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99%靠的是媽媽
來到美國,她看到很多留學生因為生活的艱難而做出了越軌的行為,而她始終牢記著父親的一句話,那就是「行動靠自覺」。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滿手的老繭讓人不能相信她竟是韓國名門的小姐。她就這樣堅持著,不僅完成了學業、成為一名大學的教授,而且遇到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從名門小姐到三個孩子的母親
在美國留學的生涯里,她的那場戀愛充滿了冒險和犧牲。她愛的這個男人是3個孩子的父親。如果說,這是一個需要愛的男人,更不如說這是一個需要愛的家庭。天性善良的她完全被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震動了,她的內心完全被母性的力量推動著。「真不能想像一個男人帶著3個孩子是多麼的艱難。」由於孩子們的父親工作繁忙,這些孩子不得已經常託付給別人帶養,過著動蕩的生活。
本應是花前月下的戀愛,在她這裡卻變成了一次次愛的奉獻,3個孩子對她表達出了比父親更強烈的依戀。每次,約會結束時,3個孩子都緊緊拉著她的裙子,不讓她走。她的腦海里久久不能抹去孩子們渴盼她的目光。「正是因為這3個孩子,我才下決心同他結婚。如果我舍下這3個孩子,我的心裡將會永遠有一塊放不下的石頭。」幾乎是帶著神聖的使命感,她像聖女一樣邁向了婚姻的殿堂。
從她戴上結婚戒指的那一天起,她也成了3個孩子的母親,承擔起繁重的養育責任。這真是比打工留學更為艱苦的人生里程。擺在她面前的不僅是孩子們日常起居帶來的繁瑣家務,還有更為難以應付的教育問題。要知道,那時的她還只有20多歲,對家庭生活一無所知。這麼年輕的她要面對新婚的丈夫和年幼的兩個女兒1個兒子,這巨大的挑戰不是能用婚禮上的鮮花來驅散的。
由於3個孩子從小失去了母親,又經常被託付給別人帶養,他們對新誕生的家庭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3個孩子不懂得互相謙讓,經常為一點小事大吵大鬧。他們任性而散漫,對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二兒子,因為是早產兒,並且小時候受到過心理刺激被心理醫生告知精神上有創傷。面對這無邊的困境,她真是陷入了絕望。這時候,她終於明白了父親以前對她說過的話,「所謂養育孩子,並非照顧好他們的衣食起居那麼簡單。」
從來不服輸的她又想起父親的一句話:「無論你多麼小,都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既然自己選擇了這個婚姻和這個家庭,就一定要把它承擔起來。她下決心成為這3個孩子的良師益友。儘管她做了種種準備,但是心裡還是十分緊張。3個小傢伙看上去是小不點兒,但是個個人小鬼大,大女兒愛麗絲甚至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婆婆」。
第一天吃飯的時候,孩子們就給她來了個下馬威。她把碗碟放在桌子上,剛轉身就聽到碎裂的聲音。原來是大女兒愛麗絲和兒子彼得把碗和盤子拿起來往地上摔。她把孩子們叫到身邊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自己可憐嗎?」孩子們想不到她會這麼問,全愣了。看到3個孩子點點頭,她接著問:「那你們覺得爸爸可憐嗎?」大女兒愛麗絲回答:「爸爸也很可憐,媽媽那麼早就去世了,只留下我們。」她又問:「那麼我呢?」孩子們含著淚水說:「和爸爸結婚後,要照顧爸爸和我們,你也很可憐。我們全家都是可憐的人。」說到這裡,她拉著孩子的手,和他們一起哭了起來。「是啊,我們都是可憐的人,可憐的人在一起要更加珍惜生活,對嗎?我們要努力在一起,變成幸福的人。」
幾天以後,孩子們之間的戰爭開始打響。不是這個哭了,就是那個扭打成一團。客廳像個大垃圾場,孩子們從不把自己弄亂的東西收拾好。孩子們不懂得家庭的意思,更不了解家人要相互關愛。她開始一點一滴地教孩子們學會理解他人和幫助幼小。她讓孩子們輪流打掃衛生,愛麗絲病了,她就對愛和姐姐吵架的彼得說:「姐姐病了,你可以代替她打掃衛生嗎?」彼得顯得猶豫,因為他從不懂得幫助別人。就在彼得猶豫的時候,她大聲宣布說:「彼得今天願意替愛麗絲打掃衛生。愛麗絲你聽見了嗎?」彼得為了讓姐姐看到他的表現,就努力認真地幫助姐姐打掃了衛生。愛麗絲看到弟弟的表現,非常感動,她第一次對弟弟說了「謝謝」。而彼得聽到姐姐的感謝,非常開心。從這小事中,姐弟之間懂得關懷別人、感謝別人是件幸福的事,從此,3個孩子之間開始了互相幫助。
有時候,懲罰在教育中是不能缺少的。孩子們愛把摔盤子和碗當作好玩的事情做。她就對他們說:「誰摔壞了碗,誰就沒飯吃。」孩子們於是不再拿摔東西當遊戲;當他們中有一個打架時,媽媽就三個人一起懲罰,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就禁止他們外出。每次她都對他們這樣說:「如果你們忘記了我們是一家人,這就是最大的錯誤。家庭就是相互忍讓、相互關懷。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是一家人。」
