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聖欽傳奇(33
釋聖欽傳奇(33--39) 2013-06-24 19:24閱讀:520 (33)我們常見一般佛殿里供奉著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左右分別是觀世音與大勢至;把觀世音的慈悲和大勢至的喜舍結合起來,就是阿彌陀佛。再如大雄寶殿里供奉的三寶佛,釋迦牟尼佛的左邊是東方藥師佛,右邊是西方彌陀佛;把東、西調和,把生和死調和起來,能不生不死,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法身毗廬遮那佛。——摘選自《六祖壇經講話》聖欽大師教導我們,如何守護我們的六根門戶,不使它蠢動妄為,是修行不可忽視的功課。我們的心也像一座寶礦,學佛修行正如開採心裡的寶礦一樣,只要我們能把心裡的寶藏,也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開採出來,就能「得度」。聖欽大師親口對我說:由於智慧的不同,有時候你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別人認為是一件壞事,你只顧到眼前,別人考慮到將來。所以,智慧是一層高一層,究竟有多少層,這是很難說了,拿菩薩法來說,初地修到十地,毎一地的智慧都不同。智慧的思考是不分時代的,你我都可以拿來反思自己的人生。經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那麼,我們的心性如何契合佛道,如何親見彌陀凈土?在《六祖壇經》里告訴我們:「常行平直,便見彌陀。」如果我們的心能安住在平等上,心能平直無諂曲,便能與佛道相應,便能得見阿彌陀佛。所以,六祖大師指示我們:要求作佛嗎?佛要向我們本性中求,所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心外的法都是差別,都是無常,心外無佛,佛要向自我的心裡來求。 自古以來,我們從《凈土聖賢錄》的記載證明,不少人現世今生就能親覲阿彌陀佛,就能親見極樂世界。例如明朝的袁了凡,他見過極樂世界的凈土勝境,見過阿彌陀佛的莊嚴報身。凈土宗祖師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結社念佛,也曾經三次親見阿彌陀佛現身。唐朝善導大師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每稱念一句佛號,口出一道光明;念十句佛號,口出十道光明;念百句佛號,口出百道光明,所以被稱為光明和尚。以上這些事迹,都是凈土人士所講,禪宗不講外相上的凈土,他們主張「自性的彌陀、唯心的凈土」。因此,如何能親見彌陀和凈土?以禪宗來講,就是要瞭然自性,自己對自己要明明了了的認識,要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是甚麼。現在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色身,有一個假相,這個色身上面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天天和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於是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認識;一旦有了認識,就會分別,一有了分別,種種的差別、種種的現象,世間的好好壞壞、是是非非,便無有了時。因此,佛經常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個村莊,這個庄村被六個賊人盤據了,所謂:「六根門頭儘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逛一回,惹出是非卻問誰?」六個賊人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又以心(意)為首領,日夜指使著這六個賊人在我們的身心裏面為非作歹,因此,有一首偈語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學佛首重治心,心調伏了,其它的眼、耳、鼻、舌、身都會跟著聽話,所以「擒賊要擒王」。不過,調心治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誠如王陽明先生所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執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欲樂,引生種種的煩惱痛苦。《六祖壇經》又說:「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時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如學習他的慈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你有慈悲,你就是觀世音菩薩。你念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大喜大舍,你有喜舍,你有歡喜為人服務的心,你就是大勢至菩薩。你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能凈的意思,如果你自心清凈,你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研究《六祖壇經》,想要覲見彌陀,想要見到凈土。其實,不管是見佛,還是凈土,都不能執著表相,正如標月之指畢竟不是月亮,我們不要以為手指就是月亮,要能避開手指,才能見到月亮。也就是說,我們要覲見彌陀或凈土,不是在相上求,不是在口裡念,是要向心裡去找,人人心中皆有佛性。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正等正覺的時候,第一句發出的宣言即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就是說,每個人本來都是佛,只可惜因為有無明妄想,不知道自己是佛;如果去除無明妄想,自己就是佛。所以,在《六祖壇經》里,惠能大師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見到自性的彌陀,如何才能建設自己的凈土呢?1.除人我,須彌倒:就是要去除人我的分別心,要把人我的執著去除;人我的執著就好像須山,障礙人際的和諧、溝通。人我一除,阻礙也就沒有了。所以《金剛經》一再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去邪心,海水竭:邪心就好像貪瞋迷妄,如海水裡的波濤洶湧,搞得我們身心不得安寧;邪心一除,海水就枯竭了,就沒有大水之患。3.煩惱無,波浪滅:《百法明門論》說,我們的煩惱有大煩惱、中煩惱、小煩惱;有根本煩惱、枝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為甚麼會感到艱難困苦,感到不安,就是因為有煩惱擾亂我們;煩惱一除,波浪就會消滅,自然風平浪靜。4.毒害亡,惡龍絕:煩惱不但惱害自己,同時惱害別人,例如,幸災樂禍,損人利己。如果把這許多毒害人的心忘記,惡念就會滅絕,惡魔就不會擾亂我們。