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別詩結尾模式綜論
唐代送別詩結尾模式綜論 許智銀 內容提要 唐代送別詩的結尾往往是詩人著力用心雕琢的一筆,蘊含了詩人最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現是複雜的,可以分為「盼見問歸」、「佇立悵望」、「長憶相思」、「想像追隨」、「勸慰勉勵」和「祝福規勸」等多種表現。唐人送別詩的結句大都如空谷餘音,不絕於耳,令人讚歎心儀,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及生活告別語,形成了送別詩獨具特色的結尾藝術。 關鍵詞 唐代;送別詩;結尾模式 |
臨別之際,贈人以言,依依話別,乃古來傳統。然贈別之言無論千言萬語,總有一結,因此最後的囑咐叮嚀就顯得尤為關鍵,往往成為離情別意凝聚的高潮所在。唐人送別詩中的結語一聯總是詩人著力用心雕琢的一筆,蘊含了詩人最真摯的情感,顯示了詩人高妙的技巧、無與倫比的才華。南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曾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唐人送別詩的結句大都如空谷餘音,不絕於耳,令人讚歎心儀,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及生活告別語,形成了送別詩獨具特色的結尾藝術。 一、盼見問歸 離散聚合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的常規,分別之際即想到再次相聚,因而相約早日歸來。唐代詩人用自己的傳神之筆,將人們這一心理在詩的結尾發揮到了極致。劉長卿《送李穆歸淮南》詩云:「揚州春草新年綠,未去先愁去不歸。淮水問君來早晚,老人偏畏過芳菲。」這裡既巧妙借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寄寓盼歸之意,結句又借淮水問君,重申盼望早日歸來的殷殷期待。王維《送別》中更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的直接追問相約。而雍裕《春晦送客》(一作《三月晦日郊外送客》)末句亦云:「明年春色至,莫作未歸人。」李頎《送竇參軍》更問道:「公子何時至,無令芳草闌。」這些都是希望美好的春色能引發客人的歸心。賈至《江南送李卿》的結語最明了直白:「願值迴風吹羽翼,早隨陽雁及春還。」 不僅春天應該歸來,秋天同樣應歸還。儲光羲《京口送別王四誼》日:「明年菊花熟,洛東泛觴游。」王維《送崔興宗》又日:「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菊花開了,菊花節到了,酒也準備好了,人倚門而待,只等人歸來。除了菊花,寄託詞意的還有桂花,桂花飄香也是誘人的時節。王昌齡《送高三之桂林》說:「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王維《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中也說:「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年末歲初,人們最易動歸心,所以王勃《送盧主簿》說:「東岩富松竹,歲暮幸同歸。」王維《送錢少府還藍田》說:「今年寒食節,應得反柴扉。」期待之情,不言自明。而在《送崔九興宗游蜀》中,王維又用「江漢風流地」,有意問「遊人何歲歸」,切切期盼之情溢於言表。即使在「荒戍落黃葉」的深冬季節里,送人遠行,也不能不使人發出「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溫庭筠《送人東遊》),「何當重相見,舊隱白雲深」(杜苟鶴《別敬侍郎》)的詢問。歲初乍暖還寒的時候,盼望相見的心情依然如故。開元二十一年初,孟浩然準備從樂城返回故鄉,在啟程不久,與好友張子容再次相會。張子容為他送行,孟浩然在《永嘉別張子容》中以「何時一杯酒,重與季鷹傾」之句,將思鄉之情、朋友之情交融在一起,意至情至,動人心魄。 即使沒有標明季節的送別詩,我們也可以從詩的結尾語氣中感受到詩人期盼早日歸來的心情。陳子昂《送別出塞》云:「蜀山余方隱,良會何時同。」這是武則天聖歷八年命大將討伐突厥,陳子昂送行被派往邊地的將領時發出的詢問。相約良會,流露出分別的不舍,盼聚的心切。高適《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結句「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取大刀頭有環,「環」音諧「還」,希望他日團聚。柳宗元《三贈劉員外》「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的喟嘆中,不知有多少「經事漸知非」的感慨,豈只是一句簡單的問語可以解釋?孔德紹《送蔡君知入蜀》時「失路遠相送」,想知他「他鄉何日歸」。離情如路遙,盧綸《送李瑞》忍不住「掩淚空相向」,長嘆「風塵何處期」。