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家慈禧
慈安、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光緒還有珍妃,這些人是慈禧命中獲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她身邊這些人死的時間都非常蹊蹺,時間上那樣恰到好處,正好符合慈禧的利益。
這些人要麼是她獲取權利的絆腳石。要麼是極度歧視慈禧,使她即使得到了權利,但在心理上作為有權利的高貴的上等人的虛榮心仍得不到滿足。
珍妃是在慈禧西逃前被害的,這不用說。珍妃雖不象慈安、光緒那樣對慈禧的權利直接構成威脅,慈禧害怕的是珍妃對皇帝的影響力。最讓慈禧無法忍受的是:珍妃和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一樣不尊重自己,敢與她頂撞。
實際上慈禧最初對珍妃還是很欣賞的,甚至在批閱奏章的時候都允許珍妃在身邊陪著。可以想見那情形,慈禧洋洋得意:瞧我多有本事、料理國家大事、指點江山。皇上他知道什麼?所有的事都靠我一個人判斷。這是慈禧自己的感覺。另一方面,珍妃看見她一個接一個的錯別字層出不窮。珍妃在想:這傢伙怎麼回事?就憑她這水平指點江山!
在頤和園的玉瀾堂里有慈禧寫的一塊匾「復殿留景」,景字應該是日在上,口在下,慈禧給寫反了,寫成這樣「 」。看見這樣的錯別字,光緒皇帝和珍妃肯定在私底下竊笑。但是慈禧天生善於狡辯:我是故意寫錯的,「閉上你的嘴,你才有出頭之日。這是我給你的警告」。
如果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故意寫錯以示警告,倒還令人覺得有深意。可是慈禧是一個白字先生,她曾經在壓制奕欣時,以同治帝名義親擬過一份硃諭,在那份僅三百多個字的手諭中,慈禧寫錯了十多個字。慈禧對於自己寫了那麼多的錯別字絲毫沒有察覺,她以為自己只是偶爾寫錯,如果有人提醒她,她寫的字出了那麼多的錯誤。她會感到羞愧。她會利用她手中的權力把那份手諭更改,可她沒有,顯然到死她都沒有發現這個錯誤。
慈禧自己的良好感覺和珍妃對她的感覺形成強烈反差。慈禧覺得珍妃是因為她的提拔,珍妃才能成為貴妃,自己又是這樣的偉大、英明,珍妃毫無疑問應該尊重她,她自認為自己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女人。而珍妃不這麼想。
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人,和珍妃一樣,對慈禧很不以為然。慈禧最痛恨別人不把她放在眼裡。她之所以嗜權如命,是因為從小到大長期被人瞧不起形成的壓抑心情導致的,誰讓她一時不快活,她就讓他們一輩子不痛快。象慈禧那樣的性格是畸形的變態心理。
(一)慈安之死
根據正史記載慈安死於腦溢血,中醫的說法是腦中風。正史中:但凡皇家重要人物死得莫名其妙、時間快速、不明不白的,宮廷御醫都一律結論為「腦中風」。
正史也記載乾隆皇帝死於腦中風,但是,東陵盜案發生後,清遺族代表緊急赴東陵善後,他們看見乾隆頭骨的眼窩裡頭有放著熒光、頭骨發黑。這一現象很有可能能夠證明乾隆是中毒身亡,乾隆皇帝剛一斷氣,嘉慶皇帝就把和珅軟禁起來使他與外界失去聯繫,並立即逮捕了他,前前後後做得如此周密,這絕對不是臨時立意做出的事情,是有預謀的。正史是不可信的。
所謂正史就是當權者的說法,當權者中有誠實的人、有不誠實的人,那不誠實的人說的話難道也能信嗎。
慈安死的時候的狀況,翁同和有記錄:……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葯不能下。戌刻仙逝。
光緒帝死的時候,御醫張仲元等人診得:皇上脈如絲欲絕。肢冷,氣險,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齒緊閉,勢已將脫。瑾擬生脈飲,以盡血忱:人蔘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灌服。
慈安和光緒的死狀有一點相同:「牙緊」「 牙齒緊閉」。這就不對了。現在考證光緒帝是急性砒霜中毒死亡,砒霜的主要成分是砷,而「砷」中毒的死人是嘴張開著的。專家說希特勒就是「砷」中毒自殺身亡。並說「砷」中毒之後,人會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大概就是御醫張仲元等人說的:「氣險」的意思吧),所以快死的人會張開大嘴,努力試圖呼吸到空氣,卻吸不到。最後窒息而死。「砷」是一種氰化物,之所以能毒死人,它的原理是因為它會佔用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當中與氧結合的部分,讓人無法得到氧氣,中毒的人的身體可能一直想得到氧氣,但卻吸不到。
慈安和光緒死的時候還有一點是相同的,一直都有人在不斷的給他們灌藥。在彌留之際他們都「牙齒緊閉」,存在極大的提防心理。在彌留之際他們明白剛剛吃過、喝過的與誰有關。這個與此有關的人,或許正在扮演著一副想救活他們,一副非常關心的樣子。那麼他們在提防著的這個人是誰呢?誰是他們的死的最大利益獲得者呢?
