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 http://chinese.cersp.com/article.php?articleid=1258 |
|
|
|
2004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 |
一、關於幾個基本理念 (一)「語文是什麼」 ●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錢夢龍說,「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民族語教育,即母語教育」;「語文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使學生在讀和寫的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漢民族浯」;「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確實教得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民族語,能讀會寫,能言善聽,則厥功至偉,此外還有什麼呢?」(《為語文教學招「魂」》,《中學語文教學》第2期)。 ●語文就是文化。曹明海認為,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他指出,從語文的本體看,語文不僅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構成;從語文的功能看,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傳達的是思想與情感,承載的是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人類的文化成果(《語文:文化的構成》,《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7-8期)。 ●語文教學必須走在「語文」的路上。王尚文從目前的教學實際出發,指出語文教學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語文教學必須走在「語文」的路上,否則就會走向自我消亡的懸崖。同時他認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既關涉所理解和運用的語言,也關涉去理解和運用的人。語文與人文具有深刻的相關性,因其「深刻」,絕不能離開入文來講語文,因其「相關」而非相同,也絕不能以人文取代語文。關注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就是要將「人文」滲透到語文中來。他還劉?語文教學中泛語文、非語文的傾向加以嚴肅的批判(《語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10期)。 相關鏈接 1.陳黎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檢討》,《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期 2.余應源,《為語文真正獨立成科(課)而奮鬥》,《中學語文教學》第1期 3.王尚文,《呼籲「語文」一分為二》,《語文學習》第4期 4.胡尹強,《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語文學習》第4期 5.蔡可,《「語文」、「文學」宜分科》,《讀書》第1期 6.殷銘荷、陳靜,《呼喚科學的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9期 7.雷良啟,《語文教學折騰的語言反思》,《中學語文教學》第8期 8.王秉蓉,《語文課改呼喚語言訓練的回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5期 9.方利民,《咬定「言語」不放鬆——語文教學本體回歸的思考與實踐》,《陝西教育》第4、5期 10.顏福雙,《語文就是語文——與余傑等商榷》,《南方周末》3月4日 11.李海林,《語言專門化:語文教育的一個岔路口》,《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4期 12.李海林,《語文本體與語文構成》,《語文學習》第4期 (二)關於語文教學目標 ●目標預設與生成空間。劉永慧認為,教學目標必須保留預設的框架,同時又要保留生成的空間。並進一步指出,基於學生最近發展區和學科內容的框架構建,最終實現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生成的(《目標預設和生成要有機結合》,《語文建設》第7-8期)。 ●預見性和非預設性統一。宋恩泉在《語文建設》第3期《語文教學的非預設性與預見性》一文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將預見性與非預設性有機統一起來,預見性是實施非預設性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可以從信息反饋、理解和應用的結合、教學過程的動態性上對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進行預見性把握。 相關鏈接 1.劉和程,《目標的靈動與有序》,《語文建設》第4期 2.趙克明,《關於教學目標的思考》,《語文建設》第4期 3.程紅兵,《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之我見》,《語文學習》第2期 4.餘黨緒,《不能迷信教學目標》,《語文學習》第2期 5.褚樹榮,《讓理論回歸現實——談教學要不要預設教學目標》,《語文學習》第2期 6.黃玉峰,《教學應該重在過程、發現和終極目標》,《語文學習》第2期 7.劉華,《從結果到過程——閱讀課教學目標的價值回歸》,《語文建設》第4期 8.