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簡介 名人傳記
慈禧(公元 1835 年—1908年) ,姓葉赫那拉,乳名蘭兒。 「慈禧」 是她正式上台時所接受的第一個徽號。在她生前,其徽號已多達16 個,全稱是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由於她曾居於西宮,故又稱西太后。在皇宮中,慈禧還被尊為 「老佛爺」 。在她死後,又上謚號曰 「孝欽顯皇后」 。 被召入宮慈禧公元 1835 年11 月(道光十五年十月)出生,其父是安徽寧池廣太道道台,名惠征。公元 1851年,奕濘登基後第一次挑選八旗秀女,年方 17 的慈禧被選入宮,賜號蘭貴人。慈禧入宮後,因善於 「先意承旨」 ,甚得咸豐帝寵幸,咸豐四年進封懿嬪,咸豐六年生子載淳,當日即晉為懿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和皇貴妃。隨著地位的提高,她開始參預朝政,常代咸豐帝批閱奏章,由此漸漸熟悉政務和朝廷要員情況,並滋長了權欲和野心。 公元 1861 年 27 歲的慈禧和咸豐帝之弟奕訁 斤合謀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奪取清朝最高統治權,從此執掌同治、 光緒兩朝統治大權,長達半個世紀,創中國歷史女後專權之最高紀錄,成為晚清政治舞台上顯赫一時、 對國家民族影響至深且遠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 ○垂簾聽政 公元 1856年英、 法聯軍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的妥協退讓,公元 1860 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一直打到北京。咸豐皇帝驚慌萬分,帶著后妃、 皇子和一些貴族官僚逃往熱河。次年 8 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死,臨死前遺詔立年方 6 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同時建 「顧命制度」 ,任命怡親王載垣、 鄭親王端華和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 「贊襄政務大臣」 ,主持一切政務。 根據咸豐遺詔,八大臣擁立載淳即位,定明年為 「祺祥」 元年。咸豐的皇后鈕祜祿氏被尊為 「母后皇太后」 ,慈禧被尊為 「聖母皇太后」 ,合稱 「兩宮皇太后」 ,之後分別加徽號「慈安」 和 「慈禧」 。清代的祖宗家法從未有母后臨朝聽政先例,為防止皇太后干預朝政,肅順等人規定皇帝諭旨由贊襄王大臣擬定後,送呈兩宮皇太后印用 「御賞」 和 「同道堂」 印璽,不得更易;大臣的奏摺不得呈送皇太后閱看,而且奏摺上只寫 「皇上」 字樣,不準寫「皇太后」 字樣。這些限制引起了權欲心強烈的慈禧的極端不滿,視顧命八大臣為其掌權的主要障礙,於是與八大臣之間不斷發生劇烈衝突,殿堂之上常出現 「嘵嘵置辨」 的場面。在此之前已有傳說,肅順曾建議咸豐帝除慈禧只留其子。慈禧風聞,便與肅順結下不解之怨。慈禧在無法折服肅順等人的情況下,便施展詭計,策劃宮廷政變,除掉八大臣,獨攬朝綱。 慈禧發動政變的第一步是爭取慈安太后站在自己一邊。慈禧與慈安之間原本並不和睦,品行和作風大相徑庭,時常有爭執。為了取得慈安的幫助,慈禧一反常態,百般逢迎和拉攏,利用慈安也同肅順等人的緊張關係,勸誘慈安聯手垂簾聽政。在慈禧的鼓動下,慈安成了慈禧的親密夥伴,一起密訂了政變的計劃。 爭取到了慈安,接著是勾結恭親王奕訁 斤。作為咸豐帝的異母弟,奕訁 斤在清皇室中宗支最近,地位較高,被封為恭親王,屢委重任。咸豐離京後,他作為欽差大臣留京與外國侵略者周旋。咸豐死後,奕訁 斤原想以叔王身份出掌中樞權力,未想到八大臣名單中沒有他,實權卻落入宗支較遠的肅順等人手中。加上肅順等人對他的排擠,他與肅順等人積怨日深。慈禧正是利用這個矛盾,並憑藉奕訁 斤的實力,共同實施政變計劃。慈禧派心腹太監去京召奕訁 斤到熱河,策划了政變的具體步驟,並取得奕訁 斤 「外國無異議」 的保證,然後兩人分頭下手。 奕訁 斤回京後,首先聯絡人員,組織力量,特別是軍事力量。慈禧和奕訁 斤不僅得到內閣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要成員的支持,而且也取得了勝保、 僧格林沁等重要軍事官員的支持。與此同時策動一批官員彈劾輔政大臣和製造皇太后垂簾聽政的輿論。