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大全2
06-27
奇特婚俗奇特婚俗之鬧洞房解衣扣(錫伯族)錫伯族的婚禮以熱鬧著稱。新娘到男方後,先舉行拜天地的儀式,然後進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為其梳頭。錫伯族的姑娘梳一根辮子,正背中間垂下。做新娘要將一 條辮子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晚間鬧新房時,鄰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並拿出一根羊骨頭讓新郎新娘去搶。鬧洞房要到深夜才結束,離去之前,青年們要將新婚 夫婦衣服的扣子解開,如果新郎害羞,不讓解衣扣,大家便會大聲喊:「這是老人們的囑託!」鬧洞房者將兩人外衣的扣子都解開然後才會去。奇特婚俗之舅舅試新郎(門巴族)門巴族舉行婚禮當天,新娘裝扮一新,由兄弟姐妹和姑舅等親戚簇擁著前往男家。新郎一方早已請媒人帶著幾個機靈的人去路上等候迎親,他們拿著幾竹筒酒,請新娘 中途喝三次。竹筒邊抹上酥油,象徵吉利。新娘一行進村,新郎父母馬上請他們進屋坐下,擺上酒菜款待客人。酒菜必須先放在新娘舅舅面前,因為他是最尊貴的客 人。這時,新娘的舅舅看著擺好的酒菜卻不吃,故意挑毛病,什麼酒釀得不好、肉切得不勻、你們這是看不起我等等,每說一句,就用手猛擊桌子,假裝生氣的樣 子。新郎家就得向他道歉,重新布置酒菜,直到舅舅滿意了,大家才開懷痛飲。其實,這是舅舅戲劇性的挑剔,為的是考驗男方和新郎的誠意。席間新娘輪流給大家 敬酒,大家還有請新郎新娘對飲,比比誰喝得快。據說,誰喝得快,誰將來在小家庭中的權力就大。酒席中,大家還盡情歌舞,祝願新人幸福滿。奇特婚俗之一年只有兩天可以結婚的占里人在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的從江縣,有一個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隱身於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間,距從江縣城僅20公里,土地面積大約為15.97平方公里。占里人作為侗族的部落之一,他們的婚姻也像其他侗寨一樣採取對歌、「行歌坐月」和跳蘆笙舞的方式來實現。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占里人的婚姻卻只是在本寨 內部進行。也就是郎不外娶,女不外嫁式的「寨內兜外」式的內部婚姻:即同兜不能結婚,即使結婚,也必須三代以上,且絕對禁止姨表婚、姑表婚。(「兜」,侗語,指的是按照血緣的親疏遠近結合而成的族內通婚集團組織)不但如此,占里人還提倡晚婚晚育。男子一般最大為26歲,最小為20歲;女子最大為27歲,最小為19歲。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普遍都認為結婚太晚是 因為找不著女人而誤了婚齡,認為是一種抬不起頭的事情。而占里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誰結婚越晚,倒反而成了一種榮耀,也就因此而成了被仰慕的對象。男女雙方結婚後,女的並不急於「落居夫家」。平時只在農忙季節或是夫家遇上大的事情需要媳婦幫忙的時候,女方才在夫家作短暫的停留。只有到了女的懷了孕 或年紀已大時,才完全在夫家定居下來。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他們認為結婚和生育完全是一種因果關係,結婚也就意味著要生育。而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晚育對於婦女的身心和孩子的健康皆是有益的。一年內只有兩天能結婚 .占里人結婚的時間是統一規定的,即就是只能在農曆2月16日和12月26日這兩個日子裡,其他時間都不允許結婚。這在其他地區和民族裡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夫妻雙方均不能離婚奇特婚俗之童養媳童養媳是中國頗有特色的一種傳統婚俗。它是指有兒子的家庭,抱養人家的童女為養女,等到兒子與養女達到結婚年齡,使他們完婚成親,俗稱圓房。由於這種媳婦來 時年少,需要長大成人後才可成親,所以又叫待年媳。當然,還有叫等郎媳的,乃是男方還沒有在娘胎里醞釀,父母就為其領養媳婦的,其功能約相當中國人給女孩子起名招弟,一切盡在不言中。童養風俗在我國古已有之,《三國志》載:「該詛國女,至10歲,婚家即迎之長養為媳。」 宋代之後,這一風俗便開始盛行。盛行的原因,還在於它的經濟性。貧家生女,養不起,即送小康人家,少不得,還能換得幾斗米穀。而男方呢,並不是憑空做好 事,而是不願掏太多的聘禮,或者說,掏不起聘禮,市場就這樣形成了。儘管男方撫養兒媳需要開支,但日常花費不成問題,用不著一下子拿出那麼多的聘禮與聘 金,相當於在銀行存錢,化整為零,零存整取,再說了,男方家可能還要沾點便宜,因為童養媳在夫家,要參加繁重的勞動,既是童工,又是義工,家務活都包給她了,甚至得抱養自己的丈夫和有些夫家,貪圖女方的勞動力,常常抱過大的媳婦兒,所以,民間有「十八歲大姐九歲郎,晚上睡覺抱上床,不是公婆還雙在,你做 來我做娘」的「小女婿」歌謠。還有更差勁的:「十八歲大姐周歲郎,高矮個子一般長,白天喂吃又喂喝,晚上幫他脫衣裳,來尿糊屎我侍候,說是老婆象他娘 」。如果說倒插門女婿的日子不好過,那童養媳更苦了。鄭板橋詩云:小婦年十二,辭家事翁姑。姑令雜作苦,持刀入中廚。析薪縴手破,執熱十指枯。姑曰幼不教,長大誰管拘。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撻具。五日無完衣,十日無完膚。吞聲向暗壁,啾唧微嘆吁。豈無父母來,洗淚飾歡娛。一言及姑惡,生命無須輿。奇特婚俗之接親攔轎(客家風俗)接親是客家人的一件大事,很講究。一要選黃道吉日,二要選時辰,三要講禮節,一切都要大吉大利、喜上加喜。特別忌悔的是接親――出嫁的時間不能太晚,太晚了 會被人罵成「夜轎子抬「。不僅如此,如果同村一天中有兩家娶親,就要爭祠堂,據說,先到祠堂拜堂,運氣好。因此,男女雙方一大早甚至半夜裡就起來做準備, 以免被人罵出親時女方家也不會在講禮品數額時拗住不放,會很通情達理地放行,以免落在別人後面進祠堂拜堂。客家人接親很有趣,不僅有嗩吶、花轎、抬嫁妝的籠箱,並且有一對七、八歲的童男打旗翠。旗翠是兩根長而細的苗竹子,尾上留下一些枝葉,竹子的頂端紮上一紅綢帶,將兩根竹 子系在一起。客家人對此還留下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旗翠打得高,米餜盡你挑;旗翠打得矮,米餜盡你傣(吃之意)。」大人們經常會戲笑打旗翠的小孩,小孩 也不懂大人們的意思,只是傻笑。這一風俗在別的民系中很少見。一路上吹著嗩吶,打著旗翠,抬著花轎,扛著嫁妝,放站爆竹,人不見,聲先到,好不熱鬧。接親要請禮賓,禮賓代表新郎處理一切事務,實際上是與女家專門對各種禮金講價錢的人。價錢講好了,自 然也就出嫁了。禮金主要是因出嫁需付的金,如「巴禮」,即把新娘背上轎的禮金,這個禮金最貴,其餘以此類推。還有為新娘穿嫁衣裳,穿靶子等等都要禮金。新 娘的嫁妝,每託運一件東西都要給禮錢。特講究的是「子孫桶」,即小便用的木盆,這一嫁妝一定要女家置成,並要男孩子搬這個木盆。客家人接親時有撞壞轎的習俗。花轎快到女家時,女家的在春們人唆使孩子們,選擇一個路窄的地方,用板凳將路攔住不讓花轎過。這時,男方負責禮金的禮賓會所早已準備好的小紅包,紅包的錢很少,一般每個紅包二分、五分、一角硬幣不等,撒在地上,讓孩子們去搶,趁孩子們搶錢時,花轎就越過障礙。有經驗的,機靈的孩子會商量好,一些人搶紅包,另一些人仍攔住花轎不放,接親的人便一次次地撒小紅包。到一定時候,花轎仍過不去,大人們覺得差不多了,便會出來干預,於是花轎順利通過。當花轎放在庭院中央時,被嫁的女子正在哭嫁,而且是哭到了高潮,之後,便要人背她上轎。男方要給背新娘上轎的人紅包,就是所謂的「巴背禮」。背新娘子上轎是很講究的,或由沒結婚的哥哥或弟弟背,或由叔伯背,或由遠房的堂叔伯甚至讓被人瞧不起的男人背。被嫁的女子及女家都以未結婚的哥哥弟弟背為熒光,這是最高的檔次。 新娘從娘家出嫁到婆家,腳不能落地,據說落了地就會被人講是跟腳婆,名聲不好聽。即使到了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簸箕墊在地上,使新娘雙腳不沾地。奇特婚俗之典妻婚也叫租妻,歷史上廣泛流行於浙江、福建、甘肅、遼寧和山西。遼寧叫搭夥,甘肅曰僦妻,在山西被稱作掛帳,百姓也有叫「拉邊套」的 就是丈夫把妻子出租給需要老婆的人。時間長的叫做典妻,時間短的稱租妻。《全國風俗大觀》記述:「貧苦之家蓄妻不得溫飽,可以租之於人,共訂合同,半載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需索,以定時期之長短。期滿則退回而已。」 租妻習俗在宋元時代就已流行,沿至明清.典妻規矩,有以下幾種:1) 典妻雙方當事人,被典之妻原主和典主,必須得訂立典婚書,雙方簽字畫押生效。