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明:警惕!比戰爭更殘酷的危機在逼近

這一輪金融改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是通過貨幣超發,金融加槓桿等方式,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讓實體經濟走出困境了?是解決了以前的問題?還是製造了新的問題?答案很明顯。現在高層高度重視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的「芝加哥男孩」又在複製拉美的故事,但是,你以為這就是全部嗎? 要洗劫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快的最有效的最殘酷的方式是什麼?是軍事戰爭嗎?二戰那麼慘烈,蘇聯從戰後到經濟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不過花了三左右的時間。 答案是金融戰。被美國金融戰洗劫成功的俄羅斯二十多年都沒有恢復到以前的工業水平,而且按照現在的趨勢看,再給俄羅斯二十年,也恢復不了蘇聯時期的強大的工業能力。不光是蘇聯,被金融戰洗劫成功的阿根廷,現在一半多國民還處於貧困狀態,至今不能走出那個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日本被美國金融戰洗劫,從「失去的十年」到「失去的二十年」,經濟已經失去了銳氣。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二十年了,讓亞洲的四小虎,現在還是病懨懨的。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先祖,是為了宣誓要不忘初心,讓江山不變色,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放到現在來說,就是不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不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戎,以前是指軍事戰爭,現在應該改為金融戰爭了。核武器時代,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了,大國之間的金融戰爭上升為戰爭的主要形式。戰爭,不管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終極目的還是為了財富分配。既然用資本發明了更好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何必還要用軍事戰爭那種笨辦法。 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我們國家的共識;但是通向偉大復興的崛起之路,絕不會平坦,有很多荊棘,也有很多陷阱。有很多門檻需要跨越,有很多風險需要拆除。 現在,中國要解決的最主要風險,一是信仰危機,二是金融風險。信仰危機,突出表現在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中國革命道路被妖魔化,中國社會制度被醜化,這個是意識形態的輿論戰範疇。以前已經講過很多了,在此不再贅述,本文重點講金融風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心臟,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經濟就面臨著整體崩塌的可能,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也面臨被洗劫一空的危險。 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另一種說法。防範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就是防範金融危機。 如果說中國經濟六十多年,最大的幸運是什麼?我認為是沒有發生過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也就是沒有發生過金融危機。 現在,防範金融危機,已經成為高層對經濟的最重要關注點之一。中央最近已經把防範金融性系統風險,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最新一期政治局集體學習,更是把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作為學習內容。黨要管金融,不能把金融交給那些「芝加哥男孩」任性使用,這才是正確的姿勢。 高層的態度,說明了中國防範金融性系統風險的急迫性,當然也說明了中國現在金融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還在可控狀態,但如果不及時化解風險,就可能失去控制。 要化解中國的金融風險,就要先了解中國的金融風險,是怎麼來的。我不認為這是經濟自發的結果。 美國要讓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說難其實也很難,必須要讓這個國家按照自己期待的路線圖進行金融改革。說簡單其實也簡單,提前布局,提前培養人才,等待這些人走上金融的關鍵崗位。只是這個等待的時間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個好的獵手,就是要學會等待。 金融危機的爆發,從來都是需要條件的。條件不具備,金融危機也沒有爆發的可能。新中國六十多年,沒有爆發金融危機,就是因為金融危機的條件一直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是金融自由化。金融沒有自由化,想發生金融危機也沒那麼容易。 尤其是進入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後,現代的金融危機,都不是自發的結果,而是人為造成的,可以說是一個有「計劃」的過程。要出現金融危機,就必須先進行金融自由化。要金融自由化,就必須先金融改革。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日本,就是這麼做的。本來日本是一個金融管制很嚴的國家,所以戰後的日本,長期沒有爆發過金融危機。