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 「萬世巨星」施特勞斯家族成功的秘密

  • 橄欖古典音樂「深閱讀」 請關注每周六頭條

  • 文:楊寧。 音樂、配圖來自網路;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文節選自《橄欖古典音樂》雜誌2016年3月創刊號,全文請查看雜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專題

    每到新年伊始,有關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歷史和俗雅之爭,總會輪迴般地反覆出現。另外,舞曲如此流行,創作者趨之若鶩,但為什麼只有施特勞斯家族成了萬世巨星?

    維也納圓舞曲的幾位代表作曲家

    圓舞(即華爾茲)脫胎於德國鄉間自16世紀就流行的室外旋轉舞。因為一轉起來就會裙裾飛揚,這類舞頗被貴族和教會側目。圓舞興起於城市,起初流行於多瑙河沿岸的酒館和客棧,後來風靡於室內舞場。城市居民的行為規範比貴族鬆弛,生活條件優於鄉間,所需要的舞蹈也有別於此二者,具體表現就是變本加厲的「危害性」。

    它是各種旋轉舞中最快的。一快起來,雙方就不得不抓得更緊,舞步也由踏步改成滑步,令女舞者身姿更為搖曳動人。維也納的第一家舞廳「月光舞廳」早期常有妓女攬客,也常被警察查封。

    ▼ 2017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場影片:《維也納的韻律》,由羅伯特·諾伊穆勒(Robert Neumüller)執導,介紹維也納世界聞名的華爾茲

    維也納歌劇院的開場華爾茲 1970年代

    但圓舞是19世紀維也納人的全民娛樂,不分階層和受教育程度。真正讓它一炮走紅的也不是民間,而是「宮裡頭」的維也納會議。各國政要在與會期間頻繁造訪舞廳,以至傳出一句話:「會議一事無成,它跳舞去了(le Congrès ne marche pas, il danse)。」當時是1815年,老約翰·施特勞斯才11歲,而他的父親就是維也納老城隔壁利奧波德城邊多瑙河中多瑙島上一家客棧的老闆。

    34年後,老約翰去世。他已經成了全世界最流行的音樂家。《東德郵報》的訃文說:「他的圓舞曲讓美洲人發狂,在中國的牆內迴響,在非洲的營地里得意洋洋……」這段話也許有些誇張,但他的大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卻實實在在地實現了這一點:《藍色多瑙河》的樂譜在他生前賣到了南半球。

    《藍色多瑙河》樂譜封面

    舞曲如此流行,創作者趨之若鶩,但為什麼只有施特勞斯家族成了萬世巨星?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只有施特勞斯充分利用了它所具有的可能性。科技發展是一切的動力。月光舞廳在1806年用上了鑲木地板,從而讓圓舞變得更順滑、更撩人。工業革命帶來商業發展,資產階級興起,城市人口急劇擴張。新的生活方式和景觀孕育了新的城市文化,既有地方特色又可以跨地域共享。鐵路的迅猛發展已經讓城市居民嘗到了國際化生活的滋味。就像現在,飛幾個小時去任何一個「國際大都市」,我們都會既感到新奇,又能很快適應。一種新的大眾音樂就此誕生:和此前流行於鄉村、「屬於人民,由人民自產自用」的民間歌舞不同,它是為城市娛樂消費而生的。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

    從老約翰開始,施特勞斯家族所經營的就是娛樂業,而不只是音樂。他們懂得緊隨社會熱點。1837年,維也納第一條鐵路建成,老約翰就寫下圓舞曲《鐵路的快樂》(作品89)。40年代,電磁學興起,人們用「通了電一樣」來表達「興奮刺激」的意思,小約翰隨後寫下《電磁波爾卡》(作品110)。維也納從1857年開始擴建,拆除舊城牆,興建環城大道,並沿路修建彰顯哈布斯堡帝國之繁榮昌盛的建築;工程未完,小約翰就寫下《拆建工人波爾卡》(作品269)。此外還有為新的震動療法寫的《震動圓舞曲》(作品204)、為新型發動機寫的《加速圓舞曲》(作品234)、為電報寫的兩首圓舞曲(作品195和318)。今天,我們有了譚盾的《Youtube交響曲》,可再有人寫《3D列印》和《虛擬現實》?

