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景觀
岳陽樓——岳陽樓位於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氣勢雄偉,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前身相傳為東漢末期東吳名將魯肅閱軍樓。兩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始稱南樓,後稱岳陽樓。歷代詩家張說、張九齡、孟浩然、李白、賈至、杜甫、韓愈、白居易等都曾登臨吟詠,留下了眾多名篇佳作,為岳陽樓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宋代慶曆五年(公元 1045 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後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千古雄文《岳陽樓記》成為岳陽樓的靈魂,使其成為勤政愛民、心憂天下的政治象徵,從而流傳千古、名揚天下。 岳陽樓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系清代光緒六年(公元 1880 年)所建。 1983 年按照「整舊如舊」原則落架大修,保持了清代原有的藝術風貌和建築特色。主樓高 19.42 米,進深 14.54 米,寬 17.42 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樓頂承托在如意斗拱上,玲瓏剔透,狀如蜂窩。腰檐設有平座,通過斗拱承托出檐,重檐與樓頂均覆蓋黃色琉璃筒瓦,藻井瑣窗,雕樑畫棟。
三醉亭——三醉亭位於岳陽樓北側,與岳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傳說故事而得名。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 年)現在的三醉亭佔地面積為 135.7 平方米,高 9 米,為二層二檐,歇山頂式仿宋建築,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艷,外形裝飾華麗、莊重。
懷甫亭位於臨湖的五平台, 1962年為紀念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誕生1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公布其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岳陽縣人民政府於岳陽樓下臨湖平台南側建亭以記。懷甫亭坐南朝北,為方形小亭,佔地僅40平方米,高7米,整個亭子由四根澆灌的水泥柱支撐,四周環以欄杆。亭子上部為純木結構,翅首脊飾精美,藻井彩繪鮮艷。北面檐下懸掛著一塊樟木匾額,「懷甫亭」三個蒼勁古樸、金光閃閃的大字,出自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之手。
岳陽門——岳陽門為岳陽的古城西門,因臨近洞庭湖,成為水路進出岳陽城的唯一通道,地理位置險要,戰時為兵家必爭之地,平時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現存岳陽門由巨型條石砌成,城門洞呈拱形,高四米,長四十二米,為清代遺物,千古名樓 ---- 岳陽樓即雄踞其上。「岳陽門」三字為乾隆十二年( 1747 年)岳州知府黃凝道所書,筆力清瘦、端莊凝重。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澧四水,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
梅仙亭位於岳陽樓南側,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邊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緻的小亭。亭子佔地面積 44 平方米,高 7 米。上蓋綠色琉璃瓦,狀如出水綠荷。明崇禎十二年(公元 1639 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陽樓,於樓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顯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時人以為神物,稱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雙公祠是為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而建。該建築坐東朝西,建築面積 800 平方米,採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白牆青瓦,為單層磚混結構。門額「雙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後人范敬宜題寫。門聯為「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雙公雙績雙德,聯珠璧、會風雲、昭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龍協濤撰聯,原書協主席沈鵬書。祠內還設有兩個陳列廳,分別為:(一)「岳陽天下樓」,展示岳陽樓的建置沿革、形制演變 、 歷代名人詠嘆岳陽樓的詩文。(二)「雙公憂樂情」 , 展示範仲淹與滕子京生平以及對岳陽樓的歷史貢獻。展覽力圖通過場景、文字、圖表、模型、文獻資料、照片、拓本、書畫等相結合的形式,再現岳陽樓的歷史和演變,展示岳陽樓的建築文化,揭示岳陽樓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弘揚「先憂後樂」的傳統人文精神。
五朝樓觀——「五朝樓觀」景觀是以青銅微縮鑄造的形式重現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風格各異的岳陽樓,各樓均以歷代流傳下來的岳陽樓圖為基礎,參照相關朝代建築商的符號精心設計,全部採用黃銅鑄造,極具歷史感和藝術感。
唐代岳陽樓
宋代岳陽樓
元代岳陽樓
明代岳陽樓
清初岳陽樓