對於慈安的死,除非有一天像光緒帝那樣,有人用科學的方法檢測出結果,證明她是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否則沒人能說清楚。慈安死於腦溢血,只是慈禧的一面之詞,而慈禧又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至於說「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對慈禧構不成威脅,慈禧沒有必要害死慈安」。這些話都是經不起考證和推敲的。
的確,就當時慈禧所處的環境,要向慈安投毒比向咸豐帝和光緒帝投毒更加困難,咸豐皇帝到儲秀宮走走、看看、坐坐的時候,慈禧可以給咸豐端上些諸如銀耳、燕窩之類的東西食用。
讓光緒吃東西就更容易,她甚至可以命令他吃下去。光緒還得看她的臉色,如果慈禧賞賜,光緒拒絕,慈禧會生氣。
慈安就不一樣,慈禧既不能命令她吃、又不能誘惑她吃下她想給她吃的東西。但是,慈安有兩次生病,曾經不省人事。第一次,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第二次,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有了這前兩次的經驗,尤其是同治的死慈禧認為慈安是有責任的。她早就期盼著了,希望還會有這樣的機會。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又一次發病、不省人事的時候,狡猾的慈禧怎麼能放過第三次老天爺給她的良好機會呢,她絕不能讓慈安象前兩次一樣醒過來,從三月初九到初十,彌留之際的慈安也許能聽見慈禧和李蓮英之間的陰謀的對話。所以,慈安「牙緊」拒絕吞咽往她嘴裡灌東西,葯不能下。戌刻仙逝。
我們參觀故宮的時候,看見鍾粹宮的大殿後面有一口井,這口井和珍妃井一樣上面壓著一個大圓石頭。據說慈禧害死了珍妃,做賊心虛、夜夜噩夢,她非常迷信,認為是珍妃的鬼魂來向她索命,她用同樣的迷信的方法尋求自我解脫。讓道士、喇嘛之類的人作法,用那個大圓石頭把鬼魂壓制住,並且還在大圓石頭上鎖了一把大鎖,意思是:我把你的魂瑣在井裡,不讓你出來鬧鬼。
在慈安居住的鐘粹宮裡,這個與珍妃井相同的大圓石頭是做什麼用的呢?為什麼要壓這麼一個大圓石頭呢?這口井裡面會不會曾經也投進了某個或某些知情的宮女的屍骨呢?
那麼,慈安死的時候,慈禧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呢,慈禧的應對在《翁同和日記》里有所記載:即刻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慈安死於十日晚八時,慈禧令相關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依照慣例,需傳戚屬入內瞻視方可小殮,這回慈禧偏不循故例,執意不去叫通報東太后的娘家鈕鈷祿氏的族人,大臣們也沒有人敢言語一任那班宮女在那裡替東太后草草成殮。
慈禧為什麼不通報東太后的娘家人?東太后的娘家人平常是有可能到宮中來探望的,他們認識東太后身邊的宮女,如果他們問起某宮女、打聽某宮女的下落,慈禧就要露餡了。
如果東太后的娘家人近看遺容,發現她身上、手上有搏鬥痕迹呢。據說就有瞻仰慈安的遺容的大臣看見慈安手上有青紫色塊,只是沒有聲張。
(二)光緒之死
2008年11月2日,「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會的證據證明,光緒是被砒霜毒死的,被誰毒死的雖不知道,但他死的時間是在慈禧死的前一天。
在此之前史學家都一直認為他是病死,他的醫藥檔案比慈安太后的醫藥檔案更加完美。甚至還有他自述的《病原述略》做佐證,這是一份十分寶貴而且真實的病歷,在光緒帝稱為「病原」的病歷中詳細記載了他從小身體虛弱的情形與病情發展、私密、翔實。
從光緒帝自述的《病原述略》中可知,光緒帝自幼多病,有長期的遺精史,身體素質差。這就有問題,總說自己遺精,即使是普通男人也會覺得無趣、羞愧和難以啟齒。所以用常人的心態來解釋他這本《病原述略》的書留給後人的動機,是不符合邏輯的。是用常理解釋不通的。難道他想對別人說:我不行,我一月遺精兩、卅次。這種話私下說給知己的朋友聽也許還可以理解,說給大眾,還寫成文字,這就難理解了。他身體有病,可腦子沒病,不是嗎?世界上沒有哪個男人會這樣說自己。顯然,對於有人向他投毒,光緒皇帝自己是深表懷疑的。要不然,他不會不顧顏面說出這樣違背常理的話來。他一定是想告訴人們一些事情:有人向他投毒。他是皇帝,會有後人對他的死感興趣,這一點他知道。
這種猜測不是空穴來風,《病源說略》是以怎樣的方式公佈於眾的呢?1898年,慈禧鎮壓了戊戌變法。接著想廢黜光緒,因此便散布謠言,說光緒患病,每天又叫太醫院擬假藥方,寄發各衙署和各省,藥方上的藥品、脈案、都表明光緒病勢嚴重,危在旦夕。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1898年9月25日)慈禧以光緒帝名義發布徵召名醫的上諭,為廢黜光緒帝製造輿論。
光緒帝病重的謠傳很盛的時候,英、法兩國出面干涉了。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1898年10月18日)法國駐京使館醫館多德,在慈禧特派的端郡王載漪、慶親王奕劻及軍機大臣的共同監視下,自帶翻譯,來到瀛台為光緒帝診病。這個時候光緒帝親自交給多德他的《病源說略》,多德先是恭閱了《病源說略》,然後才詢問了病情。
光緒帝在求助,在強烈暗示。這本《病源說略》在多德到來之前就已經寫好,他一定是在等待時機,想找個合適機會把它公之於眾。但是有那麼多慈禧的耳目監視著,他沒有辦法。我們現在的人仍然象當初那位法國駐京使館醫館多德一樣的遲鈍,仍未領悟到他的暗示。《病源說略》顧名思義,可不可以理解為「述說病的來源」。
