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心靈的避難所
文/雲水
扮演病人:
心病跑到身體上
看了題目,讀者朋友可能難以理解:這是什麼話?莫非還願意生病嗎?事實正是這樣。我們大家平時生病,常常是自己願意,是自己需要,是自己想躲進病里。事情往往就是這麼莫名其妙。
伊娜21歲那年,本該是充滿活力的時候,卻莫名其妙地一病不起了。那是一個傍晚,伊娜和表妹一起外出散步,被一隻突然從樹叢中跑出的小貓嚇了一跳,就渾身癱軟,一點力氣沒有,一陣陣地出虛汗,兩條腿居然走不動路了。沒辦法,幾十米的路,妹妹叫了出租才把她送回家。儘管醫生沒發現什麼問題,伊娜的病情卻越來越重,起初是雙腿沒勁,後來是渾身沒勁,再後來不能上班了,最後竟然竟然卧床不起。眼看人都不行了,家裡開始為她準備後事。
可是,後來也沒怎麼治,伊娜卻又不明所以地好起來了。
原來,伊娜鬧病的時候正在談第一個男朋友。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伊娜卻一點沒有心的感覺。每次男孩來,伊娜都不願意去男孩家。於是,當男孩又一次說周末要來接她去家裡玩時,頭天晚上伊娜就犯病了。由此,伊娜一病不起。按情理,病成這樣,不能耽誤男方。於是,家裡就把這樁婚事退了。可誰也沒想到,退婚後伊娜有了情投意合的第二個男友,就是現在的丈夫。
有人會說,伊娜這不就是裝病嗎?這麼說她可有點冤枉。這種做沒病鬧病可以做扮演病人,在心理學上叫做軀體化現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時,潛意識裡會讓心理壓力轉化成某種軀體癥狀。人們生活中的許多病症,都是心理壓力的軀體化。這是人在進行自我心理防禦,以免除內心的痛苦和焦慮。人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都是建立在潛意識中的,是不知不覺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無意的,是潛意識的活動;而裝病人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識里的活動。所以伊娜的病症,不是裝病,是扮演病人,是軀體化現象。
軀體化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就是由心理因素引發的軀體反應。用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心病跑到身體上。這一現象是很有普遍性的。在心理諮詢和治療中,經常會遇到這類由於心理因素導致的各種身心問題。除了軀體化現象,還有疑病症、癔症等,所謂的病症都是心因性反應。
心靈避難:
病是人「盼」出來的
人的身心有著很奇妙的互動關係。當人心理上有了鬧病的需要,軀體上往往就會密切配合,從而出現種種癥狀,出現軀體化現象,有時候還會真的出現軀體疾病。就是說,有時候即便我們的身體疾真的病了,這個「病」也是自己「盼」來的,是人需要它,就是為了逃避某些生活困境或心理壓力。
很多時候,患病是人的一種需要。一個人生病了,常常是人他需要生病?面對生活困境的時候,面臨心理壓力的時候。這時,人往往就會生病,從而躲避生活困境,緩解心理壓力,應付現實難題。這樣說來,疾病就成了人心靈的一個避難所。不錯,人的心靈總難免會有需要暫時避難所的時候,患病正好可以滿足人的心靈避難所的需要。這就是沒病鬧病的基本心理功能。
伊娜之所以會生病,要扮演病人,有了生病的需要。想想看,一個二十頭的女孩子,第一次談戀愛,還有比這有比更大事件嗎?可是,偏偏就是這樣的大事遇到了難題:面對男友自己不接受卻又不能拒絕。這是多麼激烈的內心衝突,多麼強大的內心壓力,人總要給衝突和壓力找一條出路。出路在哪兒呢?好,這下找到出路了:我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於是,退婚順理成章了,自己就心安理得了。一旦「災難」沒有了,自然不用「避難」了,於是,伊娜的病症就逐漸消退了。
心病跑到身上來,容易跑到身體的哪些部位呢?比較多見的是跑到頭上、心臟上、腸胃上,當事人往往表現為頭疼頭暈、胸悶胸疼、上吐下瀉等等。具體到不同的人,那就看哪裡需要有病了。伊娜就是需要兩腿癱軟,這樣她就可以逃避去男友家,也就逃避了這樁婚事。運動員心理壓力大了,往往身體的相應部位患病,比如,競賽運動員遇到壓力也常常會腿腳鬧毛病。如果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現象,他們的心病大多是跑到腦子上。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腦子患病。學習是需要用腦子的事,只有生病了,才能逃避學習壓力。當然,扮演病人也會牽涉到全身,哪裡都會出現病症,哪裡都有可能不好受。還有,如果夫妻關係緊張,女性排斥性生活,性器官就會出毛病,比如宮頸等。總之,很多時候,病是人「盼」出來的,哪裡需要哪裡病,想讓哪病哪病。
