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水畫三美論

【不動心齋畫論】

按:本文系2006年在上海舉辦的「20世紀國際山水畫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收入會議所輯《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並被同年第9期《文藝研究》刊用。前在博客發表陸儼少全集繪畫卷序言,即據此拙論評其成就,因甚簡略,恐難理解,特發原文,並配圖以供讀者參考指正。

山 水 畫 三 美 論

洪惠鎮

內容提要:

山水畫有三美:構造美、意境美、筆墨美(青綠山水為色彩美)。它們是由山水畫的三個要素——構造、意境、筆墨(色彩)構成的。三美既是山水畫創作的審美取向,也是山水畫品評的理論框架。三要素如同建築材料,三美則是建築效果。三要素不全,山水不工,三要素平均,山水平庸。凡是山水大家,都在三要齊備的前提下,強調一或二個要素,並將其推向極致以突出審美取向,形成獨樹一幟的個人圖式、藝術趣味與魅力,故能超逸凡群,出類拔萃。

關鍵詞:構造 意境 筆墨

山水畫存在三個要素,水墨與青綠兩個系統略有不同。水墨山水的要素是構造、意境和筆墨。構造包括山石樹木雲泉建築等山水構件的造型、丘壑布置、構圖經營以及設色等等。構造的核心是丘壑布置,所以古代畫論都以丘壑為山水要素。現代山水經過不斷創新,很多畫已不以丘壑為主體而換成樹木與建築物,再以丘壑為要素就涵蓋不了它們,所以應該改用概念內涵更全面的構造為要素。儘管如此,丘壑在現代主流山水畫里,依然佔有核心地位。本來筆墨作為形式語言,和設色一樣應都屬於構造範疇,但在水墨山水畫里,它卻有著獨立意義,因而自成一個要素。青綠山水的要素是構造、意境與色彩。構造要素和水墨山水相同,但把設色獨立出來,構成色彩要素。因為青綠山水直接以色彩表現大自然的斑斕本色,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山水三要素構成山水畫三美,即構造美、意境美、筆墨美或色彩美。這三美既是山水畫創作的審美取向,也是品評的理論框架。

從山水畫的發展史來看,早期由東晉濫觴到盛唐成熟,山水畫都為青綠著色,三個要素即已具備。構造和色彩要素是山水畫得以成型而供人欣賞品味的物質基礎,意境則是山水畫的靈魂。山水畫從誕生伊始,就不像西方古典風景畫那樣比較單純地寫實地再現自然,從而傾向於物質性,而是確定了宗炳在《畫山水序》里所說的「以形媚道」的精神性,是應該能夠使人「應目會心」,升華到某種境界而「暢神」的藝術,那也就是意境美的實質。這樣山水畫所展現的構造美和色彩美,也就不必和不能是客觀自然的複製翻版,而是具有主觀成分很濃的、經過加工美化的、高於生活的裝飾、理想、意象性質。所以,像西方風景畫那樣高度寫實的山水畫,在古代不曾出現,在現當代也看不到。

水墨山水在盛中唐誕生,在五代兩宋成熟繁榮,從此一直作為山水畫主流延續至今。它的三個要素隨誕生而確立,其構造不僅在設色上由重彩變為淡彩乃至不加顏色,在山石的畫法上還發明了豐富的皴法,樹木雲泉的畫法也不斷創造,並增加了青綠山水比較難以處理的虛實表現,效果更接近自然。因此構造美的裝飾性相對減弱,理想性照舊,意象性加強。元代以降,文人畫家結合書法性筆墨畫山水,又使構造美增添了書寫性。