現在的證據證明,光緒是急性砒霜中毒而死的。他處於壯年,對他慢性投毒已經滿足不了慈禧的耐心了。慈禧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才下定了決心。她「不能死在光緒前頭」,就象她自己和慈安一樣。慈安曾經是多麼威風,自己曾經多麼的不是她的對手,可是人一死……。慈禧親身經歷了那翻雲覆雨、黑白顛倒的事實。如果她死在光緒前頭,光緒會跟她一樣。
(三)咸豐之死
慈禧是一個投毒高手,在光緒自述的《病原述略》這本書里,應該能夠找得到證據。有一個細節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就是咸豐皇帝死之前的表現「咸豐在性事上表現得象個不屈不撓的戰士」,他一直縱情聲色,御醫建議常飲鹿血,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壯陽。有人說他是好色,有人說《苦命皇帝咸豐》是自殺、是「以醇酒婦人自戕」。因為英法聯軍入侵,「他豁出去了、不想活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庸君,他不可能有這樣的覺悟。他應該是身體不舒服,他一定是曾經也遭遇了和光緒帝同樣的困擾-遺精。喝鹿血可能只是為了治病,並不只是為滿足性慾,是身體不舒服萬般難耐。一邊腎虧、一邊喝鹿血進行大補,什麼人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於是一命嗚呼。
在這裡我們雖不能說,因為在《病原述略》這本書里可能找到證據,以此類推咸豐也是被慈禧害了,時間太過久遠,取證困難。但是這種現象難道不奇怪嗎?那時咸豐只有唯一的一個慈禧生的兒子存活下來,那時的慈禧已經失寵多年,如果咸豐再有一個別的妃子生的兒子,那將對她多麼不利,將來有可能她什麼都不是。
如果慈禧掌握了一門巧妙的殺人技術,這門技術能極大的滿足她的野心,她是不可能不使用的。
如果一個人被害,人們找不到兇手,那麼看看被害者死後真正利益收穫者是誰,就不難猜到兇手。翻一翻檔案: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的兒子同治皇帝出身。咸豐六年(1856年)咸豐皇帝就「身倦體弱」不時卧病(根據:《說慈禧》第三講第二節內容,作者隋麗娟)。時間上很巧合。
咸豐是個瘸子,臉上長有麻子,好酗酒、酒醉之後喜歡打人,酒醒了再向人道歉。這樣的性格、這樣一副德行,女人能愛他到什麼程度,能愛他嗎?尤其是慈禧,進宮時她已經17歲了,是大齡秀女,她在外面的世界裡見識過、經歷過,據說榮祿就是她的舊情人。她可能早就對別人心有所屬。
如果再把咸豐與恭親王做比較,咸豐的形象就更讓慈禧悲從中來。我們平常看到的恭親王的照片都沒能真實的反應那人的容貌,但在有些官方才擁有的正式的檔案中,恭親王的照片清晰、俊美、是少有的美男。與有些小說中的描寫極相吻合。
據《慈禧傳信錄》載:「一日帝御圓明園,共后妃宴天地一家春。酒半,樞府奏,英法軍已陷天津,帝痛哭起,罷宴。孝貞與諸妃皆泣,後獨進曰:事危急,環泣何益,恭親王素明決,乞上召籌應付。
由此看來英法軍攻打天津之前,慈禧是見過恭親王的,至少也是聽說過。要不然她怎知「恭親王素明決」。看看後來慈禧在對待恭親王的態度和作法上,一次次提拔、又一次次的打壓、打壓之後又再提拔。
與其說是在打壓,還不如說是在挑逗,是朝三暮四的女人的無恥的挑逗,逼他向她妥協。
(四)珍妃之死
對於珍妃的死一般人都相信崔玉貴的說法,崔玉貴說:庚子年七月二十日中午老太后要在未正時刻召見珍妃,於是派他傳旨,珍妃見了老太后,兩個人有爭執,老太后一氣之下說了聲:「來人哪,把她扔到井裡去」就這樣崔玉貴和王德環一起連楸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裡。
但是在《宮女談往錄》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辛丑年迴鑾以後,為了掩蓋老太后的殘暴,為了緩和國內外的輿論,說珍妃擔心自己受辱,在洋人進宮前,投井殉節,特命珍妃的娘家,下井打撈。按規矩,嬪妃的家屬,根本不許進宮,除非嬪妃生孩子。平常家屬要買通大太監,才能和嬪妃通消息,這也是太監們的一筆收入。現在讓她家裡人撈屍,這是天大的恩典。
珍妃生於光緒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屬正紅旗,在娘家瑾妃大,排行第四,珍妃行五(她的家族民國後改姓唐)。光緒十四年進宮,13歲,曾住東六宮之一的景仁宮,光緒二十年(1894年)冊封為珍妃。貌美、聰慧、喜書畫,頗得光緒鍾愛。曾因觸犯隆裕,在太后的支持下遭到拷打,降為貴人,後又復妃位。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被慈禧幽禁在宮內東北三所。二年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被慈禧投入井裡。死時年僅25歲。我們可以說是同時代人,她僅比我大5歲,一切經過差不多都是我親眼看到的,所以我對她知道得比較清楚。
打撈屍體的時間,記不太清了,大約是迴鑾以後第二年春末開始打撈的。天還冷,自然和推下井的情形不同了。由貞順門裡到樂壽堂,劃為一個禁區。先焚香做佛事,徹夜念經;由薩滿跳神,引魂到景仁宮。娘家的人羅拜在地,瑾妃致祭,因亡人為大,瑾妃行叩拜禮。貞順門裡偏東的北牆上,露天的有一木龕釘在牆上,是祭奠珍妃的,正面對井口;兩邊有黃布簾掛在木龕內,木龕外的兩邊像輓聯似的掛著兩豎幅黃布,像對聯貼在牆上;龕中間上邊掛著一橫幅黃布,像橫批一樣,也貼在牆上。奇怪的是都沒有字。據說龕裡頭也沒有字。那時我已離宮了,都是老劉對我講的(1946年秋,我們和老宮女一起逛故宮時,木龕還在)。
「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席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面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了。因為井口很小,容不下兩個人,是把井口拆開打撈的。
