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晉國史話 第一輯 獻公時期的開拓與變革 驪姬之亂(八)晉獻公的遺恨

「晉無公族」基本國策的成型


申生的死訊迅速傳遍了晉國的大小城邑,人們對於這件意料之中的事情絲毫都不感到意外,而是靜靜地盯著公宮的動靜,等待著另一隻靴子的落地。晉獻公自己似乎也在等著這個消息,這是他所期望的結果,卻也是他不想聽到的結果。然而事情已經發生了,局面便失去了他自己的控制,晉獻公此時已經是騎虎難下。

按照春秋時期的慣例,國君及公子的婚姻和生死通常都要派使者通知其他諸侯,晉國太子的死,也必須要通報他國。即便是想一時捂住消息不發,也難保其他諸侯不會得知。而要命的是,太子申生是齊國宗女齊姜的兒子,有說法還認定齊姜就是齊桓公的女兒。若是這種說法屬實,當齊桓公知道自己的外孫無端被陷害之後,很難說他不會糾合諸侯聯軍前來討伐晉國。因此面對國際上可能會採取的敵對態度,晉國也必須要有一個出自官方的合理解釋。而要解決這個內外交困的局面,還必須要維護國君自身偉光正的形象,因此髒水自然要潑到申生的身上。

申生無端自殺又被抹黑成圖謀弒君的陰謀家,這件事情國人是心知肚明的,雖然知道原因,卻又不能說破,只能在暗地裡互相串聯。這也就造成了晉國國內人心惶惑,若是對於重耳、夷吾二公子的處置沒有塵埃落定,隨時都可能發生變亂。太子申生的危機逐漸露出苗頭之後,許多人脫離了申生的圈子轉而投向了二公子的麾下,這也使得被外放的二公子反而愈發的壯大。這些人暗中勾連,已經將晉國分裂成了三個互相敵對的利益集團,他們分屬於重耳、夷吾和奚齊,互相之間都磨刀霍霍,暗中備戰。

借用琅琊榜劇照,圖片來自網路

重耳和夷吾的支持者因為不服膺於驪姬和奚齊,他們在現階段還有著共同的敵人,為了避免申生悲劇的再次發生,他們很可能會擁立其中的一位公子舉旗造反。但一旦其中的一位公子被立為儲君,另一位公子的支持者還是會對儲君倒戈相向,戰亂仍然無法避免。晉國在剛剛進入和平擴張道路剛剛二十年的時候,再次陷入了內戰的邊緣。即便在獻公的威懾之下二公子沒能發難,但是當他百年之後,年少的奚齊也根本對付不了這兩個哥哥,曲沃代翼那樣的故事便還會重演。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去考慮,此時弭平戰亂的最好解決方案,也許就是驅逐或者殺掉外放的這兩個公子。

剛剛逼死了一個兒子,緊接著又要對另外兩個兒子下手,這讓晉獻公該如何抉擇?如果選擇逐殺二公子,他就會背上更多的罵名;而如果選擇放縱,當戰亂髮生之後,晉國衰弱,這個罵名還是無法避免。兩害相權取其輕,驪姬陷害申生時所說的「長民者無親,眾以為親」便是最好的註腳,晉獻公只能從大局出發,狠心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全都殺掉。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驪姬再次進言說,申生下毒之事暴露之後,兩公子不告而別,顯然他們也是合謀,一定要把他們抓回來審問。於是新年剛過(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就借著這個理由,發兵蒲、屈,去攻打自己的兩個兒子。伐蒲城的是寺人披(宦官,又稱閹楚),重耳未及抵抗,寺人披已經率軍進城。由於重耳不肯回絳都接受問話,於是寺人披便帶人追殺重耳,砍掉了重耳的一隻袖子。重耳慌忙之下越牆逃跑,越過黃河到達柏谷,隨後又沿黃河北上,抵達狐氏大戎的領地。自此,年僅十七歲的重耳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借用琅琊榜劇照,圖片來自網路

夷吾在支持者的保護下拚死抵抗,但是第二年(公元前654年),賈華帶兵再次攻打屈邑,夷吾無法堅守,棄城出逃到了黃河西岸的梁國。重耳和夷吾出奔之後,晉獻公的其他公子知道在國內已經不安全,也都紛紛出逃。

有了這次的事件,再加上之前曲沃代翼和桓庄之族的故事,晉獻公深深地體察到公族始終會給國家帶來禍亂,於是便下令,晉國不再蓄養公族。從此以後,晉國未被立為太子的公子一律出國留學,不得留在國內,成年之後也不再給予封地,「晉無公族」的局面自此形成,而不蓄養公族也成為了晉國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

