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體生命觀

  • 前言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基礎
  • 生命的過程
  • 生命的特徵
  • 前言

      中醫學的人體生命觀是在精氣—陰陽—五行等哲學指導下,對自然界生物體和人類生命活動長期的觀察、體驗和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理論。人類是最高等的生物體,既具有所有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共性規律,又具有高於所有生物體的更為複雜而豐富的特徵,尤其是人類所具有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生物特點。中醫學以人體這些生命規律和特徵為其研究的目的和核心的一門科學。

    生命的起源

      生命及生命體的產生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或特定環境時才出現的。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氣是天地萬物(指非生物和生物體)形成和發生的來源。氣有彌散和聚合兩種運動方式,當氣處於彌散運動的時候,就呈「無形」的狀態,當氣處於聚合運動的時候,就表現為「有形」的狀態,當氣從彌散的「無形」狀態演化為聚合的「有形」狀態時,宇宙及其萬物也就隨之發生。氣在生成演化宇宙萬物的同時,也就分化為兩種屬性和作用完全相反但又相互關聯的陰氣和陽氣。自從宇宙間有了陰氣、陽氣的存在,才使生命及生命體的發生成為可能。

    一、天地合氣是生命形成的自然條件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問·天元紀大論》)。指出遼闊的宇宙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氣、元、真之類最原始狀態的物質,由於這些原始狀態的物質在宇宙之中分布的部位、存在的狀態、運動的特點,以及其內部特徵的差異而被劃分為陰和陽兩類,這兩類具有不同特徵和作用的陰氣、陽氣在適宜的環境下相互作用,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體和多種多樣的生命活動。生物體就是在天地陰陽精氣以及適宜的生存條件下自然而然的產生的。人類生命活動就是在天地萬物,尤其是生物體發生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的。

    二、精是人體形成的原始物質

    古代哲學家從人類自身生殖繁衍的生活體驗中抽象並確認了「精」是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最高級的存在狀態,是自然界陰陽之氣在特定條件下相互結合的產物,是產生並延續高級生命體的原始物質,由於人類是生命體存在的最高級形式,於是在「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淮南子·精神訓》)的理念指導下,認為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元素無疑是精或精氣。因此就有了(人)「生之來謂之精」(《靈樞·本神》);「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靈樞·經脈》)的精闢之論。

    中醫學還認為,「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這些認識不僅表明了精是人類生命發生的基本物質,還認為人體的骨骼、腦髓、筋肉、皮膚、毛髮等形體結構,全都是以精為物質基礎發生和孕育的,同時也強調了精具有繁衍後代、延續物種的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這種能延續生命的精是人體在生命發展過程某一階段才形成的,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則「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素問·上古天真論》)。在「天癸」的作用下,男女兩性分別在「二七」、「二八」青春發育期,性器官發育成熟,就能產生繁衍後代的生殖之精,自此以後便有了生育能力,如果此時男女兩性「陰陽(合)和」,於是就可以孕育一個新的生命體。可見有此「精」就能「有子」(子,指生育能力),無此「精」便「無子」。肯定了精是人類生殖、延續生命的原始物質。

    三、人是自然界萬物種類之中最高等的生物體

    人與自然

    生物進化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由微生物到動物,最後才出現人類這樣的高等級的生物體。中醫學認為人是自然界萬類物種之中最高級、最重要、最尊貴的物種,認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因為「萬物皆在天地覆載之中,唯人超乎萬物之上,參天兩地,故莫貴焉」(《素問直解》)。所謂「人超乎萬物之上」,是指人類不僅能認識萬物,也能發現並利用自然界萬物的變化規律,還能主宰和支配萬物,這就強調了人類是能夠認識包括人體生命活動在內的各種客觀規律,並能利用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為人類生命活動服務。正因為人類的活動富有這種主動性、目的性和創造性而明顯區別於其他物種,故有「且夫人者,天地之鎮」(《靈樞·玉版》)和萬物「莫貴於人」的英明論斷。

    生命的基礎

      生命活動是比物理、化學、數學和社會更為複雜的自然現象,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發展到最高級階段的產物,人類又是所有生命活動中最為豐富、活躍、複雜的高級生物體,因此中醫學認為人類生命活動既具有一般生命概念的內涵,還具有精、氣、血、津液、神等內涵。