意境要素在水墨山水裡比在青綠山水中更受重視,並獲得加強。青綠山水即使沒有意境,也能令人獲得視覺愉悅。水墨山水是由色彩抽象而成的,視覺性較弱,需要增強意境表現,才能令人獲得精神滿足。中國畫的創作主體從魏晉以後都是文人士大夫,他們促使中國畫由單純的繪畫演變為文化綜合體,來自文學的意境就是綜合體的一項內容。水墨山水先驅中又有像王維這樣的詩人兼畫家在創作中引詩入畫,所以意境的加強就更順理成章。五代畫家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實踐,北宋蘇軾又從理論上推波助瀾,更使「畫中有詩」的意境美成為宋代山水畫(特別是南宋小品)的時代特徵,以及後世畫家的審美追求。

夏圭 煙岫林居圖

「畫中有詩」是靠山水景象中詩意氣氛的塑造,直接體現意境,而不是在畫上題寫詩句。在突出意境美的山水畫里,構造和筆墨,都無不為意境的表達服務。然而文人畫強調筆墨美後,筆墨為了突出自身美感,減少和弱化了為塑造詩意氣氛而必須充分施加的渲染,意境難以直接體現,於是改用「畫上題詩」加以提示和補充。意境的感知,也就由經驗性觀賞體會,變成文學性品讀聯想。但是,並非在任何畫上題詩就都能產生意境。要使山水產生意境,景象必須具備詩意內容,它們雖然沒有渲染足夠的氣氛,卻如意境「半成品」,再經題詩即為成品。如果景象缺乏詩意,題詩就會與畫脫節而成多餘。

倪瓚 漁庄秋霽圖

山水畫的意境要素和審美取向,是國畫才有、西畫所無的一種藝術特色。筆墨要素及其審美取向,也是中國畫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在早期繪畫中,筆墨未成體系,南齊謝赫《六法》只有「骨法用筆」,沒有墨的地位。水墨山水誕生後,五代荊浩《六要》才把墨提到和筆相應的高度,並逐漸形成體系,成為以水墨畫為主流的中國畫的一大要素。此後,宋代畫家又加以完善和提高,筆墨要素更為突出。特別是用墨,在純水墨的山水畫中,墨色具有和青綠山水色彩要素相同的意義。元代文人畫家提倡「書畫同源」,講究書法性筆墨在繪畫中的運用,筆墨於是更有超乎實用的獨立意義與審美價值,筆墨美在山水畫里也受到空前的重視。明清畫家進一步重視與強調,甚至出現「筆墨至上主義」,主張「作畫第一論筆墨」①。這樣一來,對筆墨美的追求也就更為明確而普遍。

①王學浩《山南論畫》,於安瀾《畫論叢刊》上卷第421頁,香港中華書局1977年版。

山水畫三要素(以下簡稱三要)如同建築材料,三美則是建築效果。三要不全,山水不工,三要平均,山水平庸。凡是山水大家,都在三要齊備的前提下,強調一或二個要素,並將其推向極致以突出審美取向,形成獨樹一幟的個人圖式、藝術趣味與魅力,故能超逸凡群,出類拔萃。

五代兩宋時期,水墨山水畫大家多在構造和意境上全力以赴,所以荊、關、董、巨和李成、范寬、郭熙、李唐等,都是構造與意境並美,米家父子、馬遠、夏圭等則是意境美的典型。那時筆墨要素出現不久,獨立性不強,主要還是為構造與意境服務,所以強調筆墨美的畫家少而未精。元代以後筆墨美的追求普遍起來,首倡「書畫同源」說的趙孟頫自然是其中翹楚。黃公望「盡巒嶂波瀾之變,亦盡筆內筆外起伏升降之變」②;王蒙也善丘壑布置,筆墨和黃公望一樣突出,所以他們都是構造與筆墨並美。倪瓚結景簡潔,不以構造為務而重在表現空靈疏闊境界,又善題詩文,是最早以「畫上題詩」表達意境美的文人山水畫大家;他同時又突出了松活的用筆和清淡的用墨所創造的筆墨之美。吳鎮偏重墨法,像宋人那樣構造渲染比較充分,其畫意境美突出。

②惲道生語,見《玉幾山房畫外錄》,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下卷第76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