晉獻公對自己的兒子如此斬盡殺絕,其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繼承人君位的安定。然而他畢竟已經年邁,在他年輕的時候,誅殺桓庄之族帶來的影響還可以勉力控制,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此刻的他精力不足,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的地方。逼死太子驅逐群公子的做法並沒有穩固奚齊的地位,反而令國內的貴族更加同情申生和群公子,厭惡驪姬和她的兒子奚齊,而獻公對此所能做的也很有限。

晉獻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自知時日無多,為了打消重耳的奪嫡念頭,晉獻公派里克為帥,梁由靡為御戎,虢射為車右,帶兵討伐狄國(也即是狐氏大戎),在採桑打敗狄人。狄人敗逃之際,梁由靡勸里克趁機掩殺,但是里克並沒有聽從。里克因為在申生一事上保持中立,導致申生被殺而自責良久。儘管他也知道自己即便不中立,也改變不了什麼,但是依然感到很是內疚,因此他不想讓自己再去犯錯了。

更重要的是,里克知道獻公已經不久於人世了,獻公一死,情形究竟如何,誰也無法預料,在這個節骨眼上,他還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於是說道:「我們就嚇唬他們一下就行了,不要因為追擊招來更多的狄人。」於是便撤軍了。一旁的虢射並不明白里克的用意,也附和道:「對啊,我們不追擊他們,是故意向他們示弱,這樣狄人就一定會捲土重來。」狄人果然前來報復採桑之敗,虢射自以為預言了這場戰事,因此很是得意。但是在里克的心裡,他還有著更大的籌謀,是虢射這樣的人永遠都無法預知的。

晉獻公的終生遺憾


驪姬之亂的另一個影響是,它中止了晉獻公韜光養晦所要尋求的霸主之夢。因為太子的死,晉國內部派系林立,卿族大夫都各懷異心,都在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派系之間已經是勢同水火劍拔弩張。但儘管如此,晉獻公尋求參與中原大事的雄心始終未死,他還是想到中原去會一會列國的諸侯君主們。於是在晉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邀合諸侯在葵丘(今天的蘭考縣境內)舉行會盟,晉獻公終於忍不住壓抑多年的願望前往葵丘參加盟會。

途中,路遇周襄王派往葵丘參加盟會的太宰周公孔(又稱宰周公,宰孔),問明來意之後,宰周公對獻公說,「歷來齊侯的會盟你都沒有參加,這次的盟會你也不必去了。」

獻公不知為何,便向其詢問。宰周公便向他解釋道:「齊侯生性愛炫耀愛表現,對待諸侯採取的是恩威並重的措施,但是卻缺乏真正讓人心悅誠服的德行。所謂的恩就是施恩,對諸侯大加賞賜。參與盟會的諸侯往往可以空手而來,滿載而歸,表面上看大家都心悅誠服,皆大歡喜,實則是暗藏危機。因為一旦有賞賜,就存在不公平的問題。人們總是貪心不足,功勞大的總覺得自己得到的賞賜少,功勞小的還總不覺得自己功勞小(可以與晉國的桓庄之族做類比)。他用明文法典來表示信義,卻全然不顧禮儀的規矩,把能省的禮節全都省掉了,這是很不明智的。」

這個看法與遵行所謂周禮的人,以及後來儒家的看法一致。春秋末期,明文法典開始流行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到「季世」來臨了,人們都不遵守禮儀德行的規制,反而要用刑法來約束,真是人心不古了,所以儒家要站出來反對刑法,推崇古制。

但是這種逆潮流而行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阻礙歷史的發展,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嚴重製約了中國各方面的發展,這在我們今天是能看得到的。但是當時的人們出於守護貴族既得利益的需要,反對這種做法也是受當時人們認知的局限所影響的。這些問題我會在春秋後期的歷史中逐漸去敘述,此處從略。