    精、氣、血、津液、神是人類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要素。生與死、動與靜是生物體與非生物體最顯著的差異,因而生物體是具有鮮活生命的物質存在。生物體能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利用廣泛存在於生命個體以外的物質,並可以繁衍後代、延續物種,能遵循遺傳特徵進行生長、發育、運動,能適應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的各種變化等,非生命體是不具有生物體這些特徵的。

    一、精是生命的本原和物質基礎

    中醫學認為精是生命形成的原始物質,根據精的功能將精概念分化為「生殖之精」和「營養之精」。生殖之精先於新生命體而存在,即所謂「常先身生」而稱之為「先天之精」。但在人的個體生命發生之後,又不斷地利用「先天之精」以及個體以外自然界的有用物質(空氣―天氣、清氣,飲食物―谷氣、水谷、水等),在臟腑的作用下形成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這種精微物質是人類出生以後靠機體自身作用產生的,所以又稱之為「後天之精」(又稱水谷精微),或者營養之精。由於此精分布於全身各個臟腑器官之中,有別於腎臟所藏涵的有生殖作用的精,因而又將這種後天營養之精泛稱為「臟腑之精」。可見「先天之精」是人體生命形成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形體、內臟、骨骼、腦髓、筋脈、肌肉、皮毛等人身有形的器官發生的物質基礎。「後天之精」是生命個體從自然環境中攝取相關物質後,在內臟作用下生成的、生命活動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

    先、後天之精雖然來源、功能、分布以及活動狀態各不相同,但都是生命之「精」的不同種類,分布在人體不同的內臟之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先天之精分布在新生命體的腎臟之中,必需依賴後天之精的不斷營養和培育,才能發育成繁衍後代、延續物種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的生成,又必須依賴先天之精所形成的臟腑及其功能活動,必須依賴腎精化生元氣的激發、推動、溫煦作用,人體內臟才能不斷地從生存環境中攝取相關物質,轉化成為維繫生命的營養之精,此精發生於臟腑而又貯藏並營養於臟腑。《內經》所謂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瀉,指後天之精在體內各臟腑之間的轉運輸送)」(《素問·上古天真論》)之論,就是在對先、後天之精的區別與聯繫深刻認識基礎上的高度概括。

    二、氣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能量和動力

    「何謂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這是中醫學將游移運行於全身上下內外的「無形」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構成的內臟器官,以及這種「無形」精微物質在內臟作用下生成、布散、存在狀態,以及所產生各種能量活動的全面概括。據此可見,中醫學所論人體「氣」概念的內涵可用「發生的原始物質―內臟―能量」予以表達。其中「五穀」是指「氣」發生的原始物質,來自於體外的自然界;「上焦」是「氣」發生和向全身布散的內臟和起點;「熏膚、充身、澤毛」是指「氣」在內臟作用下發生的推動、防禦、固攝作用和溫煦、氣化、營養作用;「霧露」是對「氣」在體內以肉眼難以直視的細微物質性狀的概括。

    氣的分類示意圖

    由於人體氣的生成是在腎精所化生的元氣激發和推動作用下,脾胃消化、吸收了飲食物中的水谷精氣,並向上輸布到肺,肺通過氣化活動將脾轉運輸送來的水谷精氣和吸人的自然界清氣經過加工轉化為宗氣,然後在肺氣的宣發、肅降運動作用下分布於全身,就成為供養各個臟腑活動所需的臟腑之氣。中醫學總結這一過程時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指五臟)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藏象論》)。可見人體氣的生成既來源於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或原)氣,又有肺吸入的自然界新鮮空氣,還有經過脾胃消化所吸收的飲食物中營養成分(水谷精氣),於是在各內髒的綜合作用下,經肺的氣化生成並且布散於全身的。因此說「肺者,氣之本」(《素問·六節藏象論》);「諸氣者,皆屬於肺」(《素問·五臟生成》)。

    氣不斷運動的過程中,表現為升、降、出、入四種不同的運動方式,這一過程又是以人身各個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為其存在和運動的處所,因此氣的生成、運動、功能效應的發生,都必須通過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活動體現並存在。這也就是各臟腑經絡等都有相應「氣」的概念(如心氣、肺氣、胃氣、胞氣、經氣等)、氣的相關生理(如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等)、氣的相關病理(如肺氣虛、肝氣鬱結、脾氣下陷、胃氣上逆、腎氣不固等),以及相關臟腑病症的「氣論」背景。

