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官場制度性的灰色(南方都市報 2010-3-5)

張鳴專欄:官場制度性的灰色

類別:時事評論 作者:張鳴原創 瀏覽量:185  發布時間:2010-03-05 手機看新聞編輯此文 版次:AA31 版名:個論 稿源:南方都市報 全國訂報

知道分子之張鳴專欄

都說中國人喜歡亮色,大紅、大黃。但是,在官場上,人們真正喜歡的顏色是灰色。以收入而論,如果說正當的工資獎金是白的,貪污受賄是黑的,介於兩者之間的收入,則是灰色的。當今之世,恪守本分,守著自己那點工資獎金的官員固然鳳毛麟角,但真正意義上的貪污受賄者,也未必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多。更多的人,實際上是進了灰色地帶。這個地帶,亮在太陽底下,話是不好說的,但實際上大家都在裡面,司空見慣。很多官員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其實就是來自灰色。比如官做到一定級別,逢年過節,就會有下屬單位給你送禮,不是求你做什麼事,更不是為了買官。絕對是單純的禮尚往來———他禮來你無需往。無論誰坐在這個位置上,下面都這樣送。這幾乎成了一種雷打不動的規矩,但是,如果你不坐在這個位置上,一分錢也沒有人給你。這樣的禮,專門是為某個官位預備的。這樣的禮,不存在交易,算不算貪污受賄呢?還真不好說。

在古代,官員的灰色收入,往往是被默許的。明清兩代實行官員低俸制,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才40兩銀子,一家人如果吃糠咽菜,倒也夠了。可是有哪個官員心甘情願過這樣的日子呢?有倒是有,可惜太少了。讓代表國家的官員過這樣的日子,作為王朝政府而言,也不大人道。所以,朝廷往往默許官員為自己撈灰色收入。一縣之長的知縣,親民之官,弄錢的機會多。親理訴訟可以弄錢,徵收錢糧更有機會。到了清朝雍正之後,徵收的耗羨歸公了,知縣另發大筆的養廉銀,但如果知縣依然想灰色,也一樣有機會。因為耗羨歸公,只是一個平均的額度,在這個額度之外多加一點,也不是不可能。連最窮的各縣的訓導、教諭,也被默許私下弄點外快。每逢新科秀才發榜,按慣例都得給這些教官一點銀子,儘管他們對秀才們考上考不上,沒有任何關係。每年春秋兩祭孔廟,他們也可以揩一點油。在那種低俸制的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樂於當官,只有稀少到白烏鴉那樣的人,才會抱著修齊治平的心態來的。大家競逐官位,如果單從錢財上看,似乎就是沖著那灰色收入而奮鬥。因為,大小是個官,灰色收入的部分,都大大超過白色部分。正常的官俸,往往成了一種象徵。

古代的中國,官員不多,明清兩代尤其如此。一個縣,正印官只有一個,雜佐官基本沒有。雖然書吏加上衙役,「機關工作人員」也不少,但這些人都不算正式官員。所以,朝廷完全可以高薪養廉,多給官員一點俸祿。但是,朝廷偏不,即使清朝雍正之後發養廉銀,也是一種補貼,不是正俸。低俸,保證不了官員過一個優裕而有尊嚴的生活需要,同時,朝廷也無法通過道德教化,讓官員甘願自我犧牲。更重要的是,朝廷還得需要官員為維持統治而賣命———國家機器的運轉,全要靠行政體系,靠官員自身的努力。所以,低俸制的結果,就是默許官員進入灰色地帶,用灰色收入,讓自己過得舒服。人們競逐官位,朝廷控制官位的授予廢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灰色進行的。做官,就意味著可以有撈取灰色收入的某種特權。

顯然,存在著這樣廣闊的灰色地帶,官僚制的現代化,是無法完成的。一方面,官員的行為不好規範,另一方面,官員的收入也不好規範。古代沒有官員財產申報的問題,但作為現代國家,官員財產申報,是一個註定無法繞得過去的關口。不通過這個關口,不僅民眾不允許,越拖,民怨越沸騰,官僚制的制度化也難以實現,我們的行政體系,則一直會有一隻腳,留在中世紀。

當然,官場灰色地帶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牽扯官僚制的根本改革。中國的官僚制,必須走出官本位的陷阱,把更多的職能讓給社會,管的少一點,人就少一點,人頭財政的現象就會減輕。更重要的是要確實建立監督機制,不能像現在這樣,存在世界上最多的監督機構,卻在監督上最為無效。只需激活人民代表的監督,以及媒體監督,讓媒體網路以及每個人的眼睛都成為紀委,那麼,官員的違法違規牟利,是可以被遏制的。這樣的話,官員的高薪養廉,也就可以提上議程。省得人們擔憂,在提高官員白色收入之後,卻依舊灰色如故。(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http://gcontent.nddaily.com/1/94/19485224d128528d/Blog/964/10c0ae.html
推薦閱讀:

2010美國行影像片段
上師達真堪布法語2010
2010年全國慢病及危險因素監測主要結果
高勝科:千人跪倒市長(《財經》 2010-5-10)

TAG:南方 | 制度 | 官場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