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代的「制武」 – 鐵血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家靠的是軍隊;打天下、坐皇位靠的還是軍隊。朱元璋帶了幾乎一輩子兵,可以說深深知道軍隊的力量與厲害。正因為如此,他在登上帝位之後,除了清洗掉大批曾經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元功宿將之外,還絞盡腦汁的設立了一套專門針對明帝國軍事力量的制約制度(制武),用以制衡、限制軍隊及其武將的權力。 這方面洪武皇帝都是怎麼做的呢?往下看吧。
一 讓武將的權力互相制衡牽制。將原來的大都督府拆分為五個,變作五軍都督府。洪武初年,明帝國設大都督府。這個機構相當於明帝國全國軍隊的總司令部,長官為大都督,就是明軍總司令,是武臣之最高職位。首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外甥,大名鼎鼎的開國名將,文武雙全的李文忠。李文忠因與朱元璋有這層血緣關係,經常敢於委婉的給朱元璋進言,連朱元璋用宦官過多、殺人太多這樣別人都不敢說的事情,他都委婉表達過質疑乃至反對。可依朱元璋的脾氣和心眼,能真聽你的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胡惟庸、廢掉丞相時,順手也一舉撤銷了大都督府。這其實是在暗中敲打李文忠,不該你管的事,你若知趣今後就別多說話!可是李文忠沒看透危險,仍然繼續屢屢進言,勸告反對朱元璋的一些做法。——你也太不明白事啦!——李文忠患病之時,朱元璋來探望,並親自帶來了一個指定的醫療隊伍,並令淮安侯華中監督治療。這一治可倒好,李文忠的病越治越重,3個多月後竟病重不治而逝,年僅46歲。而令人不解的是他死後,朱元璋將華中廢掉爵位,全家充軍;至於醫療隊伍的所有人乾脆全都來了個滿門抄斬,一個活口都沒剩。李文忠之死,可謂不明不白。——曾經權傾一時的大都督府,因「其權太重」,後來也終於成歷史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朱元璋重新設立的五軍都督府,等於五個平級的軍隊司令部。這個體制設置古今中外實在難找。前軍、後軍、中軍、左軍、右軍5個都督府,權力都一樣大,誰也管不了誰;「誰說了都算」。而「誰說了都算」的實際結果,其實是「誰說了都不算」。——這不叫「怪」,我朱元璋要的就是這「怪」效果。
都督府體制上,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已經互相牽制了,這還不算。每個都督府內部,朱元璋還刻意設置兩個領導,左都督、右都督都是長官,都是正一品,竟不分正副,一把手二把手居然不分。都督同知兩人,從一品;都督僉事兩人,正二品。雖品級低於都督,但均需中央、皇帝直接任命。這六個幹部稱為「同官」,合稱「三等真署都督」。——這一來,每個都督府內的武將權力也是互相牽制,也是「誰說了都算,誰說了又都不算」;是「以武制武」。這一手可真絕真有意思啊。美國如果設上五個總統,而且權力都同樣大,你看看這個國家會「民主」成什麼樣子?
還有個絕的,就是五都督府下轄的各個地方駐軍。從常理上講,各都督府應各自統轄自己所屬的軍區範圍,這個軍區範圍也應該相應的連成一個區域,以利日常管理和指揮,戰時也有利於軍隊指揮調動。可我朱元璋偏不讓你「正常」。實際設置的是,各都督府所統轄的都司、軍衛,沒一個都督府的所轄軍隊在地理駐防上是連成一體的;相反是各個都督府你隔斷我、我隔斷你,所轄地盤都是犬牙交錯。當時的京師是南京,九江衛屬直隸,按理說應由中軍都督府統轄。可朱元璋偏偏把九江衛割出來,劃給前軍都督府管轄。——這就像十個手指頭交叉在一起,誰也形不成單獨的拳頭。——連軍隊的地理駐防都能搞出這樣的花樣,夠絕的。朱元璋作為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鑒於唐代藩鎮形成地方勢力,對抗中央的教訓,從而如此防範軍隊,從其個人思想倒是可以理解;不過這一手給人感覺有點過頭了。朱元璋不知道,這一套,外加苛刻複雜繁瑣的調兵寶符制度,在後來朱棣冒險懸軍長孤,閃擊至南京城下的時候,居然把建文帝給坑了,明明還有的是軍隊,可到了這個節骨眼,居然沒法快速從各地徵調!關鍵是快速!——而朱棣卻通過戰爭體會到了當中的弊端,所以朱棣奪了皇位之後,乾脆就組建了一支中央直屬的戰略機動部隊,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支部隊就是京營。(不過那個軍方權力極大的大都督府,朱棣也並未去恢復)
二 以文制武。一個大都督府拆分成五個互不統屬的都督府,這個並不算完。你五個都督府誰也管不了誰,但是有人管你們。你們都得聽兵部的。兵部尚書是正二品,你都督府都督是正一品,雖是品級比我兵部尚書高,也得聽我兵部的,我兵部是你五個都督府的領導;這叫制度。「五軍都督府總兵籍而不與調發;兵部得調發而不治兵」。名義上,都督府有兵卻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手中卻無兵;意在互相制約。可是實際上沒這麼簡單。隨著歷史發展,兵部手中逐漸就有了兵;到明朝中期兵部就直接掌兵了。原來大都督府的不少權力,都劃歸文官執掌的兵部去了。而五軍都督府,遇有戰事,居然連選派、推薦軍事將領之權都沒了,而是「必由兵部提請,五府不得干預」。別急,還沒完呢。五軍都督府在軍官職務任免、獎懲、考核、俸祿、訓練,甚至雜役、薪葦(柴火)這些方面,根本無權自己管理,而是全都要上報兵部。——這個都督府,漸漸的什麼也都督不到。
