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教養不一致
最近陳莉很鬱悶,她發現自己跟老公在教養孩子的觀點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兒子從幼兒園回來,身上總是會帶點兒小傷,有一天,當孩子的爸爸看見兒子的手上又挂彩時,生氣地大聲怒罵:「不是早就告訴過你,要是有人敢欺負你,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真是沒用!」看著孩子嚇得縮在角落裡偷偷地抹眼淚,陳莉一方面心疼孩子在外受委屈回家還要挨罵,另一方面也擔心這種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以暴制暴」,於是當場反駁:「打人就是不對,你怎麼可以教孩子打人呢?」夫妻倆為此吵得不可開交……
在親子專家看來,父母教養不一致本來就是常態,關鍵是當不一致出現時父母如何討論差異以及如何面對衝突。當父母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各自建立清晰的邊界時,教養的不一致反而會成為孩子高EQ的滋養。
在不同情緒中培養情商
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媽媽抱怨跟老公在教養孩子的想法上南轅北轍,有的為此心生嫌隙。其實,夫妻觀點不一致實在是太普遍了。且不說兩人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夫妻一起生活,本來交集就多,要想事事都一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長在意跟另一半的養育觀點是否一致,主要是擔心孩子受到不良影響。「當老公跟我觀點不一致時,我一下子就會被激怒,通常會提高嗓門,想以此制止他。我特別擔心在孩子面前爭吵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心理諮詢師認為,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肯定會對孩子有影響。「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如果父母因此吵架或打起來,孩子就會更加恐懼。」不過父母可以做一些補救,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比如跟孩子解釋,都是因為我們的想法不一樣,那一刻沒控制住情緒就爆發了,我依然是愛你的,也依然愛你的爸爸。」不過換個角度看,劉稱蓮認為孩子也需要在不同的情緒中培養情商。「體驗到不同的情緒,情商才會不斷提高。如果孩子總沒有挫敗感、恐懼等負面情緒的體驗,也就感受不到正面情緒體驗的美好。其實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很強的,向上的生命力會讓孩子做出判斷,什麼是對自己好的要吸收,什麼是不好的要摒棄。」專家提醒家長,如果一味地順從伴侶的觀點,孩子可能學會的是討好,未來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一對一,保持界限清晰
對於父母因為教養不一致發生衝突,在楊俐容看來,可以防患於未然。「夫妻共同生活久了,對彼此的情緒反應多半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什麼情況下配偶會有什麼樣的後續反應,往往都可以預測。比如媽媽能夠想像當孩子說在學校被打的事之後,爸爸極可能嚴厲呵斥,甚至體罰,為了避免問題愈演愈烈,最好能在爸爸一開始呵斥時就採取行動,巧妙地化解衝突氣氛,甚至適當地將孩子帶離現場。」
心理諮詢師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應儘可能克制,事後再商量達成一致。如果達不成一致,要跟孩子說:你跟媽媽之間的事我不參與,我跟你達成的要求跟媽媽無關。原則是: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的關係,互相不指責,保持界限清晰。」
當夫妻意見不統一時,有的家庭會把孩子拉進來當裁判。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如果把孩子拉成三角化,從系統的角度看,當界限不清權力分配不均勻時,系統會出現問題,而承擔後果的通常是系統中最弱的人。當孩子總是處於兩種聲音時,會通過一些癥狀表現出來,比如不願意上學,經常發脾氣。」子系統和子系統之間應該界限清晰。「夫妻意見不一致應該是在夫妻這個子系統里處理。」比如爸爸要求孩子只能看15分鐘電視,儘管媽媽認為看半個小時也不要緊,但也不要干預。夫妻私下討論,能達成一致最好,達不成一致就保持現狀。
尊重,在差異中求同
當父母出現教養不一致的情況後,化解衝突最佳的方法就是「異中求同」。「先不去凸顯雙方論點的差異,而努力找出彼此的共同點,並且積極表達。這樣一來,既可以避開對立性的爭執,又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針對文章開頭陳莉的例子,媽媽反對爸爸以「打回去」的方式處理孩子間的肢體碰撞,這是兩人相異之處。但看到孩子身上的傷痕而感到不舍心疼,以及希望孩子學會處理人際困擾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如果媽媽試著將爸爸內在的關切表達出來:「你看,爸爸很心疼你受了傷,很擔心你被欺負……」爸爸可能因此覺察自己想表達的其實是關心與擔心,而不會因不受尊重而想要據理力爭。等大家情緒降溫之後,再來討論,找出好的解決方法。
了解並尊重個別差異是高EQ的表現之一,而如果能進一步包容甚至欣賞差異,那麼人際間的許多衝突都將獲得妥善的處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夫妻之間出現教養不一致並不是一件壞事,處理得當反而會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間的衝突,孩子會通過爸爸媽媽的不同知道,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而獲得更高的EQ水平。
推薦閱讀:
※混序式育兒(下):育兒要混序,父母要觸變
※這六種女人最小氣吝嗇,忘恩負義,對丈夫和父母都特別摳,典型守財奴
※最有效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現代社會孝順的概念是什麼?
※父母有說「不」的權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