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三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三
鏡水沙門 棲復 集
言但遍三界等者。問於何處。作此觀行。答但遍三界五趣四生。皆作是觀行境也(上句經了)。
言從二障倒者。則解經從顛生故。說智雖不發業。與煩惱為依。亦名從二障倒生。
言或四七倒者。且四倒者。凡夫之人妄執為常樂我凈。無常之處計常。無樂處計為樂。無我之處計為我。不凈之處計為凈。故名四倒也。七倒者。一想倒。於常樂我凈向上妄想分別。名為想倒。二見倒者。於妄想所分別。忍可樂欲。建立執著。故名見倒。三心倒者。於前執著決定境上。起貪等煩惱。名心倒。並常樂我凈成七倒也。問想倒與常樂我凈四倒何別。答於境中起此妄想分別心。名想倒。即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樂欲。建立執著。是名想倒。此染慧為體也。於所執著貪等煩惱。名為心倒。心倒通諸惑及心王。就煩惱中復有三倒。一者倒。根本所謂無明。二者倒自性。謂薩迦耶等。三者倒等流。謂邪見及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痴。是名心倒。
言或心亂倒者。謂有漏法迷於內心。令心惑亂。顛倒而生。名心亂倒也。問此與前心倒何別。答此與前心倒。是不善有覆。此說心亂體通三性通有漏無漏。故說為有。非真實有。深生猒舍也。
言仁王經言等者。因此經中說顛倒。疏主廣引妄幻法成證。起者不實義也。幻者如手巾為兔。譬如等者。虛空本無華。患眼見有華。如影實皆無者。影者不實義。因緣故誑有者。虛誑而有。故言誑有也。
言攝論亦云等者。此經中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亂想及亂體者。相者相分也。則五塵境。攝釋雲。相者因也。能生識故也。亂體者能緣心體。是妄倒之體。名為亂體。
言應許為色識者。第二句結前亂相。同色不是識。識不是色。如何言色識。答色從識變。能牽生於識。不離識故。名為色識。
言及與非色識者。第三句結前亂體。即是能緣心也。
言若無餘亦無者。第四句雙結二句。若無二字結所變亂相無也。余亦無者。結前能緣心亂體亦無也。要有其因。果方有故。但逢著俗境。應作是觀。
言或此釋伏難等者。難意者。若此真空性離言者。何須經說。作真空觀耶。境既無。何須觀也。若言真空不空者。如何復言。言語道斷也。
言由待從彼顛倒等者。疏答也。待者則對待妄法。妄法妄有。且說為空。只此空體亦非是有。空亦空故。
言中論頌等者。若有所不空者。此是有法應當有所空者。能對治空法也。所空不可得者。所對治有法。此言有法。妄說為有。舉體無。本來是空。只此所空法。法不可得。故言所空不可得。何況得於空。所對治法舉體是無。何況能對治灼然是空。豈更是有耶。意言第一句言若有所不空者。則因真如。第二句言應當有所空者。此真空體在。第三句所空不可得者。牒前第二句。所空真相既不可。第四句何況得於空。何有能得之所。心能皆遣。意證真體亦空。便同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此上百論宗)。
言又有解雲等者。依中道宗待妄等。言真理名空。空之性故。因空所顯故。言待妄真體非空。若言空論何法。若無所論。凡聖何別。何要修行。故不可言真理亦空。故言非空定空故。從詮說言。待因緣者。因緣則詮也。但除其病故。即遣妄而不除法。則存真也。即凈分依他。及圓成而不除也。
言贊曰下頌二處者。長行初說空有觀。名行處。後明十惡緣外人境法境。是親近處。今此頌文雙述長行行處近處兩文。故名下頌二處。
言初十三頌半頌外人境等者。則是行處近處。
言有法者。則是長行行處中有觀。經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等。是其行處中兼說空觀。此十三行頌中。述長行有觀。故名有法。有法即有觀。又述長行初觀中人境。行處中有觀近中人境。今此雙述故。言有法二處也。
言次二頌半頌初內有空二法行處者。有雲。疏中剩此有字。只合言空法行處。但是疏主總相引空有。科文名曰因。據實道理。實剩有字也。緣此二頌半。只頌長行行處中空觀也。其有觀遍在前十三行半中述也。
言長行中初說行處者。經言。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等。
言初離外妄有者。十種惡緣也。即是經言。不親近國王王子等。
言後觀外真空者。經言。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等(云云)。今頌先說近處。後論行處。
言今頌初離外妄親近處者。經言。常離國王及國王子等(云云)。
言次方明內行處者。經言。又復不行上中下法等(云云)。
言後頌外真法等者。頌雲。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常住等。長行與頌。顛倒不同也。
言乍觀文勢等者。重商量十三行半頌文中。述長行有觀也。其空觀文或述不述。卻不定也。問既若重商量不定。疏主何故早已科出。言有法二處。答疏主前據十三半。最後結文雲。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觀此經文。有行處近處字。二事雙結。所以於十三行半中間科。兩偈述長行行處之中有觀。此是疏主准結文科了。次下疏主再讀行處之中有觀。偈文細尋看。總不述有觀。經文文意不相似。正與長行不離文。同究竟述長行不離文也。疏主准經文。既不相當。然後別作道理科。合述長行中有觀也。由持經菩薩最初出行處中修有觀。成就得住忍辱地。柔和善順等。方能出持經菩薩。始能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據此道理。實述有觀。又亦與長行有觀中心亦不驚一句。文勢相似。
言故文雖雙舉等者。只緣結文所以雙舉行處近處也。
言實唯近處者。商量此兩行頌。述長行不離文。唯述近中不離處文。兼不述長行行處文。
言不頌散亂者。則年少子也。
言一頌半頌離四緣者。長行雲。一損害緣。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四惡見緣。不親近外道梵志尼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二壞亂緣。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等。三惡業緣。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等。今頌雲。常離國王等三句經。述損害緣。兇險戲者一句經。述壞亂緣。及旃陀羅一句。述惡業緣。外道梵志一句。述惡見緣。
言後三頌離一緣者。長行經言。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今頌述雲。亦不親近。增上慢人。為一段。從貪著小乘至羅漢。為一段。言三藏。即小乘三藏。三藏之文通大小乘。有禪師不解。便言不得親近三藏學人。吞舟之魚。盪而失水。則為螻蟻所食。如是聖教。不逢正外。便被愚人枉傳。經言。破戒此丘。名字羅漢。此文顛倒令道。名字羅漢是破戒比丘。心裡元來知不是羅漢。詐稱羅漢。如大天等。便是犯大妄語戒比丘。不同增上慢人。得四禪定。計為四沙門果。此但是錯罪過極也。此是凡夫比丘也。經言。及比丘尼至五欲。為一段。好戲笑而著五欲為緣也。經言求現滅度至親近。為一段。求現滅度。則發二乘心也。在家優婆姨中。兼有在家優婆塞。此偈之中具四眾也。
言前開後合者。則是前長行廣說。名開。偈文略說。名合。仍不依次第也。
言不離也者。此一唱經文。正是前來商量。或述有觀。或不有觀。個此間本文述長行不離也。長行經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今頌雲。若是人等以好心來等。
言一頌長染非器二緣者。長行經雲。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非器緣。長行經雲。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今頌雲。寡女處女等一行是。
言二頌重頌等者。前唱已述。後唱又明。故言重頌也。魁膾者。魁首[(廠@((既-旡)-日+口))*頁]也。斫人中主首也。膾者割也。今取能割者。名膾。不取所割也。
言行賣者。解炫賣也。自媒廌稱揚身取錢也。禮雲。男女非有行媒。則不相知。問即與他行嫁。何名自媒。答自分為媒也。
言重頌壞亂長染者。兇險相撲種種嬉戲二句。述壞亂。下二句諸淫女等。盡勿親近。述長染也。
言一頌頌非軌者。長行經言。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今偈雲。莫獨屏處等一行是。
言屏音必郢反障蔽也。
言一頌譏訶緣者。長行經言。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今頌雲。入里乞食等一行是。里者。古時名里。今時名坊也。文章亦作里用也。二十五家相續居住。可古得一里也。名里也。
言乞食法有十三者。緣經中有乞食言。疏主引文廣說乞食功能也。一者。住正戒。不得破戒。二住正威儀者。不得掉臂誹行。入白衣家。三正命者。四住正見。亦簡邪見。五依法者。不得舍富從貧乞。六依時者。不過中乞。七依處者。不得淫女屠兒家等。八依次。不得越余家。九離貪。不得已少求多。已粗求細等。十離取著者。不得此是彼非。十一離瞋惱。不於彼此而生瞋。十二離粗礦者。不為財色高聲罵詈。十三離憍慢者。從他乞食。心須謙下。不得倨傲。輕他自高。受者施者各成者。問施者可成六度。受者如何亦成。答受施之人隨順六度。亦得名成也。簡要引集論雲。能行施者。舍當來匱乏貪苦。名舍。受施之人舍見在匱乏貪苦。亦得名舍也。
言如食矌野等者。報恩經中說。過去劫。爾時有國。號波羅奈。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像法中有王。號羅闍王。王有三子。皆作邊國小王。其王大臣。名曰羅睺。心懷惡逆。斷大王命。次向邊國。已煞二子。其第三子。有守宮神。而告之言。羅睺大臣。謀逆奪國。已煞父王。及二兄了。不久將至。何不避命去耶。王聞思念。欲投鄰國。然路有二。一七日。一十四日到。王則入宮。命夫人及太子須闍提則出。心意迷亂。誤入十四日道。糧食已盡。擬煞妻以活其子。子諫曰。何處有子。啖於母肉。可乞一願。願言割子肉三斤。以?父母。從願得達前所。爾時王者。今我父輸頭檀王是。母者今摩耶。太子者今我身是。今引來意者。非貪其味。但活其命。沙門受食。但為修道支身。不為貪味。
言又無垢稱等者。迦葉住平等法。應次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
言無所畏等者。指中間兩行經。述有觀名行處。離惡緣名親近處。此一行雙結文也。
言初頌法空等者。此下二頌半。述長行行處中空觀。長行經言。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實相。空觀也今頌中初一頌法空。後一頌半生空。行者執著義。又復不執著上品法。中下法。有為無為法。前疏言。此頌有空法行處。准路府實剩有字。但是總相引科文也。不唯說空處。如何有有字。前說二處者。則指十三頌半名前說。前說二處則行處近處。即有觀也。指前初科兩行作有觀。已向前科。至有觀了。所以此間但述空觀。更不頌住忍辱等有觀也。
言五頌半頌外真法者。則述行處。親近處中。外真法境。問人真法總名外二種何別。答人境對十種外緣名。外法境心外名也。
言初一頌半十八句中生法二空者。簡要問雲。十八句中不說生空。唯有法空文。如何今言生空前。答長行雲。觀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中文寬。通生空法空也。又觀空既離二執。合有人法二空。所以疏科初一頌半述十八句中生法空也。經言。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二句。標空法也。經言。無有常住已下。顯空差別也。經言。一切諸法一句。則三性法也。下之三句約三無性。以辨於空。且空無所有。遍計性也。無有常住。離執無為法也。亦無起滅。離執有為法也。名清辨宗。此三法真諦門中。皆說空故。金雲。頗有一法非有為耶。答依三性中說。故可有也。且遍計性。我法非是有為。亦非無為。故善戒經言。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說為空。二依他性。三乘無漏亦是俱無。故集論三雲。無取無薀。非業煩惱所為。不應言有為。以方便力。隨得現前則得現前。欲不現則不現前。如入滅定。不應言無為。無為常住。彼不亦故。三依圓成。攝論九雲。法身無三為相故。由業煩惱非所為故。自在示現有為相故。
言次二頌如山心定者。謨雲。有言初一頌經文。唯舉所離之事。但能離彼顛倒分別。正見決定。義同於山。
言亂頌余句者。文勢雜科不得。故言亂述也。經言。觀一切法。今頌經言。皆無所有一句。述長行如虛空無所有性。經言。無有堅固。述長行實無所有。經言。常住一相。則述長行如實相。經言。不生不出。述長行非有為。以顯真中不生不出。經言不動不退。述長行依常住。以顯真中不動不退。今此兩頌亂述十八句也。余殘句總是前三行半述。
言結也者。此正身引文。長行總有四處結標中。言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是名菩薩行處。是名菩薩初親近處。是名第二親近處。今頌中經言。文殊師利是名等。四處結。然為總結也。
言此則初四者。經言。若口宣說等者。一者。不樂說人過。二不樂說法過。三者。亦不輕慢法師。十種法師也。四者。不說他人好惡長短。問若毀他人及自贊。則不得自毀及贊他人。何妨。答佛言亦不得故。說他人好時。形著惡人。只如二人一處坐。一人長七尺。一人五尺。對矬人前頭讚歎長人。真成罵。他人自毀之時。傍邊有人。行相同者。將為著台罵他。問不樂說人不說他人何別。答不樂說人。則是說經時讀經時。不說人過也。若不說他人好惡。則是一切時中不說也。
言此離三過者。經言。於聲聞等者。一者。不稱名說聲聞人過惡。二者。亦不稱名讚歎其美。攝雲般若五百八十八雲。諸菩薩若起心。毀贊二乘。應名毀犯菩薩凈戒。所以者何。若贊彼地。便於彼地。心生愛著。不能趣求一切智智。若毀彼地。便於彼地。心生輕慢。則障所求一切智智。是故菩薩於二乘地。不應嘆毀。此亦應爾。
言非但獨離等者。問口業中過他無量。何故只說離七惡。答疏言非但等。其實無量。
言二各以大乘者。疏主體此經意。製作之時。多以大乘。別外小乘也。問根性若一。唯答大乘。根性既異。如何唯答大乘耶。答且順經宗。作如是說。約正語行。故不言小。若說小乘。及成傍引。
言著新凈衣者。以水洗浣令凈即得。不必要染。
言正法華者。爭得如是新凈。不是新染。答疏言正法華等。
言第四問答所論者。經言。若有難問。至佛道者漸漸增益者。則漸為說三賢十聖等法。三性法故。乃至四智三身尊。
言後一頌半第六示其所說者。長行經言。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等。今頌雲。除懶墮等是。
言懶墮是放逸等者。問懶墮與懈怠何別。答王所別。經言。除懶墮意。即心王也。及懈怠想。即心所也。問放逸與懈怠何別。答放逸故馳依六境。懈怠所行不增長。是二別也。
言後一頌半第八教安心想者。佛交說法。法師安心想。說法之時。受四事供養。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不貪名聞利養。是名大利供養。名安心想也。所以經言。但一心念說法因緣。因緣者道理也。