周立群,《新課程下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策略》,《語文建設》第7-8期。(以上由周文葉執筆) (三)關於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內涵。巢宗祺著眼於全球課程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他認為,語文素養不僅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還包括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關於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問答》,《語文建設》第4期)。 ●「語文素養」不能等同「文化素養」。余應源的《為語文真正獨立成科(課)而奮鬥》一文指出,《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包括「語言」「文字」「文學」「文章」「文化」,這「無限擴大了語文課語文的外延」,從而使語文素養「成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實為俗話所說的『文化素養」』(《中學語文教學》第]期)。 相關鏈接 1.孟慶欣,《對新課標文本表述問題的思考》,《語文建設》2003年第12期 2.彭小明,《{語文課程標準)關鍵詞解讀》,《現代語文》第4期下 3.王小明,《語文素養的心理學觀點》,《語文建設》第3期 (四)關於語文知識 ●人文知識的內涵。李山林認為人文知識是關於「內容」和「意義」的知識,即「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於人生有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內容」,並在操作層面上對其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語文課程的人文知識基礎及其教學》,《語文建設》第1期)。— ●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方武提出應構建一個由課本的研製者、教師和學生在動態交流過程中共同完成的知識體系。他認為,今後的課本知識建構應當特別注重引進並強化言語知識、強化和完善常用文體的結構知識、豐富和拓深文學作品的「敘事」知識。教師在這過程中的使命主要是幫助學生建構人際間真誠協商、平等對話、和諧相處,解決問題,閱讀、鑒賞、重構文本以及課程學習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而學生是以涉取課外讀物、積累人生經驗和閱歷的方式,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以個體獨特的認知結構建構課程知識和人生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以及自我的元認知知識(《課本對語文課程知識的建構》,《課程?教材?教法》第4期;《論析師生的知識建構》,《中國教育學刊》第5期)。 相關鏈接 1.屠錦紅,《語文知識構建芻議》,《學語文》第5期 2.韓雪屏,《言語知識新gE,A》,《語文學習》第5期 3.奚小平,《更新一種思維方式》,《語文教學之友》第6期 4.曾寧波,《緘默知識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幾點啟示》,《語文建設》第5期(以上由傅寒晴執筆) (五)關於語文課程性質 ●「統一說」的實質是"2E具說」。李寰英認為當下整個學界對「人文性」內涵的解釋還不一致,其中包含什麼要素還很難說,而「作為工具的語言作品既然是可以任意被剝離和裝進精神內涵的空殼」,誰也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可以和「人文性」對應的要素,所以,在他看來,「『統一』云云,純屬空談」,「統一說」的骨子裡還是「工具說」(《論語文教育是心學教育——兼評語文教育「工具說」》,《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 ●「語文性」是支點。朱瑛在《陝西教育》第10期上撰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實現「兩性」的統一必須要有一個支點,由此,她找到了一個新概念:語文性。「只有把『語文性』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支點」,才會使「工具性沒有『淪落』,人文性也得到了重視」。據她解釋,之所以把語文性當作語文學科的屬性是由「從語言人手,直指人文內容(知識和精神),然後再回歸語言」的語文學習過程或規律決定的(《語文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支點》)。 相關鏈接 1.楊樺,《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再思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第11期 2.屠錦紅,《也談「人文性」》,《語文教學之友》第1期 3.劉大諒,《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語文教學之友》第1期 4.T永忠,《再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以上由王麗紅執筆) (六)關於語文教學內容 ●不能脫離文本。