沈宇《武陽送別》更是「送君腸斷秋江水,一去東流何日歸」,在一聲又一聲的早日歸來中隱含的是彼此的真情,也是人們「別時容易見時難」心理的真實寫照。 二、佇立悵望 送別時的佇立眺望,始於《詩經·邶風·燕燕》。詩的前三章都以雙燕翩飛起興,引出分別之際的依依之情。最後兩句分別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和「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以佇立眺望作結,顯出惜別之情。遠望目送的視力雖不及人遠,但送行者佇立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道風景,反映了那一刻人物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極強的審美感染力,因此引起後人的不斷仿效,形成傳統。嵇康《送秀才入軍》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即以目送申情。 唐代送別詩結尾的佇立眺望已形成一種風格,體現了詩人將無限深情凝聚在目送眺望之中的特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以說是千古佇望的絕唱。詩人極目遠眺,一直等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其目送時間之長,目力集中之聚。雍陶《送客不及》中的「遙遙已失風帆影,半日虛銷指點雲」和王維《齊州送祖三》中的「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所表達的依依不捨之情與李白異曲同工。武元衡《送唐次》結語「望望煙景微,草色行人遠」,描寫出了佇立之人悵惘難捨的心境。只見草色,不見行人,怎不令人悲傷。《禮記·問喪》曰:「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本來描述的是居喪之人的心情,用在這裡真切地表現了佇望之人的悲傷神情。李白也有「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之句,這是他《金鄉送韋八之西京》一詩的結語,既表達了詩人與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又隱含了別後內心的深沉悵惘情緒。 在詩的結尾通過日、月、雲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佇立送行的心態,可以說是唐代送別詩佇立送行的一種模式。王昌齡《送程六》尾聯為「武岡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也是佇望的剪影,佇望的人看月西斜,看雲向西,只是不願返回。清代黃生《唐詩摘抄》評曰:「言外云云且西向,離人能不目送行雲一相憶乎。」嚴維《丹陽送韋參軍》很遺憾地感嘆「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可能太陽已落,視線受到影響,所以只看到了眼前的一江悠悠流水。 站立平地眺望,所見自然有限,為了擴大視閾,詩人們往往上橋、登樓以極目抒情。柳中庸《河陽橋送別》詩尾云:「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驅馬雨蕭蕭。」詩人一望競至千里外,風雨人馬盡收眼底。賈島《送別》云:「高樓直上百餘尺,今日為君南望長。」似乎這百餘尺的高樓是專為詩人眺望而設。還有江邊的明月樓也是如此,王昌齡《送胡大》就說:「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韋應物《送王校書》儘管「送君江浦已惆悵」,卻還要「更上西樓看遠帆」。許渾《謝亭送別》直望到 勸慰的話語大多用於落第、貶謫之人分別時。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的結尾以「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照應了詩的開頭所言「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給落第的綦毋潛以無限慰籍。沈德潛評此詩:「反覆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尤。」(《唐詩別裁集》卷一)賈島有《送別》兩首,其一末云:「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同樣會給「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的男子漢以心靈安慰。許渾《送王總下第歸丹陽》結語「憑寄家書為回報,舊鄉還有故人知」,也會使下第的王總在回歸的路上略感寬慰。大概由於知音總難求,所以古人常用之相互慰勉,高適的《別董大》亦因此流傳至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意義已經不僅限於慰勉了。