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爸爸去哪兒》暴露的育兒問題

心理導讀:育兒,不管是明星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是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明星成為「奶爸」、「辣媽」,他們對育兒也有著同樣的煩惱和擔心。曾帶給我們諸多歡笑和感動的《爸爸去哪兒》結束了,不過其中暴露出的育兒問題,還是值得跟大家一起學習的。——中國心理健康網

  充滿溫情的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結束了,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又感人至深的畫面還留存在不少人的腦海中。在歡笑和感動之餘,我們總結齣節目中的五大育兒問題,並邀請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小雷進行解讀。

  教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場景:趕小豬比賽,林志穎的兒子Kimi求勝心切,但他的小豬卻不給力。擔心輸掉比賽的Kimi開始情緒失控,摔繩子,大吵大鬧。林志穎在幕後對此表示,平時經常給孩子灌輸輸贏觀,這一事件值得反思。

  專家解讀: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適度讓孩子感受輸贏觀念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大人對輸贏的虛榮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告訴孩子,有贏就會有輸,輸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即使是「常勝將軍」,也一定品嘗過不少失敗的滋味。當孩子遭遇失敗時,要告訴孩子儘力就是「贏」了,這樣遠比「努力一點,要不然會輸」更具鼓勵作用。春節快到了,帶孩子走親訪友難免有人詢問成績。家長此時不要強迫孩子說出名次、分數,更不要因為孩子名次差讓自己面子過不去就責備孩子。身教重於言傳,家長陪孩子做遊戲時可故意「輸」給孩子,告訴他得第二名的感受,並告訴孩子:「第二名也不錯。不過我要加油追上寶寶,爭取第一。」

  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場景:初到條件惡劣的農村,田亮的女兒「森碟」田雨橙大哭起來。田亮起初不知所措,像唐僧一樣講大道理,卻以失敗告終。

  專家解讀: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應對他們大哭大鬧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孩子哭鬧、發脾氣是發泄負面情緒的本能行為,但通常方法比較激烈,常會阻礙理性思考。家長應引導孩子用適宜的方式表達情緒。

  孩子哭鬧時,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可以告訴孩子:「爸爸知道你不願住在這裡,別害怕,爸爸和你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傷心時有人在陪著他。還可以用一個小遊戲來幫孩子消氣:在一張厚紙板上畫各種生氣時的臉孔,如橫眉豎眼、噴火的鼻孔等,引導孩子生氣時將臉譜擺在桌子上,既能緩和怒氣,又能讓別人了解自己現在的心情。

  家長還要避免4種錯誤做法:1.以暴制暴,如「再鬧,就給我試試看」;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如「不哭就給你買玩具」;3.給孩子貼標籤,如「愛哭鬼惹人厭」;4.輕描淡寫,如「別垂頭喪氣了,振作一點」。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場景:田雨橙在節目初期非常不獨立,但隨著節目推進,在幾次離開了爸爸田亮獨自完成任務後,田雨橙變成了獨立的「女漢子」,幫妹妹提菜籃,幫Kimi抓羊。而Kimi這個離了爸爸就哭的孩子,在一次林志穎狠心離去後不哭不鬧,獨立性大大提高。

  專家解讀:許多孩子都是「獨苗」,被許多長輩寵愛,導致獨立性差,離開了父母不知道怎麼辦。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有機會來自己做決定,鍛煉決策能力,體會自主選擇的快樂。所以,無論父母怎樣擔心,也應該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

  培養獨立能力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有耐心。例如培養孩子獨立吃飯,可1歲時教孩子用小勺吃飯,1歲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獨立吃飯,飯後用餐巾擦嘴。教孩子學會求助也很重要。比如帶孩子買東西,到商店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問售貨員,得到答案後孩子會有成就感,更有勇氣和動力獨自做事情。

推薦閱讀:

睡姿暴露你偷情指數
你的幽默,暴露了你的價值觀
狂犬病再次暴露,按什麼接種程序處置更合適?
床上,不小心暴露了出軌的事之後……
上幼兒園就生病,暴露生命真諦

TAG:育兒 | 暴露 | 盤點 | 爸爸去哪兒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