於漪認為,「以課文內容為切人口,組織問題討論」的方式「往往就內容談內容,脫離文本拎空談」,「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她進一步指出,「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利於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她指出「課文的內容和語言不是兩張皮,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是藉助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她進一步強調:「只有真正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的精湛」,「你才會真正觸摸到作者思想的深處、感情的深處」。(《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4期)。 ●語文課應聚焦於「怎麼說」。王尚文指出,別的課的目的僅僅在於更好地理解內容,而語文課則是「學習特定的形式如何表達特定的內容」,應聚焦於「怎麼說」,他進一步強調:語文課必須「以課文的言語形式為綱」,要「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怎麼說」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語言的技術、技能、技巧的問題,其中必然滲透著言說者的思想感情,關注「怎麼說』』的同時,也就「必然接受作者心靈和課文內容的陶冶」。語文課的人文陶冶功能必須滲透在「玩索『怎麼說』的過程之中」(《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中國教育報》7月8日)。 相關鏈接 1.鍾啟泉、王榮生,《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的達成》,《語文學習》第1期 2.王榮生,《語文教材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第2期 3.李海林,《語文教材的雙重價值與教學內容的生成性》,《語文學習》第3期 4.王榮生,《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第4期 5.徐江,「語文問題說」系列,《語文學習》第2、6、9期(以上由何方執筆) 二、關於幾個熱點問題 (一)關於文白之爭 ●文言作文有負面影響。蘇培成在《要重視文言作文的負面影響》中指出,中學生文言作文違背了漢語書面語發展的方向,由言文一致倒退為言文分離。而當代中學生首先應具備現代語文的讀寫能力,「把文言和白話等量齊觀,看成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表達方式」的認識與時代發展相違背,是非常有害的,並且文言作文還會造成學生語文生活分裂等負面影響(《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年第12期)。 ●中小學生應以學習現代語文為主。王尚文主張中小學生應以學習現代語文為主,適當學一些優秀的古代文言作品,目的在於初步感知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培養繼續學習的興趣。如有必要,可開設文言選修課。他同時指出,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不是中小學階段所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要真正傳承傳統文化,這也要求學生首先應學好現代語文,具有現代觀念(《「文白並重」是開歷史的倒車》,《中國教育報》4月22日)。 ●文言白話應並駕齊驅。韓軍主張中小學生應文言和白話並駕齊驅,目的在於建設現代人的文化根基,奠定現代人運用白話的根底,由此找到回家的路(《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中國教育報》4月22日)。 ●兒童讀經好不好。近年來,王財貴等人大力倡導兒童讀經,並提出「經書是最有價值的教材;先求熟讀,不急求懂的教學方法;以兒童為主要教學對象」的讀經理念。劉曉東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兒童讀經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違背了科學,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認為倡導兒童讀經樹立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本位,而我們需要的是以人為本位的新文化,以兒童為本位的新教育(「兒童讀經運動」:違背科學的主張,復古倒退的教育》,《學前教育研究》第5期;《「兒童讀經運動」質疑》,《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薛涌也強烈反對兒童讀經,撰文批判了蔣慶編撰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其中收錄了《詩經》《孝經》《傳習錄》等19部儒家經典),認為蔣慶提倡的讀經「就是要強迫孩子在3-12歲期間背15萬宇自己並不懂的東西」,但兒童根本不明白經的內容,硬是強使其死記硬背,這種「蒙昧教育」是非人道的(《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評蔣慶的讀經運動》,《南方周末》7月8日)。 相關鏈接 1,劉梅珍,《學文言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中國教育報》7月29日 2.西渡,《務實的非取消的——關於王尚文先生對「文言文」的態度》,《中國教育報》7月29日 3.李如龍,《文言白話普通話方言》,《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4期 4.顧銀喬,《「家」還是自己創設的現代化的為好》,《中國教育報》6月3日 5.徐中玉,《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新課標文言讀本)序》,《語文學習》第10期 6.