言智度論雲等者。疏主廣引。向下說法不求財利益文也。
言有頌言(至)不雨者。第一解。多聞辨慧如布雲。美說法音如雷聲。而於利益有希望。譬如有雷而無雨。無潤。
言博學多聞(至)不雨者。雖有博學智慧。譬如布雲也。無巧便不解說法。有云云中無雷又無雨(三)。
言不廣學問(至)小雲無雷雨者。不廣學問如小雲無雷。又不能說法如無雷。不行妙行如不雨也(四)。
言多聞廣知(至)洪雨者。多聞廣智美語言如布雲。巧說諸法轉人心如有雲。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雲雷澍洪雨。
言法之大將等者。菩薩多聞持學。即是大將持法鏡。
言亦如蜂王集等者。蜂王集眾華而成蜜。法將集法以顯佛身也。
言得入旃檀林等者。貪利心說法。如入旃林取葉。無貪利心說法。如得旃檀木貴物。貪利心說法。如入寶山取水精賤物。無貪利心求法說法。如到寶山獲大寶珠貴珍異物也。
言意離諸惡自利行者。此意乘行字去音。
言初行有三者。即是初意業中。一嫉妒等三也。故言初行有三也。
言第二行不相非等者。即是此一唱中語業也。經雲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此三句經文。疏主科作語業故。疏指經文雲不相非。即是不許互非斥也。此但是疏主取意指經文文其陰密也。問何故於意行中。明語行耶。答將語業顯意業也。語業皆由意識發故。前語行中又復不生怨嫌之心意成語。今此意行中以語成意也。
言後二離惡一不惱他者。經言。無得惱之至懈怠者。科為不惱他。若語他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若向他人。作如此說。名惱他人。佛教持經之人。不作是語。不得戲論經法。及相諍。
言一無惱亂者。由前受持讀誦經時。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今於安樂果中。得無能惱亂。
言二得善友者。由前化比丘比丘尼等。亦不戲論法諍競佛法。不相是非。今安樂果中得好同學。
言三得眾聽者。由前三想故。今安樂果中。亦得大眾而來聽受。
言四轉入法者。由前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今安樂果中。得所聽之人轉入法。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
言初離七惡者。一嫉。二恚。三慢。四諂。五誑。六邪偽心。此六是所離惡法也。七質直行。是能離心也。
言頌離三過者。一輕懱。二戲論。三疑悔。[篾-戍+(冗-幾+伐)]者無也。見人共相似也。
言於生修四行者。一柔和。二忍辱。三慈悲。四不生懈怠心也。
言初教慈悲者。經言。於在家人中生大慈者。此是大乘種性。眾主不怕怖生死。不惡起悲。與他拔苦。但生慈心。與佛果樂。經言。於非菩薩者。即是闡提眾生及聲聞人。雖有大乘種性。未發心前。名為非菩薩。怖生死。且起悲心。與拔苦故。
言行法緣慈等者。行平音。觀眾生當情。作五薀十二處十八界法想。與說法華令得樂。名法緣慈也。
言於非菩薩謂等者。章敬雲。此是有種性者。非無種性一闡提及定性聲聞也。但是暫時斷善根及聲聞未發大心。名非菩薩。於闡提人。見重煩惱。拔三塗苦。於二乘人。拔生死苦。經言。若人遭苦。猒老病死。為說涅槃。
言其實慈等者。問菩薩修行理合平等。何故唯於菩薩人中行慈。悲菩薩人中行悲。答疏言其實等。疏意且據增勝。據實。慈悲二行雙運也。
言華嚴經等者。緣經文有大悲字故。引華嚴經。有十種大悲也。一觀無所者。觀一切眾生。無所皈依者。無父母莊園宅舍故救。二隨逐耶道者。念眾生逢惡友教。隨逐耶道。三貧無善根者。無信進念定慧根也。
言行不善法者。起十惡業故。煞盜淫等。
言欲縛者。欲界煩惱未伏未斷。名欲縛。
言生死海者。二種生死也。
言久遠長病者。生死之病也。
言無欲善法者。無樂欲三乘善法也。
言此初也者。初念惛迷。經言。應作是念如是之人等者。如是之人者。即是在家出家及非菩薩也。問何名大失。答下出所以。如來方便隨宜說。隨宜說則是法華經。如是之人不聞。既不聞亦不知。既不知亦不覺。既不覺又不問。設聞與說又不信。既不信亦不外。紀國雲。不聞者失聞慧。不知者失思慧。不覺者失修慧。又不問者由失聞慧。不信者由失思慧。不外者由失修慧。又不問者由無聞慧。不信者由無思慧。不外者由無修慧。經言大失者。路府雲。准經失字。屬上則過失名失。路外。屬下即失卻名失。然下雲不聞不知。即失卻名失。疏外便重也。抄雲。失屬下。是總標。不聞不知等。別外於先。此亦無爽。何勞非疏。若爾。何故下頌經言。斯等不聞不知等。准此即是失字屬上。過失義也。答彼頌文中能失之法在上故。失字屬上。則是過失也。今此長行所失屬下。疏依所失外也。
言此念化導者。經言。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者。交持經行安樂行人。念雲我今劣為是凡夫。教化他不得。待我得阿耨菩提時。彼人墮在何地。我能化得也。
言後彼住於九地等者。或九地欲界五趣危亡地。並上八地或七地。有說是七地四菩薩行之七地。或七識住地。或是凡夫地。或聖人地。或隨何方域地。四洲也。
言初總標無失者。外經無有過失。過失即是離華怖也。
言此釋所由者。經言所以者何。釋前唱意。有何來由。聞者歡喜。答經言此經是一切等。
言佛護者。義深故佛護。佛護故眾生有得。得者得失之得。得勝果也。
言初標勝妙者。經言。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至讀誦者。有人問杜順和尚雲。人間日日聞法華經。何以言不可得聞。答只是長安城中聞者多。余邊國四洲之中不聞經處大多。況處六趣。相比對耶。
言初喻法合昔授者。法喻相合說也。合字入聲。
言強力者。無漏破有漏。勝出生死。故言強力也。
言如瑜伽說等者。一金輪王登位。四州諸國望風順化。二銀輪王遣使方降。三銅輪王。烈陳振威便伏。四鐵輪王。自戰必勝。法身喻金輪王。望風順化者。根本智向法身邊。朝參相似。自受用身如銀輪王。遣使方降。問如何是遣使方降。答以他受用身為使。如傳語人。名遣使方降。問他受用身自為輪王。何得更為使者。答第二雲以法教為使者。他受用身喻銅輪王。王化不要征戰。但自身到使降。他受用身。以神通教化菩薩。菩薩自力斷惑。不假佛力。如銅輪王。不用功也。自然皈伏。化身喻鐵輪王。自身入陣用力方勝。化身化二乘凡夫。三十四心斷惑。如王自用力戰也。
言諸等者。惑斷惑伏。皆名降伏也。
言眾魔拒逆喻者。經言。而諸小王不順其命者。路雲。此據鐵輪王未起兵時為論。而諸小王拒逆王化。
言三種魔類者。簡要雲。分段變易故有三類。且分段三者。分段身上有漏五薀名薀魔。分段身上將死正死已死。名死魔。煩惱名煩惱魔也。言變易三魔者。變易上五薀名薀魔。變易上生死名死魔。所知障名煩惱魔。據實。分段變易各三魔。計六魔。並分段變易之中各有天魔。通上成八魔。今總言煩惱魔薀魔死魔。故名品類有二。今疏中煩惱所知合言煩惱魔。也變易分段有漏五薀合名薀魔。二死合名死魔。故名品類有三。笄示現天魔等分段身。分段身上破天魔。不說示現。多是實有也。得阿羅漢降煩惱。當來後有不續降薀死二魔。他化自在天子二乘無學加功用行。少分降得。若長時究竟未能降得。故不說降天魔也。其變易身上天魔示現說有也。破亦得設破示相破也。
言聖者伏除喻者。輪王作念曰。此是飛蛾投火。蟷螂拒轍。
經言時轉輪王等者。此中疏意。戰唯取凡夫有學及聖有學初二三果也。不說無學之人。功成名遂。已罷罷戰。唯待賞賜。所以起兵討罰。則二乘有學乃至受賞。多魔早已除了。得入無餘時。更無無漏道別斷別證。要身智滅時無餘位。顯其實先得。二者羅漢後邊五薀身上後有不續。只於現苦依身。亦名除也。
言非伏天魔者。問如優波麴多系三屍於魔頸。則是能伏。如何不說天魔耶。答今約任運言不能伏。非約加行也。又疏主准下合經文。合言與五薀魔煩惱魔死魔共戰等。不說天魔。故言不伏。其實亦伏。簡要雲。分段天魔要得神通。方能除得。又變易天魔示現而有。故此不說。若除三魔。一切皆伏也。
言及所知障品等者。牟雲。於此敘破魔章。即同法菀七門分別。一別名者。一分段品魔。二變易品魔。分別魔既障二乘。此品之中說破。經言。而諸魔王不肯順伏等也。所知障魔既障菩薩。亦是此中破也。又或說三魔。即指下合文與五薀魔煩惱死共戰。或說四魔。如瑜伽佛地。一煩惱。二薀。三死。四天魔。或說八魔。分段變易各有四故。或涅槃經亦說八魔。四魔上更加四例也。或說十魔。如雜藏中說。頌曰。欲憂愁饑渴。愛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輕慢彼。汝等軍如是。一切無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坯瓶投水。二釋名者。梵語具雲魔羅。障礙破壞善法。故言魔羅。此略雲魔。又雲波卑夜。此雲惡者。若別名天魔波旬。波旬訛也。若言魔破旬。兩名雙舉也。問何名兩名。答惡魔即是魔羅。雲破壞也。波旬即是波卑夜。此雲惡者。故言兩名雙舉也。
言煩惱魔者。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有情常處生死。薀魔者。積聚名薀也。死魔者將盡正盡已盡。名死魔。天魔者神用光潔。名天也。言十魔者。可忻名欲。心戚名憂愁。悕求飲食名饑渴。耽欲名愛。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恐名怖畏。猶預兩端名疑。損惱身心名毒。悕譽貪財名名利。自舉凌他名高慢。三出體者。一依於有作。安立四諦。二乘異生。粗淺境事。立分段魔。二於無作。非安立四諦。大乘異生。微細境事。立變易魔。初通三乘。後唯菩薩。隨應能障三乘善事。故名為魔。言三魔體者。牟雲。此偏約煩惱障中三魔而說。准下合文。唯是二乘先所破故。一切見修煩惱障品名煩惱魔。由惑所感五薀生住諸佛法。名為薀魔。依此五薀無常死沒將死正死死已滅相。名為死魔。欲界他化自在天子名天魔。八魔體者。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若現若種名煩惱魔。即此所招有漏五薀名薀魔。即此五薀報盡將死正死死已滅相名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並眷屬名分段身上天魔。次變易四魔。所知障種現習氣。名變易煩惱魔。變易生死五薀果名薀魔。念念微細墮滅名死魔。天魔者。十地菩薩示現所為天魔。無垢稱雲。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鼓音王經雲。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魔名無勝。唯有龍象。與龍象捔。力非驢所堪。故十地菩薩將成佛時。豈有無魔。敢為拒歒。必所緣能生貪慾故。說為欲魔。憂愁即憂受饑渴即獨受。諸貪愛五塵之貪。睡眠即不定一也。怖畏有五。不活畏。由分別我。資生愛起。二惡名畏。行不饒益有希望起。三死畏。由有我見失壞相起。四惡趣畏。不遇諸佛惡業所起。五怯眾畏。見己證劣他所起。五種怖畏。皆以痴為體。疑魔以疑為體。即嗔之毒。毒害謂名聲。舉利謂資產。自高輕慢體即慢。四廢立者。二魔者。所障有二。一涅槃。二菩提。依障初品。立分段魔。依障後品。立變易魔。三魔者。唯說慧。聲聞畢竟斷故。說三魔門。彼天魔入阿難耳。不聞佛入涅槃。鄔婆鞠多坐定。被魔致華於頸上。後起神通。方能制伏。非畢竟降故。略而不說。立四魔者。問何故不說業為魔收。答生死根本由惑勝故。薀總業別。果勝因劣。不立業。問生老病三事何不立魔。唯立死魔耶。答生等三種。劣於死故。故不立之。十魔者。各隨增勝而立。所以偏言。如法宛中魔明也。五辨所障者。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變易魔障。菩薩三魔中煩惱魔障有餘依涅槃。薀魔障無餘依涅槃。死魔障生壽。四魔中前三如前說。天魔障一切善法。及障出欲界三界故。八魔者。初四同前後四生。例障常等四德。十魔者。別障定慧二門也。六真能破者。分段四魔。華嚴經說。十住菩薩初發心住中。便能八相成道。已伏分段天魔。已得神通。彼不能障。第四生貴住中。伏煩惱障中分別諸煩惱魔。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頓盡。初地心正斷分別體盡。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漸伏。初地已上能頓伏盡。然故意力。七地猶起。而不為失。八地已上一切不行。種金剛斷也。薀魔者。若依天親法華論說。初地已上受變易生。即伏薀死二魔。其死魔若依唯識。至八地方受變易。七地滿心方舍薀死二魔也。其變易猶在名未離。其分別所知。第四生貴住中離。不共無明件類。資糧位中伏。加行位中能頓伏盡。初地永斷。其俱生所知障。在六識之中者。十地分分斷。八地已去一切不行。第七識中者。十地之中地地斷。乃至金剛心時永斷也。其變易蘊死二魔。唯識二說。一雲。金剛道起。皆已舍故。與二障種俱時舍故。正義不然。解脫道起。方棄捨故。其變易天魔者。阿彌陀佛既有魔。名無勝。已上諸位。准有何失。要大菩薩能為魔事。障大位故。示相有之。亦示相破也。七示相破者。釋迦化相降魔。金剛心起。降煩惱魔。舍第五分壽。降薀魔。薀魔樂俱生死。受魔王請。留位三個月為顯於死得自在。降死魔也。然破天魔有二文不同。若准涅槃經。菩提樹下未成佛。菩薩入慈心定。起雷乳三昧。破天魔。同於法華經。大通智勝佛破魔軍已。乘得阿耨菩提。大般若說八相成道。得菩提已。然後破天魔。隨機不同。不須和合會也。然今所要聖者伏除。即是二乘破三軍也。若准小乘。真能破時。與此不同。彼許四諦。菩薩修惑五門合斷。則是見道已前。伏俱生煩惱。彼言伏惑。則同大乘斷。若大乘伏者。但今現不起者。即斷彼種。即見道已前伏俱生煩惱魔。後入修道。方斷薀死。入無餘時斷天。加行方降也。
言順契佛心者。即同火宅長者見子得出火宅。其心泰然歡喜踴躍等。
言賞賜有三等者。經言。隨功賞賜等者。如七方便。隨彼見道已前。折伏煩惱。隨功賞之。??等善根必涅槃頂。終不斷善。若望有學所伏斷之功。賜與初果等。羅漢結盡。而羊鹿車及化城等。
言初喻無為功德者。經言。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合中則言賜涅涅城故(彼第三)。
言次喻內有為等者。經言。或與衣服嚴身之具(同二)。
言後喻差別果德等者。經言。或種種珍寶金銀至人民(上標下釋同第一)。
言或斷德至為宅者。解第一惑字。問何故將無為功德名田。答田者生長功德處。能牽生有為空智。故名田。與有為功德為依止。名宅。前三果人九九八十一。六無為名聚落。聚落散居諸處也。所得涅槃御生死寇。安正智神。故涅槃名城也。
言慚愧忍辱等。解有為行德。經言。或與衣服嚴身之具。足則慚愧為衣服。五分法身及六境住。反嚴具。恆者常義。六境對凡夫六賊。六塵即六無義也。對聖人名六境。凡夫緣時。緣著違境則生嗔。嗔故生憂惱。緣著順境故則生喜樂。緣著中容境生愛。愛故則生痴。聖人緣時。唯依舍受。正念平等而住。恆常觀察名恆住。羅漢以此為向外。嚴身功德不同。大乘起得光明相好也。
言禪定解脫等者。喻差別果德。解經中或與種種珍寶至人民者。即有為功德種種差別也。禪謂四禪。定謂四無色定。解脫謂八解脫。二乘六通為象馬車乘也。
言生空智為奴者。一雲。二乘為郎主。生空智為奴。二雲。根本智郎主。後得智為奴(取初解)。今此心法四緣生。藉托眾緣驅逐。方生驅策。現前者生現也。
言八勝處為婢者。凡夫之人境勝於心。心隨境流起被婢使。聖人心勝於境。境逐於心。則主使婢。心調伏於境。或多或少。或青或黃。心勝於境名勝伏。所境色皆是智之用。故如婢。