在《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中,高適又勸慰朋友:「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在另一首《送鄭侍御謫閩中》也慰以「自當逢雨露,行矣慎風波」。大概貶謫之人最需雨露恩澤,因此詩人勸慰朋友,皇帝的恩澤一定會惠及遠謫之人,勸勉朋友要珍重有為。高適還有一首《夜別韋司士》以「莫怨他鄉暫別故,知君到處有逢迎」作結,邢防《唐風定》卷十六論曰:「跌蕩開爽,不為法度所局。」可見此類結語的創新意義。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勸說道:「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些都是對遠行之人體貼的撫慰。 而在送人出征、從軍一類的詩中,詩人則多以勉勵為主。陳子昂《送魏大從軍》祝勉道:「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希望魏大消滅匈奴,取得功名,流傳千古。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結尾分別是:「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破胡必用龍韜策,積甲應將熊耳齊」、「斬胡血變黃河水,梟首當懸白鵲旗」。李白用自己的豪俠勉勵外甥誓死報國,贏得功名。在《送張秀才從軍》時,他同樣希望張秀才「當令千古後,麟閣著奇勛」。在《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一詩中還是如此,他鼓勵梁公昌「旋應獻凱入,麟閣佇深功」,從中不難看出,這既是對友人的祝勉,也是詩人自己內心希望的表白。孟浩然在開元十五年所作的一系列送別故鄉親友趕赴西北前線抵抗吐蕃的送別詩,也充分展示了他鼓勵故鄉親友的豪邁氣概。王維的《送平澹然判官》希望他「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支頭」。沈德潛注曰:「匈奴破月支王,以其頭為飲器,今借來活用。」(《唐詩別裁集》卷九)《送劉司直赴安西》中提出「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的希冀,顯示了盛唐軍士的威武。權德輿《獻歲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後絕句》中的「志士感恩無遠近,異時應戴惠文冠」和楊巨源《盧龍塞行送韋掌記二首》之一中的「聖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漢皇年」,都是勉勵對方獲得好前程。這種送別詩的結尾多以豪壯的氣概激勵遠行之人為國爭光。 六、祝福規勸 臨別祝福體現了人們美好的心愿,但規勸告誡更能顯出彼此的深情厚意。古人祝福的話語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多少仙山共游在,願君百歲尚康強」(徐鉉《朱處士相與有山水之願見送至南康作此以別之》)等,至今還在我們的生活中被無數次演繹,只不過用的是現代話語,內容更迎合現代人的心理罷了。 規勸離別之人奮發向上,是送別詩結尾的主流。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歷來被廣為傳唱,應該和此詩的結尾「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不無關係。沈德潛論曰:「結意勉以立功,若日勿以長安為行樂之地,而蹉跎無成也。」(《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這樣的諄諄告誡是具有穿越時空的效果。綦毋潛《送章彝下第》也告誡章彝「三十名未立,君還惜寸陰」。可見,只有珍惜時間才可成事的觀念,古今一也。 送別詩中有許多是送人赴任、攝政,詩的最後往往以婉言規勸相誡。許渾在《送沈卓少府任江都》詩末尾日:「少年作尉須兢慎,莫向樓前墜馬鞭。」江都(今揚州)為繁華之地,正當風華之年的沈卓前去為官,許渾警告他處事要謹嚴審慎,莫因年少做出風流之事。戴叔倫《送前上饒嚴明府攝玉山》時,對嚴氏提出「更將舊政化鄰邑,遙見逋人相逐還」的厚望。玉山縣或許由於苛政、災荒等原因,導致很多百姓外逃,戴叔倫告誡嚴氏要以治理上饒縣的措施來改化玉山縣的風俗,使百姓都能及早回歸家鄉。 在送別詩的結尾,送行者引用名人治理當地的歷史告誡後任者,也是一種婉言規勸方式。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尾云:「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賢。」沈德潛評曰:「結意言時之所急在征戍,而文翁治蜀,翻在教授,准之當今,恐不敢依先賢也。然此亦須活看。」(《唐詩別裁集》卷九)從中可見出詩人的殷切之意。《送邢桂州》又戒其勿貪,曰:「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詩人借東漢時期合浦所產珠寶游移的典故,勉戒新任合浦太守效法先賢,運意曲折委婉。