書中這段說「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席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而崔玉貴說珍妃是活著的時候被推下井的,推下前還掙扎、還叫喊。崔玉貴在撒謊。如果真是他說的那樣,就不存在「一領破竹席子」了。崔玉貴的話與老宮女的說法有矛盾。依據老宮女的說法來推測:珍妃是用一領破竹席子裹著被投入井中的,說明珍妃被投到井裡之前就已經死了。如果珍妃還是活著的,她怎能安安靜靜的允許人把她用一領破竹席子裹著自己,然後投到井中呢。
再說,象慈禧那樣老道、陰險、毒辣的女人,在逃跑的前一天下午,還沒做好準備,是不太可能的。時間已經來不及了,讓珍妃活著,給她吵吵嚷嚷的機會,結果會怎樣?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所以這不是慈禧的性格。
再比較一下崔玉貴和老宮女何容兒的話,誰的話可信呢?崔玉貴的話是他一個人說的,雖說他自己說了有個叫王德環和他一起,但要看是什麼時候,是二十日、還是二十一日。二十日辦事是老太后吩咐他一個人辦,肯定就只有他一個人,他一個奴才是不敢違抗的。而老宮女的話就不一樣,從井裡打撈珍妃的時候,肯定有許多宮中的太監親眼看見過打撈過程,這些看見過的人會說的,實際上老宮女就是聽她老公劉太監說的。老宮女的話比崔玉貴的話可信度要高,老宮女只是無意識間透漏出真情,並不包含個人利益或感情色彩。崔玉貴那樣說可能是被收買了的原因,有極強的目的性。他和慈禧之間一定有筆骯髒的交易。
慈禧西逃、迴鑾之後,為安撫光緒帝,派人把珍妃的屍體打撈上來,重新裝殮,厚葬,並把罪責推在崔玉貴身上。按理這是死罪,但只是削去崔玉貴二總管的職務,送回慶王府。不久,崔玉貴又回到皇宮,在慈禧太后身邊伺候。1908年慈禧光緒死後,崔玉貴出宮,給立馬關帝廟捐680畝地。
崔玉貴很有錢,這錢很可能來自那筆骯髒的交易。捐獻也不可能把他的財產的百分百全部都拿出吧,自己至少留有少半,他至少擁有一千畝地,才能捐出680畝地,那麼一個太監的正當收入怎麼可能有至少一千畝地呢。崔玉貴的晚年生活過得很滋潤,和老宮女劉太監相比差距太大了,崔玉貴長壽、還收養了養子,經常在有錢人出入的茶館裡喝茶、聽書、聊天。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他的收入狀況。
其次,崔玉貴為什麼要捐獻呢?是好心、善良?也許吧;不過古人是很迷信的,他發死人財,從死人那裡撈到好處,也有可能他怕遭報應。
在《宮女談往錄》里還記錄了慈禧貼身宮女何容兒的晚年回憶,何容兒說珍妃之死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天下午:
我和往常一樣,陪侍在寢宮裡,突然老太后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乾的,今天很意外,嚇我一跳,老太后匆匆洗完臉,自己走出了樂壽堂,我心理有點發毛,趕緊叫來慈禧的貼身宮女小娟子,老太后說:「你們不用侍候。」我們眼看著老太后自己往北走,快下台階的時候,見有個太監請跪安,和老太后說話。這個太監也沒陪老太后走,他背向著我們,瞧著老太后單身進了頤和軒,大約有半個多時辰,老太后出來了,鐵青的臉皮,一句話也不說。就在這一天、這個時候、這個地點老太后賜死了珍妃。
通過這些各種各樣的說法,我們可以嘗試著來還原一下珍妃之死的真相: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中午,慈禧把大量砒霜摻進珍妃的飯菜,可能在這之前珍妃已經被餓了兩天了。慈禧自己午餐之後,在寢宮午睡,她一點沒有睡意,她在等,等待珍妃吃飯之後藥性發作,估計時間差不多了,突然老太后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匆匆洗完臉、走出了樂壽堂,來到頤和軒,崔玉貴已經按照約定的時間在此等候了,他們來到禁閉珍妃的北三所,打開門的時候,珍妃快要死了、正在上氣不接下氣地抽搐著。慈禧很有可能是惡狠狠地看著她掙扎,臨死前的珍妃很有可能要求見光緒皇帝一面,遭到慈禧的拒絕:「皇帝也救不了你。」
大約有半個多時辰,珍妃完全斷了氣。慈禧對崔玉貴說:「你還不下手?趕快抱著她扔到井裡去!」看見被毒死的珍妃可怕的面孔,崔玉貴腿都嚇軟了,但還知道狡辯說:珍妃怎麼也是個主子,我能抱她嗎?慈禧看出他是害怕,建議說:那就把床上的竹席子拿下包著,給我扔到井裡去。陰曆七月二十日正是天熱季節,床上墊著竹席子,於是就地取材,拿下床上的竹席子包裹著珍妃一塊兒扔到了井裡。
老宮女何容兒說這段時間慈禧去了大約有半個多時辰,中國古人說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半個多時辰就是一個多小時,在這一個多小時里慈禧都做了些什麼呢。何容兒還說:慈禧回來的時候「鐵青的臉皮」說明她和珍妃斗過嘴,怎樣鬥嘴、都說了些什麼呢?這個,只有崔玉貴知道。估計:珍妃為自己辯解 「我沒有應死的罪」。 崔玉貴說的這句話像是真的。
看那些書,崔玉貴說的那些話,給人感覺不像是他臆造的假話。每個人說出的話都很符合人物性格。他說慈禧說的話就真像是那麼回事兒:「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慈禧西逃、一年之後迴鑾,因為珍妃的死,輿論嘩然,為給自己罪責開脫,她找來崔玉貴,崔玉貴見老太后一個人空落落的坐在那裡,一個侍女也沒有,心理覺得很奇怪。這時的慈禧很有可能是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她一生中最擅長於這樣的表演,大概是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經常給人家當號喪女子的原因吧。她對崔玉貴:「我當時並沒有要把珍妃弄死的心,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洋人要打進城裡來了,外頭亂糟糟的,誰也保不定怎麼樣,萬一受到侮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我是有苦處的,你應當明白,是不是?」