人之常情:
躲進病里「好處」多
心病為什麼要跑到身上來?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明顯的心理問題身體化傾向。比如在漢語中,本來要描述人的心理活動或現象,用的卻是由「身」或「體」字組成的詞,比如,「身受」、「體會」等。也許,先輩們生存條件太差,不得不首先重視自己的身體。今天,雖然許多人生存條件好轉了,卻仍然難以擺脫「重體輕心」的文化傳統影響。因此,身體患病了會得人們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於是,人們也就容易讓心病跑到身體上。
如此說來,疾病不僅是心靈避難所,還是戰勝家人以及周圍人的一個武器。伊娜就是靠生病戰勝了父母之命。如果不是生病,怕伊娜不會這麼容易就戰父母。有些老人患病也是這樣。一個老太太的婆媳關係不好,自己就時常鬧病。每次鬧病了,全家人都不離床頭,兒媳婦也會對婆婆精心照顧,於是婆媳衝突得以緩解。老太太就是通過鬧病,戰勝了兒媳,調控了婆媳關係,維護了自己的地位。筆者還接待過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當時生病已經半年,癥狀是上吐下瀉。去學校就發病,回到家裡和媽媽在一起就好。原來,半年前女孩的父母開始鬧離婚。隨後是父親再婚,母親也準備再婚。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女孩開始鬧病。鬧病讓女孩得到了很多好處:母親疼愛有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倍加呵護。這樣,雖然成人的生活出現重大變故,可誰也不敢忽略孩子。這也小女孩通過鬧病戰勝了成人,保護了自己。
人一旦有了患病的需要,就會找到生病的機會。有個男孩需要頭疼了,他找到的機會是:頭被門撞了一下。雖然反覆檢查腦子都沒有讓門撞壞了。伊娜找到的機會則是:被小貓嚇了一跳。其實,不言而喻,所謂機會不過是潛意識裡找一個借口,一個託詞。所以,沒有這個「機會」,需要生病的時候是不愁找不到「機會」的。
心病跑到身體上,除了上面的種種「好處」,還會得平時得不到的一些「附帶好處」,比如家人的關照、困境的迴避、責任的放棄等等。比如,伊娜得到的最大好處是,逃避了一樁不如意的婚姻,還有就是同時得到了家人的呵護。這些「附帶好處」在心理學上稱為「繼發獲益」。
看來,人們患病,常常是自己內心的意願,是自己需要躲進病里。因為躲進病里「好處」多多。所以,誰都難免扮演病人,有願意躲進病里的時候,這也算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
心病心醫:
帶「病」學習和工作
但是,扮演病人不能形成慣性。因為,扮演病人得到的所謂「好處」,會強化當事人的反應模式,讓人躲進病里不願出來。伊娜就是這樣。直到好多年後,只要生活中的壓力大一些,她還會出現類似先前的癥狀:兩腿無力。可見,扮演病人的所謂好處,弄不好往往會變成害處,妨礙心理問題的及時調整,給身心健康帶長期的消極影響。
那麼,如果心病跑到身上來該怎麼辦呢?
一方面是認知調節。就個人而言,應該突破「重體輕心」傳統的影響,對心理健康給予應有的重視,對心因性反應要有充分的認識,勇於和善於正視和化解引發軀體癥狀的心理情結,堅信「心病還需心藥醫」,不讓心病跑到身體上。從而促成當事人不再扮演病人,敢於面對自己的現實問題。
一方面是行為調節。當事人要拿出積極的自救措施,哪怕身體上確實還有癥狀,也要帶「病」學習和工作,而不能逃避生活。這除了自己堅定自救,還需要家人的配合。比如,發事人出現癥狀時,家人不給予其特別關心,而應在其表現正常時,及時給予關注和鼓勵,不要讓當事人得到「繼發獲益」。這樣有助於當事人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自救。當然,必要的話還可以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幫助。
推薦閱讀:
※心靈之約——我和奇奇的故事
※心靈雞湯-----約定
※失意時要懂得心寬,自己才是最好的良藥。(心靈雞湯)
※心靈驛站
※淺談——守住心靈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