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去旅遊:世界小了,心就寬了
作者:judith
-1-
老天津人,都是天生的段子手,不止聽相聲自帶捧哏功能,而且時不時說出一兩句話,聽著那麼簡單,但就是那麼有道理。
我先生說:「當年騎自行車上學,路上騎一個多鐘頭,覺得路怎麼這麼遠呢。後來,上班了,出差越來越多,走的地方越來越遠。」
下了班自駕開上高速,晚上就躺在四百公里以外了;早上六點還在家收拾行李,下了飛機一看,剛到中午,就跑大洋彼岸去了(必須解釋,咱們在東方,往西飛有時差)。到處跑跑顛顛,覺得世界小了,心也就寬了。」
世界小了,心也就寬了。這句話是可以琢磨出味道的。
有一句古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古人就覺得小麻雀飛不高,所以眼前也就枝頭半空這點地方;但是鴻鵠不一樣啊,振翅起飛,翱翔於雲端,眼前豁然開朗,萬物展現於腳下,眼界不同,志向當然不一樣。
對於成人如此,孩子在身體成長和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時期,更是如此。當孩子「立起個兒來」,帶她出門走走就比學才藝更迫切地提到日程安排上來。
-2-
平時,我把家裡的出遊分為渡假和旅行兩種。渡假,可能是和家中老人,或者約三五好友攜妻帶子一起,去一個在車程四五小時的農家院度假村,休閑玩耍。很有《醉翁亭記》裡面「滁人游」的熱鬧趕腳。
在孩子四五歲以前,我們大多就組織前一種渡假。關係好的三五朋友親戚,幾個家庭,孩子大小也能湊出兩三個,在一起出遊。
孩子在家裡,一般都被老人和父母包圍起來,高高供著。在外面呢,很多人在一起,讓孩子體會一下,並不以自己為中心的氛圍。
好幾個滿地跑的孩子,家長放開手去,不手把手地拴在身邊,絕對是一種考驗和鍛煉。
年齡大一點的,要告訴孩子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玩,學會照顧人、做好榜樣;年齡小的,教導孩子不能任性,聽哥哥姐姐的話。即使這樣也難免哭鬧,抱起來哄一會兒,擦了鼻涕就接著去玩。
這場景,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考驗。這樣的聚會渡假,對孩子迅速融入集體、學習和他人相處,絕對是有利無害的。
和老人一起出去,我會提前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體不好,不能快跑快走,所以不要跑鬧,要領著老人的手。而且在外面不能要這要那,自己到處跑,等等等等。
在陌生的環境,給孩子提一些要求、立一些規矩,執行起來比在家裡更容易。在過程中讓孩子明白,旅遊是大家一起做一個事情,不只有他(她)是主角兒,不能大人都圍著小不點轉。
-3-
另一種,就是純出遊的旅行,對某個地方的名勝古迹、自然景觀、風土人
情、地方美食感興趣,常常起興,定了那個地方的車票,背個背包就走。
不跟旅行團,也未必去的都是最著名的景區景點。在一個地方訂旅店住下來,拿了地圖手機問了路到處走。往往旅遊團蜻蜓點水一兩天的地方,我們會駐足一個星期,盡遊興,也用盡了假期才踏上歸程。
孩子四五歲,就開始由我們夫妻兩人帶著出門遊玩了。
因為孩子大了一些,不用背著抱著,身體的抵抗能力更強一些,去的地方遠一點也沒關係。
背著簡單的行李,不會如自駕一樣,鍋盆碗碟,孩子的一切都帶著,孩子學著適應旅途中的簡單。
自由行總會有各種小狀況發生,孩子習慣和家長一起,面對突髮狀況,克服旅途中的困難,絕對是在家沒有的鍛煉。
孩子六七歲點,我就給寶寶預備一個雙肩包的小包,把路上她想要帶的東西,擺在她眼前。一起精簡行李、指導她打好背包、要求她自己背著上路,看著小大人一樣的寶寶 ,有滋有味地做著這些,心裡說不出的滋味。
最簡單地說,沒有四老和旁人在身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更強,感情聯繫更緊密,說白了也更聽話。(我在偷笑)這個收穫絕對是「物外之趣」,旅遊本身意外的增值。
還有一點,是對家長的要求,「精神食糧」要做足準備。有一次,帶孩子參觀一個景區的蠟像館,四歲的寶寶只看了幾個卡通人物,然後就興緻缺缺的鬧著要走。