一式兩份,原夫和典夫各一份,內容包括典妻原因、期限、典價、子女撫養、歸屬等。2) 典妻同樣需媒人做證,媒人名字也必須媒人簽在典婚書上,以備日後查詢。3) 典妻所生子女跟從典夫之姓,歸典夫家所有,典子擁有典夫的財產繼承權,亦可列入典夫家譜。4) 典妻的婚禮多在夜間舉行,擺宴請客,洞房禮俗一如其它,但並不張挂彩燈。5) 在夫妻關係與母子關係方面,典妻婚與其它類型的婚姻形式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徵,它的臨時性決定了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特殊的夫妻關係,典妻一般 住典夫家中,但也可以住原夫家,每個月到典夫家同居若干天,同居時原夫要迴避,不能象親戚那樣,去典夫家串門嘮磕什麼的。其次,典妻的主要功能是生子,原則是留子不留娘,子只能承認典夫之妻為娘,浙江某些地區,典子稱自己的生母為嬸嬸。有鑒於此,典妻又稱租肚皮。第三,典妻乃是以人為物,論價典租。租金的多寡,自然要根據物品的質量、市場的行情來定高低,如此,女人的年齡、容貌、生育能力及租時的長 短,都是定價時要參考的。典妻是窮人與混日子的最後策略,典主一方需要生息子嗣,卻無力更娶,典妻一方,為生計所迫,要動用最後的資 源。既然是經濟買賣,那麼就可能有糾紛,甚至比普通買賣還要麻煩,《元典章》載:其妻既入典雇之家,公然得為夫婦或婢妾,往往又有所出,三年五年期滿之 日,雖曰歸還本主,或典主貪愛婦之姿色,再舍錢財,或婦人貪慕主之豐足,棄嫌夫主,久則相戀,其勢不得不然也。輕則添財起典,甚則偕以,或有情不能相 合,因而殺傷任命者有之。典妻容易出麻煩,再者,「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儒家正統思想也容不得大家如此的大做買賣,所以,朝廷與法律 嚴禁租妻,如《明律·戶婚·婚姻》規定:凡將妻妾受財典雇於人為妻妾,杖八十。但是人倫與法律,在經濟面前,其抵抗力是值得懷疑的。一句話,你禁你的,我 典我的,民間百姓樂此不彼。近代,浙江地區仍流行這個。中國「左聯」作家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就是以初年浙東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典妻悲劇故 事:主人公是一個善良、溫厚的婦人,貧病交加的丈夫為了還債和活命,把她「出典」給一個家道殷實的老秀才,替人家生孩子,她拋下幼小的兒子春寶,來到秀才 家。在秀才家生活了3年,終於完成任務-生下一子秋寶。待回到自己的家,丈夫快要病死了,孩子也不認娘了。典妻,有點象窮人與不太富的人 之間做的一種偷稅漏稅的買賣:第一,典主之妻不會生育,或者說沒有生育男丁,按當時的社會主旋律,她得主動為夫納妾。是典一個替自己生子還是弄來一個小妾 與自己分庭抗禮呢?事關自己切身利益,典主之妻當然願意選擇前者-給丈夫弄個臨時妾,或者叫鐘點妾。第二,典主也樂意,如果能娶回家二個三個的,當然更 好。只是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家中無妻,或者說有個悍妻,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臨時把別人的老婆租用一下了。第三,典妻之原主也樂意,充分利用自己手中僅 有的國土資源,以能賺一塊是一塊的精神奔赴小康之路,也算是取財有道吧。唯有這被典的女人,約等於球,被人踢來踢去,身體與心理都找不著應有位置,該是凄惶!奇特婚俗之壯族古老的拋繡球"入贅"婚俗繡球傳真情廣西壯鄉,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戀愛,至今還盛行一種拋繡球活動,壯語叫"飛沱"。這種互拋繡球擇偶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在歌場上,壯族小伙與姑娘們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對唱一陣山歌,拉開適當距離。姑娘們便將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繡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小夥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拋來的繡球的飄帶,又拋回給對方的姑娘。如果小夥子認為合意,就會在繡球上繫上贈物,拋給自己傾心的姑娘。贈物越多,表示小夥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一對青年男女,通過多次歌場對歌,相互認識,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終身。這樣通過對歌拋繡球擇定的對象,不用媒妁,也無需重禮,使壯族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更回富有詩情畫意。男出嫁女招郎廣西壯族地區還保存一種古老的"入贅"風俗。特別是邊遠山區的縣,如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東蘭、鳳山、巴馬等縣更為盛行。 自願"入贅"的男青年,常常是家裡兄弟過多,或對家庭所在的地區覺得不理想,有離開家鄉的願望。於是他們便千方百計走出家門,到處打聽招婿之親。當相好對象,覺得滿意,便大膽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親,經雙方同意,便可"入贅"。而女青年,則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裡供養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後遠,尋找稱心如意的"上門郎"。但他們找尋對象的方式,就沒有 男子那樣直爽,常常在農忙時節,走村幫工送殷勤,晚上對唱山歌。通過勞動和交往,觀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現。一旦看中某個男子,便千方百計找尋機會聊天說情。 一經男方同意,一年半載之後,則招之"入贅"。另一種是一些只有女子,沒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門。凡"入贅"的男青年,按慣例結婚時不收禮物,不備"嫁"妝,結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準備。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舉行婚 禮,不擺宴席。但女方的婚禮卻很隆重,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要前來祝賀,必須殺雞宰鴨,設宴招待。當晚,家中還大放燈燭,請族中元老圍桌商議,按本族姓氏和 同輩男子的排行,給女婿改姓換名,女兒排為老幾,女婿也排為老幾;日後視為家中之子,同輩和他稱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紀大於兄長,兄長也只能稱之為弟。絕對 禁忌"姐夫" "妹夫"之稱。以後,子女一律隨母姓。"入贅"的男子,不論在家庭中或在社會上,都受人們的敬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眾可以推選他為村寨幹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 後如妻子過早去世,其本人有家產的繼承權,並且家人必須給他另娶媳婦。壯族的這種風俗,雖然源流遠古,但它卻打破了"重男輕女"的惡習。凡在盛行"入贅" 的地方,人們不論生男育女,都能視為傳宗接代的繼承者和養老的可靠人。奇特婚俗之 先「嫁」後「娶」的婚俗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 婚姻過程是,經媒人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女方家長若允諾,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禮,稱為"庫拉克綏雲切",即給新娘從頭到腳的整套服裝。下過聘禮,即算訂婚。按塔塔爾人的傳統習慣,婚禮在新娘家舉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製作的全部服裝、炊具、陳設和婚禮時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給新娘父母的禮物(稱"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過去了。"出嫁"的儀式也頗為有趣。這天,新郎在伴郎及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馬車,青年人拉手風琴,興緻勃勃地唱起塔塔爾流行歌曲"幾爾",一路上歌聲、琴聲、口哨聲、吶喊助興聲連天,浩浩蕩蕩地前往女家成親。 