范寬 雪景寒林圖

意境塑造需要氣氛渲染,筆墨強調書法性必須保持用筆的質量、變化與來龍去脈,一旦經過多次渲染,就會遭受損失,所以筆墨太講究者,大多不會推向意境美。趙孟頫、黃公望和王蒙作品的渲染都相當節制,突出用筆,淡化意境。這種情況,在明清山水畫里更為普遍。沈周、文徵明、弘仁都以筆墨和構造並美,董其昌、髡殘、八大主要以筆墨為美。石濤筆墨變化多端,美感突出,但他同時又像倪瓚那樣喜在畫上題詩,有時也渲染氣氛,所以兼具意境之美。明代意境美突出的大家為戴進和唐寅,他們都學宋人院體,注意氣氛渲染。清代則是龔賢,他善積墨,畫中意境突出,不過他也重丘壑,長卷構造尤美。

八大 山水冊

筆墨既然有了獨立審美意義,構造丘壑就難盡工具之用,結果必然犧牲丘壑的完善,這種情況在宋代就已存在。《宣和畫譜·山水敘論》稱「得筆法者,多失位置」,「位置」即構圖,為《六法》「經營位置」的略稱,但主要還是指丘壑構造。明代山水畫也是如此,丘壑構造大多師法宋元,缺乏創造性,所以沈顥《畫麈》批評說:「近日畫少丘壑,只習得搬前換後法耳。」清代文人畫家更是「多究心筆墨,而於章法位置往往忽之」③,以至於深感「作畫惟以丘壑為難」④。

③方薰《山靜居畫論》,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彙編》第584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④華琳《南宗抉秘》,《畫論叢刊》下卷第504頁。

遇到上述情況,需要分析筆墨與構造得失的原因。如果是有意淡化構造而突出筆墨之美者,乃屬正常,不應求全責備。若是只顧突出筆墨,忽視其他山水要素的相應平衡,則如同導致三足之鼎站立不住,即屬失誤,需要糾正。

畫家和論者們往往不明此理,不是三要太全,就是三要不全。清代四王不如四僧為現代人所喜,一直被批評為因循守舊,缺乏創造。其實他們在承襲前人的基礎上,並非完全沒有個人創造,否則我們如何能夠單從他們畫面的風貌就知道出自哪一位之手?他們的問題主要就在於都是平均對待山水三要素,作品比較平庸乏味,缺乏魅力,所以不討人喜。論筆墨都屬一流,論丘壑都很用心,有時也注意意境表現,特別是王翚。王翚《清暉畫跋》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這在四王及其流派中很有代表性。氣韻在山水畫里,往往表現為意境效果。所謂「大成」,實質就是三要鼎立,面面俱到,沒有突出某種審美取向,結果可想而知。

四王的問題,至今依然普遍存在。而在現當代,突出兩種審美取向已難以出人頭地,因為現代專業畫家爆增,高手如雲,只有集中突出一項審美取向,才能不同凡響。例如黃賓虹以筆墨美勝,陸儼少以構造美勝,李可染以意境美勝。黃精畫學,論筆墨最為精深,並將其上升到哲學高度,所以能在實踐中把筆墨美推到了前無古人的境地。陸善構造,章法有訣竅⑤,樹石雲水獨具裝飾性且揮寫自由,也是前無古人。李可染引進西畫觀念,用積墨法畫逆光下的山水,深邃神秘,意境濃厚,同樣前無古人。他突出的是「畫中有詩」的意境美。突出「畫上題詩」意境美的傳統文人山水畫,在現代已無專業大家,只有兼作山水畫的齊白石可為典型。其他山水大家也都有著突出的審美取向,例如石魯和傅抱石,皆善意境美。台灣余承堯丘壑布置,崢嶸雄奇,則是構造美的典型,可惜大陸畫界對他知之甚少。

⑤詳見陸儼少《山水畫芻議》第10頁「十五、章法三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黃賓虹舟行富春江圖