她曾經因為委屈而偷偷流淚,但也因為獲得幸福而開懷大笑。不管多難,她決心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們。第一,從不強求孩子做什麼;第二,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好媽媽的敏銳把「問題」孩子變成天才
因為丈夫的學術工作相當繁重,365天有280天在外面參加學術會議、報告會和演講,幾乎無法顧家。僅僅依靠丈夫一個人的收入,一家五口每天只有5美元的生活支出。在艱難拮据的生活中,她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每年幾乎都要住一次醫院。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退縮,她仍把最新鮮的蔬菜和蛋肉留給孩子,自己吃冷凍食品。一分錢她掰成兩半花,但是哪怕兜里只剩下一美元,她也會作為獎勵帶孩子們去看電影。她知道,孩子們太缺乏愛了。所以,她每天都擁抱他們3個,陪他們聊天、睡覺,3個孩子甚至會為誰和媽媽一起睡而爭吵。
她回想自己的童年,發現父親苦讀的身影對自己是最大的教育。於是,她決定自己先起表率作用。每天回到家,她做完家務就讀書,從不外出約會,也不看電視。孩子們看到媽媽這樣認真學習也跟在她身邊讀書。大小四個人經常比賽誰讀的書最多,離家最近的圖書館成了全家常去的地方。
但是孩子們的問題還是陸續暴露出來。小女兒南希儘管並不笨拙,可是十分自卑。針對小女兒的問題,她在寫論文的時候就叫南希幫她打字。南希把打字當成了遊戲,她非常高興能成為媽媽的助手。最後,媽媽所有的講義和論文都是出自南希的手指,這讓南希大大增強了自信心。南希16歲的時候,在眾聲喝彩中,作為年齡最小的考生進入了耶魯大學法律系,成為天才少女,並且最終成了一名國際律師。
兒子彼得的成長要比姐姐和妹妹艱難得多。幼年時期的他要比姐姐和妹妹反應慢,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似乎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經常自己待在家裡。小學時期,由於學習上的困難,他更是經常在放學後補課。丈夫曾經安慰她說:「對彼得要更耐心,他是早產兒,先天不足。」她在長期苦悶之後,開始仔細觀察兒子的細節。
一天,彼得在廚房裡觀察她整理餐具。他看著媽媽把重的餐具放在柜子的高處,把輕的餐具放在柜子的下面,就問媽媽:「媽媽,你為什麼要把那麼重的餐具放在高處呢?把輕的放在高處,把重的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嗎?」
她十分驚訝地看著兒子,忽然發現彼得其實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另外一件小事更證明了她的看法是非常正確的。那就是丈夫曾經非常苦惱地對她講,彼得經常沉溺於科幻小說,而不能很好地面對現實生活。一次放學後,孩子們在地板上開心地玩著一種遊戲。她問孩子們:「你們玩的是什麼遊戲?」孩子們告訴她這是彼得發明的一種遊戲。她問彼得怎麼發明的?彼得說是從科幻小說中獲得的靈感。她心裡明白了,彼得不是那種能應付各種現實問題的孩子,但是,他卻有著驚人的專註力和觀察力,他善於琢磨和發明,這是普通孩子不具備的天才潛質。
有了這樣的信念,她拋棄了過去所有人給彼得的評價而認準了自己的發現。她開始表揚彼得的每一點成就,並且不再把他鎖在家裡而是帶他出去,讓他廣泛接觸社會,擴大他的觀察視野。在她的鼓勵和幫助下,彼得在自然科學,特別是在數學上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在上高中的時候,他代表學校參加了全美國科學大會,並且得到了發明獎。後來,彼得在耶魯大學學經濟學,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學業。
而現在,彼得已經是曼哈頓大街上最出色的企業家了。可是,有誰知道他在兒童時期,如果沒有媽媽的發現和鼓勵,可能永久深陷在「有精神問題」的斷言中,而成為「殘障兒童」這個名詞的犧牲品。
當大女兒愛麗絲和彼得先後進入哈佛,小女兒也進入耶魯大學後,孩子們從心底感謝媽媽帶給他們受益無窮的童年生活。就在3個孩子考上大學離開家的那一天,她送給他們的都是一雙毛襪子。這雙毛襪子曾經補了又補,是孩子們童年的記憶和縮影。她這樣告訴孩子們:「在穿這雙毛襪子的時候,要仔細體會腳底粗糙的感覺。這樣,無論你身在何處,處境怎樣,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作為一個成功的媽媽,她覺得,如果希望孩子成功地開創未來,那首先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認識現實。