八十年代,是日本特別嘚瑟的時代,當時的日本富豪,喜歡全世界買買買,SONY購買「美國的靈魂」——好萊塢哥倫比亞公司;三菱重工購買「美利堅標誌」——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當時的日本富豪真是挺像現在的中國土豪。 在金融方面,日本就像一面歷史的鏡子,從當時的日本我們還可以看到我們今天的樣子。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先是在1985年接受了廣場協議,日本相對美元大幅升值,協定簽訂之前,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5%。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最低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這一招當然也會削弱日本商品的出口競爭力,但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讓日本產生穩定升值預期,美元資本進入美國,套利,爆炒日本資產,把日本資產,主要是債市,股市和房市,都推向高點。這一切發生在美元的擴張周期,由美聯儲向世界提供廉價美元。就跟前幾年的美聯儲通過擴張資產負債表,向世界傾瀉美元一樣。光有升值預期還不行,還必須解除金融管制,拆除金融防火牆,讓資本可以自由進出。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請美國人給制定金融改革方案,啟動金融自由化改革。當然,這樣的改革,也要師出有名,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名義就是:日本國際化。有沒有覺得很面熟?不錯,中國前幾年的金融改革,也是喊著人民幣國際化的口號。 人民幣國際化應該不應該?應該。但是要在合適的時機,按照合適的順序,做合適的事。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是時機錯了,順序錯了,結果也是可想而知了。這兩年,開始重視金融風險了,為了保外匯和匯率,限制資本流出,這等於暫時中止了人民幣國際化。但是以人民幣國際化名義推動的金融改革製造的問題,卻不會隨之自動消失。日本當年以日元國際化名義放鬆金融管制,代價慘痛到無法想像。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把日本的金融防火牆給拆了,外國資本出入自由了。這個時候日本的資產價格已經快高上天去了。股市大漲,高到什麼時候,日本的股市市場從1986年1月進入大牛市,4年上漲了3倍。再以日本房地產價格為例,日本人回憶:「其實一直到1980年,房價還和整個70年代差不了太多。真正開始瘋漲還是在1985年到1989年之間。1980年同樣一套30坪的房子在京都市中心還只要3000萬日元,漲得不算特別狠。但是1985年就要5000萬日元,1987年就要8000萬日元了」。到1987年底,日本全國土地的時價總額為1673萬億日元,是國土面積為日本26倍的美國全國土地時價總額的2.9倍(引自時代周報《日本房價啟示錄》)。 人類最大的歷史教訓,就是從來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全球最大空頭大師詹姆斯·查諾斯2013年曾稱,中國當下的房地產熱酷似1980年代後期的日本,巨大的房產泡沫規模無疑將載入歷史,並將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沉重打擊。據其試算,從建設成本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估值已升至GDP的300%~400%,而1989年日本的這一比例為375%。現在四年又過去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估值又增加了多少? 後來,日本果然發生了金融危機。1989年,日元開始升息,利率從持續兩年多的2%調整到3.25%,很快,新任日本行長又把利率調高到4.25%。日本央行採取了緊縮銀根對策,土地價格下跌,隨之房價下跌,銀行出現呆賬壞賬。這是日本金融危機的內因,當然也有外因:美國因素。事實上,日本的這一波金融改革就是美國軟硬兼施的結果,等到時機成熟,美國資本就出手了。日本的貨幣政策開始緊縮後,美國投資基金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成份股,用拉高成分股的方式,推動指數上漲,同時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建立起足夠的沽空倉位後,開始拋售吃進的日經成分股,引起日經225指數的下跌,美國投資基金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同時運作,把日本股市的泡沫擊潰。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的股市跌去80%,房地產價格跌掉了90%。資產泡沫的刺破,也傳導到金融和經濟系統,大量銀行和企業破產。這場危機,打斷了日本高速發展的進程,迎來了停滯時代。日本的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一是外部有美國壓力,二是內部有內鬼配合。本來,不按照美元升值和金融自由化,日本還不至於發生金融危機。 美國有計劃施壓,日本內鬼有計劃配合。內鬼,內鬼,內鬼,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光是日本,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也是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實施之後出現的,拉美國家當時主導金融和經濟改革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芝加哥男孩」。 芝加哥男孩,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對一群智利籍經濟學家的非正式稱呼,這些經濟學家都在芝加哥大學接受教育,西方國家設立各種基金或獎學金,為這些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信奉經濟自由主義的人才,經過精心包裝之後,然後輸送回他們的國家,影響他們的國家的學術系統和經濟改革。1973年,美國支持的依靠政變上台的智利皮諾切特啟用了大約30個「芝加哥男孩」,以經濟自由主義來治理國家,結果引致國家經濟災難。