公元1861年 10 月 7日她利用載垣等以事務繁忙,要求酌量改派的機會,解除了載垣、 端華、肅順的許多兼差,包括步軍統領、 火器管理等。11 月 26 日,在咸豐帝的靈櫬起運回京之時,慈禧又襲用舊制,偕同慈安和小皇帝先期上路,留下八大臣核心人物肅順在後護送靈櫬,拆散八大臣。這一著使得肅順孤掌難鳴,先行七人又群龍無首。 11 月1 日,慈禧回到北京,立即召集恭親王奕訁 斤和其他親信大臣秘密部署。第二天一早,慈禧下令恭親王傳旨,將載垣、 端華、 肅順革職拿問。恭親王隨即命早已布置好的侍衛將載垣、 端華逮捕,同時派人前往途中拿問肅順,押解來京。11 月 8 日慈禧以幼帝載淳名義發布上諭,羅列八大臣罪名,令載垣、 端華自盡,肅順斬首,其餘五大臣革職和充軍。11 月11 日,慈禧為載淳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即皇位,廢除年號 「祺祥」 ,改明年為 「同治」 元年,政變成功了。 在這段時間裡,慈禧還改組了軍機處,授任奕訁 斤為議政王, 並通過一系列任免措施,把最高統治權全部攫取到自己手裡,與此同時製造輿論,為垂簾聽政尋找歷史根據。 12 月 2日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正式垂簾聽政,清朝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由吏部帶領引見,在養心殿向太后行禮。至此,咸豐帝死後所建立的顧命制宣告徹底結束,晚清慈禧太后開始了她專權 48 年的歷史。 ○二次垂簾 兩太后垂簾聽政後,由於慈安平素作風是 「和易少思慮」 不大過問政務,清廷大權實際由慈禧獨攬,直到 1873 年。這年同治皇帝載淳已滿 18 歲, 按常規理該親政,慈禧被迫發布上諭,宣布兩宮皇太后撤簾歸政,由載淳親政。 載淳名義上親政,可朝政實權仍為慈禧暗中操縱。這種局面維持不到兩年, 公元1875 年1 月載淳身染重病而死。 載淳無子,皇位繼承成了問題。按理應由他低一輩的 「溥」 字輩的宗室中,挑選一個皇侄來繼位。如果是這樣,慈禧就成了 「太皇太后,」 沒有資格再垂簾聽政。為了繼續操縱統治大權,慈禧違背常情,選定咸豐帝奕?的長子,同治帝的堂弟載?繼位,開了清室皇位繼承傳弟不傳子的新例。慈禧之所以選立載?,其用意很明顯:載?與載淳同輩,慈禧仍可保持皇太后身份;載?年僅4 歲,仍需皇太后臨朝執政;載?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載?與慈禧存在甥姨至親關係,便於控制。這樣,慈禧憑藉素日的淫威,依靠黨羽的支持,立4 歲的載?為皇帝,登基後改為光緒,慈禧再度以皇太后名義垂簾聽政。 由同治之死造成的光緒帝繼位和慈禧垂簾聽政,對晚清政局影響至關重大。它使本又撤簾歸政的慈禧重返舞台,再次成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在二次垂簾後的 10 年裡,為了獨攬大權,採取種種手段,對有可能損害其權勢地位的對手都逐個加以剷除。 慈禧首先拿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開刀。因為沒有立 「溥」 字輩繼承皇位,阿魯特氏沒有得到皇太后封號,但她畢竟作為已故皇帝的正後留居宮中,對於慈禧破壞祖制的行為是一個活見證。於是,慈禧視兒媳為眼中釘。載淳死後,慈禧誣稱她行為不端,並將同治的死歸罪於她,百般責備逼迫。在慈禧的虐待凌辱下,同治死後不到百日,阿魯特氏猝然死去。 接著是慈安太后,慈禧與慈安兩度共同垂簾聽政,但慈禧獨攬大權,統治手碗高超,慈安充當的只是陪襯角色。儘管如此慈禧仍視其為專權障礙。特別是光緒年歲漸長後,與慈安頗為相近,與慈禧反而疏遠,這更引起慈禧的不悅。公元 1881 年 4 月,素稱康健的慈安突然死去,年僅45 歲。後來許多史書推測她是被慈禧投毒致死。慈安暴卒為慈禧專權清除了障礙,從而結束了公元 1861 年以來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的歷史,開始了一宮 「獨尊」 。 慈禧搞掉的下一個對手是恭親王奕訁 斤。公元 1861 年奕訁 斤支持慈禧發動了 「祺祥政變」 ,他因此也煊赫一時,總攬內政外交大權。當時有人稱清廷是兩個當權者,慈禧和恭親王。奕訁 斤權勢的增強對慈禧構成了一大威脅,她不能容忍身邊有一個隱然鉗制著自己的力量。二次垂簾後,慈禧仍視奕訁 斤為心病,藉機收拾。公元 1884 年中法戰爭中,慈禧又以 「委靡因循」 之罪,將奕訁 斤趕出了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撤恩加雙俸,迫其 「家居養病」 。