言十遍處等者。遍一切處。如百姓人民。於一國佛法。利用寬廣。周遍大千名遍。處處遍滿故也。
言未賜大乘喻者。經言。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者。四十年前未說法華經也。則是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四十年前若說。譬如以最示於愚人。愚人及笑。經征言所以者何。何不與耶。答明珠若諸人頂上想有主解。與之不怪。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四十年前若說法華與授記。菩薩怪也。雖分段生死愚。名小功勞。未破變易生死。不名大功也。
言心首所持者。此取念慧二法為能持。舉俱時心五。故言心首也。
言此合法王施化者。前喻言。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今合經雲。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至三界者。十地之中分得。分得法國土。成佛之時成自性身。自性身居法性土。名得法國土也。
言王於三界者。舉大小化身。所依止處名王。於三界中間。略卻他受用自受用二土。喻上既取鐵輪王。合中亦唯化質所依土也。不離法性土故。
言此合眾魔拒逆者。前喻言而諸小王不順其命。合今經雲。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言合聖者伏除者。前喻經雲。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今合經雲。如來賢聖一句。前時轉輪王。經言諸將與之共戰一句。合前起種種兵而往討罰。
言此合隨功受道者。初合歡喜。前喻言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則大歡喜。今合經雲。其有功者。心亦歡喜。後合賞賜者。前本喻經言。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琉車渠馬瑙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今此中顛倒不依次第。經言。賜以禪定解脫二句。經合前第三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珊瑚虎珀六句。經文中略。而不合前象馬車乘一句也。經言。無漏根力諸法之財二句。合前喻中第二或與衣服嚴身之具二句經文。言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合前中第一或與田宅聚落城邑二句經文也。所以疏言。准前喻配義可知也。此合未賜此經者。喻經言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今合言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前是喻文。今合中唯法也(上合昔權)。
言施實教有二者。初說明珠屬解珠喻。治第六集功德人。後明珠屬說無上。
言初喻者。經言。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至與之者。正對治也。
言諸兵眾等者。化度科四。一大乘兵眾。謂十地諸菩薩不一。諸之一字得多義也。安國雲。疏主通妨。有人問。二乘之人回心。當必能破變易四魔。尚自聞法華得珠。菩薩已破變易四魔。何故不與說經珠。答菩薩既分破變易四魔。名功勛大。為說無量義經。名解珠也。此名大乘兵眾也。二雲。二乘兵眾者。路府問雲。准經有大功勛。兼通二乘無學。據論主意。乃是有學凡夫何故相違。答無學之人。從他有學。斷染成聖。故成無學。據斯論判。亦不違經。牟引緇州雲。說七喻。皆有二意。一則說昔。二則況今。
言全破分破者。未成無學。分破分段三魔。成無學了。全破也。二乘有學總許回心。授變易名。有大功勛也。問菩薩已破變易四魔。有大功勞。可賜明珠。二乘未破變易四魔。如何與珠。答當能破回心了。決定當破變易四魔。亦與法華經名教珠。先雖是聲聞。後作菩薩故。令生決定心。先與說法華經名教珠。後方破變易四魔也。
言如世軍將等。引例?動。不不唯佛法如此。如世間軍將。若是小小征戰。先施功了。然後受其賞賜。若是志意驍猛擬立大功者。先賜官祿。後方征戰。
言此猶未入十地者。約位明體也。二乘等言得珠者。是名教珠。十地已去正破變易四魔。方得珠體也(上明喻了)。
言此明已破分段等者。化度雲。約人破魔也。
言非是一切等者。問定性聲聞亦破分段四魔。於中定性不愚法者。聞法華經。何不說與珠。答疏言非是一切但等。此意道不定性人得無學果已。當發大心。破變易四魔。名大功勛也。趣寂聲聞設破分段四魔。永無回心之義。不名有大功勛。亦不與珠。退心有學亦與之故。有學回心當破變易。亦與之珠也。已上通有學無學。總名大功勛。
言或復者。前通有學。此唯無學。退心者說退心之言。簡定性無學。
言四魔有二者。辨種類中總標也。
言今隨要者分段三魔者。逐難略辨。法菀雲。煩惱所知若種若現。並隨所應習氣等法。名煩惱魔。分段變易二種五薀。名為薀魔。分段將死正死死已滅相。名為死魔。變易身上有漏五薀微細隨滅。名死魔。
言降位降時者。則是降餘三魔位次也。降時不同者。或成佛了殊天魔。或降魔了成道。如理趣疏者。牟雲。此是疏主於般若經中。有理趣分疏文也。
言今依大集經等者。四五重料簡也。知五薀身真是苦。故不起貪愛等。能破薀魔。斷集諦煩惱。破煩惱魔。證滅諦理。成解脫身。得二涅槃故。壞死魔。修道諦智起神通。能伏第四天魔。
言複次觀有漏者。第二重也。既知有漏是苦。深生猒不樂義故。破薀魔。觀諸行無常故。不起煩惱。伏煩惱魔。觀諸法無我。破死魔。以死魔於得自在故。今作無我故。對治死魔。觀涅槃寂靜證理。破天魔。
言複次觀空等者。第三重也。觀諸法空故。破薀魔。觀諸法無相故。破煩惱魔。觀有為法。既不願求故。破死魔。若復回心作佛。即破天魔也。
言複次觀身受等者。第四重也。觀身不凈破薀魔。知身不凈不樂住故。觀受是苦。破煩惱魔。觀心無常念念生滅。破死魔。一向樂死故。觀法無我。壞天魔。謂證無我理。無漏智生故。伏天魔。
言智度論雲等者。第五重料簡也(上明喜)。
言此明與之者。正明與珠也。經言。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而今說之者。則同正宗。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言多饒怨謗者。則同前來經言。如來現在猶多怨疾。況滅度後。未秀於林風必摧之。祐法師雲。道大信難。聲高和蜜。須彌峻而嵐風起。寶藏積而怨賊生也。此經出眾經之上。是成佛因故。多諸怨嫉。此正明法說與珠也。
言初所詮理等者。此唱合所詮理名珠。後唱合能詮發為珠。此兩唱教理。便是解珠喻家合文。文雲。屬喻故不文殘。義則殘也。亦是第二遍說明珠也。輪王若有兩個珠。兩處別說。則是殘。輪王珠體既一。一個分兩處用也。若准經文。是前喻家合文。文即不殘也。若准理說。珠無價喻。所說經即是說無上。義殘也。說無上中有理有教。此唱理也。
言最先者。牟雲。教理二種余經不及。故名最先。最先者則無上義。問前唱一種是理。何以得知後唱是教。答經自雲。秘密之藏。藏即是教也。又雲。而敷演之。
言合初十四頌半等者。初四頌頌安樂行。後十頌嘆經勝德。兩段合一處。述名合也。
言初者。牟雲。對後第二段。通名安樂果。後得言初也。則對後結答文也。
言初一頌總標者。即是初四頌頌安樂行中分二。初一頌總標。即經言常行忍辱至贊經是。
言此三別頌者。別述安樂行也。長行經言。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受持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今三頌中。初一頌一句。述前長行中慈悲。
言一頌三句頌起思念者。長行經言。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今頌雲。斯等不聞一行三句是。
言一王者。即法王施化喻。經雲譬如強力轉輪之王二句是也。
言二功者。則經雲。兵戰有功一句是。
言三賜者。則是賞賜諸物一句是。余經雲。象馬車乘二頌。頌前長行經言。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則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隨功授道喻也。略不述前眾魔拒逆喻。聖者伏除。未賜此經等三喻也。一頌喻實者。長行經言。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今頌雲。如有勇健一行是。
言此初也等者。三頌半頌合昔權。長行合文唯有五。今頌略而述之。眾魔拒逆。聖者伏除等。唯合法王施化隨功功受道喻。且法王施化者。長行經言。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今頌雲。如來亦爾一行半是。
言一頌功者。長行雲。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今頌雲。見一切人一行是。
言一頌賜者。長行經言。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今頌雲。為是眾生一行是。
言說此諸經者。法華會前名諸經也。
言此合今實有二者。初今實初喻。長行經雲。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後合。合中初合歡喜。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薀魔煩惱魔死魔共戰等。後合與第一者。長行言。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今頌中初一頌半。述合今實。經雲。既知眾生得其力已一行半是。後一行半合與珠。經雲。此經為尊眾經中上一頌半是。上來有四。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意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諸善利他。四行不同。各有長行頌說。總當第二段顯答。上來有三。初標答。經雲。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二顯答。經言。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三結答。經言。我滅度後求佛道者一行半是。三段不同。總是初告所同因安樂四行也。
言第二段明通安樂者。因便總告果安樂之相也。牟雲。對前四行之別果立名。此與四安樂行中果別。故言總也。初正身行中四頌半述安樂果。經言。若有比丘。於我滅度。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等。正語行中, 五頌安樂果。經雲。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意離諸惡自利行中安樂果。經言。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心修善利他行中安樂果。長行雲。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度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經時。無有過失等。然下疏文中不述此果也。
言一頌半自體無六惡者。一讀是經者常無憂惱。二又無病痛。三顏色鮮白。四不生貧窮。五不卑賤。六不醜陋。
言一頌眾生等者。經言眾生樂見等。
言一頌外三惡者。一刀杖不加。二毒不能害。三若人惡詈口則同塞。問何故不輕菩薩持經。招乎杖木瓦石。便被欺俵。此說持經力刀杖不加耶。答彼約菩薩調伏眾生。此約經力加被。經言口閉塞者。不是持經感他人如此。亦但是調伏眾生令發心。如下咒咀諸毒樂。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言一頌無畏者。經言遊行等是。簡要雲。疏言明安樂果者。通述四安樂之果。不是偏述第四段文也。
言初一頌半見佛等者。攝問雲。外境本無。夢因何起。答智度論雲。夢有五因。一熱多夢見火黃亦總。二冷夢見水白初。三風氣多夢見身飛見黑多。四歟思念故。故則夢見。五天神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又陰盛夢水。陽盛夢火。陰陽俱盛夢相等。今此佛菩薩及經力加被令夢。即第五段類相似。亦不相違也。
○自下釋湧出。
言前之一品等者。則安樂行品。下之六品者。即是從此湧出。至不輕品。
言壽量及分別等者。壽量品因釋前疑。分別品名展轉生起。由前文殊菩薩諸佛經軌儀故。安樂行品所行也。湧出品是能行。安樂行久離傷毀之人。人眾既多。行位又廣。彌勒言我此眾中乃不識一人。釋迦言是我弟子常所教化。遂有彌勒發問。與舉會生疑。則白佛。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年。世尊云何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菩提。世尊此大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由答此疑。故說壽量品。經言。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法身自性凝然。自受用身。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化身眾生界盡。化身乃盡。又雲。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故。名周。釋前疑也。法身住法性。報身隨願緣。化身應群根。由聞如來壽量品一十一位。得證一位。發心稱量功德多少。故名分別功德展轉生起也。
言助正依安樂行者。法師功德品正依安樂行。隨喜品助依安樂行。
言三者論雲等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教化則無上。約如來能化。故說無上。
言釋名者。晉本雲。菩薩從地湧出品也。
言解妨等者。不同諸品有兩般三般事為品名。則有多妨。今唯以一般湧出事。為品名也。此唯問不傍來妨。問多寶住在他來時。從此方地中湧出之菩薩。既是此方住。何不傍而來。答湧出菩薩不離此界修行超出生死。顯化功廣大。故說從地湧出。不言傍來。疏答意宜難菩薩。如多寶佛。雖居東土。從地湧出。今者何妨居於下方而現。則言傍至。
言此初也者。他土請持也。經言。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至說之者。攝釋問此等菩薩從何處而至。經文上下無說處故。答三解。一是塔品命持。持品應命。以大音聲。告四眾故。諸菩薩應命而至。應□菩薩墮墮而來。勸持品中來由未盡。至湧出品中。來數方足故。有八恆河菩薩也。二雲。是無量義經會中菩薩眷屬。問若是無量義經會下菩薩。序品之首。何不烈之。答經家舉勝。但說八萬。眷屬劣故。經首不烈。都有八恆河沙數。故於此品。而請持經。三雲。或是妙音普賢文殊海會等。所從之眾攝自斷取。塔品命持。持品應為正也。