「芝加哥男孩」並非只是智利的特有現象,從50年代起,美國中央情報局就開始資助芝加哥大學,為拉美國家培養經濟學家,灌輸新自由主義思想。這些經濟學家回到國內,得到重用之後,推動經濟改革,開出的藥方無一例外的就是經濟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也就是美國向中國極力推銷的經濟改革方案。這些「芝加哥男孩」真是沒有辜負美國的培養之恩。以阿根廷為例,阿根廷自1989年阿根廷長期奉行的貿易自由化、經濟市場化和國企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後,就放開了對外資的限制,沒有外匯限制,貨幣自由兌換,資本出入自由。大量國有資產被出售,金融系統的國有股比例從改革前的1992年的82%下降為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後的40%左右,外資在阿根廷銀行的股份超過50%,這個時候就發生了金融危機。阿根廷的大量資產被外資廉價收購,,民眾收入大幅下降,全國半數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國不遺餘力的通過為其他國家培養學者的方式,對外輸出學術規範、思想觀點以及話語體系。這些培養計劃都是由美國的各種基金會出面,美國的基金會成為美國情報部門的觸手,這已經不是秘密。據美國作家馬克·佩里《美國中央情報局秘聞》一書:自本世紀以來,美國情報機構在一些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加緊特工組織的發展工作,他們有計劃地每年在中國政府機關、經濟、文教、宣傳部門邀請一些對國家決策有影響力或潛在影響力的人士訪美或赴美學習考察。中央情報局往往將經費撥到這些基金會的賬上,然後這些基金會再以自己的名義把錢「捐助」給中央情報局指定的對象。(王紹光:中央情報局和文化冷戰)。 回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以美國的福特基金會為主體,也給中國培訓了一批經濟學家(當然不會全部接受新自由主義觀點,但是有大部分人接受就夠了)。這批學者後來回國之後,也紛紛走上重要崗位,與此同時,西方經濟學成為一時的顯學,中國也啟動了經濟私有化的過程,經濟土豪批量製造,貧富差距迅速拉開。但是幸運的是,中國的金融自由化一直滯後於美國的期待。 98年中國避過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個原因是中國當時還沒有實施金融自由化改革,還有堅固的金融防火牆,把外國投機資本擋在了外面,儘管當時中國的金融也是有很多問題,銀行壞賬比例很高,但是因為有堅固的金融長城,所以外資資本沒有辦法偷襲圍獵,金融危機就不可能出現。 從1994年1月1日開始,人民幣匯率結束雙軌制,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長期是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匯率長期穩定在8.3左右。當時的人民幣匯率確實存在著低估的現象,但是也因此增加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壓低匯率,也是中國商品迅速佔領世界低端市場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一切從2005年開始發生變化了。美國開始跟當年對日元那樣,開始拿人民幣匯率說事,給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當時中國政府雖然口頭上聲明美國的指責沒道理,但還是通過改革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變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開啟了長達十年的人民幣升值之路,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一夜之間升值2.1%,從1美元對8.2765元變為1美元對8.11元人民幣,到2014年1月份的最高中間價6.093。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0%以上,這還只是針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如果把歐元和日元的貶值考慮在內,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超過60%。 2014年,美元結束了貶值周期,開始進入升值周期,2013年12月23日,美元指數也僅為80.54,並且開始放風美元升息。全世界的資本開始迴流美國,又引起全球金融的滔天巨浪。歐元貶值,日本貶值,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俄羅斯的盧布,紛紛倒下。一直到2015年8月,人民幣成為跟隨美元升值的唯一國家,人民幣跟隨美元升值的結果,就是出口發動機熄火,出口導向的中國工業迎來窒息的時間段,沿海地區大量的出口加工業關門的關門,走人的走人。 對於外向型經濟體,匯率才是經濟的第一指揮棒。匯率升值,壓制本國商品出口,經濟壓力會沿著出口導向的產業鏈一直傳導到上游企業,一直到資源採礦業。中國一直到2015年811匯改,人民幣跟著美元在全球貨幣叢林中高高在上,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也跟著走高,有貶值預期,就會有資本外流。2013年,世界就開始預測美元升值,從2014年1月份到2015年8月份,二十個月的時間,是人民幣貶值的最好時機,這個時間窗口被中國央行人為關閉了,麻煩和代價隨之而來。 到了8月11日,央行才開始慌了,811新匯改,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當天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跌1.8%,此後三個交易日累計貶值4.45%。呵呵,要不挺著不貶,要不就來一個猛的,加劇了市場對人民幣的悲觀預期,資本的外流加劇。 一直到今天,環顧全球,人民幣表現最為堅挺。雖然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貶值,但無疑貶值幅度是最小的,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和龐大的經濟體量發揮了作用。