陳香,《中小學生該不該遠離文言文?》,《中華讀書報》4月28日 7.陳立,《文言文不但應該教而且不難教》,《中國教育報》7月29日 8.劉梅珍,《文言文:冷冰冰的微笑》,《中國教育報》7月29日 9.秋風,《為什麼不能讀經》,《南方周末》7月13日10.秋風,《現代化外衣下的蒙昧主義》,《南方都市 寺艮》7月22日 11.王曉華,《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讀經》,《粵海風》第5期(以上由趙海紅執筆) (二)關於文學教育 ●「泛文學現象」。胡俊國在《對建國以來文學教育論爭的清理》一文中指出,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泛文學現象,即把文學等同於普通文章,把文學作品作為傳授語言學知識和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和範例,從而消解了文學的本質特徵和意義;還存在狹隘的政治功利主義現象,即把文學作品的豐富意蘊片面地機械地附會主流意識形態,以單一的道德政治思想灌輸代替對作品意蘊的探求,從而導致了受教育者從學習到生活的虛假空洞的抒情方式。這兩種文學教育的方式,已經喪失了文學的本來面目。(《教育評論》第2期) ●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趙新憲認為語文教育是通過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來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而啟蒙則是文學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他看來,九年義務教育的文學閱讀,感悟文學性的語言表現力是其重要內容;而高中階段的文學閱讀,則應該淡化文學的文體意識、文學史意識,以提升語感能力為重要內容(《語文學科的文學教育觀念與目標定位》,《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 相關鏈接 1.畢光明,《當代文學與當代文學教育》,《文學自由談》第3期 2.周燕,《「阿Q向自己身上撲來」——走出文學教育的誤區》,《語文學習》第1期 3.錢理群,《把魯迅精神紮根在孩子心上》,《語文學習》第6期 4.錢理群,《中學時代怎樣與魯迅相遇》,《中國教育報》6月24日 5.馮鐵山,《「新詩進課堂」的多向度價值》,《教育評論》第3期.(以上由傅晨琛執筆) (三)關於」非指示性」教學 ●一個比喻。對於「非指示性」教學,王尚文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好比一部偵探小說,小說中的案件都是作者一手設計出來的,他當然知道罪犯是誰,整個作案過程也一清二楚。與作者不同的是小說中的探長探員,破案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探索、研究的過程,探長一般更富經驗,但探員也可能提出富有價值的見解,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在破案前都不知道罪犯是誰,藏在哪兒。教師實質上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切早巳瞭然於胸的偵探小說作者,他只是小說中一個富有經驗的探長。」他進而指出,「非指示性」教學理念「並不是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而是由『教師中心』轉向『師生對話」』(《師生合作共同成長》,《中學語文教學》第3期)。 ●體驗是整體感知。鄭逸農將文學作品分為「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和「認知性學習為主的教學」,並進一步指出「體驗是面向全文的整體感知,一般不分角度,不分層面」(纊非指示性」教育:創新傳統語文教育》,《學科教育》第5期)。方智范則針對鄭逸農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的教案指出,有必要「從詩的關鍵語句、意象出發,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句精彩的表現力,在詩的節奏結構方面加以推敲,利用學生之間的視界差異,激發觀點碰撞,把討論引向深入」(《更加開放的閱讀教學》,《人民教育》第2期)。 相關鏈接 1.王榮生,《{再別康橋)課例研討二》,《語文學習》第3期 2.李海林,《{再別康橋)課例研討一》,《語文學習》第3期 3.李令清、胡曉明,《用什麼樣的文化和價值觀來影響學生——與鄭逸農老師商榷》,《人民教育》第12期(以上由張帆執筆) (四)關於語文學習方式 ●基本教學方法舉例。蔡偉認為中小學語文教學要成功地實施研究性學習,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教師可從活動的組織、文本的傳達和評價反饋等多個角度來分析研究。基本教學方法有小組討論法、成果討論法、比較教學法、模仿創新法和多元評價法等(《中小學語文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方法》,《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期)。 ●「小組討論」的誤區。歐陽芬提出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存在認識上的兩大誤區:一是把小組討論這種教學形式看成是新課程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二是把小組討論這種形式看成是課堂教學內容實施的唯一途徑。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教學行為出現錯誤傾向,使小組討論表面熱鬧,實則無效,流於形式(《課堂小組討論誤區分析》,《中學語文教學》第9期)。 