言初止等者。經言。爾時佛告諸菩薩至說此經者。問如來平等教化。如何止他方不受持經耶。答如來畢竟不妨他持經。暫時止者。擬向下說三身壽量功德。所以止也。若也不止。他方下方無由湧出。若不湧出彌勒不疑。彌勒不疑故壽量不說。不說故便無分別功德品也。有大利益也。所以者征也。經言。我娑婆世界等。
言且說極多者。能化所化皆有六萬。故言極多。實非唯說六萬。於中五萬四萬三萬二萬大多。
言顯佛化切等者。問遮果他方持經。止有何所以。答顯佛化功。且言不許。假令他護。亦有何??。有二意顯佛化功。一顯佛功德故。有壽量品。二顯佛化功故。有湧出品。有斯二意。所以止也。
言升空者。有言下華贊禮者。謬也。
言相好及住處者。經言。是菩薩至住者。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牟雲。則是已簡余方處訖。何以經言此界耶。答虛空亦有。屬此界者他界者。但言此界則表不是他界虛空也。
言一來由等者。經言。是諸菩薩聞釋迦佛止。他方菩薩舉此方菩薩之音聲也。菩薩聞說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菩薩摩訶薩。此音聲從下發來。
言烈數有八輩者。一恆河沙都有六萬恆河沙和上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則此六萬恆河沙弟子。問各將六萬恆河沙弟子來底。和尚有多少。答還有六萬恆河沙。問於中弟子還有不滿六萬恆河沙人否。答有。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眷屬者。
言二分恆河沙者。經言。況復乃至一恆沙者。牟雲。此分中有二意。若據人王數。一恆河沙屬前一輩收。若據為頭指。半恆河沙等已下。屬第二輩收也。經言。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者。此上皆是所將來底弟子。能將和尚。亦有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也。又解雲。乃至單己。皆及問意。取和尚數也。
言三那由他者。經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
言四方者。經言。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
言五千者。經言。況復一千。
言六百者。經言一百。
言七十者。經言乃至十一。
經言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釋雲。五四三二一總屬單己。牟雲。此亦不然。收十數為頭。已下餘數皆十中攝。同前分恆河沙為一頭。卻將一恆河沙四分中攝。
言八單者。經言。況復單己。更第二解雲。八個況復字為八收。此解善也。
經言如是等者。第三結之。問前來八類各有其數。如何經言不知數耶。答且說和尚數有八類。似知多少。若兼弟子。算即不知也。
言第二升空贊禮者。亦言下華贊禮。理合承華而來也。又准同海會菩薩。下華禮佛。經言。各詣虛空七寶妙塔。當曰寶塔與四天王宮齊。名詣空至塔也。
經言向二世尊頭面禮足者。一則禮足。二禮四拜數足名通此二說。
經言及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亦皆作禮者。問八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儘是佛。如何禮得遍耶。答有二。一則鄰次近處禮。遠處不禮。二則望座從頭至未普禮。
經言繞三幣者。問為復繞多寶佛三幣。為復繞分身三幣。答一則都繞多寶塔。及分身佛三幣。若爾即應經劫方遍。二雲。繞多寶塔三幣分身佛。取近處隨多少禮。亦不妨。
言一贊長時等者。經言。是諸菩薩至半日者。
經言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者。問此是佛贊法。如何言菩薩贊法。答佛是所贊。菩薩能贊。隨贊人名菩薩贊法。即容顏甚奇妙等。
言本論說此經等者。解經中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受贊也。大論說。此經以晝夜月時年五種劫也。或五十晝五十夜。五十時五十年。名晝夜。合數二十五晝夜。晝或二十五。夜亦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化度雲。取二十五日為五十小劫。為正也(上解受贊二之)。
言贊德逾等者。菩薩贊佛實經五十小劫。問何故經爾許時。答贊德愈深。時長可悉。可悉者周悉義。佛德廣大。五十小劫。讚歎方周悉也。
言受贊神力亦等者。五十小劫坐。爾許時坐。受讚歎。亦是佛神力也。問佛坐五十小劫。何名神力。答經言。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四眾亦皆默五十小劫。四眾五十小劫坐。實假佛神力也。能贊受贊時等名受贊。神力亦等贊時。
言神力變其本心等者。時即實經五十小劫。佛神力劫變時。會人能緣五十小劫。相分夫作半日解。名變其本心也。問若如此但得名變心。變何名延促光景。答牟雲。經文只有促光景。疏文兼迦延字能贊人。雖五十小劫。促彼五十之延切。今時會人謂如半日。即是於彼延光景。作促光景也。
言眾生受法等者。第三解也。時亦不促。人心亦不移。眾生愛法之極不倦時長。不覺五十小劫。佛神力加被。謂如半日也。
言法食資持等者。問爭得不契食過得五十小劫。答法食資持故。不假吃飯也。問經五十小劫。莫不折壽耶。答。佛神力制御。故經多劫。年命不虧。虧減也。寒不折壽出。寒來還依舊年歲。此法力住時也。維摩經言。我有眾生樂久住等。
言眾人共見者。經言。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至虛空。有說菩薩唯在此界。下方虛空中住。身形短小。復重累而住。及至出來。事須身形長大。具諸相好。威儀齊整。單行依次第。所以兼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空也。凡夫四眾只見近不見遠。假佛神力普得見也。又如軍在營佔地少默閱出則多。亦如鳥集一樹。即少飛翔。即遍滿虛空。
言行高等者。行高解上行。勝廣解無邊行。離惡解凈行。進善解安立行。又解一行高。四安樂行行高。故名上行。勝寬廣故。名無邊行。離十種惡緣及眾惡。故名凈行。能進善故。名安立行。問何不立八人十。只舉四人。答此是行前四安樂行。故言四人也。一名上行。正身行三菩提之中身行最勝上故。二正語行。語菩提談說百千教法。義理無邊。三業之中口業利益最大故。名無邊行。三意離諸惡。故名凈行。四心修諸善。利他功德日日增長。名安立行。菩薩之行無量無邊。舉四行攝餘眾行。菩薩眾有塵沙。舉此四人。攝餘人也。經言。是四菩薩於大眾中最為上首者。問前言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今言四個菩薩為首。何乃相違。答前言上首者。六萬河沙菩薩。一一菩薩對自六萬河沙弟子為上首。此四菩薩對六萬河沙和尚之中。為上首也。
言三直省者。經言。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者。牟雲。者同也。同者相似義。即各各相似合掌也。
經言少病少惱。智度論雲。隨世俗法有二種問訊。一問心名少惱。二問身名少病。此乃問者之禮。佛實無病也。
經言安樂行不者(平呼莖同)即四威儀中第一行也。住坐卧不問。或可舉初攝後三也。若去呼者。即是因義。故非果中法也。
言玉篇等者。即參問之詞。許者參問之言。
言執問通者。即將書狀問也。即傳語問也。今菩薩問即是言語問也。
言世尊慰答有二初標者。經言。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印可也。汝等問我少病少惱。我實無病惱。諸眾生等實易教化。三根聲聞實易化度。實無疲勞。問火宅頌言。此諸子等。生育甚難。今云何言易度。答彼約諸子昔日在宅。今約除故。外諸餘菩薩下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下征雲。經言。所以者何者。遇此惡時惡眾生。爭得易化。不生疲勞。
言三迂會亦從者。經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至佛慧者。此不定性聲聞也。
言初雖不從後亦從者。四十年前毀責聞名不從也。後亦從者。約法華會上。亦從四十年前。不從除修習學小乘者。即是約雖不從也。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出慧名後亦從也。
言初二贊菩薩等者。頓悟漸悟小菩薩。後一說聲聞。即是迂會聲聞。亦是聞經成漸悟。牟雲。如次頌頓漸二菩薩也。
言或初二說迂會者。即舍利弗等。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退已還發大乘心。成漸悟菩薩也。
言後一說趣寂者。問既是趣寂。如何言入佛慧。答但是信解入。非是證解入也。由聞法華經不愚法故。信有大乘也。路府雲。經中除字錯。應作余字也。小乘是大乘之餘。牟雲。疏既重科。經含兩勢。不可定非也。若依初科。此是迂會漸悟者。可是余字。聲聞是菩薩之餘也。若後科。屬彼趣寂。即是除字。定性人無復可回心。不名先修習。即是所除趣寂聲聞也。
言第七四人隨喜等者。四人見世尊了。又說偈贊雲。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頓漸菩薩。雲能問諸佛甚深智慧。抄雲。合道能聞佛。與下句聞已信行相承。行字平呼。即是初周聞因果智。第二雲。問字反正以下句有聞字。意道三根聲聞請說法華即是聞智慧。上根請法說。中根請喻說。下根請宿世因緣。[烈-列+(句*句)]名能問。問菩薩不見三根聲聞請。爭知便說偈贊。答一則聖心玄鑒。二則准理為聲聞說法。必須持請也。我等隨喜一句屬能贊能菩薩。此上是菩薩贊佛。
言此初也者。一心念也。
經言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至)如來者。路雲。千字剩。只今言八恆河沙。即是品初八恆河沙菩薩。他方請持者。或有雲。是文殊海會來者。非口所宣。或雲。分身侍者。若不爾者。烈名中無。又不見來處。准此道理。八千恆河沙亦不妨。初說經菩薩少復漸漸來。數有八千恆河沙。亦有何失。如下分別品中皆說小千大千等世界微塵。豈將烈名中難耶。
言此初也者。一頌總申凝也。
經言時彌勒菩薩(至)兩足尊說者。菩薩欲決自所疑。問彌勒如何有疑。答餘人實疑彌勒示相也。此彌勒利益廣大。但有說經。眾人疑處。即出來問答了即去。如序品中疑亦是示相也。
言此初有三等者。初二句來由。次五句贊德。後一句來處也。
言叵思議者。叵不了義也。
言堅固者。信心不懷義。經言為從者。為字平訓言也。
言來數有三等者。長行有八頌中。亦爾初總。次七頌別。後一頌結。且別中有八者。一初三頌一句明河沙。分二。初二頌明六萬恆河沙。後一頌一句明五萬恆河沙。且初六萬恆河沙弟子。六六三十六。三十六萬河沙弟子。兼帖本師。六萬師徒共計四十二萬恆河沙人也。次下五萬恆河沙菩薩。一一復將五萬恆河沙弟子。
經言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者。如是將五萬恆沙弟子來底。和尚倍前六萬河沙之師。即有十二萬河沙之師。每五萬河沙弟子。計有六十萬河沙弟子。師徒相計七十二河沙菩薩。所以經言。將五萬河沙。其數過於是。
經言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此上全河沙也。二分河沙者。經言。乃至一河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此上三句是分恆河沙也。三那由他者。經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牟雲。乃至於半億。疑此一句剩。長行所無故。長行雲。億萬眷屬。頌中雲。萬億諸弟子。此上一頌那由他也。四萬者。經言百萬至一萬。五千者。經言一千。六百者。經言及一百。七十者。經言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八單者。經言單己無眷屬等。
言一頌結者。長行經言。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不能知。今頌言。如是諸大眾等一行是。
言此化行等者。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三性法六度法前。受持行誰經。華嚴涅槃維摩法華。修習何佛道。毗婆屍俱那含。
言此不識者。示相不識也。問變土延賓。山河總盡。何得見從地出來。答從琉璃地中出來也。
言第三段申眾等者。從誰初發心。名本因緣。身皆金色三十二相。名末因緣也。
言第四傍答者。經言。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至因是得聞者。諸善男子。汝莫不解作容。勞煩主人。容聽主裁。但知用耳。汝不聞釋迦侍者彌勒菩薩早已問了。見欲擬答去。細意聽取。我設與汝說事不隱。便緣在容。次言阿氏者。上生疏說。慈氏本性頗羅墮。字阿氏多。此言無能勝也。
言此長行等者。有說此一唱經文。若作非疏主顯揚。何以辨其深旨。為欲顯下如來壽量。故於此處略示三身。彼品廣明。此中懸指。大聖調伏。潛相發明。
言令心勇銳等者。解經中發堅固意。俱是令心勇猛之義。即是被精進鎧。問如來夫彌勒起精進心。發堅固意。有何所以。答只緣彌勒請說。湧出菩薩來由。兼擬說三身壽量功德以義深遠。恐乍聞出。先以語誡。
言此說四力等者。一者慧力。如來今欲顯發諸佛智慧。即慧力。即壽量品如來秘密法報二身智性智相。總名智慧也。二神通力者。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化身也。此上二力。即是三身也。三奮迅力者。諸佛師子奮迅之力。師子者無畏義。奮迅者頓義。師子若頓巽毛。表決定所作。如來起奮迅之力。向下必說三身壽量也。四威猛力者。諸佛威猛大勢之力。威猛摧破義。擬摧破彌勒菩薩疑心。故現威猛大勢之力(上依經解下依疏說)。
言或由智等者。疏主將奮迅兩字。配初。收智慧力。法報二身智性智相也。
言由神通等者。疏主將威猛二字。配第二神通化身也。四力之中。前二力是作用。恐人只識智慧神通二力。不識後二奮迅威猛二力。所以將奮迅力配智慧力。法身報身向上作用也。所以將威猛力配在神通力。化身向上作用也。
言或智慧者。同前法報二身智性相(第二解)。
言下三佛化身等者。神通力奮迅力威猛力。總配化身上三輪也。自在之力配神通。摧伏外道名輪。師子奮迅之力決定所作名記心輪。摧破疑網名輪也。威猛大勢配教誡輪。摧眾生惡。故名輪也。相雲。自在力身業。師子奮迅之力意業。威猛之力語業。
言初二頌勸勿生疑者。長行經言。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至大勢之力。今頌雲。常精進一心二偈等。
言後二頌顯佛實語等者。章敬雲。四頌分二。初二頌述前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堅固意者即信力故。後二頌述前四力中。初頌述智慧力。後頌述餘三。
經言住於忍善中者。即忍善法勝解為性。此即信因。
言初告我化者。佛告彌勒。如是從地湧出者。總是我化。如何不識是我弟子。問世尊向何處。何時化得。答我只向此娑婆世界教化得。問莫是世尊過去久遠已來化得。答只是我今生成道已後化得。此是生疑處也。