具體到齊桓霸業衰微的事情上,當時的法制思想不健全,可能會產生一些弊病,但是明文法典卻不是導致齊桓霸業衰微的主要原因(看來我還是要抽時間寫寫齊國歷史了)。

借用琅琊榜劇照,圖片來自網路

而齊桓公對待諸侯的「威」,則主要表現在武力上。宰周公說:「齊侯三次會盟,挽救了三個滅亡的國家(指的是齊桓公"救邢、安魯、存衛』的三大功業),向這些有危難的國家施加恩惠。他邀集諸侯向北討伐山戎,向南攻服楚國,向西則是舉行此次會盟。他並不是無償地為諸侯做這些事情,而是需要人們回報的。齊侯就跟放債一樣遍施恩惠,得到他幫助的人都戰戰兢兢,不知道該怎麼回報他,諸侯肯定不會心悅誠服。從這種種跡象來看,齊侯的霸業已經到頂了。這就好比是蓋房子,房梁都已經建好了,又如何再加蓋樓層?即便是他還能延續幾年霸業,他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方諸侯,對晉國產生不了什麼影響,你也不必怕他。與其耗費精力去參加這樣的一個盟會,倒不如回去好好休整一下晉國的內政吧。」

用典冊載明的法令安定人心,會盟時減少繁文縟節卻厚施恩德,用來向諸侯表現信義。三次號召諸侯會盟,挽救了三個滅亡的國家,用來向諸侯表現恩惠。所以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國,在西邊舉行此次會盟。就好比修建房屋,已經定上了棟樑,又何必增加承載呢?我聽說,恩惠難以周遍,施惠難以報償。不周遍不報償,最終是互相結仇。齊侯拿著施惠就像放債一樣,這種情況不可能由好結果,也不會有閑暇來理會晉國。就是以後的會盟,大概也會在東邊。你不必害怕沒有參加會盟,還是勤於自己國內的事情吧。」

晉獻公聽了宰周公的這一番分析,很是認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參與中原政事的衝動也就此打消,於是他折返回國,再也沒有踏出國門一步。晉獻公征伐一世,大大地擴展了晉國的領土,但還是因為廢立太子的事情中斷了自己的霸業之路,最終還是未能實現左右中原政局的初衷,不免也讓人為之感嘆。然而這一切終究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所謂成也無親,敗也無親。晉獻公疏遠公族的政策就像一把雙刃劍,影響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後來晉國的國運,晉國的稱霸中原和最後被強卿所瓜分,其根本都在於此。

宰周公也從獻公的神色中看出他想要參加這次盟會的心情,他對自己的司機說道:「晉侯命不久矣!晉國有霍太山作為城牆,有汾水、黃河、涑水、澮河作護城河,西北有戎狄環衛。如此表裡山河,又有誰能撼動晉國呢?他明知齊侯霸業不久,不關起門來治理國家,卻如此輕率地堅持參加盟會,可見他內心是有多著急。心理如此失衡,恐怕很快就會死了。」

驪姬之亂的影響


獻公回國之後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於還是撐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為嗣君做出考慮。奚齊此時只有十五歲上下,而且與重耳和夷吾不同的是,他一直都生長在宮中,奪嫡的鬥爭也始終都是他的母親驪姬在為他操心。因此無論是政治經驗還是班子實力,都無法與他的兩個哥哥相提並論。

有這兩個哥哥在外,奚齊的國君之位恐怕很難得以安穩。萬一二公子發難回國奪位,以驪姬和奚齊所能得到的支持,很難得以保全。但是他已經別無選擇,只能安排一個自己信得過又有威望的人來託孤授命。想來想去他想到了一直對他言聽計從的荀息,於是就命荀息做奚齊的老師,輔佐奚齊繼位。

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九月,在位二十六年的獻公撒手人寰,荀息隨即遵從他的意願扶立奚齊為君。僅僅一個月後,一直暗藏心機的里克便發動了政變,先後殺死了荀息所扶立的奚齊和卓子。荀息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自裁以報君恩。

荀息死後晉國國內迅速分化,以里克、丕鄭為首的一派支持立重耳為君;而以呂甥和郤稱為首的一派則支持立夷吾為君。兩派之間為了爭奪立君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最終夷吾在秦國的支持下先入為主,成為晉君,即為晉惠公。

晉惠公上台之後,為了應付內外交困的亂局,先後殺掉了里克和丕鄭等支持重耳的大夫,又賴掉了給秦國的許諾,出了一系列的昏招。以至於在他死後,秦國殺掉了他的兒子晉懷公,重新支持重耳為晉君。直到晉文公在位時期,晉國內外的亂局才算是告一段落,也即是說晉獻公晚年逼死太子的驪姬之亂,造成的混亂一直延續了二十多年才告平息,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晉國稱霸中原的步伐,這些都是後話了。


推薦閱讀:

若無三家分晉,統一天下的就是晉國嗎?
晉國君王--曲沃武公(姬稱)
諸侯爭霸時代晉國歷任君王
028-晉國阻礙了秦國東進?

TAG:變革 | 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