    氣的特徵之一是運動不息。「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靈樞·脈度》),強調了氣的運動特性。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都是在氣的升與降、出與入運動之中鑿於並完成的,「故氣有往複,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素問·六微旨大論》)。這裡不但強調了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而且體現了生命運動的動力來源於機體自身之氣的運動。生命運動的發生與存在,都是以氣的運動為前提的,氣的運動一旦失常,即是「氣機失調」,就成為人體發病的主要病變機理之一。因此有「百病皆生於氣」(《素問·舉痛論》)的「氣論」病理觀。氣的運動一旦停止,生命活動便告終結,所以說,「氣止則化絕」(《素問·五常政大論》)。

    氣的特徵之二是無固定性狀,但有徵可尋。「善言氣者,必彰於物」(《素問·氣交變大論》),即指出了氣在人體內是移動不居、沒有固定形狀、隨著氣流動所在內髒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質的功能特徵,但是人體之氣可以通過所在臟腑部位的各種機能活動,表現有相應的徵象,可以通過這些表徵察知氣的存在及其活動規律。這充分反映了醫學理論中的氣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通過有徵可察的能量代謝體現其存在。

    可見氣是人體最具活力、運動不息、無形有徵的精微物質,人體之氣是以其重要生理機能和生命活力表現其存在的。

    三、血和津液也是生命活動賴以存在的重要物質

    血和津液也是生命活動賴以存在的重要物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血和津液是在人體的消化活動中,以中焦為主綜合作用的結果。中焦「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靈樞·營衛生會》),指出血液是依賴中焦脾胃消化並且吸收飲食物中精微和津液之後,在心肺的溫煦作用下化生的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同時也指出了胃腸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原料,津液(即「汁」)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了血脈是人身血液存在並運行的惟一場所和通道。在以心臟為主導,肺、脾、肝、腎多臟腑參與下,血液在經脈中「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行於全身,發揮其奉養生命的功能,故有「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諸血者,皆屬於心」(《素問·五臟生成》);「肺朝百脈」(《素問·經脈別論》);「肝藏血」(《靈樞·本神》);脾「主裹血,溫五臟」(《難經·四十二難》)的論述。說明血液的生成、循行並發揮相應的生理作用是多臟腑參與的十分複雜過程。

    血液營養、濡潤著全身各臟腑器官,還能運載體內的各種物質,如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氣、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外代謝後產生的濁氣等都是憑藉血液的運載作用完成的;同時血液又是體內各種生理的、病理的、治療時所用藥物及針刺的、外界環境對人體影響的各種信息的傳媒和載體,診脈所獲取的各種察病信息就充分體現了血液是信息載體的觀點。

    血能運載吸入的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於全身,氣既能生血,尤其是營氣,它和滲入脈內的津液一同化生為血液,故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靈樞·邪客》)。氣還能行血,尤其是宗氣,因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靈樞·邪客》)而助心行血,倘若「宗氣不下(即下『貫心脈』),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就會發生氣滯血瘀,或者氣虛血瘀的病理狀態。如果因惱怒等原因而致氣機上逆,就會發生「血之於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素問·調經論》)的急重危證,因此,中醫學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素問·調經論》),將氣與血相提並論的重要觀點。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其來源於飲食水谷,經脾胃的消化,胃腸的吸收,在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的綜合作用下輸佈於全身,發揮其滋潤、濡養、入脈化血,以及運載等重要的作用。「津液和調是謂血」(《靈樞·癰疽》),指出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脈外的津液滲入脈內即成為血,血中之津亦可滲出脈外而成津液。脈外之氣依賴津液的運載而布散於周身,氣也有約束津液的作用,所以衛氣不足不能約束津液而有多汗的「漏泄」(《靈樞·營衛生會》)之證。

    四、神是生命活動的規律及其外在表現

    中醫學的「神論」內容源於先秦諸子的哲學觀點,但又賦予了豐富而鮮活的醫學內涵。「神」的本義是指北斗星的斗柄,後來演化為萬物的最高主宰者。中醫學「神」概念的內涵有四:

    一是指「天神引出萬物者」(《說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謂超自然規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識的存在。《內經》對這一仍然帶有先秦哲學「神」概念的內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態度的,如認為凡「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奧至真的醫學理論)(《素問·五臟別論》);「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自然規律)無鬼神,獨往獨來」(謂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素問·寶命全形論》)等。