當夕陽西下,新郎和伴郎們一行人等來到新娘家。這時先要繞著院落轉一圈,然後才到門前。而此刻女家大門都緊閉著,新郎要獻禮物才能進去。以後,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奇特婚俗之交換婚它是中國歷史上很典型的一種婚姻形式。它是指兩個不同姓的家族通過協議,互換異性子女互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須以一女嫁到對方家作為交換條件。中國古代,從上到下,交換婚廣為流行。比如西周時姬、姜兩姓世代為婚。漢武帝娶衛青之姐衛子夫為皇后,衛青則娶武帝姐平陽公主為妻,漢梁荒王劉嘉娶任寶姐妹,而任寶則以劉嘉之妹劉園子為妻。當然,貴族之間的這種交換,其初衷乃是出於目的,擴大資源,按現在的說法是:資源共享,強強聯合。而窮人也不傻,自然學會了這一手,並且成為交換婚的主要消費群體,其特點是:弱弱聯合,互通有無,降低成本,節源開流。由於窮人在歷史演義里的沉默,所以找不到窮人交換婚的史料。但是在文藝作品裡,我們見到的太多了,甚至我國某些農村地區,目前仍有交換婚存在。奇特婚俗之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見那牙痕如見人。」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 (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 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環、 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奇特婚俗之沒雞蛋不成婚在湘楚大地的農村,有的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古老而有趣的風俗,即整個婚事都離不開雞蛋,真可謂是無蛋不成婚。 在湘東地區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湯湯的素油麵條,則表示女方對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給媒人吃的是雞蛋挂面,則證明這門親事有談的希望。當地鄉民把這蛋叫做「說親蛋」。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說親蛋」,男方又得請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當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時,則說明女方經過調查了解,家人協商決定對這門親事持冷淡疑慮 態度;倘若女方給媒人吃的面里有四個雞蛋,則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樣,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門風」(相親)時,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個 以示敬重。訂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兩個同族的親屬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樣每人每碗四個雞蛋。 婚禮這天,雞蛋更成了待客必備之物。這天清早,男方家選定去女方家接親的親屬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啟程,寓意興旺發達,常來常往。新娘子接來後,女方送親的人員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雞蛋,個數逢雙,要麼兩個,要麼四個;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雞蛋加雞腿,預祝新婚夫婦美滿幸福。婚後次日清晨,新婚夫婦洗漱完畢,新郎倌的母親便將昨夜早就準備好的一隻党參清蒸雞端進新房,由新娘新郎關緊房門慢慢吃掉。雞中有兩個熟蛋,每人先各吃一個 蛋,後吃雞腿,再吃雞,示意兩顆心心心相印,永不分離。這隻雞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繼續吃,直到吃完為止,才能從此白頭偕老。但在湘中邵陽地區的一些鄉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親,女方同意與否,來者是客,女方都會用雞蛋來款待相親客:如女方不同意,則只煮一個雞蛋給男方人吃,即「一廂情願」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則打蛋湯〈煮荷包蛋〉而且是兩隻,寓意「好事成雙」。 定親前夕,親戚朋友要向男女雙方送雞蛋,祝賀他們好事圓滿成功。結婚當中,男女方要在雞蛋上貼紅喜字,稱為「狀元」(壯、圓),並配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請新婚夫婦吃,寓意「早生貴子狀元郎」。 姑娘出嫁時,娘家除準備其他嫁狀外,還要準備一對大鵝蛋,因為「鵝」與「和」諧音,預示婚後夫妻和睦美滿。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預祝早生貴子。奇特婚俗之沒雞蛋不成婚在湘楚大地的農村,有的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古老而有趣的風俗,即整個婚事都離不開雞蛋,真可謂是無蛋不成婚。 在湘東地區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湯湯的素油麵條,則表示女方對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給媒人吃的是雞蛋挂面,則證明這門親事有談的希望。當地鄉民把這蛋叫做「說親蛋」。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說親蛋」,男方又得請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當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時,則說明女方經過調查了解,家人協商決定對這門親事持冷淡疑慮 態度;倘若女方給媒人吃的面里有四個雞蛋,則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樣,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門風」(相親)時,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個 以示敬重。訂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兩個同族的親屬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樣每人每碗四個雞蛋。 婚禮這天,雞蛋更成了待客必備之物。這天清早,男方家選定去女方家接親的親屬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啟程,寓意興旺發達,常來常往。新娘子接來後,女方送親的人員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雞蛋,個數逢雙,要麼兩個,要麼四個;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雞蛋加雞腿,預祝新婚夫婦美滿幸福。婚後次日清晨,新婚夫婦洗漱完畢,新郎倌的母親便將昨夜早就準備好的一隻党參清蒸雞端進新房,由新娘新郎關緊房門慢慢吃掉。雞中有兩個熟蛋,每人先各吃一個 蛋,後吃雞腿,再吃雞,示意兩顆心心心相印,永不分離。這隻雞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繼續吃,直到吃完為止,才能從此白頭偕老。但在湘中邵陽地區的一些鄉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親,女方同意與否,來者是客,女方都會用雞蛋來款待相親客:如女方不同意,則只煮一個雞蛋給男方人吃,即「一廂情願」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則打蛋湯〈煮荷包蛋〉而且是兩隻,寓意「好事成雙」。 定親前夕,親戚朋友要向男女雙方送雞蛋,祝賀他們好事圓滿成功。結婚當中,男女方要在雞蛋上貼紅喜字,稱為「狀元」(壯、圓),並配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請新婚夫婦吃,寓意「早生貴子狀元郎」。 