雖然經濟也遇到了困難,但如果用比爛的角度,中國經濟也不是最差的。 但是代價也是很慘痛的,外匯儲備,快速減少了四分之一。外匯的大量流失,意味著進入中國的資本不但帶走了資產價格推高的利潤,也套匯成功。如果是8塊錢進來,6.5出去,就算進來不動,也有可觀的利潤空間,這個利潤也會表現為中國的外匯損失。如果算上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所得,那麼這個損失就更為巨大。 資本遊戲,一進一出之間,就是巨量財富的轉移。 以前通過戰爭手段轉移財富,搶劫財產,現在通過金融遊戲,輕鬆搞定,不見痕迹,只留下一地雞毛。 要在中國複製一場日本式的金融危機,需要人民幣升值,形成可靠的升值預期,外國資本流入中國,把匯率推高,製造匯率堰塞湖,積聚巨大的下跌勢能。這一步已經通過強迫人民幣升值實現了。 然後美元開始升值,美元開始回收,資本開始迴流,人民幣跟著美元挺了二十個月,歐元日元帶領其他貨幣迅速貶值,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資本流出,帶走利潤,帶走財富,並快速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一步也基本實現了。 但是,要製造一場「完美」的金融危機,光有匯率的有計劃升值和有計劃貶值還不夠,還需要拆除中國的金融防火牆。資本的外流,是需要快速進出通道的,兵貴神速,才能猝不及防的發動一場漂亮的金融圍殲戰。這一步用人民幣國際化的口號來推動,就跟當年的日本用日元國際化的名義一樣。金融自由化也是寫在佐利克報告裡面的,美國給中國的藥方,跟當年給阿根廷的藥方,給俄羅斯的藥方,只是這次目標變成中國。接受美國藥方的,都先後發生過金融危機了,沒有一個例外。 中國的金融防火牆,還沒有全部拆掉,但拆掉了大半,標誌是當時宣布的中國資本項目實現基本可兌換。滿足了這個條件,人民幣才可以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SDR。資本賬戶細分為7大類11大項40個子項。根據周小川的講話,完全不可兌換的有5項,其他35項已全部或部分實現了可自由兌換。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7年又表示,下一階段的人民幣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將率先實現直接投資基本可兌換。 看周行長近年來的表態:13年,周小川:中國將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2014年,周小川:人民幣匯率改革將進一步改善,資本賬戶可兌換的步伐將穩步提升。實現人民幣更大範圍的國際化確實需要一個條件,應該大體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周小川:2015年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2017年,周小川又提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實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成為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不管它叫什麼,本質就是金融自由化。 IMF將資本賬戶細分為7大類11大項40個子項。根據周小川最新的講話,完全不可兌換的有5項,其他35項已全部或部分實現了可自由兌換。有人形容,如果把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的完成比喻為一條百公里道路的貫通的話,之前的99公里已經修通了,還有最後一公里需要打通。 但是,距離一場能夠撼動中國經濟基石的金融危機的條件,拆除金融防火牆還是不夠的,金融危機,不只是要做空匯率,還要做空利率,實現雙殺,通過利率飆升,才能讓中國的經濟鏈條全面崩潰。做空利率的前提,是要接觸利率的管制。所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也被提上日程。2016年3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應該說在去年年底之前基本上就已完成。 總之,要把利率和匯率都交給市場,這就是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而這恰好也是製造金融危機需要的前提條件。 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就是要拆除中國的金融防火牆。這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條件。 人民幣升值了,金融防火牆也一段段拆除中,距離一場金融危機的實現還缺少什麼工具?還需要提供給資本用起來順手的金融核武器。第一顆是外匯期貨,這個不在中國的在岸市場就可以實現,早就具備了。第二顆是股指期貨,已經通過金融改革準備好了,其威力在2015年的那場股災中,已經顯示威力。第三顆是國債期貨,也已經有了。2013年,證監會批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開展國債期貨交易。 任何改革都是有內在邏輯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有些邏輯,可能你站在中國立場上看不清楚,但是如果你換個角度,站在美國立場上去看,邏輯就會變得清晰。金融改革當然也是有路線圖的,這個路線圖,似乎可以在佐利克的世行報告裡面找到。 這一輪金融改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是通過貨幣超發,金融加槓桿等方式,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讓實體經濟走出困境了?是解決了以前的問題?還是製造了新的問題?答案很明顯。現在高層高度重視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的「芝加哥男孩」又在複製拉美的故事,但是,你以為這就是全部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更多 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間