相關鏈接 1.餘黨緒,《「研究性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內在需要》,《語文學習》第4期 2.喬桂英,《論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幾個問題》,《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3.陳景宏,《語文研究性課題選擇的原則》,《學語文》第2期 4.湯金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創新》,《語文教學與研究》第2期 5.呂曉英,《開展研究性學習尚缺足夠的文化準備》,《語文學習》第9期 6.黃建恆,《讓討論實而活》,《中學語文教學》第6期 7.韓向東,《合作學習:離語文教學有多遠》,《語文教學之友》第8期(以上由許丁鈴執筆) 三、關於閱讀教學 (一)關於多元解讀的評價 ●解讀的「限制」和「自由度」。錢夢龍指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那種忽略文本的暗示或提示、隨心所欲毫無限制的解讀,對閱讀教學的損害不亞於標準答案。他進而指出,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是閱讀教學最具魅力之處(《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學語文教學》第10期)。 相關鏈接 1.蔣成瑀,《對閱讀教學過度詮釋的思考》,《語文學習》2003年第11期 2.賴瑞雲,《多元解讀應為「多元有界」》,《語文學習》第9期 3.李海林,《善待學生善待文本》,《人民教育》第12期 4.徐珞翰,《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根本》,《教學月刊?中學版》1月上 (二)關於閱讀規律與閱讀教學的策略 ●語感的「美化」「廣化」和「敏化」。董汀豐《對話狀態下的語感培養》一文探討了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的途徑。他認為,要有效地培養語感,應進入語文教學的對話狀態,即教學過程中,師生均作為平等的一員,進入自由交流和共同探討的境地,與文本逐漸達成視界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情景。他提出以記誦經典的言語作品來美化語感,以引發學生聯想來廣化語感,以比較言語作品的形式敏化語感,以不斷追問文本及其作者和自己來深化語感(《課程?教材?教法》第7期)。 ●「體驗語文」辨析。張心科認為,一味體驗會導致語文教學的盲目化、淺薄化,它既不能全面落實語文教學的目標,也不符合語文教學的實際。「體驗語文」可作為語文教學目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宜作為一種教法施之於整個教學(《「體驗語文」不可矯枉過正》,《語文建設》第3期)。 相關鏈接 1.魏南江,《對新課程閱讀教學的兩,AiAgX》,《語文建設》2003年第11期, 2.劉曉偉,《敢於「講讀」,善於「灌輸」》,《語文學習》2003年第12期 3.方智范,《語文教師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人民教育》第21期 4.李建軍,《閱讀教學中如何促進體驗的生成?》,《語文建設》第3期 5.葛乃宏,《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性》,《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期 6.郁萍,《體驗性教學探微》,《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5期 7.劉淼、沈幗威,《論學生場依存—獨立型認知方式與語文閱讀教學的關係》,《學科教育》第10期 (三)關於教學中的對話 ●警惕「假對話」。劉徽、李衝鋒在《警惕語文教學中的「假對話」》重視所謂正確理解某一文本的結果,從而中指出了假對話的幾種表現:掩蓋真實意圖的對話、遊離主題的對話、不具實質的對話、獨白式對話、互不碰撞的對話等(《教學月刊?中學版》6月上)。 相關鏈接 1.王尚文,《「生成」與「入侵」》,《教學月刊?中學版》1月上 2.方武,《「對話」型課堂形態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期 3.蔣成瑀,《閱讀教學的四種對話關係考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5期(以上由劉穎賢執筆) 四、關於作文教學 (一)關於作文教學新理念 ●作文的「生命性」。程紅兵在《本質論:撥開迷霧返璞歸真一一對中學生作文本質的探尋(續)》中指出,生命性是中學生作文的一個本質屬性。作文是中學生個體生命整體成長性、創造性的表現。一篇作文就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精神生命。作文教學就是要喚醒和呵護青少年的生命意識(《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6期)。 ●強化寫作的「自娛」與「宣洩」作用。李斌輝認為,個性化寫作教學必須對寫作目的正本清源。中學生作文的目的,主要是個體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要交流,是生命的一種運動方式,因此就要弱化寫作的「教化」「載道」功能,強化寫作的「自娛」與「宣洩」作用(《論個性化寫作教學的實現》,《教育評論》第2期)。 ●寫作的「三種體驗」。毛榮富提出有三種體驗可作為寫作的內容導向:走向理性的成長體驗,表現獨特的個性體驗,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作文教學應倡導三種體驗》,《語文建設》第3期)。 ●學生作文的心理需求。