但買好的大巴還有兩個小時才開,也為了拖延時間,我就搜腸刮肚地講那些歷史人物、學者名人的故事。寶寶的句話讓我很受啟發:「媽媽,你怎麼知道這麼多呢?」
我說:「因為媽媽愛看書,看過就記住了。」我發現寶寶對我不專業的導遊講解,很感興趣,於是挖掘他爸爸理工男的知識儲備,給寶寶繼續「掃盲」,三個人一起,有說有笑溜達了一個多小時。
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去每一個地方之前,我和先生先惡補百度一番,地理歷史的知識,都多多少少儲備一些。
在路上聊天時,說給寶寶聽;景區遊覽時,有意無意在展示牌前多停留,引導寶寶自己讀介紹:這大概就是古人的「知行合一」吧。
去過長白山景區,我們又跑了好遠去鏡泊湖和地下森林。一路上,我給他們父女大講「堰塞湖」的形成,以及火山口形成原始森林是多麼不容易。
於是,一個普通的兩邊是山的大湖,就多了幾許神秘的色彩;沿著棧道上爬下走的山路,也因此變得更有吸引力。
這其中的收穫,不止是讓孩子「見世面」這麼簡單。
-4-
不要讓寶寶成為旅途中的「熊孩子」,也是大人和孩子共同修鍊的過程。
在六七個小時的動車上,有的孩子跑來跑去、不管不顧地大嚷大叫,惹來大家的目光,家長卻不自知;有的狠踢前面的座椅,不高興就拿家長撒氣,沒有教養還擾亂別人,家長卻無能為力。
最無語的是上次,四個小時里動車車程,一家大人和孩子一直在打撲克,拍拍打打吵吵鬧鬧,讓一個車廂都無法安靜。
這些旅途中的「熊孩子」,是家長慣出來的,可擾亂的不止是自家大人。從小奶奶說,在外面要守規矩,不能讓人說沒家教。被人這樣說,說的不止是你自己,還有大人沒有教育好你。
旅途在外,要讓孩子具有「公共意識」,在公眾場合遵守各種規定,有秩序,不給別人帶來困擾,這一點家長的言傳身教都一樣重要。
孩子終究是孩子,讓十來歲的孩子安安靜靜呆好幾個小時,無事可做,並不現實。所以我們會帶上幾樣小東西。
筆和紙。寶寶從小喜歡畫畫。五六歲時還畫四格漫畫。一個小桌子,能讓她畫半個小時,再聽一會兒她講講畫出來的故事。輕輕鬆鬆、高高興興,遠離電子產品。
一個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我家是女孩,所以我常常讓她抱一個喜歡的小玩偶,這在途中給我們省了好多心力。
有時我們告訴她的事情,她又會和玩偶說一遍,而且路上有時好像過家家一樣,和玩偶玩一會兒。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長時間在陌生環境中,比成年人更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免疫力會降低。
旅遊來來去去一個多星期,有這樣一個熟悉的夥伴,陪在孩子身邊,心理上也是一種安慰,降低恐懼感,減小孩子生病的幾率。
最後,重要事情說三遍,帶書,帶書,一定要帶書。在火車飛機上的時間,好像是從平時的生活中「偷」出來的夾縫時間,沒有平時工作的壓力,沒有家累的負擔,拿一本書在路途中讀,絕對是愜意的事。
孩子小一點的時候,抱孩子在腿上,輕聲細語地講故事。讓孩子明白,公共場合不能高聲大氣打擾別人,慢慢度過親子時間;大一點,孩子自己讀一會兒,再和大人聊一會兒;八九歲以後,就能夠自己很投入地閱讀了。
這個習慣,是一天天養成的,妙處也並非一天能夠體會。你把手機IPAD扔給孩子,是一時省事,可後遺症也很頑固。
飯要一口一口吃,日子一天一天過,孩子一點點長大的過程中,帶他(她)去更多的地方,看過北方的山、南方的水,體會異域的風情,收穫頗豐的不只有孩子,還有陪伴孩子一起的你。
不要覺得,孩子還小,長大讓他自己去唄。一個旅遊,積累的不止是景點門票這麼簡單,收穫的是知識、能力、素養、親情好多好多……世界那麼大,我想帶孩子去看看。
推薦閱讀:
※世界讀書日:財經大佬們平時讀的書於你有用
※盤點世界十三大珍郵
※來城市兩年了,我和他們活在不同的世界 | 人間
※加拿大溫哥華:海外移民聖地 世界宜居天堂
※《世界知識》雜誌:「355法案」與馬來西亞政壇的結構斷裂——傅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