經言我於是娑婆世界等者。此答前五問中。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與從誰初發心。然此中經文甚密佛言陳。雖為說化身。意許乃是報身。所化彌勒依言陳。約化身為疑難。疏主於此不分別辨釋者。意生後字慧解也。
言二解經等者。經言於諸經典等者。此答受持行誰經。問疏科此品為能行安樂行。持法華經之人。又釋迦言。我自有爾許多菩薩。持法華經。今此正答中。何故言於諸經典耶。答諸經者不是華嚴涅槃等經。亦只是法華經教理行果。總得名諸經典。四法不一。故名諸也。下頌雲。常勤求智慧。即開示悟。智性智相也。說種種妙法者。即教理行果也。然此言諸。即是一乘教理行果。並是教下所詮道理也。
言此有四一樂靜等者。經言。阿逸多等。不樂在眾者。此答稱揚何佛法。問既不樂在眾。如何多有所說。答不樂多處轉。則免人迷。應言不樂在人眾。不樂多有。所以向下方靜處住也。
經言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者。問分段變易。皆是依人天住。如何言不依止人天而住。答約所依土。是如來無漏所變。有妙凈土。出過三界。名不依止也。
經言常樂深智者。根本智證如故深。後得智達。
言後一頌精進者。經言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者。此答前修習何佛道。憒(古內反心亂也交也)憒字繢音同(乎內反)。
言初一頌半住處深智者。經言說種種妙法者。此答前稱揚何佛法也。即一乘教理行果。名種種妙法。
言結成我化等者。世尊言陳之中。說現在伽耶城。意許之中。說無量劫前伽耶城處所。彌勒只知言陳。不知意許。將謂世尊說現在伽耶城。有抄說。伽耶城雖經劫壞。名字常存。與恆河一種。此亦不然。但是說伽耶城處為正。往昔未必有設。說有未必名伽耶。如言常在靈鷲山。非凈土中有靈山故。但是凈土向其靈山處。所以說在靈山也。
言結勸生信者。既言久遠。非即此生。故勸生信也。
言伽耶是佛生處等者。路雲。舍婆提城是大都城。此伽耶城是小都城。總屬此迦維羅衛國。准疏。摩羯陀國。亦中天竺。與此憍薩羅別。准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即舊名迦維羅衛。國此中但有菩薩。降神母胎處。不言有伽耶城。及論都城大小。然於摩竭陀國。戒賢論師伽藍。西南行四五里。渡尼連河。至伽耶。其險固。少居人。唯婆羅門千餘家矣。本仙人祖胤也。城西南行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險。印度國俗稱曰靈山。山東南是伽耶那提二迦葉。昔事火處。從此東度大河。至缽羅及菩提山。此雲前正覺山。山面南十四五里。有畢缽羅樹。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剪伐。由高四五丈。佛坐此下。成等正覺。因號妙菩提樹。准此與疏不同。未詳所以。
言俱在中天竺者。問何不遠。答菩提樹去伽耶城西南二十餘里。俱中天竺。故知不遠。順經文此解正。
經言於釋氏宮者。指佛生處也。
言於此義中略有等者。且第一諸經不正義。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又智度論。佛臨涅槃告須?陀羅言。我年十九出家。成道五十歲。共計六十九。此解佛不滿八十。便入涅槃。章敬雲。智度論文。隨小乘。不正說也。
言本起因果經等者。疏主和會智度論等文。智論文錯。遺卻十一年。只說出家已前年歲。及成道已後年歲。計六十九也。遺卻出家已後成道已前。五年修樂行。六年苦行。計十一年。帖六十九年成八十。佛實年八十矣。
言此有解雲等者。正是疏主和會中初標也。
言智度論用者。釋也。用十九出家義。並五年事仙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義。計成三十成道。今言成道已來始過四十餘年。即才年七十矣。即法華會後更經十年。至涅槃會也。取成道年。兼帖成道後四十年。共有四十一年。故言四十餘年(上依智論了)。
言二者亦有諸部等者。申正義也。
言佛欲出家等者。六年成道。羅睺始生。卻算出家。帖二十九。故知成道三十五年也。名言十九出家。更帖六年。即二十五成道。便違聖說。
言不說十一年者。名十一年在胎。可說帖十九為三十成道。今既不爾。故十九非也。
言六年之內等者。彼部問雲。若言二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即菩薩於何時中修樂行。更添樂行即非是三十五也。答疏言六年之內等。
言菩提留支等者。引何經請撿也。
言金光明等者。經言妙幢疑雲。釋迦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
言第二舉喻等者。經言。譬如有人。色美髮黑等者。問但言是子即得。何要子卻胎是父耶。答若直二十五人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大易。事須得百歲人卻招承言實我父。此事方難。有人者況佛也。色美者。佛具相好莊嚴也。發黑者不老義。
言設年八十等者。如今法華會上。實年七十五無老相。設到八十。涅槃會上亦無老相。
言好巡者常少義。舊處者不老義也。
言年二十五者。表佛超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之上也。
言菩薩七德甚大者。問前彌勒言不識一人。寧知具於七德。答前約示相。此約實知。道滿當生知亦何。或彌勒比彼根地人上故。
言信隨宜說者。經有三節。疏亦有三。然經第二佛所出言。未曾虛妄。是疏第三第四不謬。卻將三為二也。
言四無謬者。攝雲。佛不妄說四事。名四無謬。一如來不妄說佛菩提。二不妄說小乘。三不妄說大乘法。四不妄說過去未來現在授記也。所以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言此初有三者。長行雲。舉事難中有二。初舉成道處所年歲。後正申難。申難中初申三事。後結難信。三事者。一時少事大。經言。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二時促眾多。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三時短德勝。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今此頌中初頌。頌前成道處所。長行經言。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今頌雲。佛昔從釋種一頌述也。
言三頌菩薩德等者。述前三事中時促眾多。經雲。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今頌雲。此諸佛子等三頌也。
經言不染世間法等者。世間法如水。菩薩如蓮華。蓮華水不露。菩薩世間染不得。或雲。如蓮根在泥中。芬芳水上發。菩薩本居下方界。湧出似華開。此解非也。但取無染義也。
言此頌喻者。長行經言。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今頌雲。譬如少壯人二頌等是。
言此與長行互相等者。長行經文。唯說父色美髮黑。影取子亦發白面皺。偈中唯言。子發白面皺。影取父亦色美髮黑。疏解常少不老義。
言巡舊者。解發黑也。
言久修者。解發白也。
言猶缺者。解面皺也。
言三頌讚菩薩有十德者。一志固無怯弱。二無量劫行道。三巧於難問答。四其心無所畏。五忍辱。六心決定。七端正有威德。八十方佛所贊。九善能分別說。十常好在禪定。與前七德。有無不同也。
言初半頌自無疑者。長行經言。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今頌雲。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
言次半頌他有惑者。長行經言。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今頌雲。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言次一頌疑者失者。長行經雲。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今頌言。若有於此經一頌是。
○自下釋如來壽量品。
言一者七品等者。初之一品所行行。即安樂行品。余之六品明能學行人中。分二。初湧出品。菩薩生疑。此壽量品因釋前疑。分別功德品展轉生起。今是因釋前疑。故有壽量品來也。
言化佛近成等者。前疑佛成道近化眾多者。約化身說。若約法身理。本無起滅。報身久證。何妨化眾多耶。為破菩薩疑心。說三身久遠。故有壽量品來。
言二者十九品為正宗等者。十二品明一乘境。兩品明一乘行。此下五品明一乘果。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已滿果。後三品明未滿果。得果功德名已滿果。得因中功德名未滿果。此壽量品正明已滿果。分別功德二品。因聞已滿之功德果報。十一位得證。一位發心。已滿之家果。亦向已滿中收。
言三者論說等者。初標文也。
言於第一乘等者。論六釋也。於第一者。乘即是大乘妙法蓮華經也。集者修也。不修善根而不取第一。便是成於此人起顛倒增上慢之所以。諸抄皆說今昔二時皆不集故。不修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眾生一即身中本來有四智菩提心種。二乃過去十六王子時聞法華經。重得大乘菩提心種。自後直至今生已前前世中更不曾修行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眾生。過去世中。見佛出世間。則起慢心。見佛入滅。則生戀慕。佛若在世。雖然逢佛。不肯修行。經雲。時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畏。亦不生猒。於此三界火宅。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二者約今生。法華會上未迴向心前。大乘根未熟故。於第一乘而回心。為對治此。說醫師喻。然後唱滅。問今此七喻正明聲聞三根。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豈得言今者昔二時悉皆不集。答論約未會行前。作如是說。七喻乃回心已去。經依後說。論約先論故也。
言論又雲等者。根未熟者。即大乘根未熟也。為令熟故者。而說小乘也。向下和葯與服。儘是小乘。與說小乘。退性之人。事須先而說小乘故。交入大乘。令熟大乘根故。示現涅槃量。望佛身亦無入滅。既有唱滅。說有年限。名涅槃量。
言現在未集等者。三疏主解也。現在未發大乘心。名未集善根。亦名根未熟。經雲。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言令集諸善根者。與說二乘法。交希取第一乘。第一乘即大乘妙法蓮華經也。經言。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等。
言示現佛入涅槃者。經雲。遣使還告。汝父已死等。
言分限名量者。法報二身亦無限量。今約一期化相身上。立分限故。
言令集善根等。經雲。乃知此葯色香味美。即取服之。病盡除愈。
言四者論雲八等者。第四以十無上為來意。八者即是十無上中。第八無上也。菩提無上。即三佛菩提法報化。此三皆無上也。問報化有其智二種名菩提。法身唯現體非智。不是於菩提。答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菩提菩提斷。皆名為菩提。菩提之斷。皆名菩提也。
言三身在此者。疏主釋。非論文也。
言此為文殘者。三佛菩提在品初。醫師喻在品最後。菩提無上是醫師喻家殘。經雲。文各別故。故七喻之中。唯說後文醫師。不說初文三佛菩提。故名文殘。
言五者第九示現等者。此品兩遍說醫師。初說者。是七喻中為破病。故說醫師。後說者。十無上中第九涅槃無上說醫師者。顯涅槃無上現有滅而不滅。不同二乘一滅永滅。故名無上。
言此乃七喻義殘者。是他醫師喻家殘義。經文屬他醫師喻。但說涅槃。對治根未熟者。令其成熟。便是醫師喻家事了。於中向下。顯得一分無上義。不同二乘一滅永滅。故言無上是義殘也。
言釋名者。祥雲。此品文約義豐。意深智遠。名能解其義趣。生無盡之慧。長無邊之福。亦滅無量重罪。昔有數人。其乘船遭風。余伴悉皆溺死。唯有一人。憑總獨齊。夜夢雲。汝得脫者。昔曾聽法華經壽量品故也。分別品雲。說此壽量品時。十二種利益。八種瑞相。余經明得道。未有如斯之感。講者留意。尋其旨歸也。晉本言。如來現壽品。言三種佛身教體等。凡夫以第八識功能及菩提種為體。佛以第八識及大圓鏡智種子為體也。法身無齊限。報身有始無終。為齊限。化身有始有終。為齊限也。
言任法性等者。問報化可爾。法身如何說壽量。答法身壽量任法性。即無所從來。亦無不去。故名如來。
言隨願緣者。化盡眾生界。眾生界不盡。願力無萎歇故。壽量不盡。經雲。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化身壽應群根。有眾生處。則有化身也。
言受自體者。三身各受自體結也。
言因三身之壽等者。因前菩薩生疑。疑佛成道日進。化得爾許多菩薩。為答彼疑。說三身壽量。報身壽量劫數無窮。法身亦爾。因聞說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有來有去。皆為眾生。後方說醫師喻故。今取初為品名。不取後也。
言又難等者。俱是取疏主科。以八品為正宗。對十九品名初。故言依初科為難也。若取後科。此品猶在正宗。則無妨難也。意言此品說七喻。何不同正宗中取。答疏雲。先陳壽量。對後醫師喻。此入品先說。故言先陳。先陳有二意。一者。先陳說菩提無上。二陳根本未熟。說醫師喻。即雙將二文難。何非正宗。應於壽量。下加一及字好。意說醫師喻。除七慢中第七不集功德人。何非正宗。二者。此喻正破病。何不正宗收也。
言答當機應時等者。即指三根聲聞也。一乘正逗彼故。故說八品為正宗。此品示滅後化。此指涅槃會上有一類人。聞說涅槃。心遂惺悟等。望今法華會。名為後也。又根未熟所現名根熟。後授化者。正說法華。故正宗收。滅後根熟者。非正宗說。為流通攝也。問解珠既是會中之事。何非正宗。答不然。不以但破病。故即為正宗。若言破病。即下正說醫師之時。亦有破病也。
但以所況之事。說於涅槃。在此會後。故非正宗。正說一乘。並為授記三根。方為正宗也。八品已下二文既闕。故不為難也。
言不爾中等者。既以說一乘菩薩授記。為宗記故。引此文成立八品。為正宗。不可為難也。
言此初也者。釋迦三敕。經言。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等者。誠由真也。諦由實也。三告者。表向下擬說三身功德。故三告也。
言三身妙體等者。問何不四告。事須三告耶。答疏言三身妙等。窮者至極也。事將周足。故三告也。
言上智者。即彌勒也。
言下愚者。即二乘凡夫也。
言恐彼等者。疏主三告意有三。第一恐乍聞心疑口謗。菩薩心疑口謗。下愚凡夫因法而有毀偈。故第一告也。第二恐聞已設使不疑。即心有散亂。不能專註。所以第二告也。第三設心專註。恐根鈍者領解不得。所以第三告也。
言玄宗者。理也。
言此彌勒四請等者。緣前來佛三告。不可還以三請。以表殷重。故加至四。四表三身中各有四德。即常樂我凈。問經中不言四請。何故疏科四請。答經文略故。如是三白已三請也。復言唯願說。即是第四請也。又言知諸菩薩三請不止。即是四請也。又言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等。亦得成四告。疏中不說也。