陸儼少 煙江疊嶂圖

李可染 春雨江南圖

突出一美,猶如烹調提味,卻又不能忽略其他要素,否則即如配料不齊,難成佳肴。為此需要明確:突出一美,須以三要具備並且相應平衡為前提。

例如黃賓虹雖然突出筆墨美,但樹石造型與丘壑布置,都創構提煉得十分適合發揮他獨具一格的筆墨,而積墨法也能渲染意境,有時還在畫上題詩,加以提示,為此他的山水圖式、藝術趣味與魅力都很獨特而濃烈。陸儼少構造奇美,也和筆墨動輒生奇關係密切。他特別注意用筆,中鋒、偏鋒、側鋒乃至筆根、筆肚無所不用,和構造配合得非常緊密。他也善題款,只是都為文言小品,作用和題畫詩相似。這些配合在一起,才形成他跌宕起伏與眾不同的圖式與趣味。李可染山水畫的意境美,倘若離開別具一格的丘壑構造和表現它們的筆墨,其效果將無法想像。

大致而言,構造美的山水畫若無筆墨幫襯,易失於刻板而無韻味,不渲染一點意境氣氛,很難動人。意境美的山水畫不講究丘壑構造,難以落實意境,不注意筆墨,易失於甜俗。筆墨美的山水畫不講丘壑構造,易糊塗一團,流於遊戲,不澤以意境,易顯空洞膚淺,失去山水精神與創作意義。

山水三美沒有高低之分,它們各有特點與局限。

構造美是原發的直接針對自然本質的審美,因此它多源自於遊歷、體驗、寫生與理想。它能像筆記紀游一樣,體現山水丘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藝術魅力,所以最適宜創作長卷。歷來善構造美的畫家如董源、黃公望、王蒙、龔賢、陸儼少等都喜畫長卷,就是這個道理。構造美尤其適合巨軸,且易顯廟堂之氣,因而特別適宜用來裝飾大型公共場所。但構造美的山水不易畫好,也不易感人,因為「建築材料」太多,「設計」和「建構」難於精良,並且又多是理性和耗時的,較難始終飽含感情。

構造美的山水表現空間最大,題材最廣。它可以是理想性的,例如宋人山水;可以是裝飾性的,例如陸儼少的作品;可以是寫意性的,例如元明清山水,但只能畫小寫意,不能畫大寫意,因為大寫意無法深入表現丘壑構造。構造美在現代結合西畫寫實技法,也可以是寫實性的,例如時下許多現代院體山水畫。但若不注意筆墨,極易畫得像版畫、素描與水彩水粉等西畫。

構造美的山水畫語言程式化明顯,各種皴法、樹法、雲水法乃至章法都形成不同程式。不同畫家創造出自己的程式,往往就標誌著藝術上的成熟。

意境美是把人對自然美的直觀欣賞上升為精神釋放、寄託或投射,因此可以「暢神」、「攝情」⑥與「奪人」⑦,大大提高了山水畫審美的層次與價值,也區分了一般人與文化人的審美界限。意境美除了和構造美一樣源自遊歷、體驗、寫生與理想外,還更多地源自心境意緒,需要靈感乍現,所以意境美的優劣高低,除比較藝術表現技巧外,還要看思想精神境界。因此,意境美的山水畫也不好畫,因為靈感難覓,勉強作畫即易雷同重複或索然寡味。

⑥惲壽平《甌香館集》謂「作畫貴在攝情。」見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第250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⑦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謂「境能奪人」,「境界無情,何以暢觀者之懷?」同上注書第254頁。

意境美的山水畫不適宜畫巨軸與長卷,因為意境是以一個聚焦點(猶如「詩眼」)感動人的,所以像南宋那種斗方畫幅最為適宜。巨軸與長卷場面大,景物多,鏡頭分散,較難聚焦產生意境,歷來善意境美的畫家大多不畫或者少畫它們。