崔玉貴知道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奴才,平常威嚴的老佛爺願意這樣低三下四的對他說話,心理早早的就折服了,連稱「是」。
接下來慈禧向崔玉貴承諾,只要崔玉貴說「珍妃是自己跳井死的」。就給予他經濟實惠,算是對他的補償。
當崔玉貴明白了找他來是為這麼一件事,便心領神會,毅然決然答應下來,不僅答應下來,還拍著胸脯自告奮勇地:「珍妃是我推下井的。」慈禧一聽這話正中下懷,她答應崔玉貴只要等上一段時日,等風聲過後,會讓崔玉貴重新回到皇宮,原來做什麼的,今後依舊仍做什麼。崔玉貴知道,慈禧這樣的人只要拔根汗毛,都比他的腰還粗。更何況是為了買通他。就這樣,兩人做成了這筆骯髒交易。
崔玉貴到死都沒說出真相,他也沒有必要說出,因為到他死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他沒有危險。崔玉貴慶幸地說:老太后雖然對他虧心但並沒有對他狠心,到底還留了他一條小命。他的意思是說老太后沒有殺人滅口。慈禧沒有必要殺人滅口,如果崔玉貴莫名其妙的死了,人們聯想起推珍妃下井的事,豈不是不打自招。
說崔玉貴撒謊,還有更多的證據,在不同場合,他的說法也不一樣。在《宮女談往錄》里,崔玉貴對何容兒和她老公劉太監這樣說: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老太后吩咐我,說要在未正時刻召見珍妃,讓她在頤和軒侯駕,派我去傳旨。說到這,崔玉貴激動起來了,高喉嚨大嗓門的嚷著(無緣無故大嗓門說話,人在撒謊的時候的特徵):「我就犯嘀咕了,召見妃子例來是兩個人的差事,單獨一個人不能領妃子出宮,這是宮廷規矩。我想應該找個人陪著,免得出錯。樂壽堂這片地方,派差事的事歸陳全福管,我雖然奉了懿旨,但水大也不能漫過船去,我應該找陳全福商量一下。陳全福畢竟是老當差的,有經驗,他對我說: 『這差事既然吩咐您一人辦,您就不要敲鑼打鼓,但又不能沒規矩,現在在頤和軒管事的是王德環,您可以約他一塊去,名正言順,因為老太后點了頤和軒的名了,將來也有話說。』我想他說的在理。」(屁話,水大也不能漫過船去,老太后要他一個人去,他敢自作主張約王德環一塊去嗎?崔玉貴只不過想炫耀老太后多麼信任他,竟然破壞了規矩要他一個人辦差)。
但是,崔玉貴在公眾場合不是這樣說的。在茶館裡他又是另一種說法,有人把他在茶館說的話記錄了下來,該文章如下:
當年居京之時,常到鼓樓廣慶軒茶館聽說評書。它位於什剎海東岸,義溜衚衕路北,裡面十幾張八仙桌,能坐百十來人。屋子寬敞豁亮,前面有個小台,台旁掛著一副木刻對聯,上聯是「言易招尤且談風月」,下聯是「容多知已不著衣冠」。聽客們一邊喝著茶,一邊海闊天空地閑聊,說什麼的都有,只有當說書的一拍醒木,聽客們才從喧鬧中安靜下來。 這裡的聽客非同一般,頗有一些知名人物。如一度準備繼承帝位的大阿哥溥雋(人們戲稱他「萬歲爺」),當過前清步軍統領的江朝宗,名畫家溥心畲,末科狀元劉春霖等等。茶館兩頭號的桌子常常圍著幾位老人,他們穿著長袍,腰裡束著褡褳,有時穿著坎肩,這是從娘娘廟來的幾位太監,大家有時就叫他們「公公」。清朝倒台以後,太監散落四方,住在娘娘廟的太監都是比較有錢的,所以他們能夠常來聽說評書。其中有位60多歲、個子較高的老人,比較引人注意。他叫崔玉貴。聽說他原名崔玉璽,進宮後因「璽」字犯忌,就改名崔玉貴。他是慈禧太后身邊炙手可熱的一名太監。 一天,在開書之前,大家正閑聊天時,忽然有人點名要崔玉貴講講珍妃落井的故事,他就講起來了。 那時,八國聯軍快要打到北京,慈禧等人已經化好妝準備出逃,臨走時把珍妃叫到跟前。慈禧對她說:「鬼子快要來了,你太年輕,留在這裡諸多不便,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自已想個辦法。珍妃明白慈禧要她自盡,就求慈禧饒她一命,她還轉過頭來央求李蓮英救她。慈禧急了,就對崔玉貴說:你還不下手?趕快抱著她扔到井裡去!說到這裡,崔玉貴解釋說:珍妃怎麼也是個主子,我能抱她嗎?於是就上去把珍妃推到井裡,下井前珍妃掙扎了一番,最後頭衝下,倒栽下去。崔玉貴的說法是非常重要的。後來我看了很多小說、戲劇都說珍妃擁護和洋人談判。慈禧要她死時,她不讓別人動手,自己勇敢地跳到井裡。無疑這是虛構的。有的材料還說一年後慈禧由西安歸來,命人打撈珍妃的屍體,撈上來的屍體面目栩栩如生,那更是違反歷史真實了。 崔玉貴講完這個故事,很多人指著崔玉貴的鼻子罵起來:「你這老傢伙真缺德,你竟敢害死珍妃!」崔玉貴也不示弱說:「老佛爺的旨意,我能違反嗎?」一霎時茶館裡鬧騰起來。這時說評書的醒木拍響了,大家才平靜下來。 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過去了,鼓樓茶館的印象已經淡忘,唯有崔玉貴說到珍妃之死的情節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摘自網路文章
這樣的故事在《太監談往錄》里也有類似的記錄:《王祥親眼看見珍妃被丟到井裡》,所說的經過、細節基本相同,其中也說是出逃前,慈禧改變了裝束,這個王祥也聽到被投入井裡的女子呼叫:李安達!李安達。這些都是王祥從門縫裡偷看到的。
如果不是崔玉貴和這位叫王祥的太監約定好說同樣的話騙眾人,那麼很有可能這件事情是真的,但是他看到的這個人未必就是珍妃,而是珍妃身邊的貼身宮女之類的人,她是從寧壽宮的北三所(囚禁珍妃的處所)里提出來的。她在前一天中午看見自己的主子珍妃吃飯之後迅速死去,她是知情人,慈禧殺人滅口。