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

微信

收藏2

支持7

反對

回復

舉報

來自 2#

發表於 2017-5-9 23:13:19|只看該作者

比戰爭更殘酷的危機在逼近(二)  比軍事戰爭還可怕的是金融戰,但最可怕的是我們對金融戰的危害沒有警惕和防備,我們自己按照對手的期待和引導,自己走進了埋伏圈。美國作為當今發動金融戰的行家,已經做到了,讓目標國家自己把自己放到砧板上。  中國距離一場金融危機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所以中國現在面臨著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為是基本具備還沒完全具備,所以還沒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但即便如此,金融的形勢已經近乎危如累卵。前些年積累的問題,已經變得處理起來有相當難度。處理積累的金融風險,是檢驗中國執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前面主要說到了,金融對外開放的問題,今天就主要談談金融對內改革的問題。  回頭來看中國2012年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分水嶺, 2012年之後中國啟動了金融市場化改革,但是這場市場化改革,卻被中國的芝加哥男孩們導向自由化。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必須黨管金融的原因,金融如果交給專業人士去管,甚至要搞成類似於美聯儲那樣的獨立性的機構,那就真的離金融災難不遠了。  在金融市場化的大旗下,一行三會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主線是簡政放權,本質是放鬆監管,給市場主體更大的自由度。現在回頭總結,這些改革措施的結果,金融系統的改革主線,就是給銀行鬆綁,給金融加槓桿,給繼續推高資產價格提供彈藥。  在美元已經升值,人民幣匯率承壓的情況下,中國最怕什麼?最怕資產泡沫繼續膨脹,因為這樣會增加中國的資產價格對外國資產價格的落差,進一步對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造成壓力。但是怕什麼就反而來什麼,從15年到17年,中國的資產價格在金融槓桿的推動下,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又出現了一個暴力增長。  這些資產爆漲現象又是怎麼來的呢?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主要是從金融部門的改革創新中來。  一行三會,在應對金融戰的方面,協調作戰的能力比較差,但是在推動金融改革方面,吹大中國的資產泡沫的反面,卻是不約而同,配合默契,都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里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經濟槓桿放大再放大。  13年到17年,一行三會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一時有讓人眼花繚亂的感覺。我們選擇幾個重要的,看看都發生了什麼。  央行: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銀行同業存單。  證監會,推出股指期貨,國債期貨、融資融券,  保監會,項俊波上任以來,上任之後推出一十三條,幾乎把能放開的投資限制都放開了。  我們揀重要的說。先說央行,央行的改革創新清單,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第一篇已經說了。今天說這個同業存款。  一二線城市房價的目前這種增長方式,不是市場的剛需能夠支撐的,主要是房地產被作為金融產品爆炒的結果。但是房地產這麼高的價格,最終的推動力還是資金。這麼海量的資金從哪來的?這才是理解房地產價格走勢的正確邏輯。  在人民幣貶值,外國資本整體是流出的狀態下,支持中國資產繼續上漲的,那就是來自國內的資金供給。國內能夠提供資金供給的,首先是傳統的銀行系統。央行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信用創造機制,把基礎貨幣的增加放大為供應給資產市場的廣義貨幣的暴增。本來如果按照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大體能夠把一塊錢的央行增加的基礎貨幣變成五塊錢的廣義貨幣,這個槓桿放大率就是五倍。