意境美的山水畫最適宜理想性,例如宋人山水,也可以是寫意性的,例如倪瓚、石濤和李可染,但也不適合大寫意,否則意境難以表達。然而卻可以是抽象性的,因為畫中抽象成分的不確定性可以引發觀眾聯想,從而在迷離恍忽中萌生詩意,更耐品味。現代寫實性山水畫也好表現意境美,只是很容易畫得像風景照片而失去韻味和降低品味,因而意境美的山水畫須戒過於寫實。意境美的山水畫裝飾性也不宜過分,丘壑構造經過裝飾化處理後,缺乏自然真實感,很難令人聯想生活經驗而產生意境體驗。

意境美山水畫的形式語言也難免程式化。語言程式化太強,容易造成意境的單一化。最好是不同意境,使用不同語言,哪怕是語言稍有區別,也比完全相同好。

筆墨美與書法接近,源自對山水形神的深刻領悟(由此畫家也需要飽游飫看體驗寫生)和對筆墨語言的嫻熟駕馭後所產生的下意識,所以畫起來往往像寫草書那樣不假思索,甚至帶有即興性與遊戲性,不像構造美需要「九朽一罷」反覆修稿,也不像意境美需要詩情畫意靈感乍現。為此在三美中,筆墨美最容易形成程式化套路,這樣便於信筆揮寫,掌握起來像書法那樣愈老愈精,所以特別適合老年人。換言之,一般須到老年,筆墨美才能爐火純青。而構造美與意境美適合青壯年,它們需要充沛的體力、精力、眼力與感情。

筆墨美的山水畫一無例外都只能是寫意性的,理想性、寫實性和裝飾性對丘壑構造的要求嚴格,難以發揮筆墨優勢。它可以是小寫意的,也可以是大寫意乃至由大寫意推進到抽象性,例如黃賓虹不同時期的作品。講究筆墨美的山水畫,構造難以深入,真實性與豐富性較差,畫巨軸與長卷不易引人入勝。筆墨美的精彩微妙也都比較便於在較小篇幅里體現,畫幅太大,筆觸不得不大,很難做到筆精墨妙,所以連大師黃賓虹都是普通規格的畫幅比巨軸長卷好。

由此而言,構造美的山水畫猶如楷書,意境美者猶如行書,筆墨美者則如草書。構造美者費工,力耗於雕鑿刻畫,所以產量較低。意境美者費神,心耗於尋找靈感,所以產量亦低。筆墨美者較少費工費神,可如浮雲無心而出岫,清風自然以掠地,皆自由無礙,信手而成,產量最高,難怪黃賓虹存世之作能夠數以萬計。從中國畫修身養性的功能角度看,三美中要數筆墨美的保健效果最佳。

構造美的山水畫適合在任何場所展示,因為任何人都能欣賞。意境美的山水畫往往只有文化人才能領會擊節,筆墨美的山水畫一般行外人不易理解其中奧妙,兩者比較適合在專業展覽和書齋畫室示諸同行知己。

構造美與筆墨美的繪畫性與視覺性較強,它們主要作用於觀眾的眼睛,以「觀看」欣賞;意境美則因其帶有文學性而同時訴諸觀者的心靈,欣賞時需要心眼並用地「品讀」。

構造美的山水畫令人讚歎,意境美的山水畫引人共鳴,筆墨美的山水畫使人叫絕。對山水畫藝術涉獵愈多愈內行者,愈會傾心陶醉於筆墨美,哪怕自己並不適合畫它。

構造美的山水畫相對好學,因有規則可循,但不易自辟蹊徑。意境美的山水畫不易學,因為別人的心境不可學,學了不是真實的自己。筆墨美的山水畫初學不難深入難,更難在突破所學,自創筆法。

以上是水墨山水畫的三要與三美。水墨體系長期佔有主流地位,所以本文以它為主論述。傳統青綠和近現代中西結合創新的彩色體系山水畫,其三要與三美的概況如下:

青綠山水畫在隋唐大家作品裡都比較突出構造要素與其美感,例如展子虔和李昭道的傳世大作。五代兩宋在構造之外,也很突出意境要素,例如董源的《龍宿郊民圖》,即極盡丘壑和意境之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雖是長卷,整體上不適宜表現意境,但在某些局部,卻也詩意盎然。