《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既然如此,為甚麼我們要天天念佛、拜佛?不但用音聲求佛,還要為佛像裝金?其實佛像只是一個引導,我們拜佛,主要是要拜我們自心本性里的佛。唐朝有一位丹霞天然禪師,有一天到一個寺院去掛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他就把佛殿上木刻的佛像拿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一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捨利子。」丹霞禪師從容不迫的回答。「胡說!木刻的佛像怎麼會有舍利子?」丹霞禪師說:「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在丹霞禪師的心目中,我佛如來的法身遍滿整個宇宙世界,而不僅僅是雕刻的佛像,對禪師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宇宙真理才是我佛法身的整個表徵。由於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禪師燒佛欲取捨利,他所認識的佛像才是有靈性的。也就是說,當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候,佛像很重要,一旦成了佛,一旦認識了自心的凈土、自性的彌陀,到那個時候,隨你要燒佛像或呵佛罵祖都可以。但是,在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佛,還是必須借著佛像來覺悟自己,找到自己,那才是一了百了。(34)佛教導我們必須修福積德,才能真正改變命運,沒有福德縱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你修因就得果。財施得財,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心地清凈是最大的福報,這是福報的根基,心地不清凈,做善事,有福,是「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還是業障。定才是真正的福。放下是大福報。沒有妄念的人有福報。心裡一個妄念沒有,一天到晚憶佛,念佛,過幾年他去作佛,這叫大福報。「吃虧是福」。我學佛這五十年中喜歡吃虧,後面果然是福報。對一切眾生不尊重,就是對佛不尊重;對一切眾生吝嗇,就是對佛不供養。尊重、供養是大福。善是福,惡是禍。不貪有大福。壽命是第一福德。信心是福德的基礎、福德的根源。弘法利生是第一大福德。學佛人一定有福報,天天、念念在修福,福報增長。念念、天天修慧,智慧一定增長。人都需要福報,沒福報什麼事都做不成功,有福報的人做起事來很順利,沒有福報的人去做事就處處都是障礙。人在臨終時正念現前,心不顛倒,這不是自己的力量,完全靠阿彌陀佛慈悲救濟,他就往生了。這事絕對不能僥倖得到,他惟只能是修福得到。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臨終不念了,臨終貪戀世間,業障現前,病苦是業障,這要在平常預防,用什麼方法預防?修福。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臨終沒有疾苦。臨終遇到佛緣能往生,至少具足三個條件:第一、神智清楚,這是大福。第二、遇到善知識勸戒他念佛求生凈土。第三、他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接受馬上照辦。他這一句佛號願行圓滿具足,他才能往生。念佛就是修福,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地清凈,貪嗔痴慢不起,把自性里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念出來,這是修福。念佛修的福慧,是現世間第一等的福慧,你信願持名深,福慧就圓滿。念佛中有懷疑有夾雜,修得的福慧就少。大家不要怕沒有福,念佛就有福了。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無比的大福德,它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中修行的善因善果,統統做為我們的修因,所以念佛的果報能超越六道輪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我們講的修福積功累德,信願持名是第一,這是無量的福,無比的福,一生當中圓凈四土圓受諸樂。念佛人真正有福,念佛人不但天地鬼神恭敬你,十方諸佛讚歎,一切菩薩都敬重,諸佛菩薩看到念佛人,肅然起敬,念佛人龍天鬼神擁護。我們為什麼不修呢?念佛時觀想,除自己,每個人都是佛,每人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報。相是果報、福報。有果必有因,佛在因地修大行。我們也希望得這個殊勝的果報,就不能不修因。面對佛像,惡念全沒了,都消除了,善念自然而生,這個就是得福,所以常常觀佛像,就得無量福。修第一等的功德、福德,無過於勸人念佛。這是無比稀有的大福德。佛教我們福慧雙修。福擺在第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很圓滿的福德修成的。佛教我們,單想佛的相好,慢慢自己的面貌就變成佛一樣。這個方法好,簡單、快速、有效。當然更重要的是想佛的存心、大願大行。我們的心像佛心,願像佛願,行像佛行,天天想佛的面貌,兩三年你就變樣子了。面貌愈來愈美滿、愈漂亮、愈年輕。這是接引、度化眾生最好的方法。修福不修慧,福是有漏的,福是享得盡的。拜佛、供佛是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福慧雙修。福中有慧,慧中有福,叫中道。真正的福慧,決定是真誠心,有一絲毫欺騙眾生心,福慧都沒有了。今後用真誠心對待一切眾生,立刻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你這個真心、真誠。要修大福德,要從三業清凈、心地光明上下功夫。才成就圓滿稱心的福德。三業是身口意,身要做殺盜淫,身就不清凈了,口要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口業就不清凈了,心裡有貪嗔痴,意就不清凈了。清凈必須把十惡業統統斷掉,修十善業,雖修十善業不著修善之相,三輪體空,就變成凈業了。心地真正做到正大光明,要做到無我,把我放下了。每天供養諸佛是修福,依教修行供養第一。佛所講的我們完全做到,就是供養。不僅是供養諸佛如來,是供養我們的自性、供養一切眾生,自性得到好的養分,智慧就開了,自性里所含藏無盡的福德,自然現前。你要認識福田,才能真正種到福。「福田」像種稻一樣,土地肥沃、陽光雨水充足,種子下去,長得好,種在砂石里,種子長不出芽來。福田:一、「悲田」。慈悲憐憫一切貧窮苦難的眾生。二、「恩田」,報恩、報答父母、師長恩,是種福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切善知識、國家、一切眾生都是恩田。三、「德田」,佛法僧三寶,不但有恩,還有功德之田。三寶有大智、大德、大能,種福要到這些地方去種。如果我們力量達不到,要有心。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出世福田之極也。種福田最大的是弘揚佛法。流通經典是現實世界第一等的福報。