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哭聲免疫法」就是在逃避責任
昨天,一位新認識的朋友把我拉到了一個「育兒」群里,進去的時候,群里的「新媽媽」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如何用「哭聲免疫法」讓娃娃們睡整覺。一些熱心的「老媽媽」們興高采烈地給「新媽媽」們傳授著「成功經驗」:如何實踐「哭聲免疫法」;如何讓自己狠下心;如何做好隔音,不吵到鄰居,等等。
我的天哪!
當我看到如「你狠心7天,就能得到一個全新的乖寶寶」、「堅持信念,休完產假前你就能恢復正常睡眠」、「不要讓孩子以為哭就可以得逞」、「對!千萬別被孩子哭聲打敗」…..這樣的話時,我眼睛瞪得巨大,下巴就要掉下來了。
怎麼到現在了,還有人信這個?!
所謂「哭聲免疫法」起源於19世紀末,由美國兒科醫生豪特提出,主要針對有入睡困難、睡前嚴重哭鬧和睡眠中容易出現驚醒、哭鬧等情況的孩子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不是有效,學界尚存在一定爭議。)
不過那時的「哭聲免疫法」和現在網上流傳的「哭聲免疫法」有些不太一樣。
現在所說的「哭聲免疫法」是指「如果孩子夜間頻繁的哭鬧找奶吃,就是養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可以通過哭聲免疫法來解決。如果又哭了,再等1-2分鐘,反覆進行,這樣寶寶累了,覺得沒有指望吃奶了,就會慢慢的入睡了。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但哭要等到2-3分鐘後再給予安慰,反覆進行,只要父母堅持有耐心,一般2-3天就管用了,不會超過7天。」(摘自百度百科)
其實,這「哭聲免疫法」的理論基礎與上世紀20年代流行世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說很像。「行為主義」學說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在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基礎上創造而來。通俗的講,「行為主義」學說主張人的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通過學習,就可以增加、消除和改變某種行為。
為闡述「行為主義」理論,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再看看現在網上流行的「哭聲免疫法」,也是依靠娃娃的「學習」(哭泣後沒人回應),改變其「行為」(變得不再哭泣),基本上就是「行為主義」的一個實操案例。
要說這「行為主義」學說,在心理學發展歷史上還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滴。特別是在教育、學習、管理等領域,行為主義的觀念和方法論至今都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在「養娃」這方面,華生那套理論早就被世人拋棄了。
提到華生,不得不說說他的「小阿爾伯特」實驗。1920年,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華生將不到一歲的嬰兒阿爾伯特帶進了實驗室。實驗剛開始時,天真的阿爾伯特對於毛茸茸的小白鼠,充滿好奇,主動去親近、撫摸它。過了一段時間,華生和他的助手們在阿爾伯特撫摸小白鼠時用力敲擊鐵棒,製造噪音,阿爾伯特被嚇得大哭。就這樣,經過幾輪刺激後,當小白鼠再出現在阿爾伯特目前時,他就會表現出恐懼,並哇哇大哭。
這驗證了華生的理論,阿爾伯特由害怕噪音,通過「學習」,學會了「行為」——害怕小白鼠。但是,小阿爾伯特對刺激源出現了泛化,他不但害怕小白鼠,也開始害怕許多毛茸茸的動物,甚至害怕白色皮毛大衣和聖誕老人的白鬍子面具。
為期半年左右的實驗結束後,小阿爾伯特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實驗被披露後,許多人對小阿爾伯特表現出了同情,也對這種有悖倫理的實驗設計表現出了質疑。很難想像,帶著如此恐懼心理的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健康生存。就連倔強的華生也在晚年時提到,應該進行第二次實驗,解除小阿爾伯特的恐懼。
2012年,美國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了小阿爾伯特,他的真名叫Douglas Merritte,1919年出生,1925年去世,醫學記錄上顯示他死於「腦積水」。小阿爾伯特只活了6歲,不知道這樣命運對他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可憐的『』小阿爾伯特』『 Douglas Merritte(1919-1925)
有點跑遠了,咱再回到「哭聲免疫法」。無論它的提出者是不是美國華裔醫生,無論它是不是得到了某些醫務人員和諮詢機構的推薦,也無論它是不是與一些精神疾病存在關係,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一句:千萬不要嘗試!
道理很簡單:你願意用自己的孩子去做一個可能存在很大風險的實驗嗎?
一歲以前的孩子,生活無法自理,也不明白慾望與滿足的關係。他們認為世界是圍著他們轉的,哭聲就是他們表達慾望的唯一手段。當飢餓時、當寒冷時、當渴望擁抱愛撫時,他們就會哭泣。而當這種表達無法得到即時回應時,他們會感覺世界是冷漠的、不安全的、自己是孤獨的。這些痛苦的體驗會深深烙印在心底,並可能對他們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哭聲免疫法」讓你得到了一個「乖」寶寶。但這個「乖」不是由於明白了事理、得到了富足的愛、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形成的。這個「乖」是因為恐懼被壓抑、安全感被耗竭形成的。
這不是乖,是麻木。
生孩子、養孩子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情。小孩子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如果聽到孩子哭鬧就會難以抑制地心煩意亂,作為父母要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童年時生活在一個愛「匱乏」的環境中?是不是自己未曾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是不是自己的父母也曾經對自己缺乏耐心?
如果是,請在孩子哭鬧時,克服自己的本能反應,認清自己煩躁情緒的根源,克服它們,哪怕這是一個痛苦的、身心俱疲的過程。因為你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母親,從你的孩子這一代開始,讓他們感受到富足的愛。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泰戈爾《金色花》
—END—
推薦閱讀:
※不負責任的來談談武志紅
※教育需要「愛與責任」並存
※男人在婚姻愛情里的責任
※婚姻中什麼才是你最大的責任?
※健康丨負責任地告訴您:每天「暴走」數萬步對健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