言正告初長行分二等者。疏家文略。只合道。長行有二。初長行。後頌說。疏家不能一一具引。故言初長行。從流通分經文已後。儘是此勢也。
言三請者從初也者。前唱之中有三請意說了。後唱之中有三請字。指初唱已解。故云從初也。
言秘密者。唯佛自知。餘人不知。故言秘密。若准下疏解佛所藏護各秘。即自性身。唯是摩訶般若內所證故。名所藏護也。
言神通等者。此處解與前前後別。此約現化身。便是神通也。
言佛所藏護者義深等者。解深密義。雲之言境。即自報身佛。佛自相見。他受用身。九地不見十地等。是密難解之義。以不見故。故言難解也。
言又對法等說者。簡要雲。意說於大乘方廣教中所有佛之秘密。皆依對治也。四種秘密而得決了。無不解也。
言一令入秘等者。如來未出世時。外道勸一切眾生計執有我。佛出世了。為破我故。說三科法是。有人問。何不總破卻。答若也總破。恐生怖畏。故不總斷。問說有何名密。答有者有依圓。不有遍計。今總言有。即是密也。為聲聞說也。薀等餘四薀也。即是為八聲聞。說第一時有教也。然此法體。但有從緣所生之法。非有似有。似有若言實有。此理不然。今總想言有故。成秘密之法。非有似有。故非有自然有。似有從緣之有。若准疏意。非一切遍計所執法。是有而有。但是引彼一類之人。令悟無我。而入聖教。破外道執。有實我也。
言二相秘密等者。第二時說空。破法體性。相者性也。三性法上皆有所執之相。據實。依圓是有。遍計是無。今者一向說無性無生無滅。義不了故。故名秘密。
言三對除秘密等者。言且除者。意言若輕佛法等。障最上乘。故說大乘除彼八障。障不唯八。故言且也。
言一除輕佛者。謂有人見佛六年苦行。便證菩提。成道日近。生輕慢心。為對治此人。便說無量百千劫前毗婆尸佛即我身也。問一切眾生各自修行作佛。是總是一今佛耶。答其實各別。此約平等意趣說。一切佛法身同故。又雲。此有二說。一真如法身同。二五法法身同故。此意本約法身無別。言我即是彼。意取之中。似取我即是彼。違破慢仰。攝他身故。成秘密也。
言除輕法者。謂眾生轉讀釋典粗淺義。便輕賤。我總解了。佛法不難。為除此故。於大乘中。與說於無量恆河沙佛所修大乘行。方能信解也。問何名秘密。答有二種。一者。信解凡夫之人。總解大乘義。二者。證解初地菩薩。方能證解。以供養恆河佛故。今將此證解。向信解向上說。故名秘密也。
言三除懈怠等者。雲攝論雲。謂有有情。雖已發心。謂行難修。心生懈怠。謂對治此。於大乘中。說願生極樂世界。及稱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菩提。今約稱名發願。是當得因。其實修方得。意實未得。言中似得。懈怠之人。遂能慕道。故名秘密。別時意趣也。
言四除少善等者。論雲。謂有眾生。修行少修。學得少法。便生滿足心。為治此故。於一善根。或毀或贊。或贊多聞。多聞能得樂。多聞得涅槃。多聞無義。有時毀多聞。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乃至諸行皆爾。意令眾生不執一法法。據實善根不可毀。今綺互毀贊。故是秘密也。即意樂趣也。
言五除貪行等者。論雲。為有眾生。貪此穢土五塵境界。不肯修行。為說凈土之中七寶莊嚴。破此人間欲塵障故。於大乘說諸佛國土極樂。而令趣求。問此之對治何名秘密。答彼論無解。意者理實凈土修諸善業。與無貪俱。方可得故。今稱讚佛土。令彼貪故。言秘密也。
言六除慢行等者。彼雲。謂有眾生。恃己高貴。見佛居穢土。身為太子。納妻生子。成佛已後。身長丈六。身命短促。便於此佛身。而起於起慢。便與說佛眼如四大海水。毫相繞如五須彌山。問此何名密。答本約眾生宜見。凈穢短長不同。今假此諸佛增勝之事。破彼慢心。故名秘密。
言七除惡作等者。謂有有情輕佛法僧。悔修善事。猒惡所作。一生布施。臨老悔。便為說佛法不思議。毀罵尚自生天。況殷重恭敬。汝見常不輕菩薩。四眾以杖木瓦石打常不輕菩薩。後遇常不輕教化。得菩提生天。是前前世持八戒。言毀謗得生天者。將往昔八戒因。向今日毀謗惡因上說。故名密也。意言說有有情於佛法有行不饒益者。由境力勝著之時。而生善趣。今約不饒益為因。故是秘密也。
言八除不定性障者。據實定有五乘各自有別。今言唯一無二。故是秘密。又復聲聞中有作佛者。有不作者。為令不入無餘涅槃故。總言作佛。此是秘密也。攝問雲。前之四障即四意趣。與此何別。答二說。一雲。意趣約能說之人。意趣不周。秘密約所說之事難解。二雲。謂能化者。遠方便中先須觀他。一心化根宜。宜以佛法而攝受。故名意趣。後親對根。善巧方便。說法曲情。名為秘密。議曰。廣略不同。實亦無別。然一八障中。第一第二合解。與莊嚴不同者。恐是後人寫疏錯也。意言合解雖即不同。頭數八義。即(上八段不周之對治秘密了)。
言轉變秘密等者。攝問何名轉變。復稱秘密。答文與義異。名為轉變。義旨難解。名為秘密。言雖在即。意為別時。言中雖說東。意中元來在西也。偈雲覺不堅名堅者。覺謂覺察。能緣心也。境有兩種。一定境。二散境。定境中有堅不堅。散境之中有堅不堅。問何名定中堅不堅。答第一定心適悅柔和名不堅。堅者堅固。柔和之法。何名堅耶。二者。能依此定。起堅固慧。堅固慧專註一境。名之為堅。能知此不堅之法。即名堅也。故言覺不堅名堅。堅者堅固也。第二散境。緣境猛利。令心剛強。名為堅也。不中守一境馳流散。非真實故。名為不堅。問何名秘密耶。答若望大家世人所知共傳者。是散之中堅不堅法。定心上堅法。大家不知有。唯善解法者。方知有故。今日將大家所知散心之上堅不堅法。名字詮彼定心上堅不堅法。世間人聞說。將謂如來說散心。散心之上堅法。如來本意說定心中堅不堅。故名密也。
言善住於顛倒等者。執有此為常樂我凈。名為顛倒。善能於此顛倒之中。了知無彼常樂我凈。名為善住。意令修行者。觀心覺察。此四住中名善住於顛倒。准此聖教說。交令遠離觀察。名為善住。文與義異。名轉變。意旨難會。故名秘密。
言極煩惱所惱者。菩薩摩訶薩與精進相應。三大劫舍頭目髓腦難辛苦。名極煩惱也。所惱者。煩謂辛苦疲倦也。惱由亂也。故言煩惱所惱也。又悲增菩薩留惑助受生。隨形六道。亦名極煩惱也。
言得最上菩提者。由前三句為因。得最上乘為果故。
言如是等者。金雲。殺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是行說清凈。解雲。貪愛為母。業為父。識為王。惑見二取名多聞。六根名國。六境名隨行。
言此中秘密等者。屬當經也。即是疏引第三對治秘密中。第一輕佛。第五貪行。第六慢行等障。所以說他佛身。以為身體也。
言如下經言等者。引證也。
言顯報化等者。意說限身壽命。常住化身。現有起滅。起滅之中明涅槃無上。今此涅槃無上。便是顯得報化二身差別之相也。
言示現三佛菩提等者。一應化菩提。即是他受用佛也。經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等。
言二者報佛菩提等者。經言。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等。
言得常涅槃者。意取得常涅槃之能證智。即是報身智。不爾與下法佛菩提無別也。
言三者法佛者。論雲。常恆清凈也。
言此依初菩提無上等者。此即生下三身之義。欲辨其三身。故此生也。意言此依初無上中。說有三身也。
言或總名一佛寶者。章敬雲。覺性覺相覺用三種。同覺滿三身。合名佛寶也。
言或分別者。牟雲。別字(彼列反)。
言一生身二法身等者。法身實報。皆名法身。法身與無為萬德為依止。名法身。又報身與有為萬德為依止。名法身。法身以無為法為體性。報身以有為法為體性。總名法身。他受用及化身。俱名生身。隨眾生所宜。數現生故。他受用應十地菩薩現生。化身應二乘凡夫現生。
言又般若論等者。一真佛。法身自受用身。名真佛。二非真佛。他受用及化身。名非真佛。初是法身自受用也。後二身即他受用化身也。
言即此所說者。即法華經三佛也。
言或說四種等者。大慧菩薩百八問中。有此四問。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初一是化佛。即他化佛中二是。功德佛得福也。智慧佛得慧也。福慧俱是自受用身也。後一是法身佛。總中二為報者。不定功德智慧。皆有真實影像。互配他自身也。
言金光明等者。一化非應佛。為現龍鬼等身。不作佛形像。名隨類化身佛。不名應身佛也。有人問雲。既不作佛身。何名化佛。答今約能化說。所化亦名化佛。二應佛非化佛者。緣此四句中。不攝著他受用身。有抄喚此第二句。作他受用身。即違疏意。配此是前大化身。應四加行位菩薩所見名應身。何以名非化。以彼從定所起故。若是受胎生現趣身屬五趣攝。即名化佛也。三亦應亦化者。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名應佛。屬胎生身。現人同類。故名化也。四非應非化者。法身自受用也。
言一無著佛者。謂丈六化身離現欲染。故名無著。
言二願佛者。由因中發願度眾生盡。盡我則入涅槃。願自出生死。願度眾生出死故。今酬彼願。名誓願佛。
言三業報者。業是因。報是果。故名業報佛。
言信成就者。而無漏為因。信為偏勝。同萬行總修。方得成佛。何唯說信。答無漏法中。信為最勝。故偏說也。因中行二利。得果酬因。名異熟。
言四持佛者。即縷素像等舍利住持。
言五涅槃佛者。彼名變化佛。即雙林入滅也。
言六法界佛者。即真如法身也。
言七心佛者。第八識無漏之心。異世間故。能起功德故。言心佛也。
言八三昧佛者。大定之力。能成就無量功德故。問七八何別。答前約正行。後約助行。
言九性佛者。即法身善決定故。諸抄雲。是見道前本性種性。便喚作自受用身佛。從本性種三劫修(此說非)。問此第九與第六何別。答第六法身。與一切萬法為體性。此第九與三身為依正體性。故別也。
言十如意佛者。即他受用身。隨十地菩薩。意樂現身有異。名隨意樂佛也。
言前五世俗佛等者。且約粗相配。若子細論之。一二四五化身。六九法身。三七八自受用身。第十地受用身。故言隨其所應三身所攝也。
言勘無垢等者。即是見阿閦佛品也。
言楞伽經言大慧等者。明三身說法異也。因前來辨身差別文便故。便論三身說法也。且法身說者。楞伽經言。大慧一法佛說法離攀緣。皆約本智。證如說故。問法身如來無說法相。如何言說法。答令生解名說法。牟雲。法身真理。同時能證大圓鏡智。根本智是主。相應二十二法是眷屬。心王心所六十六法。併名聽人法身。令彼一聚之法。生一味清凈平等之解。為說法也。
言離攀緣等者。離諸妄想名離攀緣。無分別故。離能觀所觀。不帶名言故。離所作量。量即相也。
言報佛身等者。說一切法自相共相。火以暖為自相。水以濕為自相。自相簡他相。二者共相。即是疏中同相。即是生住異滅苦空無常無我名共相。一切有為法中皆有生住異滅故。化度攝雲。苦與一切有漏法為共相。有漏皆苦故。無常與一切有為為共相。一切有為皆無常故。空無我普與一切法為共相。一切法中皆空無我故。
言因自心現等者。因自心現現行也。熏習相故種子。即此現行與種子為因。生起一切自相共相。自心變現熏成種子。名習氣因也。
言亦說譬如等者。依草木瓦石作種種。約化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種種妄想。以況眾生。依緣起法。起種種妄想。彼諸幻識喻依他。愚執人執喻遍計。亦無真實如彼。約幻師所起妄想。亦無真實也。有雲。即付真如凝然一體名自相。遍諸有為共相。此說圓成實性。因自心理等說依他性。譬如幻等說遍計性。
言報佛說法者。攝雲。報佛即他受用。報佛非自受。自受不說法故。
言大慧化佛者。化身佛說六度三科法也。
言般若雲應化者。會應化不說法。顯是非真說法人。不是總不說也。
言別義如等者。如佛地論唯識法菀章七分別惑十二門分別廣說。
言法報二身者。路雲他報。對化名真也。
言明三乘所不知真身者。即是正答前疑。若論正答。只是自受用身也。法身不是正要。只緣得報身時。因證法身。法身報身能證所不相舍離。所以向下正說報身因。便密說法身也。
言此初也者。三乘所不知中。初標成道久也。經言。然。
善男子。我實成佛。至他劫者。若准化身。即化不得我有實報身。何妨化得爾許多菩薩。若更約法身。修顯本無。無生滅化。爾許何失。這此中雖標等者。此一唱是標文。後唱已下便是釋文。意道後唱釋文之中。說報根身處。亦密說法身。成前唱標中說報身處。亦說法身。將釋文例。前標文意相承也。
言初舉喻者。經言。譬如五百千萬至知其數否者。意言假使有人。將已上世界。總末為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唯取最後世界。下一塵。攝向不著塵世界下。前微塵數盡。將所著塵塵世界及不著者。盡末為塵。佛問言此微塵知其數否。
言由證此故者。法身也。成道實久者。報身也。由先證法身。成得報身。便能應總權現。所以說報身處兼說法身也。
言此彌勒等答有三等者。經言。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至無邊者。以無漏智者。後得智也。經雲。於是事中。亦所不達者。於如來所證法上。實智不盡也。
言初標告者。經言。爾時佛告。至汝等者。今當分明宣語汝等。不是密意說也。
言後釋劫多者。經言。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抹為塵。一塵一劫者。紀國雲。什公經本無一塵一劫語宗也。有僧感夢。今置之。明過去時長。將塵以數劫。問何故釋迦發心既落大通之後。云何成道乃超大通之前。答論其因報之體。一得永定故。說自受用身。成道不妨遠於大通。以破他疑。他化從緣。緣則有無不定。宜唱新成引物。故說發心成道在大通佛後。約他受用身說。不妨在大通佛後。
言恆所住處也者。問既報身成道實久。爾許時向何處居住。答經言自從是來我常在娑婆等。
言自受用身等者。唯佛則知。餘人不知也。
言仍隨少情者。問今者欲令眾生見法身報身體。如何得見。答疏言。仍隨少情。以釋自體等。菩薩二乘凡夫名小情。隨彼小乘。舉化身用。顯法身報身體。有用之處則有體。有體之處則有用也。舉用顯之也。
言云別所在等者。說有國土住處。名所在也。
言亦如虛空廣遍等者。意言無礙之處顯得虛空。據實。虛空有礙處亦通。將離障處。顯得虛空。影取不離障虛空亦有。虛室喻如起用之處。顯法報二身。影取不起用處。亦有法報二身也。如經言。在此娑婆等穢土。起化身用。亦等余處等。凈土之中。起他受用身用也。
言又說導利十地等者。解經中說言。亦於余處百千等。凈土中起用也。牟雲。舉他所知。即指彌勒等十地菩薩所知。且說他受用身成道久遠。顯自受用身住處也。又雲。疏主第二解將前塵劫為第九第十地他受用佛壽量。且隨菩薩所知。說前塵數。若論實報。兼不可說(前解為正)。
言他眾有疑雲等者。問雲世尊既言常在此娑婆世界。中間毗婆尸佛俱那含俱留孫等名字各別。此是誰耶。答疏言。今標釋雲等。只緣然燈佛等。即我身改名。據名字雖別。其體無二。所以經雲。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至分別也。
言由諸眾生等者。別釋難中。初明所由所也。問既然燈佛等即是我身。何不前佛後佛總名釋迦。答眾生宜見。不同現種種身種種名字等。為觀根性利鈍。所以現種種身也。
言此顯差別等者。經言。隨其所應至心者。年紀大小者。牟雲。十二年為一記。
言此為成道者。解經隨所應度等。並現涅槃者。解經亦復現言當入涅槃。說近說遠或大或小或入涅槃。不同。皆是方便也。
言只如澄空等者。澄空即虛空也。壁彩嘆月也。洞者通徹也。皎者皎潔也。無涯者無邊際也。任水旋光者。水中月光也。凡珍寶有光者。名旋光。暉華有極。有極對前無涯也。暉華月光彩也。若望月光無涯。隨水大小。所以暉華有極也。澄空況法身。壁彩喻自受用身。經雲。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薩影現中。似扶此說。任水旋光。暉華有極。旋光與暉華喻他化身。水清況眾生根熟發心。水濁喻根生不信。水清月現。佛出世。水濁月沈佛入涅槃也。