姑娘出嫁時,娘家除準備其他嫁狀外,還要準備一對大鵝蛋,因為「鵝」與「和」諧音,預示婚後夫妻和睦美滿。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預祝早生貴子。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雲南楚雄彝族山區的青年,談戀愛有規定的場所即姑娘房。姑娘長到十六、七歲時,就要離開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幹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織麻紡線,挑花綉朵。有小夥子來相會時,陪坐談天。楚雄彝族認為在家中談情說愛是不禮貌的,必須在姑娘房進行。姑娘房也是相親的場所。姑娘趕歌會去了,母親必須煮好招待未來女婿的飯菜。青年們在歌會上互相認識後,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來提親,若是男方在短期內沒有動靜,那就算吹了。男方提親,女方可以拒絕。無論哪方不願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會上再另作選擇。 按照風俗,適齡女青年參加跳歌會必須領一個小夥子回家,才算有本事。同樣,男青年參加歌會也以被姑娘約走為榮。倘若一個人去,一個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時,都有著不同的方式,雲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動有趣,與眾不同。 如果男青年愛上了某個姑娘,便請媒人去姑娘家提親。媒人先獨自一人來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詳細介紹,然後告辭而去。第二天,媒人帶著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過水酒後,媒人便以試探的口氣對姑娘的父母說: 「 聽說你家的谷種很好,我們想討回去種! 」 姑娘的父母若是滿意這個男青年,就謙遜他說: 「 我家谷種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們的意? 」 這時洗耳恭聽的男青年,立即高興地回答: 「 我們家土地肥沃,谷種撒下會長好的。 」 這樣,對於局外人來說,他們好似在 「 說東道西 」 ,實際上親事已定。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們便會推辭: 「 我家谷種不好,你到別家去討吧! 」 或者直截了當他說: 「 我們家的谷種還嫩,不合你們那裡的氣候! 」 這樣的拒絕,語言委婉,彬彬有禮,不傷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過得多。奇特婚俗之浙江疍民拋新娘烏龍山下,新安江畔的海城,是一個 " 江如青羅帶,山似碧玉簪 " 的迷人的古城。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住著九姓漁戶,這九姓漁戶的婚嫁風俗,可謂天下一奇。 九姓漁戶,是指陳、錢、林、袁、孫、葉、許、李、何九家。據說,元末明初,他們的祖先原都是陳友諒的部將,由於戰敗,被明太祖朱元璋貶為 " 漁戶賤民 " ,規定只准以船為家,不得在岸上落戶,也不得與岸上人通婚。甚至到岸上買東西,也必須赤腳,不準穿鞋。如果穿鞋上岸,被人告發,官府抓住了,就會被砍掉雙 足。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乾廷才讓九姓漁戶 " 改賤從良 " ,樹起《改賤從良碑記》。九姓漁戶的婚嫁習俗與岸上不同,他們婚嫁禮綵船。男女雙方都把自己的船隻披紅掛綠,裝扮得非常漂亮。兩船之間保持三尺左右距離,婚禮自始至終都是在船上進行。 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男女雙方的船頭,各懸一面大銅鑼,雙方互相配合,一輪一輪地敲十三下,一直敲到天亮。新娘在鑼聲中,同親人話別。浩瀚的江面,點點的漁火,嘡嘡的鑼聲,竊竊的私語,形成一幅別具一格的江上婚嫁圖。新娘在出嫁前,還有一個有趣的儀式。叫 " 訓女婿 " 。儀式開始,岳母站在船頭,高呼和浩特女婿的名字,教訓她婚後不準欺侮妻子,要夫妻和睦。女婿一聽到,就要很快地跳過船去,雙膝下跪,回答說: " 聽岳母吩咐,一定記住! " 說完之後,要很快地逃走,如果動作慢,被女方親友拉住,就會受到大家的嘲弄,並被罰香煙、糖果等物。由女方的船到男方的船,中間有三尺水面距離,新娘子要過去,有兩種非常有趣的方式:一種是用一隻大木盆,讓新娘坐在上面浮過去;更多的是採用 " 拋新娘 " 的辦法。 " 拋新娘 " 是一驚險動作,稍有不慎,拋的人和新娘子會一塊落水,所以事先要用安全帶把拋的人系住,以防萬一。 " 拋新娘 " 開始,女方的船要放三聲炮,第一聲叫 " 招呼炮 " ,請男方的船作好接新娘準備;第二聲叫 " 動手炮 " ,拋新娘開始;第三聲叫 " 結束炮 " ,表示儀式結束。這時,男方船上,也放兩聲炮,一聲叫 " 進門炮 " ,一聲叫 " 勝利炮 " 。新娘拋過船後,還要 " 爬船篷 " 。男方在船頭接了新娘後,因為洞房門是在船尾,所以新郎新娘都要雙雙爬上船逢背,到了船尾下來,才能進入洞房。至此,整個婚禮就算完成了。奇特婚俗之同床共枕過七關(他留人)住在滇西北永勝縣、香格里拉邊緣地帶的他留人(彝族的一個支系),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有著一套神秘而奇異的風俗,這種風俗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留人的青年男女成年之後,正式談情說愛以前,要履行洗禮、換裙、叩拜祖宗、過「七關」等一整套嚴密而莊嚴的程序。特別是過「七關」,其隱喻的神聖性,過程的奇譎性,任務的艱巨性,令外人匪夷所思,這同時也是他留人婚戀習俗的精髓所在。了解了這些,就不難明白,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一般來說,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來過之後,或從外形上看已經長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禮。母親和別的女性長輩,擇定良辰,焚起好香,挑來凈水,將姑娘的全身洗得瑩潤潔白。之後,打扮齊整並久已等候的女伴們便為她換下孩童時穿著的白裙子,穿上標誌成年女子的黑裙子(兩種裙子都是齊膝的短裙), 邊為她換裝邊說些讚美她祝福她的話。與此同時,家裡就在正房外的院門旁邊為姑娘搭蓋一間「青春棚」,讓她單獨住在裡面,開始與「外人」的交往。此後「青春棚」中有何動靜,父母都是不問不管的,棚中越熱鬧,來往的小夥子穿梭越緊,他們心裡就越欣慰越舒坦,姑娘有本事有魅力有人緣呵!而他留人家的兒子,長得像個大人了,男性長輩便擇日設禮,凈屋焚香,讓小夥子向祖宗靈位虔誠磕頭,感謝祖宗傳給血肉,祈求祖宗一路護佑。履行罷這道手續,小夥子就成了「正式」的大人,也便可以正式與姑娘們交往了。雖說從理論上講,經過成人洗禮的小伙姑娘,具備了「大人」的資格,可以名正言順地談情說愛了,但還不可冒冒失失地東串西逛,迎舊識新。為著心理成熟一些,見識寬廣一些,言談舉止得體一些,他們還得先找一個領路人。小夥子拜一個親哥之外的「阿哥」(師傅的性質), 請他好好「修理」自己。阿哥除了向「徒弟」傳授與姑娘們交往相處的知識和應遵守的規矩外,還帶著他到這個那個青春棚去玩耍,去參觀學習,廣泛結識朋友,積 累感性知識。同樣,姑娘也得先找一個「阿姐」,向她請教有關知識,並跟著「阿姐」到一些老資格的青春棚去,看那些「棚主」如何動作如何言談如何運用眉目,攢足心得,以便以後運作。首先,「阿哥」為小夥子物色好一個頂尖兒的青春棚「棚主」,在暮色洇竹,月上房梢時,便領著小夥子到那裡去。一陣寒喧過後,「阿哥」看時機成熟了,便假咳兩 聲,對那姑娘說:「姐姐,你瞧,我這兄弟小公雞一樣地開叫了,該是談情說愛的時候嘍。我們都敬慕姐姐的好品行,好人材,來找姐姐,就是請姐姐費心幫忙,提 拔提拔我這兄弟,教給他做人的道理,用姐姐月亮一樣明潔的胸懷照亮他的前程,調理他真正成人。請姐姐千萬不要推辭,多謝了!多謝了!」「姐姐」心中自是一番甜美滋味,嘴上卻要說出十分的客氣:「哥哥誇獎了,羞得我要命!我心笨嘴笨,相貌又丑,咋個挑得起這副擔子喲!不過嘛,既然你們信得過我,我就試一試吧。醜話說在前頭,要是閃了火,走了氣,帶不出來這位小哥哥,誤了他的雲彩前程,可不要咒罵我啊!」「阿哥」的第一腳踢出去,心頭踏實了幾分,便說:「天時差不多了,我該走了,你們下細說一說吧。我這兄弟就交給姐姐嘍,他要是哪裡說錯了、做拐 (差)了,姐姐得原諒他一下呵。」引路的「阿哥」走了以後,姑娘就鋪床解被,安排就寢。