幫助諸佛如來接引眾生,把佛法、凈宗等介紹給大眾,是現實世界第一等的功德。講經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弘揚凈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快速。《無量壽經》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只有盡心儘力弘揚流通,將來定有無窮無盡的大福報。真正的修福是教化眾生,請法師、大德居士講經,只要請到真正的善知識,說的是真正的正法,能令一切眾生得真正利益。培養一位法師,功德才真大。功德無量無邊,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請出家人吃飯,用平等心來修供養、供齋,是佛門裡修殊勝福報的一種方法。用食物出自於真誠的供養一位生病的出家人,果報是容貌端正,健康長壽。量大福大!心量小的人沒有福報,縱然有福,那個福報也很有限。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包容一切,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學佛,起心動念最低限度要想到整個世界眾生的利益,決定不想自己。如何能讓道德之人、善師,發揮他們的德能,幫助整個世界。要有這樣的心量、這樣的存心,那就無量功德。一絲一毫的善行,如果心量大,他的善行就變大了;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果報還是小,他不會超過心量。福報隨自己心量大小,而現出大小。你心量大,修一文錢的功德都是遍虛空法界。日常生活中,做很小很小的一點好事,布施貧人一塊錢,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你這一塊錢的功德就遍法界虛空界。無論做什麼樣的好事,攙雜自己利益在裡頭,立刻就變質,一百分的功德就變成一、二分。如果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不攙雜,這功德是純善,純善的力量太大了。無緣無故受人毀謗,往往後頭有大福報。怨恨,福報就沒有了。肯受冤枉,肯接受誤會,後福無窮。有一絲毫憤恨之心,就把福德、功德破壞殆盡。心地厚道、行為厚道,能損己幫人的人,定有後福。對人刻薄,貪圖自己享受,這人將來必有災難。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家債主,看到你福報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來干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禍。——摘選自《凈空法師語錄》對待學習,聖欽師傅一直是很認真的。他告誡自己:「不怕不知道,就怕『銹著』大腦。」舍不了金彈子,打不了巧鴛鴦!無論是什麼樣的『千經萬論』『典藉秘笈』,他都堅持『細無不入』。就像當初修習『禪秘功法』一樣,每招每式,都追求原理,尋找無盡的變化。他不沉湎於某些獃滯、死板的書本,而是在修習中尋求人生的哲理。學習中,聖欽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不尚空談。他知道佛法的內容千變萬化,再怎麼樣的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在學習中不存在任何雜念,不存在無明行為。遵照本尊真言,有信心,有決心,「轉識」成智,認真入定,一心為佛學,自強不息,奮發、禪修。三年的學院生活結束,聖欽又回到祉園寺。仁德師傅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聖欽在學習期間很刻苦用功,成績良好,特別對理性知識很有見地。回廟後仁德師傅幾次試探與之交談,他語言精闢,態度莊重,句句在理,條條是道,神色表現得十分的自然。正因為這樣,仁德師傅經常下意識地安排他在廟裡一些重大活動中講修學的知識、修學的體會,藉以勉勵大家共同進步。聖欽明白,自己出生以來,飽經滄桑苦雨,歷盡磨難,每次開講,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利生為教義,鼓勵獻身救世,以佛法改善人心。正因為這樣,聖欽博覽群書、閱讀廣泛、潛心教典。他「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自己一人為凡夫。」他認真「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法種性」,「世出世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認真聽從仁德師傅教誨,不驕傲,不自滿,堅持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凈而不染,依照戒、定、慧,不怕累壞身子,堅持不懈追求。正因為這樣,仁德師傅知道他弘法無障礙,願成一切智,將自己珍藏了多年的「秘功」傳授於他。他不忘仁德師傅的恩典,也不忘仁德師傅寄予厚望,他「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真」。終於圓具三足大戒,功果大成。這天,聖欽師傅正誦經完畢,仁德師傅將他喚到方丈室,面色深沉。聖欽不解,問發生了什麼事,仁德師傅為難地回答說:「既然已經問了,就實話對你講,不是祉園寺容不得你,也不是你不與師傅結緣,要攆你走,因為你的緣分不在九華山,而是在九宮山,那裡有你的一番大事業,你要作好思想準備,去接受新一輪的艱苦考驗!」聖欽笑了,道:「真是不謀而合!昨晚我也做了一個夢,夢見地藏王菩薩也這麼講,要我回九宮山,說那裡有我的一番新作為。」「這就對了!」仁德師傅高興地說:「明日是黃道吉日,師傅為你舉行三壇三戒,以示送行。」聖欽在九華山受了三次法戒:沙門戒、羅漢戒、菩薩戒,大法堂還授他「方丈」職銜。聖欽叩頭謝恩,說:「師傅,請放心吧,徒弟決不辜負你老人家的一片期望!」(35)貪嗔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偷盜是損福,是毀自己的福報。浪費,大幅度的折福。臨終時清楚明白,十法界由你自己選,迷惑顛倒,就沒能力選擇,被業力牽著轉,自己做不了主,那人叫沒福報。生時享盡榮華富貴,福報享完了,臨走時沒福報了。所以一生中生活要節儉、樸實,累積福報,臨終時享。殺害眾生,吃它的肉養自己,不但跟眾生結冤讎,還損自己的福報。起心動念、言語文明,無一不是為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修福。念念之中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祈福,其他宗教是講祈禱。我們修福決定不是為自己,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包括自己在裡面。常常想著眾生苦,我們要代眾生受苦。修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奉獻別人。幫助人是真正的福報。多做好事,多積德,你這福報就無量無邊。現實世間第一等、最大的福報是幫助眾生覺悟。因為你給他錢,吃的、穿的,救人一時,沒法永久幫他。永久幫助他,是幫助他們開智慧,恢復能力。