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復仇記——從淮南王劉長看西漢同姓王的生存狀態【藤枝投稿】

文/彭松

···

劉邦共生了八個兒子,其中呂后只生下了嫡子惠帝劉盈,其他皆庶出,其母大多出身微賤,在取得天下後,劉邦撕開了初進關時「婦女無所幸,財寶無所取」的「暖男」面具,也沒有隋文帝和獨孤後「誓無異生之子」的堅貞不渝。八個兒子中,劉恆和淮南厲王劉長的出身頗為類似,文帝生母薄姬和劉長生母趙姬分別是魏王豹和趙王張耳的寵妃。劉長就是我們今天的男主。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漢七年,高祖從平城經過趙國的都城,娶了魯元公主的趙王張敖畢恭畢敬地服侍高祖,劉邦不知何故,或許是故意找借口剷除異姓王,所以百般挑刺,態度很不友好,此舉果然激怒了趙國的丞相貫高,趙午等人,他們密謀殺掉劉邦給張敖出氣,張敖堅決反對。第二年,劉邦又來了,去年的種種不愉快讓張敖十分愧疚,為了使老丈人開心,把他父親生前的寵姬趙姬獻給了他,之後趙姬便有了身孕。貫高等人賊心不死,又準備伺機動手了,結果撲了個空,劉邦憑藉自己的未卜先知再次逃過一劫。漢九年貫高的仇家把他謀逆的事情彙報給了劉邦,於是下令把張敖全家抓了起來,那位懷有龍種的趙姬也在被捕名單之中,她向獄吏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希望他稟報給劉邦,劉邦當時恨不得把張敖扒皮抽筋,哪會理會她的申訴,趙姬的弟弟也請求辟陽侯向呂后做劉邦的思想工作,呂后對劉邦養小三本身就不滿,想不到外面還有許多小N ,當然不肯幫忙,辟陽侯也就沒有強求了,趙姬萬念俱灰,在獄中生下了劉長便自殺了,劉邦聞訊也有些後悔當初的做法太過分,上了車票還沒補人就沒了。於是讓呂后撫養劉長,把趙姬安葬在她的家鄉。

劉長不到三歲就被封為淮南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知道了自己母親的遭遇,對辟陽侯在此事中的「不作為」懷恨在心,只是當時辟陽侯位居丞相,而且他和呂后之間的關係諱莫如深,加之呂后當政時公然違背劉邦和諸臣「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大封呂氏為王,他只好把這份怨恨埋在心裡。

直到代王劉恆繼位,劉長終於感到揚眉吐氣了,開始試探這位自認為和他關係最親密的皇兄,日益驕橫,文帝初繼位,皇位並不牢固,所以非常寬宏大量。文帝三年入朝,和皇帝坐同一輛車打獵,稱文帝為「大哥」。和秦武王、項羽一樣,劉長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借著入朝述職的機會袖子里藏著大鐵椎求見辟陽侯,辟陽侯出門見他,劉長趁機椎暈了辟陽侯,並且命令隨行的武士割斷了辟陽侯的喉嚨。大仇得報,劉長如釋重負,便袒露上身去皇宮裡向文帝請罪說:「我母親不應該被牽扯進趙王張敖謀反案中,當時辟陽侯完全可以向呂后求情,可他並沒有儘力,這是第一條罪過,趙王劉如意母子也沒有罪過,呂后殘酷地殺害了他們,辟陽侯也不勸諫,這是第二條罪過,呂后大封她們呂家人做諸侯王,公然違背高祖的教誨,幾乎顛覆了我們劉家的江山,辟陽侯依然無動於衷,這是第三條罪過。所以我今天替天下人殺掉奸臣辟陽侯也為了給母親報仇,還請您治我的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文帝再一次寬恕了他。在當時,擅殺朝廷命官,無異於謀反,這樣都沒事,劉長就更加無所顧忌了,當時的王公大臣,包括皇室內眷都忌憚劉長三分。