    二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及其現象。「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素問·天元紀大論》)等,就十分明確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著氣—陰陽—五行變化的規律,人們對這種規律雖然不能直觀感知,但卻是有徵可尋的客觀存在,於是《內經》將這種奧妙無窮的自然規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運(即五行之氣的運行變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就是對』「神」(或「神明」)這一概念內涵的準確闡釋。

    三是指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及其現象的總稱(即廣義之神)。中醫學用「神」概括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及其現象時又包括了四個主要層面的涵義:其一是將一切生命規律及其現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其二是指人體自身存在對全身各種機能活動實施的調控和「主宰」機制,中醫學認為這個調控和「主宰」機制發生在心,五臟六腑都有參與,所以有「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靈樞·天年》)之論。三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即狹義之神)。包括感覺、知覺、意識、想像、記憶、思維、情感、反應、意志等活動。中醫學認為人體「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靈樞·本神》)。其四是指人體正氣的反應性,如針對人體正氣及其對病邪刺激的反應性時說:「神者,正氣也」(《靈樞·小針解》);針對人體正氣對藥物或針石治療的反應性時認為,病人「形弊(意義同『敗』)血盡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問·湯液醪醴論》)的緣故,此處之神就指人體的正氣及其對針石、藥物等治療的反應性。

    《內經》中的「神」概念雖然所指有四,惟前者「萬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較少應用外,其他三義,尤其是後兩者是在醫學內涵支撐之下形成了相關的「神」概念並予以廣泛應用,由此產生了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氣息的、具有豐富醫學內涵的、具有強烈自然科學色彩的「神論」學術內容。

    五、精、氣、血、津液、神的關係

    精、氣、血、津液、神分別表達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物質基礎、能量運動、生命活動規律及其外在表現。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精、氣、血、津液、神之間存在著密切相關的關係,是可分而不可離的。精、血、津液屬陰,主靜,內藏於臟腑(以五臟為主)。氣屬陽,主動,是保護人體的衛士。因此有「陰者藏精而起函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以及「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氣能生精,「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相關論述。

    無論是廣義之神,或者狹義之神,都是以「精」為發生的物質基礎,也可以說神以精而生,精以神而存,有精才會有神,此即「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以及「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靈樞·本神》)之意,指出了神以精而存,精失則神亡的道理。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以精命神構詞而被廣泛應用的「精神」一詞發生的醫學背景,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學所論精與神辯證關係的理論基礎。

    氣和神相對於精、血、津液而言都屬於陽。氣的有序和諧運動受神的主宰而表現於外,二者存在著氣存神在、氣散神亡的同步相諧關係。故有「無氣則死」(《靈樞·本神》)的認識。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以氣命神構詞而被廣泛應用的「神氣」一詞發生的醫學背景。

    氣能生血、行血,血能化氣、載氣。血液還是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一則是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體驗和臨床實踐觀察中發現,人或動物在大量失血後出現神識恍惚不清,甚至昏迷、死亡的事實;二是在血和神都由心所主的觀點之下,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反覆的實踐驗證,逐漸地總結出了「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血氣者,人之神也,不可不謹養」(《素問·八正神明論》);以及「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靈樞·平人絕谷》)等重要觀點。認為人體只有在血液充足之時,才能有充沛舒暢、敏捷、清晰的精神活動;血液不足,精神失養,可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疲倦、健忘、失眠、多夢、驚悸,甚至昏迷等精神病症。

    津液入脈,成為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血中之津滲出脈外,即可成為津液。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津液是從脈的最細小分支(即孫脈)周圍「而滲(入)孫脈」的,然後才「變化而赤為血」。此後從孫脈流注於絡脈,入注於經脈(《靈樞·癰疽》)。正因為血和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又能互生互化,還都是中焦脾胃吸收飲食中的精微化生的(即所謂「同源」),兩者都屬陰,因而常常津血、血液並稱。津液依賴氣的推動和收攝而敷佈於全身,但津液也是脈外之氣存在的載體。津液和精、氣、血一樣,也是精神活動發生的重要物質,所以說,「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藏象論》)。人體只有在精、氣、血、津液、神之間和諧、有序、協調一致的狀態下,才是最佳生命活動狀態的基本保障。

    六、精、氣、血、津液、神與五臟關係

    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五臟生理機能為主體的基礎上完成的。「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靈樞·本臟》)。此處既指出精、氣、血、津液的生成、貯藏、運行、轉化等過程都是在五髒的調節控制下進行的事實,同時又說明了精、氣、血、津液等物質既是臟腑活動的產物,也是各臟腑機能賴以發生的能量來源。神既是五臟活動的體現,又能支配五髒的活動,主宰和調控五髒的活動。可見五臟是精、氣、血、津液、神發生和發揮作用的場所,精、氣、血、津液、神的一切活動過程和所產生的種種生命現象,都體現著五髒的機能活動