從此奕訁 斤整整閑居 10年。 慈禧搞掉了影響自己專權的這些對手之後,統治地位大為鞏固,名副其實地成了清王朝最高主宰。 ○三次臨朝 公元 1886 年光緒年滿16 歲,已及執政之年,慈禧不便再垂簾聽政。於是她表面宣布明年 「歸政於帝」 ,可實際上並不願意放棄權力,又暗示親信大臣上疏,懇請實行 「訓政」 數年,即一切事情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慈禧照例又故技重演,說是為了俯順「天下公論,再訓政數年」 。 過了3 年,光緒已經19 歲,大婚成年。慈禧又不得不在公元1889 年3 月宣布 「撤簾歸政,由光緒親政」 。此後幾年,慈禧常居住在供她 「頤養沖和」 的頤和園,表面上不過問國事,實際上仍然掌握著政事的最後裁奪權,光緒只不過是傀儡皇帝。朝廷中掌握軍政實權的貴族官僚大多依附於慈禧,結為後黨,壓制光緒周圍的帝黨。由於慈禧實權在握,後黨勢力大於帝黨勢力,在政治鬥爭中總是處於優勢地位。 公元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派矛盾尖銳,慈禧一味妥協求和,招致戰爭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想通過皇帝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行其變法主張。光緒皇帝鑒於甲午戰敗,國勢貧弱,支持改良派的變法主張,並想通過變法維新,引入新人,排斥後黨,擺脫慈禧的束縛,從而掌握實權。 公元 1898年 6 月 11 日光緒帝發布 「明定國是」 詔書,正式宣布變法。接著他啟用了康有為、 梁啟超、 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頒布了許多除舊布新的變法法令,包括廢八股,改革科舉制度;設新式學堂、 學習西學;獎勵新著作、 新發明;倡辦報刊,提倡上書議事;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建鐵路,開採礦產;用新法操練海陸軍,裁綠營兵;改革官制,裁減冗員等等。短短二、 三個月中,維新變法運動達到了高峰。 面對維新運動高漲的形勢和帝黨與維新派結合而形成的壓力,慈禧及後黨採取了欲擒故縱手法,表面上忍讓,使光緒的一些改良詔諭能夠發布和程度不同地付諸實踐,暗地裡卻加緊部署。就在光緒下令變法的第四天,慈禧強迫光緒一連發布幾道詔旨:一是免去帝黨核心人物、 皇帝的老師翁同騄協辦大學士和戶部尚書的職銜,並驅逐回籍,藉以孤立皇帝;二是令今後被任命的二品以上大員都必須到慈禧面前謝恩,藉以操縱皇帝的人事任免權;三是任命其心腹榮祿為直隸總督,從軍事上控制京畿地區。這幾道命令為慈禧後黨最終剷除帝黨勢力做好了準備。 光緒帝下令變法後兩個多月, 帝黨與後黨矛盾日益尖銳。9 月 2 日,光緒以 「壅蔽言路」 的罪名一次罷黜了禮部的兩個尚書和四個侍郎。同月 7 日又解除了李鴻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兼差。慈禧則與直隸總督榮祿密謀,利用 10 月 19 日光緒去天津閱兵之機,由榮祿發動兵變,脅迫光緒退位。與此同時,後黨勢力還大造 「訓政」 輿論,籲請太后重新臨朝訓政。 當光緒得知慈禧預謀政變的消息後,深感自己無權又無兵,難以對付,只有密詔康有為、 譚嗣同等設法相救。康等也毫無辦法,只好遊說榮祿部下袁世凱,指望他在天津閱兵時營救光緒。不料袁世凱慣耍兩面派,當即答應,隔天即往天津密告榮祿。榮祿得報,星夜進京報見慈禧。 9 月 21 日凌晨,慈禧由頤和園回到宮廷,發動政變。她下令將光緒幽禁在中南海的瀛台,派太監看管。同時又以皇帝名義發布諭旨,宣布自己不能勝任艱難的國事, 「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善盡美。因念宗為重,……」 。下諭後,光緒帝與廢立無異,慈禧第三次臨朝聽政。緊接著慈禧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 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 楊銳、 劉光第、 楊深秀、 林旭、 康廣仁六人被斬首。其他贊助變法維新者或因濫保匪人,或因勾結邊界亂黨,輕罪革職,重罪充軍及永遠監禁。同時撤銷了全部新政(只有京師大學堂和各省民團兩項除外) ,並恢復了已被廢除的舊制。這一年是舊曆戊戌年,這次政變史稱 「戊戌政變」 。 這樣,慈禧又用流血的政變手段,扼殺了維新變法運動,囚禁光緒, 復出訓政,繼續把持清最高統治權,直到1908 年。 ○賣國求榮 慈禧掌握朝政的 48年中,先後發生了中法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果都是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以割地賠款而告終。這三次戰爭期間或前後,恰逢慈禧 50、 60、 70大壽。儘管國難當頭,她為滿足個人的虛榮,顯示她的權勢而大辦慶壽活動,極盡窮奢極欲。 公元 1883 年法國把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火燒近中越邊界,中國面臨是戰是和的選擇。當時清政府中主戰主和的態度不一,慈禧外受法國的逼迫,內受抗法輿論的壓力,曾一度增兵邊防,獎勵抗法將領劉永福,更換全部軍機大臣,表面似乎有抗法的傾向。 但同時,她又唯恐開戰會危及清王朝的統治,希望儘快把大事化小,苟且目前。所以她又大力支持李鴻章的求和主張,授權李鴻章設法與法國談判,請求英、 美出面 「調停」 ,並不顧法軍日益加強的挑畔,嚴令中國守軍 「靜以待之」 。 慈禧採取的這種妥協態度, 助長了法國的侵略氣焰。清廷迫於形勢,於公元 1884年 8月 26 日對法宣戰。雙方開戰後半年,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公元 1885年 3 月,取得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法軍在軍事上的失利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台。 正當前線捷報頻傳,抗法鬥爭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慈禧卻在 4 月7 日下達了停戰撤兵命令。最後授權李鴻章在 6 月9 日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統治;法國取得了在中國西南開埠通商、 貨物進出減少稅率等特權,戰爭以中國出賣主權而告結束。 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種咄咄怪事中國歷史上罕見,也令外國人驚訝。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慈禧的宗旨是只要 「不傷國體」 勝與敗無關緊要。中法戰爭之際,正逢慈禧 50 壽辰,慶壽期間, 設宴演戲,揮金如土。從公元 1884 年開始對南海、 中海、 北海進行大規模的修建,以供慈禧歸政頤養之用。這次修建工程浩繁,開支巨大,在當時清政府財力匱乏的情況下,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中法戰爭十年以後,公元1894 年日本借朝鮮東學堂起義之機出兵朝鮮,並對清軍發動突然襲擊,挑起一場侵略戰爭。這年是舊曆甲午年,史稱甲午戰爭。這年適逢慈禧60 大壽,她一心只想舉行萬壽慶典,但求戰事速結,從戰爭開始就積極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本協助求和活動。 慈禧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頤和園的建造工程這時已基本完成,仍在不斷修飾。8 月中日戰事日益擴大,戶部上疏請暫停辦慶典活動中的 「點景」 ,移作軍費,慈禧更是怒不可遏,聲稱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彼終身不歡。 」 9 月清政府陸海軍在平壤、 黃海先後遭敗績,慈禧求和心更切,強令主戰仇同和到天津面見李鴻章,以托沙俄駐華公使出面調停中日戰事。10 月 18 日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 「六旬萬壽貢品」 統於 10 月 23 日呈進。11 月 7 日日軍佔領了大連界灣,這一天正是慈禧生日大典。前方敗戰電報如雪片飛來,她卻不為所動,照例在頤和園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 11 月 22日北洋海軍基地旅順陷敵,慈禧仍不以為然,卻將矛頭指向以光緒為首的帝黨主戰派。從 11 月底至12 月底,慈禧為了加強主和派勢力和打擊主戰派,連續辦了三件事:一是處罰瑾妃和珍妃;二是處死珍妃位下的內監高萬枝;三是啟用恭親王主持對日議和,並授其軍機大臣,同時下令撤銷光緒的書房,藉此罷斥光緒的近臣,以示警告。 公元 1894 年底,清政府因淮軍屢敗,又起用湘軍,結果還是不堪一戰。