言全破器現不同等者。菩薩利根如全器。二乘凡夫根鈍如破器。全器中見因圓。如利根見佛大身。破器中見月缺。如鈍根見小化。菩薩利根見報身分明。二乘凡夫鈍根見佛身暗也。疏中初二句明法身報身。次二句他化身。後四句眾生根也。
言此文二釋等者。化現之中有二。一者不廢。廢者妨廢也。釋迦成道實久。化現新成。前來塵劫不妨是釋迦成道實久。於中數現八相成道佛。為物新成。新成化身。為眾生也。二者。四意趣中。何妨平等意趣。法身平等故。利指他佛久遠成道者。認為我身。一約真如法力同。二約五法法身同故。四秘密中對法秘密。除輕佛障。疑六年苦行。非一切智人。與說報身成道塵劫。又除輕法障者。見說粗文淺義。與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慢佛丈六身王宮生功德少。與說阿彌陀佛。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須彌山。爾許大身量。即是我身也。或有增勝說。報身報土亦增亦勝也。
言不爾燃燈佛前誰等者。意道燃燈不是釋迦。釋迦不是燃燈。所以燃燈與釋迦授記。自他差別也。今經中言。如是皆以方便分別。燃燈佛釋迦佛。總是一佛者。約法身理同平等意趣。一切佛總是釋迦。何故燃燈佛前。更與釋迦授記。甚是相違。若依平等意趣言之。則無妨難。
言此亦化現等。卻取初解雲。此亦化現。何所相違。兼燃燈佛。及所授記菩薩。總是化現。何所相違也。
言此結釋也等者。總結菩提無上也。結前也。報化身起滅之所以也。
言密說法身等者。若論正要。破菩薩疑。只合自受用身。不要法身。緣自受用身。事須因法身成。所以說報身處。因便說法身。法身所以者。名密說有報身處。即有法身不相舍離。由證此故。說法身也。成道實久。自受用報身也。應物權現。他化身也。
言據實真理本無等。若望自受用身證理時。真理向上實無現身等事。何故言成。或說己身或說他身等耶。答據實無也。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所以說有己身他身也。
言說己身等者。金光明經說。我昔曾為薩埵王子。捨身飼虎也。
言說他身等者。報恩經說。彌勒為一切智光仙人。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恆以慈心四無量法。教化一切也。說慈心三昧經。聞者成佛。時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有六十四能。聞佛說法。即生誰難。不能退伏。便發信心。誓持此經。必得成佛。號曰彌勒。舍家入山八千歲。乞食誦經。時遇荒年。乞食不得。經七日無食。林間有白兔。其數五百。一兔母子見仙人無食。而作是言。法山將崩。法海將竭。我今捨身。投火以死。其食用濟仙命。肉既熟已。有山神等。而白仙言。兔王母子為供養故。自投於火。其肉已熟。宜可取食。仙人聞已。悲不能對。久而說曰。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煞食眾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於世世不起煞想。恆不食肉。乃至成佛。先制煞戒。語說投火與兔俱亡。由是菩薩乃至成佛。猶名彌勒。即慈氏也。不但從母名慈。實亦自能慈也。
言阿彌陀等者。無量諸佛出世。最後名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出家。行沙門道。號曰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於世自在王佛所。說偈請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教。我當修行。速成正覺。既聞法已。廣發大願。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其佛世界。名曰極樂。成佛已來。經今十劫。
言由證法身等者。故知真理本無此力。釋前密說法身。問何名密說。答真理本無言說。由將智證著。便能應物現權種種事。以用顯體也。
言此有五句者。此處索文。經言。如實知見四個字。通下五句轉也。
言初句依妄處等者。經雲。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者。如由似也。三界相者。相即體相。相由性也。真如與三界為體相。眾生虛妄。必見三界生死。如來悟心。如實知見三界真如之性。眾生迷聖人悟。聖人悟凡夫迷處。二乘不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一向是染。見涅槃一向凈。如來實知見眾生界。不離真如。真如不離眾生界。生死涅槃本來平等(相國解)。
言如來藏相之性者。路雲。即實相之相性也。
言世間相常住者。簡要雲。世間即有情世間。相謂體相真如也。常住即如來藏性也。
言第二句依常凈等者。經雲。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化度雲。由常故離前際。所以無有生。由性故離後際。所以無有死。由清凈故。所以無有退。由不變故離三際。所以無有出。言常恆清凈不變故如。次配生死退出也。
言或即生滅者。經言。生死即生滅也。路雲。此據常法。無一期生滅。亦無剎那生滅也。
言第三句依不即等者。經雲。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亦無在世間也。及滅度者涅槃也。世間不即便是涅槃。涅槃元來不離世間。故云不即不離也。若涅槃即是世間滅時。涅槃是非常也。若涅槃離世間。世間法中無涅槃。涅槃應不遍。迷時不染。悟時是增。但為迷悟依也。
言第四句依離四相等者。經雲。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有為生滅法上有實有虛有如有異。真如離此。小乘故。世間法上生相有者。大乘過未是假。現在一念生相。對彼過未名實。真如法長有不是一念有。名非實也。滅相者。落謝過去。無體名虛。真如常有。故名非虛。住相者。住表此法暫有有用為之法。現在一念法上暫有作用名住。住相為如。如者守自體名如。色以質礙。心以緣慮。名各守自體。真如離此。名非如也。非異者。相亦即粗四相中老相也。法身離此。故云非異也。
言第五句依佛內證等者。經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等者。相雲。如似義。不似三界眾生見於三界也。上言三界是能見。下言三界是所見。如者依義也。意說三界之妄想。不能證見三界之體性。即是不依三界之妄想。見彼三界之體性。意言凡夫見妄想。如來見真性。非是離卻三界。而觀真諦。器及有情二種三界。皆此所攝。
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根本智內證名明見也。論解此唯屬第五句經文。雲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文勢似結。疏主恐人錯。所以此間依論聊簡也。
言應物現權所由等者。經言。以諸眾生有種種性至廢者。性者界也。眾生根性不同。名種種界。界者體性也。種種欲者勝解也。種種行謂眾生心行也。種種憶想分別者。簡要雲。想分別。謂遍趣行等。即由憶想。於六趣中。隨造何趣行業。名為趣行也。
言由此等故佛等者。由前眾生有爾許多病行差別。所以佛種種教化。所作佛事無廢。種種說示。說謂說法。示謂教示。釋未曾暫廢也。
言前說報身實成道久等者。謂眾生利鈍不同。起他化身。顯自報身體性。此唱說法身。實無現身之相。由隨眾生性慾起後身故。說身不同。說身不同顯法身向上用也。
言第三結成前說者。雙結法報二身。常住起滅也。
言法說二身者。即法身報身也。
言後喻說二身等者。路雲。尋下喻文。佛說化身。寧喻二身。答良以下喻中。第三觀根道隱。喻雲或凈土穢土行化。凈土之中通報化故。今為法說中既有二身。喻說之中雖唯說化及彼報身常住也。
言此即初也者。初明報身隨眾生願及本願力皆無盡故。
經言。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等者。意言菩薩往昔所成就壽命。今猶未盡。眾生界未盡。故佛壽不盡。此舉因行。因既廣大。感果亦長遠。如下頌言。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言復倍上數者。倍上塵數也。
言眾生界無盡等者。問眾生成佛。數有何窮。以前例後。何得不盡。答眾生界中本有之數。未必一一皆得佛身。一分眾生無種性故。又復眾生法爾無數。若不爾者。從無始來。作佛令盡。寧有今日。
言然今報身等者。問報身既常住不滅。如何說入涅槃。答疏言。然今非實等。意言為化眾生示現有也。
言初明本性惡者釋也。問何要事須現入涅槃。所以者何征也。答若佛久住於世。眾生之本性惡更生惡。求住不得。故入涅槃也。
言此初本惡有六等者。一薀德。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能感得勝人勝法也。不遭佛故不感勝人。不聞法故不感勝法。二不種善根者。見佛聞法。是善根因。今不應佛住世。及不聞法。是多生已來不種善根。
言六入於憶想者。五見如網也。
言更生惡有五等者。五中初三種。一憍姿。二猒。三怠。由初三種為因。生得向後第四不能生難遭之想。第五不能生恭敬之心。
言假使烏角鴟等者。角鴟白日不見物。被烏取兒吃。烏夜得不見物。被角梟偷兒吃。所以相境也。辨雲。本經中六個喻。今疏中引第一第二第四。餘三不引也。
言對前三喻一一應說此後一頌等者。即是如來視一切。猶羅睺羅。緣此一頌是法說。對前三喻。每喻向後。便合引頌。
言然則入涅槃等者。二乘決定不得。且於二乘分得之處。如來示現入無餘涅槃。二乘入無餘。身智永無。佛入無餘。身智常在。教化不息。形對二乘不同。故名無上。正是涅槃無上也。有取此三事涅槃。為此間涅槃無上者。非也。三事元來自是無上也。
言身智既不永等者。即小乘入無餘。身智永無。非無上。若爾小乘入無餘。身智永無。非無上。小乘入有餘。身智在故。應無上。答大乘入有餘。身智不無。是無上。小乘入有餘。苦依在故。非無上。大乘有餘三事具足故。功德是無上也。
言只如二乘者。此下四生三生配前十二喻者。約根有利鈍故。生有不定。由此無明利鈍。三生練根得入見道者名鈍。以時少故。慧未明利故。二若經四生練根。得聖果者名利。以多時修。慧漸勝故。所以疏言。生少得為鈍。生得多者為利。下亦不依此義。以解經文。二勤惰相對。即以生數少疾得果者為利。生數多遲得果者為鈍。以疾得者精進。是利根人。遲得果者懈怠。是鈍根人。所以疏言。今說後對。即是依此後解以釋經文也。
言練根者。即前五羅漢。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更修四禪八定。練成不動故(如俱舍)。
言此初二喻者。正配生數數。諸抄多解。相國且四生者。約所逢四個化佛。以辨四生。第一最初發心逢俱那含牟尼佛。為第一生也。第二生逢迦葉佛。為第二生。第三生逢釋迦牟尼佛。為第三生也。第四當來見彌勒佛。為第四生。此段配四生如此。若准疏中配喻文處。第一生逢佛。第二生不逢佛。遺教滅後修行。第三生第四生皆逢佛也。
言初二喻者。一善達宜喻。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葯。善治眾病。二慈矜起化喻。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簡要雲。准經第一第二喻。即是二乘。見迦葉佛。仁教發心。而未得果。諸子與良醫相見。
言第三第四者。第三觀根道隱喻。經雲。以有事緣。遠至余國。第四逢緣或起喻。經雲。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葯發悶亂。宛轉於地。此第三喻。今是第二生勤修根熟為利。懶墮未熟為鈍。既言良醫遠至國。諸子飲毒。即喻眾生不修行具足。凡夫一類四個發心修行。一發心了卻退。此第二生遇佛入滅遺法之中也。問既言生逢四個佛為四。此第二生不逢佛。如何言生耶。答若泛指。則四個佛四生。若依經文配處。即四個佛不足。此第二生逢佛也。問爭知不逢佛。答經雲。以有事緣遠至余國。第二解雲。只第二生經文中含得一個化佛。作第二生所逢佛也。以有事緣遠至余國。此經文通兩處用。一配在第二生佛化緣畢。以有事緣向他國。或雲。第二遍向第二生用。以有事緣文中含得一個化佛。善根熟已。發心遇佛。見在世時。名為見佛。善根未熟者。遇佛入滅。名不見佛。經雲遠至余國。是也。非全不見佛。隱卻在世行化時不說。偏舉滅後之事。故云有事緣遠至余國。根熟發心者。佛在世時。以有事緣與度。若未熟者不遇佛。以有事緣。他方去也。若子細尋求。只以有緣之中有佛也。若如此解。四化生便足。又前來譬如良醫喻。多諸子息。若十二十。根未熟者。一時見佛。及至到第二生。隱卻根熟發心修行者。經文不說。唯退服毒藥者。問爭知隱耶卻前。答准後第三生逢釋迦佛。諸子飲毒。或失本心不失者。毒藥一時總服。於中服毒深者失本心。服毒淺者不失本心。第三生既有兩類人。准知第二生隱也。有遇佛不遇佛者(此解甚美。諸抄解盡說第二生不見佛也)。
言第五濟生成道喻。經。是時其父還來皈家。第六見佛成咸折喻。經。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甚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痴。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第七應根說法喻。經。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第八根熟道成喻。經。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第九未熟猒法喻。經。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葯。而不肯服。簡要雲。此上五個喻。並見釋迦佛。即鶖子等根熟見佛。得無學果。佛與授記。正是病盡除愈。此是前第二生勤修行人也。若根未熟懶墮者。雖見釋迦佛。猶住有學凡夫四善根位。向前懶墮人。所以釋迦唱滅皆為此也。
言第十令吝示滅喻。經。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葯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葯。第十一戀佛受法喻。經。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第十二得望見佛喻。經。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前第三生中四加行位人。至四生見彌勒佛。亦得無學回心向大。此四生配。是疏主依經中本文意也。若三生配。但是疏主科出。畢竟不取。此第四生中最寬。前來第三生見釋迦佛。舍利弗等得無學果也。又回心受變易。當亦得見彌勒。更有第一生髮心者。第三生見釋迦。由住凡夫。所以釋迦八相中現第八相。以此一類。?提河邊唱滅。眾生戀慕。種出世善根。漸漸修行。得至初果二果三果受變易已。見彌勒佛。有得無學果受變易見彌勒。亦有得初果天上人間七反受生方見彌勒。所以疏言。並令得見因。諸抄雲。當來彌勒佛時。去今釋迦。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云何爾許時但言一生。答約從第三生已後至逢彌勒。總為一生。不障有多父母生也。問疏何不但禮釋迦滅後發心之人。得見彌勒即得。何要說他釋迦佛在日回心受變易者。答若不說。爭解四生義。又經文自說。既言咸使見之。初修久修總見。故名咸使見之。