還有的在離任之際告誡官員要善待百姓,如呂溫在離任時作《道州將赴衡州酬別江華毛令》一詩勸告曰:「明朝別後無他囑,雖是蒲鞭也莫施。」鑒於毛縣令好動刑虐民,呂溫對毛縣令很不放心,叮囑他連蒲草做的鞭子也不要用,表現了呂溫對百姓的理解、同情和關懷。 這種告誡不僅表現在對為官之人上,也表現在對於歸隱之人的告誡上。裴迪因崔九要去歸隱,作《送崔九》勸誡他「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既然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人山復出,不甘久隱。語淺意遠,令人警驚。皎然也有《送勝雲小師》言趣意豐:「少年道性易流動,莫遣秋風人別情。」這些規戒勸告的內容無疑是對送別詩題材的新開拓,擴大了送別詩的影響。 送別詩的結尾可謂千變萬化,不拘一格,因人、因情、因時、因境等而異,也有的在結尾希望傳信、抒發感慨、譏諷議論,都能給人以無限懷想。如趙嘏《送李裴評事》結尾寫道:「此別不應書斷絕,滿天霜雪有鴻飛。」劉長卿《送方外上人》末句以「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譏刺時人借隱居以求名,競趨於終南捷徑的現象,運筆輕靈,而寓意尖新。此外,詩人對人生的體悟也常常凝結在送別詩的結尾。朱做《送溫台》的結語「人生一世長如客,何必今朝是別離」,是對別離的無奈感慨;李端《江上送客》中的「江上見人應下淚,由來遠客易傷心」,是對人之常情的提煉;劉長卿《贈別嚴士元》雲「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是對自己人生的慨嘆;孟郊《送柳淳》雲「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道出了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本質。這些來自於生活的情感體驗,莫不使人回味認同,經久不衰。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更是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曰:「寫出分手之易,悵望之切。」 站在送行的路旁,想像著行人的路途艱辛,送行的人也不由地憂鬱起來,更增添了佇望的凄涼。皇甫冉《魯山送別》(一作劉長卿詩)中「南望千山如黛色,愁君客路在其中」,詩人越望越愁,禁不住為遊子擔心起來。李商隱在《餞席重送從叔,余之梓州》中說:「武關猶悵望,何況百牢關。」清代程夢星注曰:「結言武關近洛下而猶悵望,何況遠歷百牢而之梓州耶。」是近也悵望,遠更悵望,然則悵望之寓情何深也。王維《送孫二》中「山川何寂寞,長望淚沾巾」,因望而泣,正是《邶風·燕燕》的傳承。 另外,以佇立結尾的唐代送別詩,有時並不都如以上所寫的那樣明顯,但通過對詩文的具體分析,我們仍可以體味到詩人佇立的心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引人遐想,餘味無窮。詩人雍陶乾脆《送客遙望》:「別遠心更苦,遙將目送君。光華不可見,孤鶴沒秋雲。」目光有窮乎?目光無窮也,這正是佇望給我們的啟示,後人對此亦多有深切領會。宋人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云:「昔人臨岐執別,回首引望,戀戀不忍遽去,而形於詩者,如王摩詰云:『車從望不見,時見起行塵。』歐陽詹云:『高城已不見,況無城中人。』東坡與其弟子由別云:『登高回首坡隴隔,但見烏帽出復沒。』咸紀行人已遠,而故人不可復見,語雖不同,其惜別之意則同也。」 三、長憶相思 別後相思乃人之常情,相思本是無形的不可捉摸的心理活動,而唐代詩人卻能將其用極少的筆墨生動描繪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唐代詩人將自己的相思假託於自然景物表達出來。星斗、月亮、雲彩、綠草、風雨、流水都被詩人賦予了情感,寄託著詩人的無限情思。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一作送沉子福之)的結尾深情寫道:「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將無邊春色與無窮相思妙和神融,一往情深,想像新穎,蘊藉深厚。其《送友人歸山歌二首》其二又云:「平蕪綠兮千里,眇惆悵兮思君。」千里平野,雜草叢生,詩人遙望中迷茫惆悵,正是詩人無邊愁思的具體比附。女詩人李冶《明月夜留別》中將相思托明月:「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以月比相思,人間、天上、水裡,無處不到,可謂囊括宇宙所有空間,更不用說離人所居之地,此非真情不能言出也。許渾《送從兄別駕歸蜀》:「當憑蜀江水,萬里寄相思。」蜀江流水長,相思無盡頭。李頻《送友人往太原》云:「別後相思夜,空看北斗愁。」情系北斗,愁上雲霄。而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又問又答日:「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這裡沿用庾信《哀江南賦》中「路已分於湘漢,星猶看於鬥牛」句意,寄情於鬥牛,形象地傳達了對王昌齡的離別相思之情。