慈禧更加急切求和,公元1895 年 1月派張蔭桓、 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國使臣 「全權不足」 ,拒絕開議。議和未成,慈禧慌恐之下,曾授命順天府準備車騾,擬逃往山西。2 月威海衛海軍全軍覆滅。3 月山海關外的牛庄、 田莊台等軍事重地相繼失守。 於是慈禧決意議和,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議和大臣,赴日本乞和。4 月 17 日簽訂了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敗,乞和簽約,慈禧作為賣國之首遭到人們的憤怒譴責。《馬關條約》簽訂後不久,北京城門貼出一幅對聯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戰敗簽約帶給中國的影響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從此各列強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 礦山,搶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中國面臨著淪為殖民地的嚴重民族危機。 公元 1900 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並有迫令太后歸政光緒之謠。慈禧盛怒之下發布上諭正式對外宣戰,但又事事為求和留有餘地。8 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持光緒逃奔西安,在途中又發上諭,將義和團作為肇禍之源,令清軍痛加剷除,為自己一氣之下的對外宣戰開脫責任。慈禧到西安後,每日坐立不安, 「望電報如饑渴」 ,擔心八國聯軍會把她當禍首懲辦,失去權勢。 12 月底,外國侵略者提出 「議和大綱」 十二條, 要清政府全部接受,不得有絲毫更改。 「議和大綱」 寄到西安後,慈禧見沒將自己作禍首懲辦,大喜過望,即下令給奕?和李鴻章不得違背十二條大綱。公元 1902 年 2 月慈禧又以光緒的名義向議和大臣奕? 和李鴻章下達批准 「議和大綱」 的電令, 「議和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 有慈禧上述電諭,雙方沒有經過多少談判,就在公元 1901 年 9 月 7 日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新的不平等條約又把大量中國主權出賣,換取了慈禧統治地位的穩固。當時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西太后,真不賴,腿兒長,跑得快,長安一住把國賣。賠款數不清,賣地好大塊」 。 慈禧西逃太原、 西安期間,仍不忘宮廷排場,大肆揮霍。她所到之處的行宮,一切布置與北京宮中相仿。慈禧所到之處無不興師動眾, 大興土木。只要是慈禧必經的 「御道」 都要求用細軟的黃土鋪於路面,以使馬蹄行之無聲,水平如鏡。慈禧所經州縣必備行宮、 尖站。從西安到北京的 2700 多公里行程中,共建富麗行宮 37 座,尖站公館等不計其數。慈禧這一次的浩繁開支,除來自大量調撥轉運各省的關京餉銀糧,就是對沿途及晉、 陝百姓的搜刮。而此時,山西、 陝西正遭大旱,饑荒日甚,饑民數十萬。 公元 1902年 1 月慈禧回到了北京,依然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坐陣朝廷,為報答各列強維持其地位的 「恩情」 ,更是盡心儘力, 「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從此清王朝真正成了「洋人的朝廷」 。 ○專制獨裁 慈禧當權的 48年間,中國大地先後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反抗鬥爭,資產階級的改良和革命。慈禧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和鞏固自己的專權地位,對人民的反抗鬥爭採取了堅決。 公元 1861年慈禧垂簾聽政後,太平天國革命興起已 8 年,清統治受到這場農民革命的沉重打擊。慈禧一上台就把鎮壓農民起義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為此她採取了兩條方針:對內依靠曾國藩等一批漢族官僚,對外 「借洋師助剿」 。 