倆人合衣並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側), 漫無邊際而又有所側重地擺談閑話:你家兄弟姐妹有幾個,田地有多寬,莊稼長得怎麼樣,牛羊豬雞有多少,你是家頭老幾,平時在家幹些什麼活,童年有些什麼趣 事,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麼好看好玩的,今天驛道上的趕馬哥是老是嫩……姑娘通過種種話題,了解小伙的家境,推測小伙的性格,也「套」出小伙的見 識與修養,掌握他的素質情況。自然,小伙也由此而「立體」地認識姑娘。講著講著,倆人犯困了,便關嘴閉目,進入夢鄉。整夜裡,小伙和姑娘雖然同被共枕,卻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守穩自己的領地,不論青春的熱潮怎樣躁動,火焰如何熾烈,也得咬牙憋住、頂住,堅持還堅持,經受考驗。即使腰酸腿麻,實在想翻個身了,也得小心又小心,輕巧再輕巧,以免驚動對方,引起誤會。次日一早,若是小伙神色安詳,或者喜氣洋洋地鑽出青春棚,說明他夜裡嚴守規矩,坐懷不亂,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順順利利地領到了「通關文牒」。第二天晚上,或者稍後一些日子的晚上,「阿哥」又領著小夥子來到「姐姐」的青春棚。這回的情形卻已不同:「姐姐」與他們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另外一個姑 娘。「阿哥」大體上重複一遍對「姐姐」說過的那番話,「姐姐」則在一旁幫腔、引薦。時候差不多了,「阿哥」借故走人,「姐姐」留下一些必要的言語,也返回 自己的棚兒。自然,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同眠、交談的一套章程。如果小伙仍能談吐有分寸,行為守規矩,則過了第二關。如此這般,「姐姐」要負責給小伙找夠六個姑娘,加上自己一共七個,讓小夥子一一過關。可以想見,一字排開的這些關口是怎樣地險峻奇崛,要過完這些關口是怎樣地艱難辛苦!初入人世的熱血男兒,需經受怎樣嚴峻的考驗!小夥子一旦過了七關,說明他素質好,品行佳,其美名便隨輕風迅速拂遍遠近的青春棚,被「棚主」們念於嘴,記於心。日後,小夥子單槍匹馬馳騁於任何一個青春棚(當然包括那七個供他過關讓他練兵的青春棚),都會受到熱情款待。由此可知,小夥子找好第一個姑娘是最重要的。如小夥子爭氣,中途不出故障,這第一個姑娘便要負責到底,成全小夥子的美名。假如本村寨沒有七個姑娘,或者湊不 足七個較好的姑娘,那麼她就得憑自己的關係和親戚朋友的幫助,帶著小夥子翻山越嶺到外地去找好姑娘,直到湊足「七仙女」為止。而作為平等回報,或者說「交換」的條件,小夥子的「阿哥」也要找足七個好小夥子(包括他的「徒弟」),領來給這個姑娘供她交往和挑選。在過七關的過程中,如果小夥子把持不住自己,壓抑不住烈火,以至心生異念,圖謀越軌,則會立即被姑娘蹬下床鋪,驅除門外,如瘟神一般去蹲火塘,鑽草窩(他留人家是不給未婚男兒安排住房置辦行李的)。而且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他都會受到遠近鄉親特別是姑娘們的鄙夷,成為戀愛婚姻的困難主子。同樣的道理,姑娘要是在與小伙的最初接觸中便亂了春心,或小伙稍作佯攻她便放棄關隘,不作堅守,那麼她免不了會被人另眼相看,打入另冊。過了七關,取得了與異往的「資格證書」,他留青年男女們便可自由交往,穿梭往還於「快活林」了,既不必講究先來後到,也毋需理論資歷深淺,一切全看姑娘願意收留哪個小夥子為自己青春棚的男主人。只要兩情相融,青春棚中發生些什麼事情,就是可以想見的了。七關難過,七關的意義也便非同尋常。它既使人在與異往方面經受了鍛煉,積累了經驗,並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又使人深切認識到與異往的自由來之不 易,應珍惜,應珍重,切不可造次作福。更深一步的含義則是,經過半是甜蜜半是「受罪」的七座關隘,人的意志得到了砥礪和考驗,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便能夠承受硬的軟的各方面的磨難與侵蝕。「愛你就咬你」集體走寨覓知音(融水瑤族)廣西融水元寶山一帶的瑤族盛行一種於春節期間一個寨子的人集體到另一個寨子做客的習俗。這種習俗,既是一種民間交際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尋覓配偶的大好機會。 活動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後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他使來到姑娘的木樓前吹奏動聽的蘆笙曲。姑娘聽到蘆笙聲,她便會找個借口出來觀望,如果是她意中的 人,她便唱歌請後生進屋來吃茶。第二天兩寨集體宴席上,這後生一事實上要找機會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對小夥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飲而盡,即表示了她已經接受 了小夥子的愛情。如果是這樣,他們倆會等不到宴席結束便會互使眼色而先後離開宴席,雙雙走進密林深入互相以歌傾訴衷情。「愛你就咬你」(連南排瑤)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排瑤每當農忙時節一過,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結隊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個寨子,該寨的異性青年都會熱情款待來客。他們擺起歌 堂,互相對唱,通過對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總會通過眼色心領神會地雙雙對對離開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靜的山林中傾訴衷情。如果談 得情深意篤,雙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的時候,情哥哥就會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會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 一口,以印下看得見 摸得著的傷痕為戀情的見證。戀愛發展到「咬愛」,已是難捨難分 至死不移的程度了。奇特婚俗之陰婚又叫冥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已流傳開來。名目很多,冥配,配骨,幽婚,圓墳。 《周禮》有關於冥婚的記載:「禁遷葬者,與嫁殤者」。「遷葬」,鄭玄註:「謂生時非夫婦,死者葬同穴,遷之使相從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遷葬,謂成 人鰥寡,生時非夫婦,死乃嫁之」。意思是說,人成年後還沒有結婚就死亡的,往往施行遷葬,即冥婚儀式。古代中國注重成年禮,男子20歲而冠,女子15歲而笈,都算是成年了,但如果無婚,死後不能享受祭祀。再者,死者沒有婚配就死亡的,在生人看來,死後無伴,當是很可憐的,這大概是冥婚流行的理由吧。當然了,冥婚也有現實的利益,鬼婚雙方的親家雖然俗稱鬼親家,但並不是等他們做鬼後才做親家的,而是跟真正的親家一樣互相來往著,所以,死者家如果是富室之家 的話,鬼媒上門的自然也多一些。還有,生者早婚現象比較嚴重,鬼婚同樣如此,發展到農村,乾脆不分年齡,為所有的早亡者結鬼親了,比如曹操愛子,就是那個 稱象的曹沖,估計是太聰明了,13歲就死了,曹操將他和甄氏之女合葬。鬼婚的儀式,一如生者,彩禮什麼的,一樣不可或缺。唯一不同的是,把鬧洞房這一項改作圓墳了,也就是把雙方亡人的屍柩遷葬於一起.明代《菽園雜記》記述說:「山西石州風俗,凡男子末娶而死,其父母俟公大有女死,必求之以亡,議婚定利納千,率如生者,葬曰亦復宴會親戚,女死,父母欲為贅婿,禮亦如之」看意思,鬼婚也有倒插門的。馬上求愛姑娘追(哈薩克族)從事游牧生產的哈薩克人,非常喜愛馬上運動。叼羊 馬上摔跤 賽馬等是他們的傳統體育運動,"姑娘追"是哈薩克族姑娘和小夥子最喜愛的活動,具有濃厚的游牧文化特色? 講究勇氣的叼羊 叼羊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哈薩克有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叼羊多用山羊,兩歲左右,割去頭 蹄,緊扎食道。有的還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子里灌水,這樣比較堅韌,不易扯爛。參加叼羊的人事先要組隊。每一隊中都有沖群、叼奪、 掩護、馱遁和追趕阻擋等分工,而且講究戰略戰術。比如一旦奪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繩,有的後抽馬背,前拉後推,左右護衛才能衝出重圍,它既需要個人嫻 熟的技巧,又要集體的密切配合。