第二屆中國製造2025高峰論壇暨中國製造十佳品質評選頒獎盛典」於2016年11月13日在北京舉行,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出席並發言。他認為當前工業發展要重視最基礎的裝備製造業,但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發展還不平衡,必須要跨過基礎共性技術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補齊行業中的短板。】

以下為陸燕蓀演講實錄精編,與鳳凰國際智庫讀者分享:

製造業是工業的基礎,製造業分成兩類,一個是消費品類,一個是投資品類。我所講的觀點,主要適用於投資品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些問題在我們參與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時候徵求過意見。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去判斷當前的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

在工業化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情況下,裝備製造業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出現,導致某些指標的下滑,某些產業,某些企業將面臨巨大困難。比如目前最基礎產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國資委對其所採取的措施,都是很好的案例。這些情況事實上在工業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中都出現過。我們應如何借鑒其發展的過程,研究在我國下一步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避開這些問題,使製造業能夠持續發展?

80年代初期我國從美國引進了成套的發電設備製造技術,派了大量人員到那邊學習。可發現他們的車間裡面沒有什麼產品,只有一些修理的或者改造的產品。後來這個公司除了核電以外,都不存在了,都被別人兼并掉了。現在出現了許多跡象顯示,我們可能會重複這條路,所以研究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以及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對策,我們如何能夠規避這些問題,持續、健康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情況來看,發展是不平衡的。我們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發展,中國公布了十三五期間的電力發展規劃,裡面舉的例子是核電成功的案例。其實大家也親身體會到這一點,中國這麼多公司、企業和產業,電的問題解決了。解決電力建設的問題,我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現在的總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

2001年開始,我們發展的非常快,大家看到現在不會再有什麼停電的狀況了。我們的發電設備行業的發展和產品的水平在許多方面領先世界,我們超臨界煤耗大大降低。不管是國網公司提的能源互聯網還是特高壓輸電線路、直流與交流,我們都處於世界領先位置。但是也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比如現在大家說的行業中的短板,基礎共性技術和產業化之間如何能夠密切銜接?這個鴻溝好像死亡之谷,跨不過去,會導致產業鏈存在著缺口。我們在質量、品牌方面,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不強,還缺少像美國GE,德國的西門子,日本三菱這樣的品牌。

中國工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中央針對這些現狀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的強國戰略。從這個戰略的提出開始我就全程參與。大家如果去仔細研究的話,它的內容非常具體、可行。我認為中國製造2025實際就是一個質量強國戰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創新驅動首先圍繞質量來展開,提升我們的品質,創造世界有競爭力的品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製造2025的強國戰略就是針對我們現狀提出來的一個目標。

像智能實際是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把傳統的製造技術跟信息化技術高度融合,產生的所謂智能製造這套模式。我們在強調推行兩化融合,提出互聯網+的定義。如果從工業製造業角度來說,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互聯網是一種工具。李總理在今年的人大會政府工作報告裡面談到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當談到中國製造的時候強調了中國製造+互聯網。這就給我們指出了方向,製造工業技術是必須強調的,互聯網是做不出產品的。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來走向數字化、網路化、信息化,最後達到智能製造的目標。智能製造是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建立自主品牌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保持產品質量的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

儘管我們以智能製造、智能化為主攻方向,不等於它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還是質量、品牌。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行強國戰略的主體是企業,強國先要強企,但是我們目前企業的形態,產業鏈的協同創新等等,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例如剛才講的死亡之谷,我們有些中小企業的產品是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但是他們不可能開發基礎共性的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究要花很大的力量,要有投資,有時間。我們應該逐步解決,廣大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所以中央在去年發了關於創新驅動的一個意見,裡邊提到了這個。這些都是我們在未來在製造業領域需要加強解決的,也是國外工業化過程中的經驗。

我們現在企業的形態,組織體制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這應在中國製造2025的貫徹落實中應當繼續加強。我們現在的企業集團大部分是從工廠的狀態,工廠的形態直接演化成為集團,過去投入的資源主要是集中在製造領域。所以對基礎研究、產業金融、多層服務等環節基本上沒有形成一個成型的業務模式,這是我們體制上的局限。

單個企業的奮鬥得不到很大成果,從國外工業化的發展情況來看,現在大企業集團都是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團,像美國GE,德國西門子。我們當年在60年代引進蘇聯技術,蘇聯是計劃經濟,上面有機械工業部,可以形成一個綜合的能力。企業儘管很大,但形式比較單一的,因此在國際競爭上能力很弱,這種企業形態需要解決。了解行業的發展,了解關鍵問題所在,問題導向,才能有業績。最近國務院辦公廳發了兩個文件,國辦發的56號文件和55號文件,一個是機械工業發展方向,還有一個是關於央企重組的指導意見。這兩份文件可以作為我們近期工作的方向,和解決矛盾的一方案。

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實際是解決供需平衡,目的要解決供需平衡。供需平衡,不斷調整,要體現在工業管理,產業政策上,比如我們怎麼能夠使企業認識到服務是企業第一位的要務工作,並且服務應該產生價值,確定企業價值取向,這一系列問題,在中國製造2025強國戰略里是沒有提到的。最近國務院發了一個文件,對如何進行中國工業發展給予了補充。大家應該仔細研究一下,一定要重視研究國際上的工業化發展的結果。為什麼二十年以前、三十年年的大公司沒有了,又有新的平台的出現?

我們應該深刻研究工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歷史過程,不要重蹈覆轍。

推薦閱讀:

《中國象棋階梯強化訓練手冊》 掛角馬殺法
中國歷史年表—南朝宋、齊、梁、陳
法國吉美博物館的中國瓷器[130P]
美國發出嚴厲警告, 中國敢用該武器就動武, 中國回應警告無效
中國理念緣何日益受到世界青睞

TAG:中國 | 死亡 | 中國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