當時清朝的八旗,綠營軍已腐朽不堪, 在對太平軍的鎮壓中屢敗,清廷迫不得已開始啟用地方團練武裝。早在咸豐當政時,慈禧就看上了有實力的漢族官僚曾國藩,建議任用他。慈禧上台後打破了清廷重滿輕漢的慣例,開始放手使用曾國藩等漢族官僚。 慈禧執政當月就命曾國藩統轄江蘇、 安徽、 江西、 浙江四省軍務,四省巡撫提鎮以下文武官員歸其節制。兩個月後又授協辦大學士官職,以示 「恩寵」 。曾國藩取得實權後,又派李鴻章去進攻上海、 蘇州、 常州。於是,地方武裝,特別是湘軍成為後期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慈禧見曾國藩忠心無二,又加封太子太保銜,封一等毅勇侯。 慈禧在重用漢族官僚的同時,對外採取了 「借洋師助剿」 即 「中外同心, 以滅賊為志」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外國侵略者的關係由保持一定距離到相互勾結。外國侵略者對政變上台的慈禧組成的清政府也頗感滿意,表示願為清廷 「剿匪」 助一臂之力。公元 1862 年1 月太平軍繼攻克寧波、 杭州後再次進攻上海。慈禧即 2 月以載淳名義發布一道上諭,要求外國侵略者協助 「剿匪」 。 有了 「借師助剿」 的諭旨,外國侵略者立即 「出師助剿」 。他們出動的既有英、 美、 俄正規軍,又有美國人華爾組織的洋槍隊,法國人德克碑率領的 「常捷軍」 。這些軍隊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異常兇惡的力量。 太平天國革命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了。對外國侵略者在鎮壓中的 「戰功」 ,慈禧自然感激報答。 太平天國革命被鎮壓後,慈禧馬上集中力量對付捻軍。起初她依靠僧格林沁等蒙族將領,藉以樹立他們的威望,但沒奏效,反被捻軍消滅在山東曹州。此後又令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湖、 淮軍鎮壓捻軍,結果也是連吃敗仗,最後,授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替曾國藩專辦 「剿捻」 事宜。李鴻章率淮軍,憑藉優勢兵力和洋槍洋炮用了近兩年時間鎮壓了捻軍起義。為獎李鴻章之功,清廷加李鴻章太子太保銜,以湖廣總督領協辦大學士。 就這樣,慈禧一手依靠漢族地主武裝, 一手借洋人之力,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和捻軍起義,維護住了風雨飄搖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 公元 1900年慈禧執掌政權的第 40 個年頭,中國大地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由反洋教而起,鬥爭鋒芒直指外國,提出了 「扶清滅洋」 的戰鬥口號。對於這場反帝運動,慈禧盡施狡祚手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圍剿、 招撫、 利用、 痛剿皆用之。 義和團初起山東時,慈禧的態度是主剿。公元 1899 年 3 月,她認為原山東巡撫張汝梅鎮壓不力, 改派毓賢接任巡撫。毓賢到任後先是嚴禁設廠練拳, 派兵圍剿,後由「剿」 變 「撫」 ,承認義和團為民間團練。這引起帝國主義駐華公使的不滿,要求清廷撤換毓賢,改派袁世凱任山東巡撫,並下令 「拳民聚眾滋事,萬無寬縱釀禍之理,……即須剿辦,示以兵威。 」 1900 年春,義和團出山東開始向直隸發展, 6 月上旬大規模湧入北京,帝國主義各國對此驚恐萬分,以保護僑民和使館安全為由,組成八國聯軍在渤海灣登陸,向北京進犯,鎮壓義和團。 當義和團向直隸發展時,慈禧主剿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改 「剿」 為 「撫」 。這一轉變的顯著標志著她在 6 月6 日上諭里第一次明確稱義和團為 「國家赤子」 。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由剿而變安撫,一是因為義和團當時的口號是 「扶清滅洋」 ,專反洋人而不反清廷;二是她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統治權受到了洋人的威脅,對此產生了強烈的憎恨。戊戌政變後,慈禧一直想廢光緒,但英、 日等國支持光緒,阻礙她 「廢立」 計劃。對此,慈禧一直耿耿於懷。6 月 17 日慈禧又接謊報,洋人要迫令太后歸政光緒,急怒交加之下,慈禧於 6 月21 日發布上諭,正式對外宣戰。 