言彌勒即者。通妨。問既是他彌勒佛化。如何言是我化。說醫師喻。答疏言。彌勒即我等。
言或總說三生者。第二解也。諸抄一百劫六十劫盡不說。且說三生四生。
言三生等者。簡要雲。一遇三個化佛名三生。問據五濁經賢劫之中。入第九住劫。已四佛出。人壽六萬歲時迦路迦忖陀佛(即俱留孫佛也)。四萬歲時迦路迦牟尼佛。二萬歲時迦葉波佛。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相去極遠。父母生數無窮。如何只說三生也。答但約三度見佛名三生。不說父母生也。二者。約父母生。第一生中逢迦葉。命終之後。此界人壽短促。若生諸天諸方世界。命長之處。受一生得。卻來見釋迦佛。即成三生。三者。此界逢迦葉佛。最初發心。次生余界受生。逢他方佛。後還來此界。逢釋迦佛。即三世三生也。或總配三生。初四喻配第一生。善達根宜喻。二慈矜起化喻。此二喻配遇迦葉佛。三觀根道隱喻。遇佛入涅槃。四逢緣惑起喻。既不遇佛。卻起煩惱。經。諸子於後。飲他毒藥。
言初現涅槃者。疏雲。初現兩字。初二喻二喻也。涅槃之言牒第三喻也。彼不見佛牒第四喻。次五喻是第二生。五濟生成道。六見佛咸忻。七應根說法。八根熟道成。九未熟不證。此是第二生見釋迦中現涅槃也。金雲。中現字與佛字相連讀。故立釋迦佛中現涅槃也。若中現字與佛字別讀。即五喻之第二生起涅槃處。宜至向下。令怖示滅喻。即是中現涅槃也。故此句疏中現涅槃。暗指向後第十喻也。其根熟勤者。住有學位斷煩惱。名病盡除喻。其根未熟。墮者猶凡位。而猶未證。後三喻是第三生。第十令怖示滅喻。十一戀佛受法喻。第十二得望見佛喻。根熟勤者並得無學。未熟墮者亦得有學。所以疏言。此二乘後俱見釋迦。又諸抄雲。疏主解三生義不盡。疏中覓三生不得。第一見他佛。第二生第三生俱見釋迦。若約能化佛身。說無三個化佛。若依所化眾生說。又無二生行相。如何說有三生。答經雲。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便第三生見佛。即是釋迦入涅槃去。彌勒下生來。便第三生見佛也。問疏雲三生中後二生。俱見釋迦。若見彌勒。違他疏意也。答法性真如同故。約平等意趣說。彌勒即我力也。第二義亦通釋迦牟尼佛。卻教化來。此中有二。一者。密化示現同類身。化作聲聞。引令回心向大。二者。釋迦佛從此方入滅。生余土中去。其後遺法弟子初二三果。望有學無學修行。舍分段受變易。向凈土中釋迦佛。舍穢土中教化來。亦得名為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便見之。即是三生義足。第一生逢迦葉佛。第二生逢釋迦佛。第三生又逢釋迦佛。第三依諸抄解。第一生逢迦葉佛。第二生已後於?提河邊唱滅。卻後三月入涅槃。第八相為第三生。此一類眾生來。總未發心。今見釋迦入滅發心故。是第三也。第一生虛過。第二見釋迦。前七相不發心。第三見釋迦佛入涅槃。所以疏主配後二生俱見釋迦也(成道是)。
言以此等類者。疏雲。遠結三生。皆現涅槃也。
言良醫等者。紀國雲。醫者意也。善解四病之原。妙通八術之要。下針定差。投藥必愈。故曰良醫。阿含經說。良醫具四德。一識病體。喻知苦諦。二識病因。喻集諦。三識病滅已等。喻知滅諦。四識病滅已更生。喻知道諦。問何名病更生。答煩惱病有漏道伏。遇緣還起。如病滅已更生。若無漏道。已不生也。又雲。外道治病還發。為下醫。二乘治病或發。為中醫。如來治病畢竟不發。為上醫。醫者說文治病士也。醫性多嗜酒。故字從酉。燉煌實錄雲。張存字德正。善醫。嘗自稱。醫字賢者顯尊者腹。我行東西。悉酒肉多活人命。必受天祿。
言智慧者。意無不次為智。
言聰達者。聽無不了為聰。思無不通為達也。
言明練等者。紀國雲。方喻二乘教。教名方也。葯喻於理。所詮理名葯。審教知理。故云明練方葯。隨授必了。名善治眾病也。
經雲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等。紀國雲。受化為子。傳化為息也。今且說有種性子。不說種子也。
言十二十者。聲聞十法行名十。緣覺十法行名二十。簡要雲。聲聞十法行名若十。回心向大修菩薩十法行名二十。緣覺亦爾。問何故多說菩薩十法行耶。答正宗經為漸悟。不正為頓悟菩薩。以菩薩性二乘中不決定有故。不分明說。亦有說乃至中攝。問三乘人各修自乘十法行。十十相資。合有三百。如何只說百數。答據實。合言三百。以數聲等。但言百數也。第二解乃至百數一句。唯屬大乘十法行。十十相資。故言百數。問二乘百行何故不說。答二乘百行不感佛果百福病莊嚴。唯說大乘。不取二乘也。
言為不定者。二乘即正。菩薩即兼。故眾子游居。雲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此雲乃至兼正說。故云不定也。此上二喻令第一生。
言三觀根道隱者。智慧隱沒。名道隱也。
言他方機者。他方眾生根熟。感如來教化。名事緣也。
言或往凈土者。前以自他相對名余。此以凈穢相望名余也。若本來居穢入凈名余國。彼此異故。若本來居凈土。從凈入穢。亦名余國。凈穢異故。問何名余國。答示居生死。向凈穢土中往來。名為余國。
言無佛已後者。其人近出。未久之間。於後宅舍。忽然火起。稟外道邪師相教。損眾生善根。名飲他毒藥。起惑造業。名葯發也。無明惛醉。迷暗身心。不識善名。問亂不生死。名宛轉於地。宛轉者不行義。在死中不修行也。此一唱經意。如來滅後眾生。誰人救護。有飲毒藥者。有不飲者。經文隱卻不飲者。唯說飲者。法中論。一種見佛。一滅修善。於中有退者。有不退者。或總服毒藥。服淺者不失本心。服深者失卻本心後宮。
言或失本心或不失者。唯知此唱有二類人。經雲。是時其父還來歸家。亦同譬喻品。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言昔日所化者。前解約報身居凈土。亦現居彼生死之家。化有凈土。不名歸家。向眾生生死中來生。是化佛家。故云歸家。
言或昔化者。此約如來化身本所化境。生死是化佛本住之處。如今卻來名歸家。如再任綱維。生死合是化身。住境名家。所以疏雲。本住名家也。
經雲諸子飲毒(至)皆大歡喜者。章敬雲。地位遠而稱遙。根性會而名見也。又疏雲。未以現量證佛理名見。但以知故。此解不然。佛稱遙見。應佛有比量也。既無比知。應名遙見(則解正)。失心與不失。皆歡喜問訊。其不失者。兼行拜跪也。歡喜意業。問訊語業。拜跪身業。問佛以知失心之人不拜跪耶。答經文雲。失心之人不說拜跪。又雖聞教歡喜交行。行不肯故。知失心人不肯拜跪。
言善安穩歸者。安穩謂涅槃體即勝義。善從涅槃而來。故曰善安穩歸也。
言失凈起染者。凈即白凈。無記異熟生心。無記是本故不失。即守本無記白凈之心。或本凈心者。說彼初喻。初喻教發心。名本凈心也。
言依三世佛等者。佛教法名經方也。
言求理者。石葯等是葯不是草也。今取是葯之草。石葯況理是葯。煩惱遣由證理。病差由眼藥也。
言行草者。今取是葯之草喻行。稟教修生。如草之長也。
言戒定等者。色喻別解脫戒。身口七支戒是實。所引色香喻於定。即五分法身中之為香故。慧能調和諸功德故。所以配美絡者。前以真理名葯。意言正證理之時。乃知此葯色香美也。又理是故三學實性如葯。□香味。又此之三法□依冥理方有。猶如是味依葯而有。言或息惡者也。能息惡。除惡色生善色故香。能務善順益於人。故比香也。美味能利生。利樂眾生。是諸佛如來所愛味。
言智慧簡等者。即三乘五性四諦因緣。三性度各有自乘之簡擇慧。分折故名擇。
言播揚者。篩了以除粗取細也。經言。汝等莫貪者。粗弊色香聲味觸等名播粗妙。乃至諦無漏有為無為上界。如次名粗細也。
言今所三等者。金雲。三學三行各自隨順。或玄隨並得。今謂念定如臼。慧等如杵。勤如人。勝解如羅。欲如密。調和故。信如酒。
言勸之服行者。與子令服一句經也。
言福及慧者。福即戒也。前雖以定配香。今以慧配香。五分法身中有慧香也。
言得兩釋者。即是經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良藥即是釋迦說二乘教也。經文略故。唯有色香。而無美味。即俱中攝也。此一唱。相雲。若依四生中配。不失心者。第三生見釋迦成無學。名病除愈。若依三生中配。第二生中見釋迦。住有學漸斷煩惱。名病盡除愈。有學之人初二三果。隨得一果。但望一分煩惱盡處說也。名為除愈也。所以疏言。得道兩釋如前已解。
經言余失心者。其父來至。而謂不肯服者。法中論眾生見佛出世。懈怠起煩惱者。亦皆歡喜恭敬。亦聞二乘教及至交化悟理。依理起行。即不肯故。不說拜跪。又不肯修。名不肯服藥。
經所以者何(至)而謂不美者。無漏教法而修行猒舍。名為不美。問若以毒氣深入。於美謂非美。亦應毒氣深入。於父為非父。答良藥多苦口。或深謂非美。父子天性也。相見故眼明。雖深知是父。妙行難可行。怖心謂是苦。見佛種性。排或深識。佛即以良為美。非以甘甜為美。
言未熟厭法者。前雲未熟不證。今雲厭法。文別意同。
言初少求法者。如人若教聽教。則能。若教悟理起行。即不肯。又世人少行檀施。即能。即不能持戒等。力未堪故。後三月當涅槃。佛告波旬。待我有緣眾生。未度者度訖。又雲。有會必離。有生皆有死。已受波旬請。決定入涅槃。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又雲。一切江河會有枯竭。一切藂林會皆雕折。一切恩愛會有離別。有愛則生愛盡滅。言教留遺法。爾時世尊。在娑羅林間北首而卧。臨入涅槃。告諸比丘。我在世以佛為師。我入涅槃。婆羅提木叉者。是汝大師。依戒而住。又以僧伽利衣。現[(曷-曰)/月]臆相。告阿難言。臨河羨魚。不如歸家結網。汝若愛我金剛不壞之身。勤修苦行。何愁不得。三乘聖教。唱與阿難。戒律文章鍚杖缽盂付與迦葉。努力為吾修行。遺身舍利散在人間。勤須禮拜。
經言死時已至者。涅槃會五年也。
言道成既久者。問如來八十種好中有常少不老。今云何言衰老。答疏言道成等。
言入滅時近者。即卻後三月也。
言遣言教使者。?提河邊唱滅。說遺教經。即言教使。或涅槃經後兩卷是。紀國取分布碎身舍利為使。嘉祥取泥土等佛像為使等。紀國雲。子見神杜知文。經法中見佛遺身舍利。信言入滅。
經雲是時諸子聞父背等者。即涅槃會中眾生哀戀也。
言孤子何賚者。居列者單也。賚似也賜也。意言惟賜救念也。如來若在世。眾聖即莊嚴。如月與星辰。四面涉圍。象王既去。從誰求法寶也。
經言常懷悲感等者。即資糧位修觀行等。名悲感。能引加行。故云心遂也。
言悲感依教者。此見釋迦入滅。從資糧位中。依教起行也。心遂醒悟。依教起行。至見道前四加行位。作五根五力四諦觀。觀上下八忍八智。伏煩惱名醒。此未真醒悟也。或入聖依無諍智。斷煩惱。名除愈醒悟也。
經言其父聞子悉已得(至)咸使見之者。若四生中配。第四生得見彌勒。若三生配。第三得見彌勒。此一類。釋迦在日懶墮不肯修行。見佛滅後。修行得有學受變易。當來得見彌勒。並釋迦在日成無學受變易者。亦見彌勒。所以經雲。咸使見之。問何名尋便來歸。答此兩類人。釋迦滅後。彌勒未下生。中間得乎果受變易。遇彌勒佛下生。名尋便來歸也。第二解。或為父修者。從地前入初地見報佛。名來歸。第三解。或二乘人回心向大受變易。地前修行四加行位見大化身。亦得名為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言此喻問答等者。問實不死言死者。豈不是虛妄耶。答意徒服藥。約利益大。故名不虛也。金雲。上來七喻皆明權實。火宅喻智權實。窮子喻人權實。藥草喻教權實。化城喻理權實。系珠喻解權實。明珠喻說權實。醫王喻身權實。於中說通教理行果。藥草教。化城理。火宅窮子系珠三是行。醫王是果。
言初二頌報等者。問報身常住說法可爾。化身何言常。答化身應群根。故名常也。
言一偈無緣不見者。眾生顛倒自不令得見。若佛久住於世。令眾生見佛。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等。五種過生。所以神通力蔽之。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言恐見生過者。金雲。此明報佛二乘地前自然不見。何得更言恐見生過。答若望本位。即不合之。若望神力加之。何得見。如因見東方等。今謂不爾者。恐窮子驚走也。即同窮子驚愕。稱冤大叫也。名生過也。
經言廣供養舍利者。有問此既報身。寧有舍利耶。答此七地已前悲增菩薩所見報化有父母。何妨滅後有舍利。故如光所見塔。高五千由旬。豈非報佛舍利塔耶。
言半頌現身者。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是化土見隨小情。指別所在。
言說身在此者。以用顯體。報身常在靈山。化身現有入滅。報之與化。皆不離本處。攝化身用歸報身體。
言一偈半化入涅槃等者。此身化身。二皆是化身。處所亦別。問既是報體。即合常在凈土。如何說出於靈山穢土耶。答疏雲。於靈山處現或現有。靈山者上句顯報土無但有處所。即是於彼處所現也。下句顯土中有化靈山也。於彼有山處現。更解上句。如前報土中無山。但有處所也。下句顯化土有靈山。意言化身出現於有山處也。即是化受用及二佛雙說也。此中疏主。但說報身者。以化用及化顯彼自受用身。遣彌勒菩薩疑也。疏主順經。但言報佛字也。
言結報身等者。問既言身常在靈山不滅。何故眾生有不見耶。答一偈半明身。結見與不見所由。初一偈不見佛所由。後半偈見佛所由。
言見凈土等者。見即上位。不見即下位也。
言初頌住處者。經雲。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者。化身住處也。及余諸住處者。自受用報身住處。通而言之。即凈土穢土。此方自東自西自南自北配不定。故云及余住處也。
言次眷屬者。上兩句化身住處。經雲。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下兩句他受用身住處。經雲。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菩薩即是天人也。
言此中有三者。二偈報凈土相。園林諸堂閣。後一偈化土相。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凈土離之。
言有事功德者。事謂事法。即有為。功德即指園林堂閣等。功德者即總持為園菀等。
言論雲等者。法華論也。
言報身佛如來(至)第一義諦者。路雲。攝相歸性。以真如為體。名第一義諦攝。此解不正。只如穢故。還不以真如為體耶。今取可破壞義名世間。不可破壞名第一義諦。相國雲。二種。一當體名勝義。即真如是。二約人名勝義。即勝故知非唯真如。
言此四頌合者。經我亦為世父等一頌。總合前文意。次一頌經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等。合前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滅。後二頌。合喻中方便兩字也。若不作此配。疏何名為合也。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三
卍續藏 第34冊 No。0638 法華經玄贊要集
推薦閱讀:
※法華經講記·信解品第四
※白話法華經7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開權顯實」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清 普德立科、智一拾遺)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