他有智慧、有能力,就能謀生,他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一生中沒一個惡念、惡行對待眾生,我們發佛菩薩同樣的心愿,我生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來的。你馬上就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差,你這一念轉過來,就是乘願再來,現前這個身是乘願再來身。為一切眾生服務,把「我」忘掉了,福報更大。「我」沒有忘掉,決定在六道輪迴。「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常常記住,你這一生真正是積功累德。福是平常要修積,積德累功,積德就是存好心,念念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累功,就是行好事,說好話。全心全力幫助人,什麼都不求,只求臨命終時清楚明白,不顛倒、不迷惑,這是大福報。做苦工是修福,消業障,修福報,走時自在。改過是修福的基礎。修福先要改過,就是先要消災。先不求福,先消災,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諸佛菩薩、天地鬼神賜福,我們才能接受。積習不消除,去修福,福來了往往造更大的罪業。你煩惱習氣真的改過來,對現實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心、慳吝心都沒有,你自性里的福報就顯現,只要有一絲毫慳貪,自性的福報就不能現前。平常不可盛氣凌人、欺負人、高姿勢壓人。到臨終運衰時,冤親債主就找上頭來了。一切爭在別人前面,讓人讚歎、稱揚,你那一點功德馬上就報掉了,真正修福的人不願意人知道,「積陰德」,不讓人知道,叫「陰德」。陰德報得大、報得厚。性情急躁;心量狹小不能容人;「使性子」,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言論不謹慎,隨便說話,不負責任;太過分清潔,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喜歡發怒,常發脾氣;愛惜自己的名節;不願幫助人;喜歡批評人,論是非;不知道保養身體,皆薄福之相。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渾厚老成,心胸廣闊而能容人,言語動作緩慢、穩重。有福獨享就造業,給大家享,真正叫修福。福報不要享盡,分給大家享,後福就無窮。生活要節儉,不浪費,要惜福,縱有大福報,也只能享受一點點,其他統統分給大眾共享,你的福報愈來愈大,永遠享不完。我的福報給人享,人家有福報我不要拿他的,我只有付出、奉獻,沒有求取,心才清凈、才相應。真這樣做,福報愈來愈大。不求福報,不是沒有福報,而是福報更殊勝。福報雖現前,決定不放在心上,不生歡喜心,這就是不受福報,福報再大也不享受,把這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到成佛之後,果報就殊勝,不可思議。為眾生服務面愈廣,福就愈大,但我們不是為希求福報而服務,我們是希求佛果,希求無上菩提,決定不是求福。福報與輪迴是兩樁事,了生死、脫輪迴的大事,福報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你到人天里去享受、享福,不能了生死、脫輪迴。了生死脫輪迴,功德能救。修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功德。事上沒差別,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同。功德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在隨喜當中成就功德。——摘選自《凈空法師語錄》 聖欽雖然深深愛上了九華山,然而,他更加牽掛的是九宮山,在九華山修鍊的九年當中,對九宮山是魂牽夢繞,這是他的家鄉啊,這也是一座佛教勝地,是佛國仙鄉,九華山是他人生重要的站台,九宮山才是他的歸宿!大師讀懂了聖欽的心思和神的昭示,也非常支持他,派他到九宮山,任雲關古寺的主持。1983年,聖欽在離開九華山,惜別仁德大師時,在大師面前長跪不起,這是對九華山深深的眷戀,是對大師深深的眷戀,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他是既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又是奉仁德大師的法旨,到九宮山創建九宮山阿彌陀佛道場,為弘揚佛法而奮鬥終身。(36)神秘數字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中國古代神秘數字產生於中國文化土壤。華夏歷史,上下五千年,浩如煙海,源遠流長。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儒釋道文化與巫術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周邊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匯成中國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給與中國古代神秘數字以深刻影響。透過一到十這幾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清脈絡,追本溯源,既開闊眼界,又豐富知識。這些神秘數字的背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與歷史。——摘先自《我的讀書筆記》讓我們由一到十,去認識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吧。一:萬有始於一。在神秘的數字王國里,沒有那個數字比「一」更神奇、更重要,更加具有本源意義了。中國古人從中揭示出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壹」、「太極」、「混沌」、「元始天尊」、「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一」既是數字的開端,又是天地萬物的起始和發端。從一到十各有說法,有著深厚的哲學和文化含義。九字,代表著九宮應九州。中國人對「九」這個數字是及其偏愛的。如二十七、三十六、七十二、八十一等。去過北京天壇的人都知道,天壇圜丘呈圓形,每圈都是九與九的倍數,象徵著對天道運行的嚮往和虔誠。十字,代表著十干十月曆。《周易》所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天地之數,奇數象徵天,稱天數;偶數象徵地,稱地數。十為地數之極,表示神秘和圓滿。「九」字,是數字的頂峰,聖欽一輩子與「九」有緣:蹲九年監獄,後到九華山,在九華山九年,再到九宮山,也許,正因為處處有「九」,九造就了他宗教事業的頂峰;正因為有「九」,他才一直向著高處攀登。九九歸一,回到九宮山,直上九天攬雲霧,九宮山的歷史源遠流長,九宮山的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漢魏時期就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宗教等活動。後各個朝代都得到朝廷的重視,是文人騷客會聚之地,是宗教香火聖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探險尋奇之地。