崔玉貴知道事情真相,他對何容兒和劉太監說的事情是七月二十日中午發生的事情(是西逃的前一天)這時是他一個人把死了的珍妃投到井裡;而在茶館裡說的是第二天早上發生的事,也就是二十一日西逃出發的當天上午發生的事情,慈禧都已經改變了裝束,這一次是崔玉貴和王德環兩人一起把人推下井的。崔玉貴很清楚死的不是同一個人,但他故意混淆視聽,他是慈禧的一條忠實的奴才狗。崔玉貴的話真真假假的混合著,仔細分析、大致能辨別得出,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
有一種說法:慈禧害死了珍妃,至今珍妃還在井裡未打撈上來。明明白白珍妃已經打撈上來了並已厚葬,為什麼人們還說未打撈上來呢?說不定井裡面真的還有一具屍骸,如果有,就是那個宮女。
瑾妃和家人奉命只許打撈珍妃,別人與他們無關。他們打撈上來了珍妃和一領破竹席子,因為一領破竹席子太輕,浮在上面。否則一領破竹席子都不會打撈上來,瑾妃被慈禧捏在手中,她的家人豈敢造次行事。
也許我們可以從《宮女談往錄》這本書里找到更多的證據,這本書里記錄的是真人真事、非常真實。難能可貴的是,珍妃死的時候,書中的女主人公何容兒正好在宮中當差。她無意間透露出的消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案情。
從書中的《出逃前狠心剪下兩管長指甲》這一章看來,給人第一感覺是慈禧沒有作案時間,匆匆忙忙的換了漢族婦女的衣服,說了最後幾句話,就出了宮。那麼會不會是我們冤枉了這位慈禧老太太呢?因為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遇到多困難的事,不許心眼窄,等著我回來!」庚子年老太后出逃前,在宮裡這是她說的最後的幾句話。就這樣領著人,向後走,繞過頤和軒,路經珍妃井,直奔貞順門。
似乎何容兒可以是見證人,她可以作證,至少在慈禧從換上便裝到走出宮門,這段時間慈禧沒有殺人。而崔玉貴和王祥卻說慈禧化好妝準備出逃前,把珍妃叫到跟前……。那麼是崔玉貴和王祥在撒謊?
但是,
這本書再往後看,就會發現一些問題,何容兒說那是慈禧說的最後一句話,其實並不真實,那只是她知道的情況下,慈禧說的最後的一句話。應該還有她不知道的事情。
……慈禧有作案時間。慈禧一群人殺人的那一幕何容兒沒看見,她不在場。她和小娟子在收拾東西。慈禧殺人之後,她們才趕到。
慈禧殺人如麻,據說鎮壓戊戌變法時,一夜之間光緒身邊的太監全都不知所蹤。慈禧活著的時候,每年臘月二十五以後,她住居的西宮的北面的百子門上都要貼出門神來,不是平常民間的秦瓊、尉遲恭那樣的普通的門神,而是哼、哈而將:東面一位是雷公臉,雞嘴,右手高高舉起降魔杵,一腳蹺起來,用左手一指,鼻子里哼出一股白氣來,白氣很長,直到腳面,白氣里裹著一句話:「哼!你來了嗎?」地面上有個小妖精被罩在哼出的白氣里;西面也是一位神,同樣的雷公臉,雞嘴,右手高高地舉起降魔寶杵,一腳高抬起來,用左手一指,嘴裡哈出一股白氣來,白氣很長,直噴到腳面,白氣里裹著一句話:「哈!正要捉你!」地面上一個小妖精蜷伏在白氣里。這是哼、哈二神在捉妖。就在這「哼!你來了嗎?「哈!正要捉你!」的一唱一和下保護著西宮的後門。
這些東西和珍妃井上面壓著的大圓石頭一樣,都能反應出慈禧或者跟慈禧一樣的統治層的人物他們殺人之後做賊心虛的心態。慈禧他們想像被自己害死的小宮女們都是小妖精,而自己天生就是命貴。小宮女、小太監們死後變成了小妖精來複仇,他們就尋求這樣的迷信方法來解脫自己。
(五)阿魯特氏
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這位由慈安做主被立為皇后的女人,性格一定剛毅倔強。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她用絕食的方式以死抗爭,當時她已有孕在身,她肚子里的孩子才是繼承大統的人。怎麼能讓即是慈禧的外甥、又是慈禧的侄子的載湉當皇帝呢。
絕食鬧到這種地步慈安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慈禧的陰謀慈安未必能看穿了。當時慈禧住在長春宮,阿魯特氏住在儲秀宮,二人的住所離的很近。慈禧聽說大行皇帝同治帝的皇后鬧絕食,她故意搬來大量食物,並派人「看護」,實際是監視,這些派出監視的人並要表面時不時的口頭勸上兩句:「皇后,您吃點吧,身體要緊。」皇后有當皇后的尊嚴,說出去的話是不能食言的。年輕人臉皮又薄,她怎麼能一邊說絕食一邊又在人的監視下進食呢?所以,沒兩天功夫就真的餓死了。可憐的皇后。
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魯特氏崩逝於儲秀宮。阿魯特氏死亡當天,兩宮皇太后諭內閣:「嘉順皇后於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慎柔嘉,壼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后,承顏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遽於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說她因為同治皇帝的死使她悲傷過度,得了積久而嚴重的病。於本日寅刻死了。但說得含糊不清,難以讓人信服。這份上諭中還說:嘉順皇后非常孝敬兩宮皇太后。皇后對慈安是真的承顏順志,孝敬無違,她甚至敢站在慈安一邊與慈禧對抗。
但要說她對慈禧孝敬,這是反語,人都已經死了,慈禧還不忘記挖苦她一頓。在德齡寫的書里:慈禧曾親口說這位皇后看見她就象見了仇人一樣,直到這位皇后自殺,她才像是重見了天日。
《李鴻藻先生年譜》載:「其後之崩,蓋絕食也。」《清代紀事年表》、《庸盦筆記》等也持這種說法。
(六)光緒生母
愛新覺羅·奕譞(公元1840年-1891年),光緒生父死於1891年。
清德宗 光緒22年5月(公元1896年)光緒生母死。
1898年,鎮壓戊戌變法。