銀行本來就是做槓桿的,所以,很多私人資本都想去開辦銀行。銀行是資產市場資金的最重要的源頭,但不是唯一,因為還隨著金融改革,出現了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在2014年就已經佔到了社會融資總額的三分之一。  央行在2013年推出一個允許商業銀行繼續放大槓桿的超級大殺器:銀行同業存單。銀行可以通過互相之間的存款,在原來的居民和企業存款之外,又多了一個信用創造機制。  為什麼同業存款這個政策,具有強大的資金槓桿放大能力?這要從銀行的信用創造機制談起。本來,銀行的信用創造機制是這樣的:有人在銀行存入五塊錢,銀行就會同時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和負債端記上這五塊錢,負債增加五塊錢的同時,資產也增加了五塊錢。假定銀行存款準備金是20%,那麼就要從這五塊錢裡面拿出一塊錢,作為存款準備金,交給央行。而另外四塊錢,就可以變成貸款。客戶不管是一個還是幾個,貸走了這四塊錢,也是要先存在這個銀行賬戶上的,這個銀行相當於又增加了四塊錢的存款,然後這四塊錢,又可以拿出五分之一作為存款準備金,其餘的繼續放貸。這樣貸出又存入的遊戲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最後總的結果就是存入一塊錢,銀行可以貸出四塊錢,還有一塊錢交給央行,總共是五倍的槓桿放大,這就是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機制。信用創造就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無中生有的創造貨幣來。當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是在變化的,2012年還是20%,現在已經降為16.5%了,那銀行的槓桿就高於5了。  從2013年12月,到2017年,銀行同業存單從300多億,到現在7萬多億的存量。4年間暴漲近200倍。7萬多億的存量,在不需要交存款準備金的情況下,可以創造出多少貸款出來,窮盡你的想像力去想像吧。  反正這些多出來的貸款,最終都會流向經濟體。在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很低的情況下,實體經濟得到的貸款總量是有限的,絕大多數增加的貸款,都湧向了資產市場,而房地產又是首要的資金接盤俠。  從人民銀行推出這個大殺器以來,中國資產市場的變化幾乎是立竿見影。從14年到15年,先是股市;從15年股災之後,又轉移到房地產市場。  那麼思考題來了。央行為什麼要推出這個同業存款大殺器,而且一直堅持到2017年,難道不知道這個大殺器對於資產價格意味著什麼嗎?如果說13年出台這項政策的時候,銀行還沒有預測到美元要升值,人民幣將會面臨著貶值的壓力,那麼15年到16年呢?  當然會有人辯解說,央行此舉,初衷是因為2013年經濟增速面臨著下行壓力,為了給實體經濟增加資金供應,解決實體經濟貸款難的問題。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實體經濟出現困難,中國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第一位的原因,要歸功於央行的高匯率政策,也就是一直到2015年才改變的相對美元升值匯率政策。中國之前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出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中國一再跟著美元升值,尤其是在2014年之後,日本和歐元都隨著美元升值而開始大幅貶值了,幾乎其他國家的貨幣都在貶值了,人民幣還跟著美元升值了20個月,導致人民幣的匯率高高在上。  不要小看這20個月,現在的很多經濟問題,病根來自那20個月。很多中低端出口的利潤本來就低,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了這麼多,出口發動機不熄火才怪。出口發動機熄火,中國的經濟增速不下降才怪。  大量的出口企業陷入虧損和破產邊緣,受損的豈止出口加工企業,整個產業鏈都會受損,一直會傳導到資源加工和採掘業。中國經濟產業是需要升級,中國經濟增長發動機也需要轉變為內需,但是能在內需發動機還沒有建起來,就先用匯率把出口發動機捂個半死嗎?整個出口產業鏈條的實體企業,都陷入困境,他們要不就是不需要貸款來增加產能,因為增加產能也沒利潤,要不就是需要貸款來彌補周轉資金,但是又沒有辦法貸款。  也就是說,央行先用一隻手,通過匯率政策,把中國出口帶動的實體經濟捂個半死,讓他們對貸款要不是有力無心,要不是有心無力;然後,用另一隻手,以挽救實體經濟的名義,放開貨幣供應閘門,向經濟體大量放水,結果呢,主要是湧向資產市場,資產價格,主要是房地產價格就迎來又一波飛漲。  