李斌輝提出學生作文的心理需求,包括:渴求作文心理的自由、渴求作文價值的實現、渴求作文成就感的體驗、渴求來自外界的反饋、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徑,並提出與此相關的作文教學策略,其中較新穎的是培養學生的成品意識,擴大學生作文的讀者群(《學生的心理需求與作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1期)。 相關鏈接 1.王棟生,《在理想與生存之間——談兩種寫作狀態》,《語文學習》第2期 2.毛榮富,《嘗試「智慧寫作」》,《語文學習》第10期 3.滕世群,《隨筆教學摭談》,《中學語文教學》第6期 4.任彥鈞,《讓感受和體驗成為學生生命的雙翼》,《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1期 5.李輝,《應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建設》第3期 6.馮玫,《美國中學作文的特色及啟示》,《中學語文教學》第1期 7.潘新和,《沒有比失去言說欲更糟糕的》,《語文學習》第10期 8.徐江,《「表現」與「表現性」——從〈落葉〉寫作看作文教學之弊》,《教師之友》第4期 (二)關於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的幾種題型。高本雲在《對近六年高考話題作文的基本認識》中提出以下幾種題型:限定主題性的話題作文、主題作文、爭辯型話題作文等。總之,話題作文自產生以來,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讚揚與批評,如何揚長避短對所有研究者而言都是一個繞不開去的「話題」(《課程教材教學研究》第9-10期)。 相關鏈接 1.陳明體,《後退是沒有出路的》,《中學語文教學》第2期 2.王德銀,《我為話題作文嗚冤屈》,《中學語文教學》第2期 (三)關於網路作文教學 相關鏈接 1.蔡明,《網路作文:一種新的寫作方式》,《語文學習》2003年第12期 2.葉麗新,纊網路寫作」研究:「網路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的起點》,《語文學習》第5期 3.鄭桂華,《基於網路的作文教學管窺》,《語文學習》2003年第12期 (以上由於惠、趙海紅執筆) 五、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方智范對高中新課標中口語交際教學的能力目標進行了解讀。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要特別關注言語外的各種因素。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和交際現實性是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在操作性上不僅要重視語言能力的訓練,也要加強語用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必修課「表達與交流」目標解讀》,《語文建設》第1期)。 ●口語交際的主要環節。張永林提出,要有效地實施口語交際教學,必須抓住以下環節:課前說話,鼓勵交際;閱讀寫作,滲透交際;交際課上,訓練交際;社會實踐,運用交際。要選好話題,創設情景,體現互動;最後還應重視評價反饋(《初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與對策》,《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3期)。 相關鏈接 1.李明潔,《口語交際教學的理論背景和課程取向》,《語文學習》第10期 2.潘涌,《直面世界: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新概念》,《教育科學研究》第8期 3.石卉芸,《從口語交際中學習口語交際》,《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7-8期 4.夏金鐲、韓浩、夏泉永等,關於「口語交際」教學有關問題的討論,《中學語文教學》第7期 5.李明潔,《課堂設計?演說(上)》,《語文學習》第1期 6.李明潔,《課堂設計.演說(下)》,《語文學習》第2期 7.李明潔,《口語教學課堂設計——「訪談」》,《語文學習》第5期 8.嚴桂根,《構建高中語文「口語交際」訓練新體系》,《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1期 9.王韻然,《採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北京教育.普教版》第9期(以上由黃良超執筆) 六、關於考試與評價 ●中考試題的走向。方智范結合2003年的部分語文中考題,指出了今後語文中考試題的幾個走向:一是積累和運用題會多一些角度,多一些靈性;二是閱讀題將讓人文色彩濃起來;三是作文題將重在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四是死記硬背題將被驅除(《新課程語文中考的走向——2003年全國中考語文試題給我們的啟示》,《人民教育》第7期)。 ●標準化選擇題即將終結。孫紹振在2003年11月5日《中華讀書報》上撰文指出,相對於《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改革力度、課本的多元化,高考試卷的改革還跟不上形勢,高考作文固定在60分上,問題就很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從美國托福考試模式批發進來的標準化客觀題、簡陋的是非題模式被考試專家奉為神明,然而在美國人那裡舊托福模式卻已經面臨壽終正寢。因而他認為,標準化選擇題即將終結(《標準化選擇題即將終結》)。 ●題型並無好壞之分。朱昌元認為選擇題將貽誤一代人的語文素養,應將其驅除。