杜牧《送薛種游湖南》卻云:「憐君片雲思,一去繞瀟湘。」悠悠長思追逐片片雲彩,伴隨遊子如影相隨,飄渺而又真切。皇甫冉《招隱寺送閻判官還江州》後則不能看潮落,因為「每看潮落一相思」,潮水的漲落牽動的是縷縷相思。朱倣《秣陵送客人京》後,便「日日相思處,江邊楊柳風」。人既已遠去,不能再折柳贈送,只好借楊柳風寄相思之意了。唐人真是天才高手,遍借萬物只為達情。 陳翊《送別蕭二》後說:「千里雲天風雨夕,憶君不敢再登樓。」鄭谷《別同志》後卻說:「前程吟此景,為子上高樓。」登樓與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建安詩人王粲《登樓賦》抒發了因久居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情懷。所以,無論登樓與否,都是詩人相思之情的排解方式,本不關高樓的事。《文或詩格》有評曰:「亦云斷句,亦云落句,須含蓄旨趣。……《別同志》『前程吟此景,為子上高樓。』此乃句盡意未盡也。」綿綿相思似乎不因樓而變化。 別後相思情最多的當推李白,他的奇思妙想也最動人,如《送張舍人之江東》尾雲「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末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涇川送族弟罅》雲「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宣城送劉副使入秦》雲「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思君無歲月,西笑阻河梁」等,莫不感人肺腑,將相思之情融會在長洲風月、黃河流水等景物中,使無情的景物承載了詩人無盡的相思。 四、想像追隨 推測想像是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特別技巧,在送別詩中由於居人和去者時空感的產生,為詩人發揮推測想像留下了極大的空間,詩人於是藉助對行程、景物、時節、地理等變化的想像,巧妙地傳達離情別緒。王維千古傳唱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即是利用推測想像的典型。正是由於猜想到未來塞外環境的荒涼、路途的困頓、人煙的稀少、生活的艱辛等不測的苦難的存在,才使這更盡的一杯酒不知濃了多少倍,不知蘊含了多少關切的情誼,令人們品嘗至今不窮其味。 唐人在送別詩的結尾想像遠行之人行途坎坷,特別是行人孤寂難挨的心情的詩歌頗多。如李頎《送劉昱》尾云:「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詩人彷彿和行者一道,設身處地體味其思想感受,想像旅人途中夜宿時觸物興懷之思,蘊藉深厚。《唐詩鑒賞大典》評曰:「《漢書·蘇武傳》有雁足傳書之說,後世詩人常以鴻雁象徵書信。李頎以擬人化的手法,將鴻雁寫得富有情趣。那守候在行舟邊的鴻雁,不時地嗚叫,似乎在催促友人快些寫信,以便早日一解詩人的牽掛和思念。尤為傳神的是『試聽』兩字。似乎詩人先聽到了沙洲上的雁鳴,繼而勸友人也來傾聽。難怪沈德潛稱讚說:『不須著力,自足神韻。』」王昌齡《盧溪別人》結以「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送魏二》結以「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前者想像「溪水隨君向北流」,直到荊門上三峽,正如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六所說:「上三句曆紀其道途,落句想像其景物,乘月聽猿,客思所由生也。」月下行舟,孤寂悲愁,卧聽猿鳴,其情何堪!因此詩人勸慰朋友,不要在月下聽猿鳴而憂愁。後者預想魏二在孤獨寂寞的月夜旅途中,聽到兩岸青山裡凄厲的猿聲,一定會不勝離愁,在午夜的睡夢中,也會思念詩人,把相互間的友情,表現得異常深切。俞陛雲《詩境淺說》評論曰:「二詩雖送友所往之地,楚蜀不同,而以江上夜月,愁聽猿聲,寫別後之情,其意景皆同。以詩格論,則送魏二詩,末句用搖曳之筆,餘韻較長。」這種想像實際上是將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投射到對方身上,用推想對方思念自己,來表現自己思念對方,從而強化彼此的情誼。 五、勸慰勉勵 話別之際,人們的情感總是相對悲傷低落,特別是遇到失意不順時。為了化解這種悲愁別緒,一些送別詩最後往往採用安慰鼓勵的方式,使雙方對未來生活充滿希翼。詩人法振《送人游閩越》的尾聯「此別何傷遠,如今關塞通」,可謂當時最有普遍意義的慰別之語,代表了時人共同的心聲。
原載:《中州學刊》 2007年第4期
推薦閱讀:
※正視婚姻模式多元化
※十八種開場模式讓演講精彩萬分
※資中筠:沒有中國模式 美日若叫好那它們倒實行看看(3)
※學者談中國模式:降低增速並不會自動推進改革
TAG: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