人民銀行這幾年,真是沒少折騰。挺著人民幣不貶值20個月,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被動;2015年實在挺不住了,又緊急貶值,方式也簡單粗暴。現在人民幣的貶值預期還沒有消除,人民幣還面臨著美聯儲升息和縮表的威脅,中國辛辛苦苦三十多年積攢的外匯儲備卻已經消耗了四分之一還多,流出的資本,很多都是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七八塊錢進來的,六塊多錢出去,這一進一出,不考慮其他投資收益,這意味著中國多大的財富被帶走。  如果在美元升值開始,就趕緊跟隨歐元和日元貶值呢?那損失就會小得多,也沒這麼被動。匯率不跟著美元亦步亦趨到2015年,實體經濟斷不至於這麼困難,也就找不到理由啟動同業存款這種槓桿大殺器,也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嚴重的金融高槓桿和資產高泡沫了。這就好比,日本都發動九一八了,還不趕緊組織抗日。非要拖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才開始抗戰,抗戰形式當然就變得嚴峻了很多。後面還會提到央行的人民幣匯率保衛戰,採取的也是國軍的打法。  現代經濟,央行對經濟的調控作用遠遠高於財政和稅務部門,央行掌握著利率和匯率這兩個現代經濟最重要的指揮棒。  在現代經濟中,央行才是真正的經濟的總指揮部。央行的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更為有利。央行通過利率和匯率,就可以確定經濟的走向。財政部的財政資金再多,也是有限的,但是央行可以創造信用,刺激經濟,財政的刺激是有限的,金融的刺激才是王者。對於內向型的經濟體,利率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揮棒,對於外向型的經濟體來說,匯率也是重要的經濟指揮棒。匯率升降五個點,就會決定出口企業還有沒有利潤。利率增加或減少一個點,對企業的財務負擔都會有重要影響。做企業的這一點很清楚。何況,央行還有提高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等辦法,簡直就是個百寶箱。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國的央行,目前已經享有其他部委所不享有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主要是指:  第一,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除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重要事項以外的有關貨幣政策事項做出的決定,報國務院備案即可。  但有人並不滿足於此,還有人在鼓吹應該賦予央行更大的獨立決策權。早在2007年,FT中文網,就登載《中國應確保央行的獨立性》,呼籲「應該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授予央行獨立的決策權」,建議「中國可以參考美聯儲下屬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人事任命機制」,他給出的理由是「由於在短期內,政治利益和貨幣政策存在天然的利益衝突,因此將行政權和貨幣政策制定權分離,是確保經濟在長期中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2年,中國的自由派公知大V賀江兵在《華夏時報》撰文,認為雖然周小川升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連任央行行長,為中國央行的獨立性實實在在加了分,但中國央行的獨立性依然不夠。  恩,有人主張軍隊國家化,要獨立於黨,同樣一幫人也在主張司法獨立,同樣要獨立於黨。那麼主張央行的獨立性,是要獨立於誰呢?  央行的相對獨立性的結果如何呢?事實勝於雄辯。不加強黨對金融的領導行嗎?  央行給商業銀行增加了槓桿空間之後,這些資金,並不只是湧向房地產市場,也會湧向一切有更高利潤的市場。比如,2015年的股市配資有利潤,就大量流向配資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底,證券公司資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共有來自銀行、信託、保險的資金近13萬億元,其中來自銀行的資金佔了90%。用加槓桿的方式快速推高了股市,然後就發生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做空屠殺。
回復支持 1反對 0