    生命的過程

      中醫學將人體生命過程總結為生(出生)、長(成長發育)、壯(盛壯強健)、老(衰老減退)、已(死亡、生命終結)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的發生都是以人體內臟及其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為基礎,通過生命過程中各個階段表現於外的相應特徵而被人們認知的。《內經》根據醫學的需要,運用了兩種方法認識生命的過程。

    一、腎精腎氣的盛衰決定了人體的生命過程

    中醫學以保養腎精進行養生的醫學目的為出發點,論證了腎精腎氣的盛衰,是決定人體生長發育過程各個階段的理論觀點。中醫學以臨床實踐觀察和「近取諸身」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發現男、女兩性的生長發育有不同的時間階段,一是運用古代「術數」理論,二是結合女性發育和步入衰老年齡階段和生殖、生育年齡衰退喪失均早於男性的事實為依據,於是分別以8歲、7歲作為男、女生命歷程演變的基數,對兩性生命過程進行了研究。此處突出了腎精腎氣在生、長、壯、老、已各階段的重要作用,但是腎所藏之精是「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的,五臟之精是支撐腎精盛衰變化的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同時也突出了「天癸」、「沖任」在人體生、長、壯、老、已各階段的重要作用,還涉及到腎精腎氣與天癸、腎精腎氣與沖任、腎精腎氣與五臟精氣,腎精腎氣、天癸、沖任與生殖的相互作用。可見《內經》是以五臟主藏精氣的學術立場為基礎和出發點,論證了腎臟精氣的盛衰變化與生命過程的密切關係。

    二、五臟氣血是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

    中醫學認為五臟氣血是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這一觀點是在五臟為生命活動的根本理論基礎上發生的,因此五臟氣血的盛衰變化是決定人體生命的生、長、壯、老、已全過程的物質基礎。當人體自出生到30歲時,內髒的氣血是由弱漸盛的上升式發展。內臟氣血由「始盛」趨向「盛滿」,其機能活動也隨之由「始定」逐漸發育到「大定」,與此相伴隨的有「好走」、「好趨」、「好步」等生命活動外部特徵。

    生命活動自40歲左右開始,五髒的氣血就會由盛極自然而然地開始衰減,於是表現為面容憔悴、腠理疏鬆、頭髮始白等早衰特徵,此即「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意。自50歲以後,五臟及其氣血等物質以五行相生之序依次減弱衰退。先自肝臟的氣血開始減弱,功能衰退;約在60歲時心臟的氣血等物質及其機能開始衰弱減退;約在70歲時脾臟的氣血等物質及其機能開始衰弱減退;約在80歲時肺臟的氣血等物質及其機能開始衰弱和減退,約在90歲時腎臟的精氣血等物質及其機能全面衰弱和減退,約在百歲時五臟氣血以及五臟所藏之神全面衰竭而漸至死亡(《靈樞·天年》)。

    人到中年

    中醫學雖然對生命過程的認識有7歲、8歲和10歲兩種觀察指數的差異,但是都十分重視五髒的精、神、氣、血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說中醫學所論的生命過程,就是人體自身臟腑的精、神、氣、血盛衰變化的過程。

    生命的特徵

      中醫學將人體生命特徵概括為神機氣立、生氣通天、形神一體、陰平陽秘四個主要方面:

    一、神機氣立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素問·五常政大論》),此處明確地提出了「神機」和「氣立」的概念,並認為這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所謂「神機」,是指人體內在生命過程中的所有機能活動,即廣義之神。神既能主宰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也能調節和控制人體的氣化活動,由於這一活動過程是人體生命的發生、存在、變化的關鍵之所在,故以「機」概之。所謂「氣立」,是指人體內環境與人體生存的外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之間通過「氣」的介導作用進行著物質和信息的交換。物質的交換包括了飲食的消化、呼吸運動,以及體內代謝產物的清除;信息的交流包括天時氣候、地域環境,日、月、星辰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信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體對自然環境適應過程的調控。

    可見「神機」和「氣立」是兩個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但卻是生命活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層面,二者相輔相成。「氣立」是「神機」發生的基礎和存在的基本條件,「神機」影響、適應、支配、調節、控制著「氣立」,這也就是《內經》將兩者相提並論的原因之所在。