構造美的青綠山水裝飾性與理想性很強。裝飾性強者像水墨山水那樣難以產生意境,只有理想性的青綠山水因為增加寫實成分,才適合表現意境之美,《龍宿郊民圖》與《千里江山圖卷》就是如此。

董源 龍宿郊民圖

色彩美在青綠山水的早期還不突出。從現存最早的展子虔《游春圖》來看,色彩所佔比例不如墨色,品類也很有限。但到盛唐,在青綠主色之外,紅、赭、黃、紫、黛以及金色等品類增多,配色技巧也有跳躍性進步,使色彩要素凸現出來,像後來水墨山水畫的筆墨一樣,同構造、意境並峙。色彩美作為一種審美取向,也更加明確,傳為李思訓所作的《江帆樓閣圖》就是色彩美的典範之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從整體上說色彩比構造、意境突出,雖然已近千年,色彩依然如寶石般璀璨。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

北宋以後,青綠山水畫日漸衰微,元代文人畫興,對它衝擊更大,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這一傳統仍後繼乏人。儘管衰微,三要三美仍然存在,因此各個時代的畫家,都各有側重點。例如趙孟頫水墨山水以筆墨美勝,青綠山水卻以意境美勝。文徵明的青綠山水和趙孟頫相同,仇英則以構造和色彩並美。王翚號稱最善青綠,但像他的水墨山水一樣,沒有突出某種審美取向,所以徒具功夫,效果平淡,甚至被指摘為「近俗」⑧。

⑧清錢杜《松壺畫憶》謂:「石谷青綠近俗,晚年尤甚,究未夢見古人。」《歷代論畫名著彙編》第518頁。

20世紀善畫傳統青綠山水者首推張大千,他的突出之處在色彩美,大紅大綠,艷而不俗。當代色彩體系的山水畫,我稱其為「重色」山水⑨,正在取代傳統青綠,這是西方繪畫近百年浸淫的必然結果。儘管實力尚弱,遠非水墨體系可比,但在藝術多元化時代,它們將擁有可觀的發展空間。新生的「重色」山水畫,在創作、欣賞和評騭時,依然需要三美。

⑨當代彩色山水大多借鑒西畫,形成現代色彩觀念、色譜與技法,且在工筆之外增添了意筆,已與傳統青綠山水相去甚遠,顯然不適合沿用青綠之名。若名其為「彩墨」山水,易與水墨設色者混淆,如名為「重彩」山水,又恐令人誤解只指工筆,因而姑且將所有以色為主、以墨為副和用色不用墨,重在色彩語言的探索、建構與運用的現當代山水畫,連同傳統青綠一併取名為「重色」山水。

山水畫三美的存在和需要對其抉擇加以突出的事實,歷來並不為人們所知,但三要的存在卻是常識,因此畫家基本上都能顧全三要。如果有某一美突出了,不但不是有意識抉擇的結果,往往還和自己的願望有些偏離。例如陸儼少並非有意識突出構造美,他只是在構造上比較注意發揮匠心,最注重的還是筆墨。為此他的畫幅不大時整體構造十分精彩,宏篇巨構就會因為有意保留筆墨的精彩而傷於碎散。李可染據傳晚年懊悔筆墨不夠講究,殊不知再講究就會與意境爭勝,那就沒有他的山水特點與優點了。

這類實例俯拾即是。歷來畫家對山水畫三美的抉擇與追求,大多不是一種自覺行為,而是帶有某種「命定」原因。大概做事冷靜理智,思維條理性強,並有條件行萬里路寫生體驗真山真水的畫家,比較可能傾向表現構造美。陸儼少曾乘筏泛江,縱覽三峽景象,余承堯任國民黨政府軍事高參,為視察軍防走遍名山大川。他們都胸中飽儲丘壑,下筆若有神助,所以構造美會不由自己地突出出來。當代畫家周遊天下已非難事,往構造美髮展最有條件。