古代留下了忽必烈、岳飛、李自成、林啟容等英雄將領的威名,近代留下了彭德懷、何長工、肖克、滕代遠等革命家的足跡。這裡自己景觀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宗教氛圍和文化內涵融為一體,構成九宮山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和魅力。使九宮山日益成為人們不可多得的旅遊、休閑、度假、避暑勝地。許多遊客都知道,九宮山山名的來由有幾種說法,《辭源》有「九宮山西北路去州五百八十里,其山晉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記載。《辭海》的記載是「山巒九重,故名九宮」。在《湖廣通志》、《江西通志》、《武昌府志》、《太平御覽》都有記載,大體是說南陳晉安王陳伯恭兄弟九人迫於被隋所滅的危險,遠涉九宮,逃避戰亂,並在山上建設九座宮殿。他們受九宮八卦啟發,在山上按八卦方位採花崗岩石建造九座宮殿,全部是銅梁鐵瓦,算是氣派非凡,並取名為混元宮、八卦宮、青龍宮、白虎宮、斗姥宮、無為宮、三清宮、七真宮、移花宮,這九座行宮竣工成名後,吸引了全國諸方道士,他們慕名而來,拜陳伯恭為師學習武藝。武俠小說家古龍的《移花宮》之名便源於九宮山。陳伯恭兄弟九人各居一宮,率道徒按八卦陣法演習武藝,既練成了伏羲先天八卦陣式,又練成了文王后天八卦陣式。此舉在當時道教領域中很有影響。腳踏雲關幾萬重,聖欽就是踏著雲關的重重石階路登上九宮山的,古往今來,登雲關的石板路被虔誠的朝山進香者的腳板踩平了磨光了,為了防止路滑,石匠便在上面鑿出交叉的溝槽,可是許多年後又被踩平磨光。聖欽踩著這條由石級砌成和石板鋪成的雲關古道來到九宮山,他心頭感慨萬千。聖欽來到了雲關古寺。他在雲關古寺進一步聯繫了在九華山學到的羅葯功,金剛圈神功,在九宮山創立了九宮鳳凰展翅功。九宮鳳凰展翅功,它融儒釋道三家養生之術於一爐,形成一種秘功,是國內獨樹一幟的功法。鳳凰展翅功,共有5節,始於和合陰陽,終於採藥烹練,中經築基運轉,日月生輝,安爐立鼎三階段,循序漸進,動靜結合,內外雙修,調動人體潛能,堅持不懈,妙用無窮,運動時,搖動肢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在心無旁騖時,神氣守下,以意念導引,循經通絡,調和氣血。在心無旁騖時,神氣守下,以意念導引,循經流注,能在較短時間,打通周天,使百脈全開,勤修久煉,功果自成。已引起佛教、武術、氣功專家的極大興趣。後來她又投師學會了道家靜座功、避穀食氣功等秘功。能在體內釋放出極濃的不同香味,更加吸引了四方遊客前來拜訪。聖欽方丈的名聲越來越大了,九宮山也隨著聖欽方丈的名聲飛到了四面八方。前來拜訪的香客絡繹不絕,邀請他到外地講學和表演的電話和信函也是接連不斷。1988年4月,湖北省國防工辦氣功科學研究會的領導和專家專程到九宮山邀請聖欽到荊門市航空工業部605所傳功授學,他暫時辭掉繁忙的事務,隨他們來到荊門,各界人士久聞聖欽的大名,見他不辭千里之遙來到荊門,都興緻勃勃地前來觀看,都紛紛報名要求聖欽教他們學功夫,聖欽很高興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露天舞台,他給幾千名觀眾表演了一系列佛門功夫,贏得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後又為百名學員傳授了功夫,在荊門的一段時間裡,聖欽還治好了一千多人次的疑難病症。一位四肢高位截癱達十年之久的女教師,把聖欽請到家裡,前後不到一月,聖欽就讓她重新走上了講台。金剛圈神功也是聖欽的硬功夫之一,是令人驚訝的絕技。1989年4月13日,湖北丹江口劇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聖欽在為一千多名觀眾和眾多的新聞記者作氣功表演和金剛圈神功表演,整個劇場都瀰漫著濃郁的檀葯香,所有觀眾的精神為之一振。有幾個小夥子上台欲與聖欽比試,可就是無法接近聖欽,氣浪讓他們站不穩腳,他們不得不佩服聖欽的功夫。1989年春節期間,聖欽法師應邀到北京作氣功表演,受到了中國佛教名流的親切接見。在京期間,他常帶功演講,以氣功治病,得到了許多的人的稱讚。1990年春,中央電視台一位主任記者跟隨聖欽從北京來到九宮山雲關古寺,共住半年,為這位歷盡磨難的大師整理功法,以傳後人,並準備拍攝成電視劇。黑龍江省委黨校一位老教授也不辭千里,專程來九宮山拜訪聖欽,探索他的神功秘訣,聖欽很謙虛地與他們切磋技藝,細心講解其中的奧秘。(37)釋聖欽所修的是凈土宗,「阿彌陀佛」的法門中也一定要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成就。如果定了,又有阿彌陀佛的加被,阿彌陀佛的接引,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密教裡面就是要有上師的加被、上師的加持;跟本尊加被、本尊加持,這兩種力量使密宗能夠即身成佛。凈土宗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接引,很容易往生西方。那禪宗就沒有,禪宗就是要完全靠自己,進入「空」,進入「無」,然後去完全體會佛性,得到證悟。所以,修習凈土宗是比較方便,密宗也是算好一點,禪宗最難。因為密宗有本尊加持,有上師加持;凈土宗有阿彌陀佛加被,阿彌陀佛接引;禪宗臨終誰來接你?沒有,完全要靠自己。——摘選自《我的讀書筆記》凈土宗是建立於唐代的宗派,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故名。此宗奉東晉廬山慧遠為初祖,因慧遠曾與人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凈土宗又名「蓮宗」。實際上其立宗的端緒應上溯到北魏時期的曇鸞(477——543年)。曇鸞在山西玄中寺提倡凈土法門,對彌陀凈土教義作了系統的闡述,初步建立起凈土宗的理論體系,為後來凈土宗的創立奠定了基礎。曇鸞認為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終即可往生凈土。唐代道綽(562——645年),在玄中寺看見記載曇鸞事迹的碑文而受到啟發,專心修習凈土法門,每日口誦「南無阿彌陀佛」,大力提倡憑藉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法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凈土宗的真正創始者是道綽的弟子善導。善導(613——681年),臨淄人,唐太宗貞觀年間,隨道綽學凈土,後入長安光明寺,傳凈土法門,他組成了完備的凈土宗的宗義和行儀,正式創立凈土宗。高宗聽人們說,善導生前念佛能「出口佛光」,於是下敕把善導生前在終南山所住的寺院改名為光明寺。善導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4卷,一般稱為《觀經四帖疏》,《法事贊》2卷,《觀念佛法門》1卷等。在這些著作中,善導系統地闡述了凈土的教相教義及其禮儀規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凈土思想體系。凈土宗的典據是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往生論》。其中《阿彌陀經》以其文字簡短、容易背誦而被廣為流傳,凈土宗就是隨著這部經的傳播而日益擴大其影響的。凈土宗以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為佛教修持的理想境界。