馬上求愛(姑娘追)"姑娘追" 是哈薩克族姑娘和小夥子最喜愛的活動,它是藉助馬術表演,互相結識,進而傳遞愛情的一種有趣的活動。"姑娘追"多在節假日舉行。比賽開始時,由小夥子追姑娘或並轡而進,小夥子可向姑娘說俏皮話,或傾吐愛情,即使姑娘生氣或羞紅了臉,也只能接受,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有的小夥子騎術好,馬又快,就攔著姑娘 在草原上兜圈子,不讓姑娘跑到終點。姑娘則只有施展馬上技術,設法擺脫馳向終點,到了終點即可返程,則由姑娘追趕小夥子,如若被姑娘追上,姑娘有權用鞭子抽打他,小夥子卻不得還手。特別是那些俏皮話過頭惹怒了姑娘的小夥子,免不了要承受姑娘的狠狠幾鞭。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有情,也就捨不得狠打,有的只是虛晃幾鞭;有的則打小夥子坐騎的馬屁股,為小夥子快跑暗中使勁。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增進青年男女的友誼,有的由此成為終身伴侶。涼山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和洞房裡的打鬥婚俗舊時涼山彝族少女盛行換裙的習俗,她們把換裙和出嫁當作女兒家的兩件終身大事。換裙,彝語叫"撒拉",俗稱"換童裙",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 換裙的時間依據的發育情況而定。一般在15至17歲,換裙多在單歲,據說,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身不吉利。 換裙前的女子梳卑辮,穿淺色兩接裙,裙邊鑲有一粗一細兩條黑布邊。舉行換裙儀式時,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戚、女友和年老婦女參加。 儀式開始,婦女們就說些逗弄少女的話和祝願詞,然後,請一個漂亮、能幹、相好的婦女給換裙者梳頭,帶哈帕,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邊來,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額前的劉海用少許水打濕,使之整齊發亮,以顯示少女的情竇初開,秀麗端莊。再佩上艷麗的耳珠,珠光閃耀。換裙前女子受嚴格保護,不準調戲,如發生此類事件,就要受到社會習慣法的嚴懲最後換上紅、藍、黑等對比強烈的三接或四接長統百褶裙,換裙儀式到此結束,換裙意味著女於已經成年,她們可以談戀愛,找情人。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 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人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 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 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洞房裡的打鬥"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非常自豪。她們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助新郎家調節好洞房的氣氛。奇特婚俗之偷雞頭與抬鍋蓋(阿昌族)阿昌族青年將談戀愛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潑水節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來到擺場上,用泉水相互對潑,並盡情歡歌。太陽落山,擺場上的青年開始回家,要 是小夥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會走到姑娘身邊,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門。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來的話,小夥子就會邀上幾個同伴跟著姑娘來到她的寨中。一邊走,一邊對歌,互問互答。姑娘在這過程中要記住今天晚上到村寨的一共有幾個小夥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夥子們先不忙著去姑娘家,而是先到親戚朋友家小歇, 準備晚上鬧個夠。那個被小夥子看上的姑娘,將客人領進村寨之後,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個小夥子,她就要找九個姑娘來陪客。找好姑娘之後,姑娘們就分頭去找雞,每人一隻,找齊後交給那個姑娘去請村寨中最好廚師,大家一起殺雞做菜。這頓全雞宴做好之後,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遠方的客人,我家的飯菜已經準備好,請你們快點來!」。姑娘喊了一圈之後,不管有沒有人答應,就直接回家了。一直豎著耳朵等姑娘喊的小夥子們,聽見喊聲後立即來到姑娘家。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兩個碗,一碗米酒,另一隻碗里放著雞頭。小夥子一般要先數一數雞頭,如果對就入座,不對就不入席。宴席開始後,小夥子們開始偷偷將雞頭藏起來,說姑娘的雞沒有殺夠。姑娘就要找雞頭,如果找出來了,罰偷雞頭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夥子自己將雞頭拿出來,罰姑娘喝一杯酒。小夥子們是來串姑娘的,不是騙吃的,所以在吃飯過程中大家會偷偷將錢湊齊,交給帶他們來的那個小夥子,悄悄藏在一個地方,讓姑娘們去找。酒足飯飽,大家開始對歌。因為人數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個對象,自由組合。如果對歌對出情意來,兩人就離開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談了。男女戀愛成熟之後,小夥子便告訴父母,由父母請媒人去提親。如果女方同意,就隨即舉辦訂婚儀式——抬鍋蓋。女方拿出幾隻鍋蓋,在上面放上一碗熱肉、一碗 煮熟的帶殼雞蛋。儀式開始時,由雙方的老人互敬鍋蓋上的食物,再雙雙敬媒人。敬送食物時,雙方老人一手抬鍋蓋,一手用筷子夾肉互喂,再各夾一個雞蛋喂媒 人。這個場面非常熱鬧和滑稽,雞蛋很難夾,到了媒人嘴裡,媒人不能用手,必須用牙齒、嘴唇來剝,圍觀者笑得前仰後合。儀式結束,雙方就算締結了婚約。舉行婚禮時,接親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們戲弄的對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們會用一盆盆冷水潑新郎,直至新郎渾身濕透。據說這是讓新郎清醒頭腦,以後見到別的姑娘不能動心。進了房間,姑娘們還不放過新郎,用鍋灰油泥抹在新郎臉上,使新郎狼狽不堪。姑娘們邊鬧邊說:「不抹記不住姐夫,臉一半黑的就是。」說完,姑娘們還會將新郎身上掛上算盤和秤,拉著他到院子里去示眾,表示新郎今後要精打細算過日子。奇特婚俗之搶親婚俗(阿昌族)以前搶親一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 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夥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 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餘人在後邊擔任後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 的。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 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夥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夥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於是,小夥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 圍起來,然後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後,對她說句"表妹,我來接你了",說完就由一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一個抬著姑娘的雙腳,拚命往回 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一種規矩。