據記載:是月,上數奉皇太后臨醇王邸視福晉疾。癸卯,醇賢親王福晉葉赫那拉氏薨,輟朝十一日,上奉皇太后臨邸視殮,越日復往奠祭。懿旨,醇賢親王福晉薨逝,應稱曰「皇帝本生妣」。
據記載:光緒的生母死前一個月內,皇上(光緒帝)數次奉慈禧皇太后的命令,到醇王府邸探望七福晉(七福晉臨死前近一個月,慈禧就知道她要死了,現在的醫術如此昌明,某個專業的醫生說某患者只有一個月的生命期限,可這位患者活個兩三年,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可是在那個年代、慈禧一個非專業人士,她很清楚七福晉馬上就要死了,所以讓光緒帝去和生母見見面吧,這可是最後的機會了,你都看見了你親媽是病死的,與我不相干)。癸卯時刻,醇賢親王福晉葉赫那拉氏去世,朝廷因此事放假十一天,皇上(光緒帝)奉慈禧皇太后命到醇王府看他生母入殮,過了一天又去祭奠亡靈。慈禧頒布懿旨:醇賢親王福晉去世,應稱著:皇帝生母。
據說七福晉,也就是慈禧的妹妹去世的時候慈禧到醇親王府弔喪,砸了靈堂所有的貢品,並且下令將王府所有的金銀珠寶全部給她妹妹陪葬。慈禧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醇親王府的人怠慢了她的妹妹。問題是:醇親王府的人怎麼敢怠慢她的妹妹呢,七福晉何許人也?是皇太后慈禧的妹妹,是當今皇帝光緒的親生母親,光緒皇帝又是醇親王載灃的同父異母的哥哥,這位七福晉是老醇親王奕譞的正室夫人,是現在的醇親王載灃的嫡母,是這個家族的老祖宗。身份、地位何等尊貴,小說《紅樓夢》中的老太太豈能與她相提並論。《紅樓夢》中的老太太只是一個普通大家族的族長,在她的家族中尚且能尊貴如此。更何況七福晉呢,什麼緣故醇親王府的人要怠慢七福晉,不敢給她大辦喪事?他們知道些什麼?看見了什麼?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慈禧和她妹妹的關係真的象她表現的那樣:她們姐妹倆的關係很好嗎?溥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說:七福晉和七王爺關係不錯,後來慈禧在挑秀女時,把一個姓顏札的女子硬賞給七王爺作妾。那麼她打算讓她的妹妹和這位自己賞的七王爺的側福晉怎麼相處呢?她既不能不尊敬她,因為是太后賞的。要捧著她吧,實在憋氣。為什麼硬往妹妹嘴裡塞辣椒呢?如果她們姐妹倆的關係真的很好,慈禧會這樣做嗎。
德齡曾經聽見慈禧這樣說:「你曉得么,打從我小的時候開始,我這一輩子就一直很苦。我從父母那兒沒有得到過絲毫快樂,因為我不討人喜歡。我妹妹總是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我,則常常不被理會」。慈禧長大之後出息了,她難道不為小時候「不被理會」耿耿於懷嗎?她又不是什麼心胸開闊之人,所以她不可能沒有想法。慈禧比她的妹妹漂亮、聰明,為什麼她的父母喜歡她的妹妹,而不喜歡她呢?可能她真的就是個被收養的丫鬟,真的打她小的時候開始,一輩子就一直很苦。未從父母那兒得到過絲毫快樂。
1898年,鎮壓戊戌變法,在這之前,慈禧幾乎沒有了一丁點障礙。光緒的生父、生母(七王爺奕譞和七福晉)都死了。無論誰動自己的兒子,作為親生父母,都不可能無動於衷。如果慈禧的妹妹死在鎮壓戊戌變法之後,看見自己的親生兒子被軟禁,她當然會出來說話,她要告訴大家:那個叫慈禧皇太后的,我告訴你們她是個什麼東西,她是個漢人(清朝祖制規定漢族女子是不能被皇帝迎娶的),她從前只是我們家的一個婢女。這將給慈禧是一個摧毀性的打擊。要軟禁光緒,慈禧就不能留下這個活口。
那會兒六爺奕欣也沒了,他是當時最老資格的皇室成員,他要說一句話,大家都得聽。這位恭親王奕欣那麼多年不再述用,不知怎麼的突然起用,而後迅速死去,而且是死在鎮壓戊戌變法之前。時間上真是太巧合。在慈禧鎮壓戊戌變法行動之前,所有這些阻礙、所有的反對勢力都消失了。
就連李鴻章這個僅僅被慈禧認為是帝黨的支持者,在這個時候,也都被支開了。李鴻章在戊戌變法前被派往歐洲各國出訪,回國之後被免去一切要職。
後來慈禧問李鴻章:「有人說你是康黨,你是嗎?」
李鴻章回答說:「臣實是康黨。皇家的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則認為的確可以廢的。如果說舊法能致富強,中國早就該富強了,何待今日。要是主張變法就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
慈禧聽了,默默不語。心理大概在想:這傢伙,當初幸好把他支開了,要不然,還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糟糕的事情呢。
(七)慈禧的女皇夢
光緒帝的師傅、大學士翁同龢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月初七日的日記明確記著:
「園寢有銀杏一株,金元時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鋸去。」
翁同龢落筆簡單,略去了前因,只記了後果。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有一座俗稱「七王墳」的園寢,這是清朝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的生父)的塋地。據說奕譞死後多年,園寢上的一棵古樹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