怎樣才能進入如此美好的世界呢?善導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修行者的念佛行為為內因,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為外緣,內外配合,即可往往生世界。善導還認為,要實現往生凈土的宗教理想,必須有虔誠的信仰。在修行方法上,善導特別提倡稱名念佛。凈土宗的實踐修行法門主要就是念佛。念佛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專誦阿彌陀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或口稱念佛;二、觀念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三、觀像佛的美妙相貌,稱為觀想念佛;四、在禪定的狀態下諦觀佛的法身,即體悟諸法實相,稱為實相念佛。其中,由曇鸞、道綽倡導的持名念佛,由於善導的大力提倡,以其簡便實用的特點,而備受廣大信徒的喜愛,成為最廣泛最有影響的修行方法。現在有人說彌勒菩薩的法門,彌勒佛,彌勒菩薩的法門也是有人修:主要是往生這個兜率天宮,這是用唯識的方法,彌勒菩薩本身講唯識,講識,在密教裡面也同樣是講識,就是轉識成智。所以,一般講起來,目前的修行,每一個宗派都是差不多,講唯識,講凈土,講禪,還是要靠禪定。沒有定決不會有力,有定才有力,有力才能夠成就。所以,無論任何宗派,你看佛經看了很多,大藏經全部看過了,什麼經你都讀,但是,你沒有這個定境,沒有這個定力,是得不到開悟。不管你是怎麼樣修那一個法門,凈土宗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接引,跟阿彌陀佛加被,但是他念佛念不到一個定境,念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境,這個境界沒有出來仍然不會接引。念一日到七日,或是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一直到七日,你心中不定下來,產生不了力,阿彌陀佛還是不能接引。所以,他最後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任何一個法門,一定要有「定」,沒有「定」決不能成就,所以「禪定」是一定要修。光光看書,光光行善,光光做好事,做善事,但是你沒有「定」,還是在六道之中輪迴。唯識,梵語摩恆剌多,漢譯曰唯,是簡別義。梵語毗若底,漢譯曰「識」,是了別義。《成唯識論》卷七說: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識」之一詞,包含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種色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法。八識是識的自體,五十一心所與識相應,十一種色法是識所變現,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六種無為是識的實性。這一切都不離識,總立識名。唯是遮遣愚夫所執識外實有色等,所以唯識並不否定依因待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象、色心諸法,但不離心而已。唯心,心是集起義。《法苑義林·唯識章》說:識者心也,由心集起采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為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無二。《二十論》云:心意識,了名之差別。經中多稱唯心,論中多稱唯識。識與心同是一體,只是從作用的不同,約通因果與唯在因的區別,建立識與心的異名。萬法唯識,所謂識指的是識別,認識,譬如我們是通過聽覺、嗅覺、視覺等去認識這個世界的。(38)何名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這一個名稱?參禪修定,這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法門;透過禪定功夫,以開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古以來就是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說到禪定,六祖大師慧能告訴我們:「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禪的名稱、種類很多,平時較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有以下數種:◆凡夫禪:一般凡夫為了鍛煉身體,為了澄心靜慮,每天打坐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叫凡夫禪。◆小乘禪:懷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脫生死,以此小乘心態參禪,叫做小乘禪。◆大乘禪:以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參禪,故能與佛道相應,此為大乘禪,聖欽大師就是禪凈雙修,屬大乘禪。◆如來禪:指佛地的禪定,即入於如來地,證得聖智法樂,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的廣大妙用者,稱如來禪。◆祖師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生活禪:六祖惠能大師主張,禪乃「識自本心,具自本性」,禪宗諸祖亦強調「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不離生活,這就是生活禪。◆鸚鵡禪:自己不懂禪法,也沒有真參實學,只是學會了幾句禪的術語,便如鸚鵡學人講話般到處炫耀,這是鸚鵡禪。◆三關禪:指禪宗將參禪證悟境界,分為三關,即: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老婆禪:在禪宗的公案里,有的老婆心切,叮嚀囑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帶水,不能幹凈利落,稱為老婆禪。◆文字禪:有的人參禪,不是從心地上用工夫,而是著書立說,透過文字三昧,從文字里慢慢體會禪的意境,是為文字禪。◆止觀禪:指繫心於所緣境,繼而運用正覺智觀察、思惟的止觀雙修禪法。◆野狐禪:一個禪者為了一句「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世,後於百丈禪師處得一法語「不昧因果」,因而脫離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沒有根據,說走了樣的名為野狐禪。◆棒喝禪:禪門提倡棒喝,一聲霹靂,破除黑暗無明,照見真性情。像「馬祖一喝,百丈耳聾三日」,像黃檗禪師和臨濟禪師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從棒喝里透露禪的消息,是為棒喝禪。◆一指禪:俱胝禪師遇信徒請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麼樣入佛?」無論甚麼問題,他只豎起一個手指來回答,這是一指禪。