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鬥,造成傷亡。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麼鬧,男方在搶親後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裡舉行,女方家一律不負責招待,要 由男方家負責招待,並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一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 價還價。但一經達成協議,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當然,現在的搶親都是為了湊熱鬧,保留搶親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奇特婚俗之出嫁前夜睡草鋪揭陽潮語區過去每當嫁女之時,在臨出嫁這天夜裡,必用稻草打一草鋪於牆邊,讓女兒頭朝外,腳朝里單獨睡於草鋪上,如死人之狀。臨嫁這天早晨,還必煮三碗菜 給她吃,如祭奠臨刑死囚的碗數;臨出門時,又拿一粒煮熟去殼的雞蛋放於灶台上,讓其躬著腰,兩手彎於背後,用嘴將雞蛋銜進口中咬碎吞下,如死囚臨刑前口銜 木塊不能喊叫之狀。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個狠毒的後母娘,為羞辱前人所遺下之女,當其臨出嫁時,將喜事辦成送死囚之款格,不料此女後來發富起家,子孫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戀愛「喝糖水」(桂平瑤族)廣西桂平紫荊山一帶的瑤族青年男 女逢年過節時喜歡聚集對歌,在對歌中尋覓伴侶。這樣的一種唱歌活動他們稱之為「歌會」。歌會首先唱「起興歌」,男青年用歌逗引女青年開口。唱到一定程度 後,便唱「探情歌」,互相探試對方的心意。隨著感情交流的不斷深入,哪一個姑娘如果看上了哪一個小夥子,她就會將一杯預先準備好了的糖水放在那個小夥子跟前。如果小夥子也看上這一個姑娘的話,他便愉快地端起杯子脖子一仰一飲而盡。喝下糖水以後,這一對有情人便互送秋波,心領神會地雙雙離開歌會單獨活動去 了。當他們離開歌會時,他們都用歌向大家告辭,並祝兄弟姐妹們儘快找到意中之人,大家也還歌祝福他倆早結良緣,事事如意。樹枝探姻緣和草鞋定終身(白族婚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劍湖邊的白族青年聚會的時間。每年這個時間,姑娘小夥子都會在黃昏時分劃著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 米,大家在船頭高聲歌唱,尋找意中人對唱調子。唱到一定時候,小夥子會將預先準備好的燭燈點燃後放到湖面上,任其隨風漂蕩。燭燈漂到哪個姑娘的船頭,如果 姑娘把燈澆滅,說明姑娘不願接受小夥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興興地接住燭燈,小夥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攏,並跳上姑娘的船,與其對唱「搭橋」 調。接著兩人可以通過對歌,一唱一答,進一步發展。在雲南蘭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馬人,青年男女一般從十六、七歲開始談情說愛。那馬小夥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會千方百計探尋姑娘經常走 的山路。等姑娘出來時,小夥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樹枝,放在岔道正中,頭朝著自己要走的方向。當姑娘走近時,小夥子一邊向前走,一邊不時向後觀察姑娘的 行動。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樹枝和前面的小夥子之後,如果朝樹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夥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樹枝所指方向走,說明她不接受小夥子。小夥子在前面看著,對姑娘的態度也就一目了然。那馬人小夥子有沒有對象,只要看他們的鞋子,如果他們腳上穿著四鼻子草鞋,說明小夥子已經有意中人了。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給小夥子的。那馬姑娘從小就學打草鞋,一般送給兄弟姐妹和親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給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在大理,白族送訂婚禮一定要以六計,比如16、106、266等,據說這時因為白族是六詔(唐朝時大理地區的六個部落)的後裔,祖先每年送給大唐的禮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贈禮品也是六份,所以定親往來禮品也必須是帶「六」的。在洱海東邊居住的白族,婚禮保留有較多的古老風俗。結婚這天,新郎帶著接親隊伍到女家接新娘,當走到新娘家門口時,新郎會摸出三個蠟丸,一個接一個地向 新娘家門口的石墩上砸去,發出三聲巨大的炮響。原來這是他們自製土。的硝煙未散,小夥子端著裝有香煙、酒、茶、糖的大茶盤,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 迎進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後,一進男方家門,新郎新娘就搶著往洞房中跑,看誰先強搶到洞房中的枕頭,預示誰就是未來家中當家作主的人。湖南嘉禾傳統「伴嫁」風俗嘉禾伴嫁分為「伴大嫁」、「伴小嫁」。一般家庭只伴大嫁。「伴大嫁」的形式是:新娘出嫁前夜,吃過晚飯,全村的姑姑嫂嫂陸續來到新娘家中,新娘家早已備好花生、瓜籽、飴糖和香茶等待姐妹們的到來。姐妹們邊吃糖喝茶,邊開始唱歌。唱的 歌以「耍歌」(一般的抒情歌曲,主要表現新娘離家的心情、做女兒的幸福、做媳婦的辛酸、離開親娘的悲傷以及對所嫁郎君的不滿或者讚美)為主,間或穿插開主 人玩笑的「射歌」。有些不甚講究的人家還可能唱「長歌」。「長歌」就是一些敘事歌曲,基本上都是愛情悲劇傳說(如「後花來龍三千里」唱的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有別的(如原詞配曲的「木蘭辭」)。但由於多數人相信「唱了長歌命不長」,因而嫁女唱長歌的人家比較少。歌堂一直唱到下半夜,糖吃得差不多 了,茶也喝得差不多了,伴嫁女們便開始走下灶頭,來到堂屋中間,跳起「伴嫁舞」。這些舞蹈都是與伴嫁有關的,如手拿著吃光了的空碟子跳的是「把盞舞」;手持線香跳的是「線香舞」,手舉蠟燭跳的是「紅燭舞」,跳到最後唱「天亮歌」,這時正好東方魚肚白,姑姑嫂嫂們(必須兒女雙全的)收拾起燃剩未滅 的的線香、紅蠟燭,用雙手捧進新娘陪嫁的紅火籠,準備送嫁。新郎家迎親的花轎這時候也差不多應該來到了。上轎時還得唱上轎歌,新娘哭別母親。那隻紅火籠要 新娘的弟弟提著,與送嫁的姑姑嫂嫂們一起,走在花轎的前面,阻擋著花轎,使其不能快走,以示不舍。伴嫁女們送到村外第一個亭子時便可以各自回家了。新娘的 弟弟則一直要把這隻紅火籠送到新郎家,而且要保持火籠里的火不能熄滅,這叫「傳火種」。至此,「伴嫁」才算完。有錢人家不僅「伴大嫁」,還「伴小嫁」。「伴小嫁」指的是新娘出嫁前第三天晚上開始,連續兩天晚上村裡的姑姑嫂嫂都來新娘家裡「坐歌堂」唱歌,但是只唱到半夜即散。第三天便是雷打不動的「伴大嫁」。嘉禾伴嫁風俗真的很吸引人,熱烈、優美、神秘,要結婚的少男少女們,到嘉禾來辦喜事如何?江南婚習之分紅喜蛋在江南結婚要分紅喜蛋而且不論親友或陌生人,都可以向新娘子討要。孩子不用說,有時老年人也會來湊湊熱鬧,名堂叫做討紅喜蛋。作為新婚人家當然是笑臉相迎來者不拒。分紅喜蛋在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劉備招親是東吳都督周瑜用的計謀。周瑜想用假招親真扣留的計策,拿劉備當人質,要他交還荊州。不料這一計策早就被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設 下了「錦囊妙計」,其中有一條就是「紅喜蛋汁」。原來劉備去東吳時,諸葛亮讓帶上大量染紅的雞蛋,一到東吳不論宮延內外,大小官吏和各級將士逢人便送,婦孺皆知。並說這是皇室禮儀,於是被分到紅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榮,沒分到的還紛紛到劉備住的賓館去討。劉備按計行事,一般來客讓手下人分,上層人物還親自 動手分,大造招親。東吳軍民本來沒有這種風俗習慣,都覺得新鮮便一傳十十傳百,這樣東吳屬地都知道公主孫尚香與皇叔劉備即將成親了。