關於古樹被伐一事,記載最詳細的是王照的《方家園雜詠紀事》:內務府大臣英年,素講堪輿(風水),曾為慈禧太后擇定普陀峪萬年吉地。他急著想陞官,就找機會對太后獻媚說:「醇王園寢有古白果樹一株,高十餘丈,樹陰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明是個皇字,於皇家本支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太后就說:「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 。「他」即指光緒帝。內務府諸臣雖領懿旨,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奏聞皇帝。光緒帝不許,並且嚴厲下諭:「爾等誰敢伐此樹,請先砍我頭!」諸臣只好又去請示太后,太后態度如舊。相持月余。一日,光緒皇帝退朝,聽太監說,太后已於黎明帶內務府人往醇王園寢。光緒帝急忙命駕出城,奔至紅山口,遙見亭亭如蓋的白果樹沒了蹤影,不禁號啕大哭。連哭二十餘里,至園,太后已去,樹身倒卧,數百人正圍著砍樹根。周圍還挖了十餘丈的深池,用千餘袋石灰沃水灌其根,以防止復生芽櫱。光緒帝默然無語,步行環繞墓三周,頓足拭淚而歸。
怎樣解釋慈禧太后對一棵白果樹如此心存耿耿?有人會說:「風水」之說似乎有些牽強,醇王奕譞生前謹小慎微,對她不敢有絲毫冒犯,死後被追謚號曰「賢」,太后似乎沒有必要對他園寢上的一棵古樹下此狠手。所以,也有可能,這是她對親政後銳意變法、越來越不聽話的光緒帝日益不滿,藉此發出一個警告。此事不久,發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1898)。光緒帝被太后軟禁。
這樣的說法對嗎?
慈禧如果真能如此科學的、理性的考慮問題,那麼,這個國家可真是有救了。可她根本不是一個理性的、科學的考慮問題的人,了解她的人都知道,支持她對事情做出判斷的是迷信思想。也許一個夢、一個算卦、一朵花在不該開的時節開了,對她都是一種極強的心理暗示,都是她判斷事情的依據,她每行事、出行之前必先算上一卦,這是她的習慣。
如果慈禧真是想警告光緒帝,她就應該大張旗鼓的干,而不是悄悄地「不必告他」。慈禧說得很清楚:「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
所以,「風水」之說,就是慈禧對這棵白果樹心存耿耿的解釋。她是一個迷信的人、愚昧的人,迷信充斥著她的整個人生。
內務府大臣英年對慈禧說「醇王園寢有古白果樹一株,高十餘丈,樹陰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明是個皇字,於皇家本支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他說的:「……於皇家本支不利……」這「皇家本支」具體指誰呢,按照正史記載,醇親王奕譞的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那麼對於慈禧來說自己的兒子同治已經死了,最親近的人也就是光緒,那為什麼要干對光緒不利的事情呢,對於慈禧來說,除了同治、光緒,皇家本支除非是她本人,否則再沒有別人。
慈禧平常喜歡給身邊的女人們講武后(武則天)和呂后的故事。聽得那些女人都膩了,可她還是不厭其煩的、津津樂道的、樂此不疲的一遍又一遍反覆地講這些故事。這種事情傳出去,讓內務府大臣英年這樣想陞官人知道,或許他會認為這是某種契機。於是,向慈禧鼓吹什麼「……於皇家本支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除此之外會不會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話呢,他會不會把「於皇家本支不利」這樣的意思延伸下去。慈禧聽了這些話之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一定是做美夢自己當上女皇了。正好這個時候鬧義和團。
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他們有忠君思想。不過,這裡的「忠君」應該理解為效忠慈禧太后而非光緒皇帝。在義和團的口號中,有「殺一龍二虎三百羊」,其中的龍就特指光緒皇帝。義和團中有的人武藝高強、練過氣功,他們宣稱自己刀槍不入,當慈禧聽到義和團刀槍不入的宣傳,考察之後確定有天兵天將幫助的時候,慈禧信以為真,認為可以阻攔外國人的入侵了。
有大臣英年的蠱惑、有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加上慈禧日思夜想,有夢的徵兆,這個老女人便覺得自己可以做武則天第二了。既然是有神來助,當然就不必用人的思維考慮問題了,就不必講究什麼策略、什麼逐個擊破,不必了。她同時向各國宣戰,總共加起來有十一個國家。這傢伙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她立溥俊為大阿哥——皇位繼承人。但是這個溥俊只是一個過度、一個跳板。現實若如她所願(神幫助她戰爭取得勝利),她成功了的話,那麼她會另外換一個大阿哥,如有反對的便殺掉;然後再換一個、再殺反對者。就像武則天不斷的換太子,換得大臣們麻木了,懶得管了,愛換誰換誰。這個時候皇位就是她自己的了,這是她的如意算盤。
可惜她沒能成功,只第一站就徹底失敗,還差一點讓她那條老命性命不保,更別說當女皇了。
當她回過神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她不得不殺了主戰的大臣、與十一個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終於保住了她那條老命。而那個素講堪輿(會看風水)的內務府總管英年,也沒遭好報。在庚子事變中因「庇護拳匪(義和團)」被斬首於西安。這個時候的慈禧一定恨極了他,那麼大把年紀了她還要在西逃路上餐風露宿,這筆帳都得算在這人頭上。
推薦閱讀:
※時評:警惕自毀長城的陰謀
※李文笑熬男人之二十三:男人都是「陰謀家」
※英國《衛報》盤點拉登之死陰謀論
※摩羅|西方傳教士史密斯的陰謀
※馬伯庸:《洛神賦》背後的驚世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