感情豐富,感覺敏銳,為人處事較有情調趣味的山水畫家,容易傾向意境美。例如付抱石是性情中人,常喜仗酒作畫,自然不適於丘壑鋪陳。他使用所謂「抱石皴」(其實可以歸類於亂柴亂麻皴)大寫意地畫出丘壑形勢,再渲染塑造某種氛圍,滿紙酒氣夾詩意。文學修養較高,常抱詩意情懷看待世界的山水畫家,最容易發展意境美。齊白石善詩,所畫文人山水畫就富意境之美。近代以來,突出「畫中有詩」和「畫上題詩」意境美的山水畫漸少,原因都和畫家素質非文人化有關。如果胸中本無詩情,畫里何來詩意?

精通書法,文化修養高深的山水畫家比較容易傾向筆墨美。歷代筆墨美的山水大家無不是飽學之士。他們在筆墨里凝聚了文化菁華,體現了深厚學養和文人氣質,並在構造丘壑時發揮個人對山川自然的深刻理解。黃賓虹就是如此。他的筆精墨妙始終和「渾厚華滋」的山川精神相表裡,其畫才內涵奧妙,博大精深。如若學養不高而傾心筆墨,很難真正理解筆墨以及筆墨美山水畫的諸多內涵,極易為筆墨而筆墨,只圖畫起來痛快淋漓,無拘無束,結果徒有胡亂塗鴉的表面效果,毫無內涵、價值和意義可言,也就不足以稱作筆墨美。真正稱得上筆墨美的山水畫在當代猶如鳳毛麟角,玩弄筆墨的山水畫則可堆山填谷,這同樣和畫家素質的非文人化有關,那是時代、社會、制度與文化嬗變的結果。

畫家如果能夠理性地自覺地對山水三美作出抉擇,可以較快找到自己的藝術「支點」,也就是適合自己的審美取向,便能少走一些彎路,省卻許多探索的功夫與心力。然後再盡量去完善它,並將其推到極致,就可能成功。

(以下在《文藝研究》發表時被刪去)

我自己就既是「三美論」的發現者,也是它的實踐檢驗者。

我自少年時代起,就喜寫詩填詞,及長命途坎坷曲折,心境孤寂蒼涼,對山水畫自然傾心意境之美。總角學畫,對宋人山水特別神往,也很心儀李可染。後來創作,如無意境,便覺不合己意而作廢重來。如此養成偏好,竟入膏肓,這是山水要素在不自覺中起作用,還不是自覺追求審美取向。直至兼治畫史畫論,研究古今畫家及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發現三美規律,心眼才算豁然,對意境美的追求更為理智堅定。並且有意不去重複宋人那種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精神,更不願重複李可染那種歌頌河山壯麗秀美的通俗詩意,而想創造老莊哲學的「虛靜淡遠」境界,因為這樣才更能真實表現自己的生命狀態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思想觀念。同時也更清醒地認識到,為了與前人拉開意境美的圖式距離,我還必須在構造和筆墨上另闢新蹊。

洪惠鎮 天地悠悠

當然,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審美取向不等於必定成功,還必須有能力完善才算數,因此我用自己的山水畫創作實踐對「三美論」的檢驗,還處在進行階段。但是用在對旁人的成敗檢驗上,還是行得通的,所以「三美論」既能用於創作,也能用於品評,並自成體系。現代山水畫創作空前繁榮發達,山水畫論卻相對匱乏,我在創作實踐中深感需要理論支持,因而不得不自己探究和總結,並不揣淺薄,將陋見整理成文,聊供需要者參考。一家之言,遠未完善,還請同行,不吝賜教。

2006年5月定稿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2014年8月18日發於不動心齋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03:文房四寶
范保文山水畫作品集
山水畫的形式美
郭公達山水畫
全系列的客廳聚寶盆山水畫盤點,旺丁旺財的風水畫首選!

TAG: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