好媽媽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3個孩子如今都成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年人了。在教育他們成人的過程中,她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作為母親,每時每刻都要有冷靜的判斷力和堅定的意志。」她從來不盲從地相信任何一本教育學家的著作,她認準了「你接受的教育理論、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越不知所措。」她的家庭教育從廚房開始,她和孩子們一起擇菜、洗菜、讓孩子們學習觀察和勞動;帶孩子們去超市,讓他們來選擇5美元一天的生活應該如何安排。讓生活教會孩子,讓現實教育孩子。因此,孩子們就會認清自己是什麼人,牢記自己的家庭和出身。
在他們家裡,有一個園子,那裡種滿了她喜歡的各種花草樹木。當她把各不相同的種子播到土地里的時候,長出的幼苗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只有小苗生長到一定高度後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它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可能。被撒在好位置的種子比那些環境差的種子更容易成活。而同一種樹,經常修剪的比從不管理、或管理很差的要長得好。但是,對於施肥,卻是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肥料。若是施了同一種肥料,有的植物受到了營養的滋潤立刻壯大起來;而另一些植物反而受不了這樣的營養枯萎下去。
由此,她得出了教育孩子的心得:所有的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需要媽媽在幼年和兒童時期加強誘導和幫助。如果有一個辛勤而懂得教育的媽媽,那麼這個孩子就有了良好的家教環境,他就比別的孩子能更好地成長;如果媽媽不理解孩子、甚至沒有一點科學的家教方法,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無法健康成長。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不能通用一種模式和理論,所以沒有哪本教科書可以叫天下所有的媽媽奉為聖典。每一個媽媽都應該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教育方法,因為你的孩子是與別人的孩子不一樣的,所以你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
「我認為,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沒有遵循什麼理論原則,而是憑著一個母親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覺。當然,這並不是對一些普遍理論的全盤否定。從這些理論中吸取一些適用於自己情況的知識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學習這些理論學說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說,在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分清哪些內容適合自己的孩子,哪些內容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她的3個孩子在幼年時期都沒有與眾不同的才能,他們看上去是那麼平凡,甚至還有某種缺陷。但是在媽媽的發現和幫助下,他們都成為令人羨慕的青年才俊,考入名牌大學,成為事業有成的人。這不能不說,是一位母親的偉大,成就了出眾的孩子。如果孩子能努力1%,那麼母親就要努力99%,因為好孩子99%的成長是靠了媽媽的影響和塑造。
這個真實故事裡的她,就是已故韓國總理張澤相的第三個女兒、匹茲堡大學歷史碩士、喬治敦大學歷史博士、夏威夷大學教授、在美國創辦了英韓雙語教育、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張炳慧女士。而她的3個孩子是有著中國血統、住在美國、由韓國媽媽教育成才的南希·張揚、彼得·張揚和愛麗絲·張揚。
推薦閱讀:
※伊拉克蹲監獄的北大博士:我不過是用盡全力過想要的人生
※張光北委員:亮劍成功基礎是真實 「抗戰神劇」亂編
※經典原味蛋糕卷,只用一次就成功!
※薄熙來案述評:成功的審判 遺憾的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