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追求(金台隨感)
追求就是堅持選擇,堅守心靈。生活中最難的是選擇,更別說堅持和堅守了。孔夫子弟子三千,賢徒七十二,最傑出者也只有寥寥十人——後世稱之為「四科十哲」——子夏便是其中之一。就是這樣一位矢志求道的賢哲,面對現實中豪門巨室寶馬香車,紅男綠女花花世界,一時竟不知如何選擇,作何追求。
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寫道:「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據孔子的另一位高足顏回所言,夫子講道「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按說是很能吸引、感染、折服、歸化弟子的,然而,子夏一見「紛華盛麗」即生艷羨,手摹心追,頭暈目眩,現實和理想打架,選擇與追求糾纏,奈何?這種心靈上的糾結,在孔門弟子中絕非子夏一人。有的弟子甚而放棄當初的美好追求,跟現實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與世俯仰,隨波逐流,甚至附益權貴為之聚斂,乃至於遭到孔子怒斥:「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正因如此,太史公司馬遷才扼腕長嘆:「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人也好,社會也罷,一旦放棄向上向好的追求,立馬就會下坡出溜一瀉千里。好在子夏在一番焦慮糾結之後,終於回歸「聞道而樂」,可謂自勝者強。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如己者。』」子夏(卜商)與子貢(端木賜),均在孔門「四科十哲」之列,論腦瓜子靈和嘴皮子溜,一般多認為子貢要更優秀一些。然而,子夏喜歡「上比」,願意與能幫助自己提升道德學問的人交往;而子貢則喜歡「下比」。追求不同,結果自然迥異。在孔門弟子身通六藝的七十二人中,「唯子夏於諸經獨有書」——只有子夏一人對「六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鑽研,分別有研究成果結集成書,並在黃河龍門一帶身體力行,講學佈道,使儒家文化流布深遠,澤被後世。
追求,也是一種自我評估、設計、期許和暗示。一個人的自我暗示,往往蘊藏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和一筆豐厚的財富。吾雖生也晚矣,但見識過「心戰未決」的人卻太多太多了!他們大多在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頗有追求,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日益放逐心靈,日漸放棄追求,在所謂消受生活消磨時光的同時,反而被生活消受、被時光給消磨掉了。放棄總是要比堅守來得瀟洒輕鬆一些。他們常常不無「洒脫」地說:得了吧,咱還是現實點兒好,追求理想能當飯吃?他們所謂的無所追求,其實也算是一種「追求」吧。
有選擇,必有放棄;有理想,才有追求。有追求是一種健康向上的人生,它包含著堅守與擔當。諺曰:「有勤心,無遠道。」追求就是向著既定目標不懈奮進的一項長線的系統工程。《易》云:「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那些個半途而廢的所謂「追求」,就像是一攤半拉子工程,令人難以為情,不堪回首!
推薦閱讀:
※人心的追求
※郝龍斌:兩岸民眾對和平繁榮的追求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追求女人要學會三個竅門, 讓單身成為過去式
TAG: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