結果假戲真做劉備 得個好夫人歡天喜地,周瑜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從此江南傳延下一個婚俗習慣,每逢結婚便分紅喜蛋人人都可以討要。紅喜蛋象徵著新婚人家龍鳳呈祥。誦唱頌歌的潮州婚俗從前粵東潮州地區從前新娘出閣的時候,必須舉行踏火煙的儀式,然後進行到廳堂又進內房,在這個儀式舉行時,須有人在旁誦唱頌歌的習俗,歌詞如下:踏火煙新娘舉步踏火煙,早得麒麟是男孫,夫唱婦隨同心腹,孝順爹媽欲殷勤。金蓮移步踏火煙,夫妻偕老百年春,兒孫金馬玉堂客,五代同堂孫抱孫。進廳堂火炯踏畢步再移,款款蓮步進廳邊,金玉滿堂福祿壽,來年定得狀元兒。入房間阿娘玉步進房中,琴瑟和鳴早得男,夫榮妻貴同偕老,子子孫孫掌朝綱。佳人進步洞房邊,好像唐朝郭子儀,七子八婿來慶壽,兒孫個個穿錦衣。新娘移步進蟾宮,鸞鳳成雙得知鳴,老君來送麒麟子,代代兒孫做公卿。「繡球拋給呂蒙正」,是一句反映潮州婦女婚戀的俗語。在潮汕大地,以呂蒙正為題材的潮劇有不少:如全套的《彩樓記》、《呂蒙正》,折子戲的《大逼宮》,傳統開台吉祥戲《五福連》第四折《京城會》,該折演的是呂蒙正得中狀元,接髮妻劉翠屏到京城團聚,共享榮華,此折也稱《報三元》,寓意於「祿」。潮州民間說唱藝術潮州歌冊,也有不少以呂蒙正為題材的,通過潮 劇、潮州歌冊等媒體的傳播,呂蒙正的故事在潮汕大地可謂家喻戶曉。呂蒙正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相國之女劉翠屏拋繡球選婿,選中了呂蒙正這個寒酸書生,並且不顧家人(特別是她的父親老相國)的反對,和呂蒙正相濡以沫,最終呂蒙正金榜題名,苦盡甘來。劉姑娘選婿的眼光和標準深受潮汕婦女的欽佩,後來「繡球拋給呂蒙正」成了她們選婿時一句常用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選擇丈夫不能只看身家財產,最重要的還是人品和才學。討香包是潮汕地區一種婚嫁習俗。潮州香包是一種精緻的民間工藝晶,用綢緞金絲銀線綉成,內包香料,香氣襲人,是姑娘表示愛情的信物。潮州香包歷史悠久。 南宋時,端午節已出現模仿粽子形狀製作的扎絨棕球。明代以來,潮州就有向新娘討香包的習俗。姑娘出嫁前都要綉制一批香包,有的送給新郎,有的用以布置新 房,有的留待新婚之夜,派送給親朋好友來看新娘的小孩。孩子們向新娘索取香包之舉稱為「討香包」。香包具有濃烈的民族風味和地方色彩。在藝術處理上巧妙地運用誇張、概括的造型手段,既寫實又變形,動物都被表現得雅拙可愛;在裝飾紋樣上,常用散花散葉點綴,繁簡適當,主次分明;用料主 要有綢、緞、布、絨、紗、金銀線、棉絮、鏡片、珠子、紙等。製作一件成品主要要經過刺繡、剪樣、貼底、盤金、縫合、塞棉絮和香料、穿珠等十多道工序。潮州 香包製作程序十分繁瑣,同時也由於其他原因,同潮州其他傳統民間工藝一樣,將面臨瀕危的時刻。現在,能製作潮州香包的人已經很少,為出嫁而製作香包的姑娘 更少。但「討香包」的習俗仍保留下來。在潮州城區一帶,姑娘出嫁時,會備一些玩具和文具來代替香包,在新婚之夜派送給來看新娘的親朋好友的孩子們。孩童時就訂婚的浙江婚俗浙江過去盛行早婚。因此在孩童時就訂婚的很多。某家生下了孩兒,就有媒人來「說親」。提親說得兩家合意便訂了婚。訂婚的手續必須先詢問明白,男女兩個孩兒 的生年屬相,再各請算命先生合合屬相,俗謂「合八字」。這全憑算命的一句話。倘若犯了大相這段婚姻就算一筆勾銷了。所謂犯大相,就是「只為白馬怕走牛,羊 鼠相交一斷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兒見龍淚交流,金雞玉犬雞則避,豬共鋯猴不到頭。」如若這大相不犯,然後才可訂婚。訂婚由兩家議定吉日,各將自己孩兒的 生日時辰年歲三代全都寫在一張紅帖上,裝在紅封套里,並預備些訂婚的禮物由媒人投送。禮物之中,在男家最重要的是鐲子戒指等首飾,其次便是各色的頭繩衣料 等物件,如果女孩識字也有送幾本書的。至於女家的禮物,最不可不送的便是筆墨紙硯各樣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錢袋褲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貧富不同有多有少,不過人們認為還是越多越光彩。新婚禁忌知多少在結婚的過程中有不少傳統留下來的禁忌,這只是各地不同風俗罷了,不必謹記。( 一 ) 忌於鬼月完婚. 即農曆七月.( 二 ) 忌於農歷六月完婚, 有半月妻的意思.( 三 ) 安床時, 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與桌子衣櫥或任何對象的尖角相對.( 四 ) 床位安好後至新婚夜前夕, 準新郎忌一個人獨睡新床, 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如肖龍者.( 五 ) 訂婚當天, 不管天氣有多熱, 所有參加訂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 不然會有拆散的意思.( 六 ) 訂婚之文定喜宴完畢後, 雙方都不可以說再見, 不然會有再婚的意思.( 七 ) 新娘子結婚當天所穿的衣服禮服忌有袋口, 以免帶走娘家財運.( 八 ) 新娘子離開娘家時, 哭得越厲害越好. 越哭越發, 不哭不發的意思.( 九 ) 結婚當天, 新娘出門時, 姑嫂均要迴避, 不能相送. 因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掃"同音, 都不吉利.( 十 ) 由於鮮花容易凋謝,故婚事避諱,只有連招花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閨女出嫁,誠待丈夫,後者則意多子多孫。( 十一 ) 在迎娶途中, 如遇到另一隊迎娶車隊, 叫"喜沖喜", 會抵消彼此的福份, 所以必需互放鞭炮, 或由雙方媒人交換花朵, 以化解之.( 十二 ) 結婚當天, 新娘子不可躺下, 不然會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十三 ) 因小孩容易哭, 所以小孩應禁入結婚禮堂, 因為在禮堂哭會不吉利.( 十四 ) 新娘進男家門時, 忌腳踏門檻, 應要跨過去.( 十五 ) 凡是生肖屬"虎"的人或寡婦, 不可觀禮及進新房.( 十六) 新娘子小心, 不要踏到新郎鞋, 會有羞夫之意.( 十七 ) 結婚當天, 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觸到新床, 直到晚上就寢. 新娘當天更不可碰到床邊.( 十八 ) 回門當天, 新婚夫婦必須於日落前離開娘家回家, 絕對不可留在娘家過夜. 萬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 夫妻二人要分開睡, 以免衝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十九 ) 新婚四個月內, 忌在外過夜( 二十 )新婚四個月內, 忌參加任何的婚喪喜慶.三朝禮嬰兒出生的第三日,稱為"三朝",在這一天舉行的禮儀,稱"三朝禮"。許多民族在這一天都要給嬰兒沐浴,並宴請賓客,接受親友慶賀,故此俗在一些地方又叫"洗三禮"。侗族非常重視嬰兒的誕生,並要為其舉行隆重的"三朝禮"儀式。在侗鄉,"三朝禮"被稱為"三朝酒",以大宴賓客為特色,一般選在嬰兒出生後的第3天或10天以內的某個單日舉行。屆時,被邀前來慶賀的賓客多以女方親戚為主,一般不邀請好友參加。所有賓客,除外祖父須在日落西山之後趕來外,其餘的都應在中午之前到齊。 並且,所有來賓都要送來禮物,其中以外祖母的禮物最為豐厚,主要有豬肉、糯米、雞蛋、侗布、侗棉、酸草魚、銀項圈、銀鎖、銀手鐲、兩床新被、一對木箱或梳 妝台等,另外,外祖母還要承擔"三朝酒"宴所用的一半糧食和肉類。按侗族習慣,嬰兒未出生,不可事先為其預備童衣,嬰兒出生後,一般也只用柔軟的舊衣裙包裹。只有經過"三朝禮"後,嬰兒才能穿上臨時趕 制的新童裝。所以"三朝禮"時,外婆家的親戚(如姨媽、舅媽等)顯得格外忙碌,她們一方面要為新生嬰兒趕製背帶、衣裳和裙片等衣物;另一方面還要輪流傳抱 嬰兒,左右上下,細心端詳,並說些吉利和讚許的話語。接著,男家青年以歌邀請姨媽給嬰兒唱取名歌。姨媽以歌代答,經商討後,由外祖母確定並宣布嬰兒的名字。到了中午,"三朝酒"宴開始。客人們要先吃甜酒雞蛋,後吃油茶,然後吃午飯。午飯一般比較豐盛,也很隆重,晚飯規模則相對較小,有不少食物是女家提供的,俗稱"吃忍受家飯"。 晚飯後,人們要為嬰兒彈唱琵琶歌,表示祝福。酒席散後,女客回家時,都要帶上用竹片串起來的一塊或三塊重約4兩的肥肉,表示主人家為慶賀小 孩出生而辦的"三朝酒"宴肉菜太多,一時吃不完。串肉帶回家後,可用來打油茶,請左鄰右舍的女子們來吃,以轉告喜訊,分享快樂,此舉俗稱"串肉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道家易學11 >> 中華氣功網
※中華智謀大全:戰國篇
※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冷兵器】中國古代兵法書籍
※中華文化里有多少神仙-重要神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