碑廊——岳陽樓詩書碑廊由原碑廊遷建而來,位於岳陽樓主樓南、雙公祠西,總計長 240 米,建築面積 800 平方米,狀如一片長長的金鑰匙。除了將現有的碑刻遷至新碑廊外,還新增四十餘方新碑。這些碑刻記述了岳陽樓的歷史,反映了各個時期人們登樓覽勝的不同心境,碑文兼詩歌、散文、聯語諸體,書法匯楷、草、篆、隸百家,給人以知識的啟迪,藝術的享受。
瞻岳門——古城岳陽的南城門,據《巴陵縣誌》記載「南門迎薰門又名瞻岳門」城門上「瞻岳門」三字由華國鋒所題寫。現今瞻岳門依照明清時期的制式,以麻石奠基,青磚築砌,古色古香,雄偉大氣。
呂仙祠——位於岳陽樓以北 100 米處,處在二坪台,坐北朝南,為供奉岳陽樓詩酒神仙呂洞賓而修,佔地面積 1000 余平方米,為單層、兩進、磚木結構,祠內大殿塑有呂祖金身神像。呂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陽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岳陽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呂仙祠的落成為岳陽樓景區增添了一處新的特色人文景觀。
小喬墓,又名二喬墓,位於岳陽樓北面,傳為三國周瑜軍府花園。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蘇東坡手跡「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冢圓形封土堆,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
牌坊——岳陽樓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石結構牌坊。上部如意斗拱,琉璃瓦頂,青石橫楣。中間石柱上均刻有楹聯,左邊牌坊為「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為請代大書法家張照所撰,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書。右為「閑雲野鶴自來往,沅芷澧蘭無古今」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撰,當代大書法家李鐸所書。背面橫楣上分別刻「天邊月白」、「江上風清」,系著名書法家夏湘平所書。兩座牌坊南北對峙,布局勻稱,氣勢雄偉,使岳陽樓更顯古樸莊嚴。
鐵枷—— 位於點將台10米處,長2.8米,厚0.42米,重約七千餘斤,兩端呈燕尾形,其鑄造年代與用途失考。據北宋《岳陽風土記》記載:「江岸沙漬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千斤,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游大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鐵枷鑄於何時,至今沒有定論,但《岳陽風土記》將其作為「古迹」來記載,說明它至少已存在千年以上了。關於鐵枷的用途也使爭議頗多,有「鎮江」說、「禦敵」說、「瑣船」說等,使其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蠟像館—— 岳陽樓歷代名人蠟像館位於岳陽樓東北約100米的小四合院內。館內展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文天祥等歷代名家的蠟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形象的再現了岳陽樓與洞庭湖的人文風貌,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和藝術品位。
巴陵勝狀—— 岳陽樓核心景區南大門坐北朝南,面寬55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磚木結構,東面窗戶則以青石為材料,採用傳統的手工方法雕琢而成;其黃色剪邊屋面風格獨特;屋頂正脊上的荷花、蓮蓬、蓮葉,樑上的荷花雕花以及服盆式蓮花柱礎都凸現出洞庭漁米之鄉河湖湘文化的神韻。正門上方所懸匾額為金絲楠木製成,孔雀藍底所襯托的「巴陵勝狀」四個金色大字,凸顯皇家氣派,與整個建築十分協調。
民本廣場:這是一格由汴河街向岳陽樓核心景區過渡的一個空間。廣場內有一大型浮雕,名為「政通人和圖」,是由岳陽本土藝術家創作的,反映了北宋時期在滕子京治理之下岳州百廢俱興的繁華街景。
仿古城牆—— 岳陽樓景區城牆全場 1200米,最高處有16米,設有400個箭垛、三個碉樓,其實巍峨。砌築城牆共用了40多萬塊青磚。所用青磚采自6省的8個地區,且30%的青磚上都刻有產地名稱。
汴河街—— 從最南面的城門樓——瞻岳門進入景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香古色的汴河街。汴河街為仿古建築,佔地面積30畝。它北抵岳陽樓,西臨洞庭湖,全長320多米,總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街內共分四個商業小區,150多個經營店鋪。正中為內街,東西兩側為外街,清一色敞軒結構。全部採用青磚、青瓦、花崗岩、雕花木門窗等傳統建築材料修建,顯得古樸、莊重、典雅。
岳陽樓文化藝術中心—— 岳陽樓文化藝術中心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建築風格的兩層四合小院,位於岳陽樓臨湖的駁岸南隅,其前身為外賓接待室,1998年,為了深化名樓文化內涵,豐富景區內容,將其闢建成融書畫古玩、茶藝、模型等於一體的現代人文景觀。 岳陽樓文化藝術中心共分為「樓萃館」、「書品軒」、「畫韻齋」、「清心閣」四部分。樓萃館內,陳列了唐、宋、元、明、清歷代岳陽樓木製模型五座,這些模型根據岳陽樓當時的造型,由近百名民間老藝人用樟木精雕細刻而成,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書品軒」、「畫韻齋」內均為名家手筆,將岳陽樓古今詩文書畫齊集一堂。「清心閣」系觀湖賞景品茗之處。
點將台—— 點將台位於城門外的湖邊,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階下湖,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樓,檐牙高啄,兩頭雕刻著龍頭,頂上覆蓋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共29張,顯示29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