胡勤則認為題型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而要看它是否與考試內容和考試目的相一致,不要把語文教學問題簡單地歸咎於某些題型(「杏壇茶座」,《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第9期)。針對一些論者對高考語文試題的聲討,王大績認為,語文高考試題的探索與經驗應受到足夠重視,高考命題在精讀能力的考查方式、話題作文結合分等評分的考查方式、語言表達題的設置三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語文高考試題的三大貢獻——談談語文高考命題的創新與繼承》,《光明日報》7月22日)。 ●「語文學習成長記錄表」。《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2期以「探索:瓶頸如何打破」為話題就廣東中山市教研室設計的「初中語文學習成長記錄表」評價方案組織的一次討論。張寶華介紹了他們的做法:「初中語文學習成長記錄表」共設計有「學生語文學習原始資料」「入學前家長評價」「學生月進步記錄表」「學生學習自查表」「家長月反饋表」「學期語文素養綜合評價表」等六個表格。林潤昌、賈美華認為中山市的做法重視綜合性、主體性,重視過程,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但大班條件下如何有效實施、如何衡量評價的效果等問題還有待研究。張彬福認為評價方案不能僅是一個量表,還要對量表的有效性做出實驗的說明。對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較為客觀的評價所需要的量化指標,也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相關鏈接 1.陳家堯、楊釗,《語文新課程考試要新在哪裡》,《語文建設》第3期 2.谷公勝,《語文中考改革的理念與運作》,《中學語文教學》第4期 3.吳逸敏,《中考語文閱讀題中開放性試題的效度研究》,《語文學習》第4期 4.蘭瑞平,《高考試卷能否改一改》,《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1期 5.楊顯志,《高考語文命題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中學語文教學》第2期 6.袁誠,《高考試卷結構不宜改》,《中學語文教學》第2期 7.顧德希,《正確認識語文高考試題》,《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1期(以上由鍾峰華執筆) 七、關於語文教材 (一)語文教材編寫理念的發展 ●從「例子」到「引子」。李衝鋒《語文教材是例子更是引子》一文認為,教材的引領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應在其例證功能之上,確立起語文教材的引子功能,從而使語文教學不僅僅關注教材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更關注社會、歷史、生活語文(《語文教學之友》第4期)。 相關鏈接 1.鄭國民,《課程改革視野中語文教材的發展》,《語文建設》第1期 2.劉真福,《探析新教材使用策略》,《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7-8期 3.王榮生,《「用件」類型選文及其教學》,《中學語文教學》第1—2期 4.周建新,《解釋學視角中的教材功能》,《教育評論》第2期 5.顧黃初,《語文教材研究的又一個新視角》,《課程.教材?教法》第1期 6.王曉霞,《試論當代我國大陸初中語文教材選史標準的歷史演變》,《學科教育》2003年第12期 7.谷公勝,《關於高中新教材編寫建議的問答(一)》,《語文建設》第2期 8.谷公勝,《關於高中新教材編寫建議的問答(二)》,《語文建設》第3期 (二)對新課標教材的評價 ●新編教材的編排體系。聶春艷的《初中語文教科書編排體系的新突破》分述「人教版」的特色是以生活主題組織單元,優化整合教科書各個系統,簡化頭緒,突出學習重點;「蘇教版」在整體編排上以主題合成單元為主,體現了語文教育的實踐性,名著推薦與閱讀單元和專題單元穿插其間,富有創造性;「語文版」在結構和內容編排設計上按照言語技能的不同層次,重新構建語文能力訓練系統(《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 相關鏈接 1.顧振彪、朱芒芒、黃厚江、王永強、甘其勛等,「走進新教材」專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7-8期 2.洪宗禮,《新課標語文教材要讓作文教學『活』起來》《語文學習》第1期 3.張文泰,《初中語文實驗教材寫作訓練的新突破》,《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4.陳秀娟,《談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中的對話意識》,《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文科版)》第8期 5.崔秀傑、東方等,《新課標新教材我的困惑》,《北京教育》第7、8期 6.郭裕源,《教師眼裡的新教材》,《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第1期 7.王勇、陳力勤,《新教材,愛你有幾分》,《語文學習》第1期 8.商友敬,《三家評說<現代語文》初中讀本》,《中學語文教學》第7期(以上由胡小敏執筆) |
|
推薦閱讀:
※斯坦福給被拒學生的信:你們絕大多數是符合申請要求的
※2017,怎樣的加盟項目,才是好項目
※如何促進觀點的自由交流?
※如何看待2018年1月3日南開大學校長換任?
※如何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培養一個自信自律的孩子?
TAG:教育 | 語文 | 動態 | 語文教育 | 研究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