◆一味禪:世間百川流歸大海,同為鹹味;出世間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再多的問題,禪的一味就可以調和了。◆一字禪:比方說,你參一個「無」,語默動靜,行住坐卧,都是一個「無」。在行住坐卧之間,都不離一個「無」,這就是一字禪。◆看話禪: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專就一則古人的話頭,牢牢的看緊,歷久真實參究,以致於悟道的觀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是誰?」「狗子有佛性嗎?」這都是有名的話頭。◆默照禪: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以慧鑒照原本清的靈知心性。就是在沉默寂靜里觀照自己。◆南宗禪: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分為惠能、神秀兩支,惠能弘法於南方,舉揚「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頓悟禪法,是為南宗禪。◆北宗禪:與「南宗禪」相對稱。五祖圓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於長安、洛陽等北地,故稱北宗禪。其實,禪的種類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世間上的一切無一不是禪。花開了,是禪,花謝了,也是禪;世間上的生滅是禪,不生不滅也是禪。禪的種類講過,我們接著以十二種譬喻來說明禪像甚麼:◆禪如一張薄紙,搗破即空:薄薄的紙,搗破即空;禪不可說,一說即不中。◆禪如空手拳頭,手鬆即了:禪是甚麼?禪就是拳頭。你以為拳頭是禪嗎?手一松,沒有了。禪不可說,說出來的都不是禪。◆禪如空中雲霧,一掃即空:早晨的蒙蒙薄霧,籠罩虛空,經晨風一吹,一掃即空。◆禪如三冬冰凍,一熱即水:嚴寒的冬天,水結凍成冰,冰一遇熱,就溶化成水,不是冰。◆禪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夜晚的大地一片黑暗,太陽一出,剎時光亮。◆禪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真理不能明白,你用疑心參究,覺悟了,那個就是禪。◆禪如鏡上灰塵,抹凈即見:鏡子蒙上灰塵,拂拭乾凈,光就會顯現。◆禪如芭蕉中心,剝了即無:空心的芭蕉,剝到最後甚麼也沒有。◆禪如春天花朵,風吹即謝:春天的花朵,和風一吹,就會凋謝。◆禪如柴中火星,一撥即熄:木柴中的火星,只要輕輕一撥,火星即熄。◆禪如眾生妄想,一明即了:眾生無始劫來的無明,只要一悟,洞然明白。◆禪如無迷無悟,證者了知:迷悟是對待的,禪不是迷,也不是悟,禪是了知自性,你能夠了知自性,那就是禪。我們認識了禪的種類,也知禪像甚麼,現在繼續講禪的層次:◆外道禪:禪不是佛教專有,外道也有禪。外道禪由於沒有佛學素養,對於佛法的根本,所謂慈悲、持戒,並沒有實際的參修體驗,因此容易有貪心,例如貪執我很安樂,我很有境界,我感到很愉快等,成為一種執著。而且由於對佛學沒有很深的認識,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見、傲慢,這是外道禪的三種過患。◆聲聞禪:比外道禪的層次稍微高一點,聲聞的小乘禪中,也有過患,小乘羅漢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遠離世間,入山修道,閉關參禪。如此一來,聲聞禪也有了三種過患:第一、慈悲不夠。小乘羅漢不發大乘的菩提心,沒有深厚的度眾悲心。第二、獨善其身。小乘羅漢只顧自己,自度自了。所以,大乘佛法要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的精神;有了小乘禪的出世思想,沒有大乘的入世精神、事業,這也是一種過患。第三、斷除佛種。因為不發大乘心,沒有弘法度眾的發心,也沒有成佛、做菩薩的願心,只是自己在禪定中享受輕安自在。這是第二種禪的層次。◆菩薩禪:菩薩禪是追求聖法;菩薩發心普濟眾生,不但不捨棄一法,不捨棄一個眾生,乃至一隻昆蟲、螞蟻、蚊子等,他都常加慈悲愛護。這就是大乘禪。釋聖欽所修的就是菩薩禪,也稱大乘禪。所以,參禪的動機要正,發心要大;參禪的動機不正,容易有過患。因此,參禪的時候,禪的障礙必須去除。在經典里,將參禪的果報依其動機、正邪、大小,分為下列十類:◆為利養心而參禪──墮地獄。◆為邪見心而參禪──墮鬼神。◆為逃避眷屬而參禪──墮畜生。◆為了嫉妒別人,以勝負心參禪──墮修羅。◆為得世間智慧而參禪──墮外道。◆為了善心安樂而參禪──墮欲天。◆為得勢力而參禪──墮魔界。◆為了生天而參禪──墮色界、無色界。◆為斷老病死而參禪──墮二乘。◆為了悟道而參禪──生而為人。所以,真正發心參禪,應該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所謂「寸香能消斗金」、「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過去,曾經有一個信徒供養很多金錢給趙州禪師,請趙州禪師替他誦一卷《法華經》。趙州禪師下了禪床,繞了一圈,《法華經》誦好了。這並不是趙州禪師走了禪床一圈,就把七卷數萬言的《法華經》誦完,而是趙州禪師一念禪心的功德,足以迴向信徒有相的布施。所以,能夠一念歸於無念,一滴歸於大海,一心包容虛空,才是真正的禪定。(39)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天領取謀生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勞多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凡事想開些》摘選自趙朴初的《寬心謠》聖欽預測到,九宮山的發展將來會有一個更大的飛躍,宗教振興旅遊會成為一種趨勢,發展宗教,弘揚佛法,他當著自己的重任。他發願建起龐大的佛教建築群,建一座中國最大的高山佛教建築——無量壽禪寺。無量壽佛,即是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主佛,代表智慧,意思是光明無限,法力無限,壽命無限。聖欽要建起無量壽禪寺,是順應九宮發展的民族宗教政策,讓佛祖保佑地大物博的中國,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讓人民健康長壽,萬眾一心,民族團結,祖國統一。這是聖欽的一片心愿,他祈福九宮山的旅遊事業蓬勃發展,九宮山的宗教興旺發達。這是他的一片愛國愛教的情懷,是他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聖欽心中的藍圖已畫出了,他就決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聖飲常常教誨弟子說:佛教勸人慈悲為懷,我們宗教信仰中人就是要以樂善好施為己任,為弘揚佛教而奮鬥,我們的行動就是將無量壽禪寺建設好,推動九宮山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為了實現宏願,他堅持步行七年的長途之旅,雲遊四海,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風餐露宿,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渴了,就喝一缽清水;餓了,就吃一點山果。