    二、生氣通天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此壽命之本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此處不但提出了「生氣通天」這一生命科學之重大命題,而且認為人體的每一個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和生命活動全過程的各個層面,人體在任何時間(「六合」即一年)、任何空間(「天地之間」)之中都與自然界各種物質、各種自然現象是相通的、相應的。中醫學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以陰陽五行為綱,確定了「天人相應結構模型」。

    這就將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相關的物質和現象進行了廣泛地聯繫,並以此為依據,提出了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之氣同步消長變化的規律、五臟精氣活動與自然界五時氣候變化相應的規律、氣血盛衰及氣血津液在體內的分布狀態以應天時氣候變化的規律等。《內經》將這種「生氣通天」的理論觀點廣泛地應用於揭示生命奧秘、解釋相關的機能活動,探求致病原因、分析病機和病症發生的機理,成為指導臨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用藥、針刺取穴、養生防病的重要理論依據。

    三、形神一體

    「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這既是中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健康特徵的基本認識,同時也是對人體應當達到理想健康狀態最高標準的要求。形,指形體,包括臟腑、經絡、形體官竅,以及精、氣、血、津液等一切可感知的形體結構和基本物質。神,是指人體生命規律及其各種表現,包括廣義神(一切生命現象)和狹義神(心理活動,指人的感覺、知覺、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中醫學從生命科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形與神是俱生俱滅、俱存俱亡的,高度協調,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中醫學「形神一體」觀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軀體是精神的載體,是精神發生、存在和一切精神變化的物質基礎,所以軀體有病必然會影響到精神。精神不但是軀體的外在機能表現,同時還能支配並影響軀體活動,因此精神有病也一定會影響軀體。

    二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有病,必然會導致其所藏之神障礙而生病。反之,不良的精神活動常常會成為損傷五髒的重要致病因素。

    三是神以精、氣、血、津液為發生及存在的物質基礎,故有「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血氣者,人之神也」(《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藏象論》)諸論。精、氣、血、津液是神主宰下內臟活動的產物,也是神賴以發生、存在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強健,精神旺盛而充沛,生命充滿活力;如果這些物質虛少匾乏,臟腑失養,必然會導致神氣不足,生命活力衰退。

    可見中醫學的「形神一體」觀點,全面地體現了軀體、內臟、精微物質與生命現象、精神活動的和諧統一關係,因此說「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類經》)。

    四、陰平陽秘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這是中醫學應用陰陽學說的相關理論,對人體生命活動有序、和諧、動態平衡最佳狀態的高度評價。陰陽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或對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概括。中醫學所論的陰陽不僅具有對立統一的哲學屬性,還具有豐富的醫學學科特定的自然科學內涵。中醫學受先秦諸子百家及儒學對事物之間和諧關係完美追求的影響,在「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淮南子·天文訓》)的哲學理念影響下,形成了人體「陰平陽秘」最佳狀態的和諧有序生命觀。

    「陰平陽秘」的本意認為,人體內的陰精應當充足而平靜,衛外的陽氣應當充分發揮其堅固的防禦之機能,兩者必須互根互用,和諧有序,這是人體處於動態平衡的基本條件和基礎。「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是對「陰平陽秘」的注釋和補充說明。

    「陰平陽秘」全面地概括了人體生命活動有序和諧狀態的全部內容。簡言之,「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素問·金匱真言論》),強調了人體五臟陰陽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的消長規律同步相諧關係;「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人體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是「四者之有,而貴常守」(《素問·六微旨大論》),強調了人體內在的陰陽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有序和諧。

    屬陰的內臟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與屬陽的機能活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生命活動存在、發生的基礎;屬陽的衛氣與屬陰的營氣,二者雖然有陰陽清濁以及行於脈內和行於脈外之別,但必須保持營衛和調的有序狀態,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睡眠節律;經脈之陰陽與經脈之中的氣血之陰陽、經脈與內臟、內臟中的五臟與六腑等各個層面、生命全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都必需保持著「陰平陽秘」的「勻平」狀態,才是生命活動有序和諧的最佳健康狀況。

    推薦閱讀:

    《生命本質的論證》第十二章真言(十八)
    生命的姿勢
    散文精選:生命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震撼!十的乘方---揭秘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10種搜尋外星生命的方法

    TAG:生命 | 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