    施特勞斯家族在舞台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他們一方面知道利用舞台魅力,把自己包裝成「萬人迷」;另一方面深諳聲色刺激的威力,極講究布景、燈光,甚至動用焰火。

    他們打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建起自己的樂團並開創巡演模式。同時,企業家逐漸取代貴族,成了新的贊助來源。為企業家舞會和行業協會創作是家常便飯,委約的由頭千奇百怪。比如,弗朗茨·韋爾特海姆為了慶祝他工廠生產出第兩萬個防火保險箱,請約瑟夫·施特勞斯寫一首曲子,約瑟夫直接用廣告語「防火的!」做標題,還加進了打鐵聲,效果絕佳,讓韋爾特海姆和他的事業流芳百世。1846至1855年,維也納經濟不振,小約翰遠走俄國,長駐巴甫洛夫斯克,以此度過難關。邀請他去的是一家在巴甫洛夫斯克建有避暑度假區的鐵路公司,演出就是廣告。

    年輕的小約翰·施特勞斯

    但真正的廣泛傳播靠的不是親自上陣,而是鋼琴和樂譜的工業化量產。鋼琴成為中產人家的必備傢具,彈琴和歌唱成為中產小姐的必備技能,樂譜又售價低廉,人們在演出現場被迷得神魂顛倒後買份樂譜回家彈奏自娛,就和你我在音樂會後找來唱片回味一樣。

    就這樣,在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家族產業——「圓舞曲帝國」一度僱傭了超過200名員工。

    1970年代 開場圓舞曲

    但就像後來Tin Pan Alley的樂譜商和再後來的唱片公司在強勢營銷的同時如饑似渴地挖掘優秀的新人新歌,施特勞斯的作品若無過人之處,光靠熱點營銷和造星運動,也不至於流行至今。在他們的競爭者中,約瑟夫·蘭納和卡爾·米夏埃爾·齊勒(Carl Michael Ziehrer,1843-1922)曾紅極一時,但如今幾乎銷聲匿跡,差距又在哪裡?

    同時代人描述老約翰·施特勞斯時,必提他那熱辣到近乎異域的舞颱風格。後來擔任市民劇院院長的海因里希·勞伯把他形容成非洲人,描述道:「當他的圓舞曲掀起沙漠風暴時,他的四肢彷彿身不由己;琴弓隨手臂起舞,節奏驅動著他的雙腳。」和這種風格相配的音樂也熱辣而煽動。時人認為蘭納的音樂和施特勞斯相比就要溫柔秀氣得多,甚至把他倆比作「音樂維也納」的陰陽兩面。

    施特勞斯辣在哪裡?德瑞克·B·斯各特(Derek B. Scott)總結出幾大特點,涵蓋了作曲的所有維度。稍加分析便知,其目的全是加強效果,而且幾乎都預示了後來流行音樂的寫法:

    一、樂感

    沒有記在譜面上的「搖擺」感(schwung)。

    ——維也納圓舞曲的節奏不是標準的三拍子,無法記譜。其神韻其實很難把握,這點和爵士樂的「搖擺」相似。

    二、節奏

    如節奏動機、錯位節奏、切分節奏、意外的轉折和重音等。

    古典時期的音樂大多節奏(下層)簡單而旋律(上層)複雜,但20世紀音樂中,很多新效果是在下層做文章。漢斯立克曾因節奏是「唯一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音樂元素」而認為它太低級,那是因為他沒聽過節奏極度複雜的非洲音樂和現代音樂。

    三、旋律

    上行大跳和逆置附點節奏(scotch snap)、短倚音(acciaccatura)的結合。

    ——旋律和節奏兩方面讓人「一驚一乍」的利器疊用,效果加倍。

    四、和聲

    懸置、不解決的大六度和大七度音。

    ——斯各特認為這是革命性的一點,不符合當時通行的音樂語法,但在後來的流行音樂中很普遍。

    五、配器

    如多用斷奏,強調短音型,通過頻繁變化同音合奏樂器帶來色彩變化,用打擊樂強調舞蹈節奏,用小號來額外強調旋律,不同力度上的織體對比等。

    ——這幾點和溫潤圓融的傳統管弦樂法幾乎完全背道而馳,無一不是給音樂「加辣」的法寶,其中有一些完全不入方家法眼,被指為「低俗」。

    1973年 維也納舞會

    正因為這些特點,嚴肅音樂界(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對施特勞斯家族冷眼相待。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當時的觀眾卻如痴如醉,恨不得拆了音樂廳的座椅起來嗨。

    今天的觀眾久經沙場,感官飽受刺激,聽施特勞斯的音樂時已不再有這樣的衝動。但就像經典相聲,即便好多噱頭已經耳熟能詳,大家還是願意裝作一無所知,被一次次地逗樂。

    維也納Stadpark公園的華爾茲,1986年

    古典音樂全媒體

    《橄欖古典音樂》

    推薦閱讀:

    你成為銷售巨星的10個方法
    武打巨星 誰排第一
    巨星升起:誰是最牛「拳二代「?
    國際武打巨星功夫排行:成龍未進前10(19)
    張衛平作為70年代的巨星,為什麼那麼偏愛科比?

    TAG:成功 | 家族 | 秘密 | 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