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祭奠亡靈,凝聚民魂
國家公祭日:祭奠亡靈,凝聚民魂
蔣成博
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了紀念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祭日。二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
1951年以色列首次舉行大屠殺紀念日活動,該紀念日在1959年正式通過立法。日期在每年猶太歷尼桑月27日(4月7日至5月7日之間),悼念被屠殺的猶太人,紀念勇敢抵抗納粹屠殺的猶太英雄。
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和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目前,國家公祭已成為國際慣例。
2005年,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趙龍在當年的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首次提出把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由國家領導人參與整個公祭活動,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遠銘記。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針對延遲了77年才得以定格的中國國家公祭日,官媒作者撰文視為「一種培養國家意識的新符號」,有人將其視為「一筆欠得太久的帳」,有人則大聲疾呼:「中國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警示世人:千萬別在靈魂上生病!」
筆者以為,不論是培養國家意識,償還歷史欠賬,還是警示世人,最終目的都在於凝聚民魂,形成一種無往而不勝的強大民族精神合力,國家民族正能量。
我們常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事實說明,我們的不少中國人,比外國人更容易忘記「前事」,忘記歷史教訓,更不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前事」,把一些民族恥辱的歷史,作為「後事之師」加以總結和反省,銘刻在心。要不然,怎麼會讓一個77年前就該設立的國家公祭日,延遲了77年呢?而今,國家設立的每年12月13日公祭日,正是在彌補這種不足。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有祭祀的習俗,《春秋左轉·成公十三年》中即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雖然,古代的祭祀,與現在的國祭,不可同日而語,但兩者在隆重祭祀亡靈,全面凝聚民魂,大力弘揚國家民族正能量方面,卻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祭祀亡靈,讓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銘記我們的前輩和先烈們被日本侵略者殘害,以及奮起反抗侵略者的光榮歷史;銘記各種偏見、仇恨和瘋狂,令人喪失人性,令人喪失對生命的起碼尊重,令人走向自我毀滅等的非理性境地;銘記公平、寬容和正義,使人走向「敬養生命,不害眾生」的理性境界,最終拯救人類靈魂。
祭祀亡靈,讓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銘記過去——銘記過去的先輩們曾經夢想過什麼?做過些什麼?嘗試過什麼?銘記歷史上,各族人民在與外來侵略者鬥爭的過程中,是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如何戰勝邪惡勢力,並取得勝利的。銘記二戰期間,橫行一時的邪惡勢力,現在和將來依然存在,中華民族唯有以強大的正能量予以應對,同仇敵愾,精誠團結,才能開創美好未來,共同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夢。
因此,從今往後,每一個中國國家公祭日,都應該既是一個祭祀亡靈,緬懷先烈,實現古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神聖日子,又是一個弘揚國家民族正能量,增強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凝聚民魂的日子。
蒼天在上,在12月13日這個神聖的日子裡,讓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一道,虔誠祭祀:緬懷先輩,銘記歷史,祈福蒼生吧。
2014年12月12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