宣戰之後,慈禧採取了利用義和團,即 「因而用之,徐圖挽救」 的策略。她一面稱義和團為 「義民」 ,給以賞銀,一面加強控制,委慶親王載勛等為團練大臣, 統率義和團,並要義和團 「努力王家」 , 「以忠義相勉」 。在與八國聯軍交戰中,慈禧的手段更為狡猾,既利用義和團對各列強泄憤,又處處做手腳,為自己日後向列強乞和留有後路。7 月 6 日她在發布的上諭中令 「如有戰事,仍應令拳民作為前驅,我則不必明張旗幟,方於後來籌辦機宜,無可窒礙……」 。 8 月 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等倉惶出逃。在逃跑途中,慈禧發布上諭 「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劃除不可,」 將一切罪過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 「痛剿」 義和團。同時授權李鴻章 「便宜行事」 ,與各列強議和。於是清軍與八國聯軍攜手,向義和團揮動了屠刀。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終告失敗。 在慈禧統治的最後 8 年中,正是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迅速發展時期,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已處於崩潰的前夕。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垂危統治,抵製革命,使自己的 「皇位永固」 ,慈禧政治上又玩弄了一出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的騙局。 公元 1901 年1 月慈禧在西安發布了一道 「變法」 上諭,4 月下詔設立 「督辦政務處」 ,作為籌辦 「新政」 的機構。從公元 1901 年到公元 1905 年陸續出台了一些新政措施:裁撤綠營和防勇,編練新軍;調整機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交部,成立督辦政務、練兵處;通過新政解決財政危機。1905 年 7 月慈禧又派載澤等四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立憲派為此大喜狂喜,稱 「偉哉此舉」! 1906 年載澤等回國後奏請宣布立憲, 稱立憲有三大好處:一是皇室永固;二是外患漸輕;三是內亂可弭。慈禧在權衡利害得失之後,於1906 年9 月下詔預備仿訂行憲政,宣布立憲原則是 「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 」 兩年之後又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 《議院法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憲政事宜清單》,明定以 9 年為立憲的預備期限。 《欽定憲法大綱》以保障 「君上大權」 為核心,規定皇帝有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 召集及解散議院、 設官制祿及黜陟百司、 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 宣戰議和及訂立條約、 宣布戒嚴及發布命令等權力,並總攬司法權, 實際上和專制帝王沒有多少差別。《議院法大綱》對議院職權、 議員言論作了種種限制,使 「民意」 機關多半實際上成了皇帝的諮詢機關。《逐年籌備憲政事宜清單》所列 9 年內需辦事項毫無涉及立憲問題。從上述內容看,預備立憲不過是借立憲之名,行君主專制之實而已。因此,清政府的憲政不僅受到革命黨人的反對,也為立憲派所不滿。 憲法大綱頒布後兩個月, 1908年 11 月,光緒病重。光緒無子,慈禧指定醇親王載灃的 3 歲的小兒溥儀承嗣同治帝併兼祧光緒帝。11 月 14 日光緒帝死,慈禧即立溥儀為帝,自立為太皇太后。次日慈禧也病死,時年 74 歲。 慈禧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度過。在她獨攬晚清朝政大權 48 年中,中國財力日漸枯竭,人民生活更加艱辛,疆土屢遭列強侵犯,國勢日趨衰落,構成了一部近代中國的災難史,慈禧成為一個禍國殃民的歷史罪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