明軍也沒有自己軍方的專屬後勤機構。平時是全國軍隊實行屯田制,軍隊自己養活自己;戰時的軍需申請程序是,由軍方打報告(後來變為由文帥提要求,武將竟連這個權力都被剝奪)上報兵部,兵部與戶部會商後,由戶部負責,運往前線。錢糧撥到軍中後,軍隊武將可以自行支配(朱元璋時期軍隊可自行支配;到後來就改為文官支配了)。武器裝備,按以文制武的制度,由工部掌管,明帝國的軍隊完全受制;即使是弓箭,也必須先上報兵部,再由工部調撥。——後來腐敗之風大行其道,在這塊領域誰都可以輕鬆的卡一下軍隊的脖子,軍隊不管是請領裝備還是錢糧,都要被層層拔毛;都要給人家好處;成了「規矩」了。
在以文制武的制度下,明初建立的大都督府被終結了;後來的五軍都督府,因相關軍隊的無數權力(像財權、人事權、戰時任命軍方統帥這樣的核心權力也被文官掌握)都改為文官執掌,逐漸蛻變成了一個軍籍管理部門。大都督府-五軍都督府的興衰,也折射出有明一代職業軍人與武將的地位變遷。「凡天下將士兵馬大數,蔭授,遷除,與征討進止機宜皆屬之(大都督府)。十三年分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見若以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陰移之,其權漸分矣。至永樂而盡歸之兵部;所謂五都督者,不過空守名與虛數而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三 朱元璋雖然在宮中立下鐵牌,嚴令宦官不得干政;但利用宦官監軍的創始人,居然就是朱元璋。對待軍隊,他經常派出太監到軍中傳令與視察,其意正是監督前線將帥。而通過宦官的報告,他也能用這個做法,開闢出掌握前線軍隊、武將情況的另一個信息渠道。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等開國大將,都曾在軍中接待過朱元璋親自派遣的宦官。因為這樣的太監使者是皇帝親自派來的,背後是皇帝,憑這個來頭,再牛的武將也不敢不拿人家當回事。因為宦官與他人不同;宦官回去後,直接就要向皇帝本人彙報啊!
不過要強調一下,朱元璋時期派太監監軍,還只是監察的性質;前線軍事統帥的戰場指揮權、臨機決斷權,朱元璋並沒有剝奪。可他本人不知道,他的後代子孫後來進一步發展了宦官監軍制度,宦官的監軍,變成了常設職位(應該是仁宗宣宗時期建立的制度),再加上文官、軍隊的武將,是「一軍三帥」制;而那種制度下,武將權力被排在最末。一軍三帥制,造成職業軍人武將權力倍受打壓、扭曲,直至戰場指揮專權也被剝奪,干工作頗多掣肘,軍事才能遭受打壓。反之,如果監軍的宦官是個懂軍事的內行還好說,可惜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是外行指揮內行;這已經是兵家大忌。再加上腐敗、任人唯親、搞裙帶,一個外行的宦官監軍往往還要名正言順的插手軍隊事物,安插或提拔更多的軍事庸才。——明軍土木堡慘敗,就是這種弊端的明證(不懂軍事的大宦官王振瞎指揮;朱祁鎮也敗家。如果是英國公張輔這樣的職業名將親自指揮,戰局絕對不會那麼窩囊,相反明軍會獲勝)!宦官監軍制度,從後來的歷史事實看,對明帝國的軍事起的是負面作用,而非正面作用。嘉靖時期,宦官監軍制度終於被廢除。不想到了明末崇禎時期,皇帝認為身邊沒有可信任的人,又把這個宦官監軍制度給撿回來了。事實證明,這個制度起的還是沒什麼好作用。至於建立戰時國家體制,重新建立大都督府體制,以明末朝堂上的哪種烏煙瘴氣的爛環境,根本就沒能力去做了。
朱元璋派遣宦官監軍的做法,史書稱「此內臣監軍之始」。他自己又哪能想到,這個制度在他死後會逐漸走了樣,直至坑害了明帝國的軍事力量。(當然鄭和、亦失哈這樣的宦官極具才幹,可那畢竟是個例)
還有朱元璋建立的軍戶制度,因我在此之前的去年已經發過相關的帖子,這裡就不再重複。不過看過那篇「明朝軍衛制度」的文章後,觀者就可以品味出,在「制武」的國家理念與制度下,明朝軍隊基層士兵與職業軍人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地位。
朱元璋根本想不到,他創立的這一套限制軍人、軍隊權力的「制武」制度,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隨著時間發展,可說是一代代「發揚光大」,一代代縝密細緻。而明帝國的武裝力量,最終是一落千丈。與開國時期朝中軍事人才、名將人才濟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到了明末內憂外患之時,中央朝堂之上只有文官或閹黨的派系爭鬥與無情傾軋;到了這個危急時刻,中央的軍事決策層,竟然看不到一個職業軍人、高級武將的身影。這一反差,簡直就是歷史的無情諷刺。朱元璋更想不到,自他開始創立的這一套「制武」制度,發展到後來竟成了上了銹的軍事制度;成了打敗仗的軍事制度。
推薦閱讀:
※好爸爸,不該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時代的「癮」
※中國首富很可能易主!一個新時代來臨了
※80天再讀雄安新區:一個新時代的崛起
※「個體崛起」所具備的5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