俗語說「上帝讓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在一系列的試探後他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大哥」都不會加罪於他,索性用起了天子的儀仗,自己發號施令,公然對抗漢政府。作死的他在文帝六年(前174年)命令自己的屬下七十人於棘蒲侯柴武太子柴奇策劃用四十輛貨車在谷口縣謀反;並派使者往閩越、匈奴各處聯絡。朝廷發覺此事,治罪謀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來到京城長安。這下群臣物議洶洶,紛紛要求把這位驕縱不法的淮南王明正典刑,文帝依然寬容,不忍心治他的罪,但經不過這麼多人的一再勸諫,於是下令廢掉他的王位,貶為庶人,並把他遷居到四川的窮鄉僻壤處,用皇帝自己的話說就是讓他吃點苦,收斂一些。可是劉長一向跋扈慣了哪裡受得了這麼大的心理落差?想不通,便在路上絕食而死。聽到這個消息,漢文帝極其傷心,殺掉了點頭勸諫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以列侯的喪葬規格安葬了劉長,朝廷給他的謚號是「厲」《逸周書·謚法解》中厲的解釋是「殺戮無辜曰厲」。自此,劉長結束了他驕傲、荒唐且年輕的生命。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故事,在「大哥」的一再「包庇」下,劉長報了他所認為的「殺母之仇」,然後一步步走向毀滅,最終因為謀反自殺。讓人不禁想起了《左傳》里的《鄭伯克段於鄢》里的橋段,鄭莊公為了對付自己驕橫跋扈的弟弟共叔段,一再忍讓,他相信「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共叔段舉兵反叛,庄公的忍耐到了極限,同時也名正言順地一舉消滅之。在劉長的故事中漢文帝明顯要比鄭莊公高明得多,他一再忍讓,換來劉長的得寸進尺,最後在群臣再三勸諫下貌似迫於無奈而對劉長略施小懲,在劉長自殺後又殺掉了當初帶頭勸諫懲治淮南王的丞相、御史大夫等人,巧妙的洗刷了自己「殺弟」的惡名,他始終保持著一個「仁君」的良好形象,與其說劉長死於輿論還不如說他死於漢文帝的「放縱」也就是所謂的「寬容」。

魯哀公曾評價自己說「寡人生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知懼」《逸周書·謚法解》對「哀」的解釋是「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可見不知憂懼的人生算不得成功,這話用在漢同姓王這個群體里是再貼切不過的了。漢初的同姓王,大多疆域廣大,財權、司法、用人權無不包攬,甚至諸王國各自紀年,儼然一個個獨立王國。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聯軍數十萬,天下震動,諸王的實力可見一斑。到武帝時推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推恩令」王國的各項大權被逐步收回,諸王只能享受封國里的衣食租稅,「憂懼」多了那麼一點點,對中央政府的威脅解除了,家庭醜聞卻開始越來越多。燕王劉定國、淄川王劉終古、梁王劉立和父妾、姑母等通姦,亂倫無所不用其極。史書字字俱在。當法官審訊梁王劉立時,劉立回答說:「立少失父母,深處深宮,獨於宦者婦妾居,漸漬小國風俗,加以性質下愚,輔相亦不以仁義相輔,遂至陷於大戮。」雖然是自己的開脫之辭但卻道出了存在於諸侯王之間的禍亂根源。

究其原因,是由於漢初諸同姓王分封太早,劉長三歲被封為淮南王,劉恆八歲就藩於代,燕王劉建受封時比劉長年齡還小,其他人可想而知。到武帝頒布「推恩令」後,大封諸王子嗣,很多人的就藩年齡和以前相差無幾。他們大多數人自幼遠離父母,生長環境優越,師友有很少有人耐心勸導,在他們心智尚未成熟時就可以為所欲為,長大後可想而知,劉長只是這個群體的一個縮影。歷史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那個意味深長的古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想投稿嗎?

推薦閱讀:

聊天把握「狀態+感受+關聯」,讓妹紙聊了還想撩。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境
我喜歡單身期,也不排斥結束單身的狀態
女人六種狀態下容易上男人床
中國有責任改變湄公河流域無政府狀態

TAG:生存 | 西漢 | 狀態 | 投稿 | 復仇 | 淮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