既是化緣之路,也是講經授學之路,還是治病救人的活佛,他講經兩千餘次,為三百多名老百姓治好了疾病,受到各地老百姓和信士弟子的敬仰。他的足跡遍及了港、澳、台,讓信士們深深感動,他們紛紛捐款,支持聖欽建設九宮山無量壽禪寺。七年多來,聖欽共籌措了5000餘萬元巨額香資,給建設無量壽禪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4年,無量壽禪寺奠基,建立於雲關古寺之上,在建設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善男信女義務做工。經過數年的艱苦施工,於2001年建成,整個建築佔地25畝,由露天大佛、長明燈碑亭、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彌陀宮、念佛堂、法堂、藏經閣、方丈室、客堂、齋堂、南北僧舍組成,規模浩大,結構宏偉,在全國寺院中不可多見,並被人們稱為中國高山第一大佛寺。2001年10月29日舉行了「九宮山無量壽禪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暨聖欽大和尚方丈升座慶典」活動,這天,中央、省、市宗教主管部門領導、佛教界高僧、知名居士、新聞記者數千人云集九宮,全國各地信徒近萬人慕名而來慶賀,咸寧市人大常委會民族宗教委員會在無量壽禪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暨聖欽法師方丈升座活動中,送來了「福佑鄂南,功德無量」的匾額,政協咸寧市委員會民族宗教委送來了「愛國愛教,服務社會」的銅匾,更引入矚目的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本煥大和尚親自為聖欽和尚主持「方丈」升座儀式。活動開展後,九宮山佛教香火日益興旺,善男信女和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無量壽禪寺的建成,是咸寧佛教界有史以來的一件大盛事,也是通山旅遊業的一件喜事。實踐證明,這麼多年來,無量壽禪寺的振興,對宣傳九宮山、提高九宮山的知名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促進通山宗教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九宮山近幾年的宗教旅遊,無量壽禪寺唱了主角。通山縣城有一座風光秀麗的風池山,屬省級森林公園,是縣城居民的休閑場所,山上有座翠屏寺,也是聖欽方丈募資200餘萬元修建的,規模為四重寶殿、兩邊寮房及齋堂,院後建有鎮山寶塔。殿內供奉的佛像全為香樟木雕。居士信徒時常到那裡旅遊觀光、朝山拜佛,香火也十分旺盛。無量壽禪寺第二期工程彌佗宮(萬佛殿)、念佛堂、無量壽亭等建築,現已建成完成。「九宮山無量壽禪寺整體落成暨佛像開光水陸普渡法會」在2007年10月24日隆重舉行,此活動由湖北省佛教協會主辦,咸寧市佛教協會協辦,由通山縣佛教協會、九宮山無量壽禪寺承辦。雄偉氣派的無量壽禪寺佇立九宮山中,聖欽方丈的心愿實現了,這是我佛如來的榮光,是聖欽方丈的光榮。聖欽方丈禮佛60餘載,既為弘揚九宮山的佛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通山的旅遊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無量壽禪寺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生活條件都了一個很大的飛躍,僧人的生活質量上去了,學習條件也提高了不少,儘管這樣,聖欽方丈還是嚴格要求自己,還是將自己當著苦行僧,崇佛修鍊是他永遠的主題,宗教信仰是他不變的情懷,念佛誦經是他每日必修的課題。對於芸芸眾生來說,他是功成名就了,但他認為自己仍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泱泱佛國里的一個普通的僧人。他還是像往常一樣生活簡樸,勤勞節儉,每天打坐念經,他從不短缺,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弟子也從不放鬆,常常教育弟子刻苦好學,要好好的學習宗教政策,弘揚佛法。他對黨無限忠誠,對邪教法輪功,他是狠狠的抨擊,大力維護佛教的尊嚴。在法輪功猖撅時期,他帶領弟子對法輪功進行大膽揭批,指出李洪志之流是反人類、反科學的本質。他率領弟子深入民間現身說法,用生動的教材教育群眾,以佛教精義告誡人們要慈悲為懷,珍惜生命。他的言行深深感動了人們。方丈的慈悲為懷,將自己所學的氣功知識好不吝惜地傳授,還常常體現在關心群眾的疾苦。有一農戶遭遇了火災,聖欽聞訊後,立即組織寺院僧人奔赴到農家開展了「我佛慈悲,賑災扶貧」活動,使該農戶和村裡人深受感動。在2007年避暑節期間,無量壽禪寺舉行了規模龐大的放生活動。無論是在佛教界,還是在民間,聖欽方丈已經享有較高的聲譽。他先後被推舉為通山縣政協常委、縣佛教協會會長,咸寧市政協委員,市佛教協會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2001年無量壽禪寺被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2006年,被通山縣佛教協會評為「五好寺廟」。2007年元月,被湖北省佛教協會評為「湖北省五好佛教寺院」。同時,聖欽方丈也被載入《中國名人志》史冊,在鄂南,載入該書的佛門中人,唯獨他一人,在華中地區也為數不多。無論是遠望還是近觀,人們都會好好欣賞無量壽禪寺別一樣的雄姿,宗教的魅力吸引了許多善男信女,都來朝拜九天仙山九宮山無量壽禪寺的佛祖,都來拜訪令人尊敬的聖欽,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不知激勵了多少創業者和修持者。無量壽禪寺的晨鐘暮鼓所發出的聲音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心境。有道是法雨流膏,在佛像面前跪拜念經的百千名僧侶手捻佛珠,喃喃有聲,觀者的心緊緊與他們聯繫在一起,每根血管都澎湃著紅塵的潮音。我們總是想起聖欽,想起他那種深山枯坐、古林冥思、菩提長悟的境界,心中總有一種崇敬之情。佛,肯定有無窮的引力,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終生為它皈依,青燈黃卷的生涯在凡夫俗子看來是犧牲是苦渡,而在皈依者看來是極度的榮光。聖欽,他的名字永遠與無量壽禪寺連在一起,永遠與九宮山連在一起,他的俗家弟子和信徒遍及全國各省市。風懷澄淡,月明星稀,霧靄縈繞叢林,九宮山佛道宮殿罄響鐘鳴,虔誠的信徒們誠心跪拜頌經,全然不知紅塵的湖海有漁火點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喟在他們看來是過耳風是順檐雨,只不過是一種淺薄的永恆,紅塵的風風雨雨明爭暗鬥在他們看來是一群小孩在院子里嬉戲,他們鍾情平淡的宗教,鍾情九宮山,鍾情敲魚托缽,吃素頌經的清淡日子,他們的真理在心海里亘古不變! 恭喜您:獲得1次免費診股機會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一代傳奇謝幕 | 她的美,放在現在也是絕世
※台影視大亨楊登魁病逝 揭秘黑幫傳奇生涯(圖)
※星雲大師的傳奇人生
※楚漢傳奇:大漢盛世之呂氏家族
※殼股傳奇「華匯系」:曾幫助恆大掃貨萬科
TAG: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