舉報

來自 4#

發表於 2017-5-12 09:53:34|只看該作者

比戰爭更殘酷的危機在逼近(三):魅影重重  央行在給銀行系統增加信用槓桿,其他三會也沒閑著,也在通過各自的方式,給自己監管內的金融企業,增加資產的槓桿空間。  證監會幹什麼了呢?證監會的改革清單主要有股指期貨,國債期貨、融資融券。篇幅所限,今天只說股指期貨,該會的主要成績單,2015年那場股災,就很難說跟他「適時」推出的股指期期貨沒關係。  股指期貨本身就是高槓桿的遊戲,它也被很多人指責為15年的那場股災元兇。後來為了救市,最後也不得不採取措施限制股指期貨的交易。  中國的股指期貨,畫虎不成反類犬,致使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結構不平衡:一是中國的股指期貨,在期貨市場上實行的是保證金制度,做空一手股指期貨的成本僅為股指期貨價格的百分之十幾。二是,股指期貨實行T+0 交易制度,股票現貨市場則是T+1,這種不同步,成為中國獨有的特色。三是,中國的股指期貨可以「裸賣空」,就是不賣出手裡的股票就能做空,就可以反覆做空套利,無限做空!美國股市裡你要做空必須先賣出你手裡的股票,才能做空。四是,美國的股指交易還設置了熔斷機制,而當時的中國股指推出時候,就沒有這種設計。  當然,不是說美國的股市設計就是完善和完美,股市怎麼設計,都是資本要獲利,大資本都擁有著其他人沒有的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和政策優勢。即便美國經過長期的探索,交了那麼多高昂的學費,但股市依然會有失靈的時候。因為資本為逐利就整體不理性,市場本身也是不理性的。必須藉助看得見的手,才能使市場的失衡不至於崩盤。  中國2010年推出股指期貨以來,股市一直到2014年,就沒有好過。中國股市的表現,被很多人說成是熊冠全球,這說法並不為過。有了股指期貨的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做多A股的大藍籌股價,很容易面臨著股指期貨的打壓。因為股指期貨交易是保證金制度,可以以小搏大,所以只要股市上漲出一定空間,做空就有巨大利潤,做多就有風險。  2013年,隨著央行推出的同業存款,以及其他三會也在給監管企業加槓桿,中國金融開始槓桿大躍進,金融槓桿多出來的海量資金,得找到投資去處。  因為自從2011年1月「新國八條」限購限貸政策出台後,一直到2015年為了去房地產庫存出台3.30房地產新政,一二線城市因實行嚴格的限購政策,所以資金主要選擇湧向股市,一時間股市上做多的資金力量已經超出了原來的股指期貨品種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的做空打壓能力,這才有了2014年開始的槓桿牛市。本來如果股市健康增長,是有利於通過股市來解決中國企業高負債的問題,但是槓桿資金的加入,讓中國股市坐上了火箭,迅速漲到5000點,在網民笑逐顏開的同時,也創造出巨大的做空空間。  2015年6月13日(星期六),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信息系統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規定各證券公司不得通過網上證券交易介面為任何機構和個人開展場外配資活動、非法證券業務提供便利,證監會開始清理場外配資。6月15日(星期一),股指開始暴跌。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僅17個交易日,滬指從5166點跌至3507點,暴跌32%,股票總市值減少20萬億人民幣,慘烈空前。  很多人把證監會在2015年6月13日這一天清查場外資金作為股市由牛轉熊的導火線。清查場外配資,會減少推動股市上漲的做多資金供給,這會一定程度的改變股市的多空力量對比,但是,跌的這麼慘烈,遠超常人想像,到現在很多股民還在站崗,有一些配資炒股的人,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其實,真正的股市做空大殺器已經提前在4月份已經備好,提供者正是證監會。  如果沒有證監會在2015年4月份推出中證500這個股指期貨的新品種,中國股市的多空轉換不會如此之快之猛。正是因為2015年4月份證監會推出的這個中證500,讓股指做空,有了以很小博超大的戰略級武器。如果只有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想做空中國股市,需要大量的資金做空中國的大盤藍籌股,這個成本還是很高的。但是有了中證500,那就大不一樣了。中證500指數,是一個專門針對創業板和中小板設立的期貨指數,管理層為了提高股指期貨的交易量,在制度設計上降低保證金,鼓勵裸賣空,鼓勵高頻交易等,這些漏洞都在其後不久的股災中得到充分利用。  在證監會推出這個新交易品種時候,就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尤其是很多中小股民認為,中證500指數是喝中小股民血的不公平指數。然並卵,任性的證監會還是人言不足恤的推出了這個交易品種。就在推出之後兩個月,這個交易品種就發揮了它對中國股市的大規模屠殺功能。  後來,有人揭露,國內外的空頭們通過股指期貨惡意這樣做空股市:  1、空頭通過股指期貨做空,由於期指T+0,每天都開空單,當日結清賺錢。  2、空頭每天在股票現貨市場,把上證300和中證500等標的股票不計成本往跌停上砸。  3、逼迫標的股票的配資盤踩踏賣出  4、臨近收盤用做空期指賺的錢,在股票現貨市場跌停板買入大量籌碼。所以大家會發現股市每天下午2點半準時大跳水,千股跌停。  5,第二天開盤,繼續做空中證500期指賺錢。  6,用前一天跌停板上買入的籌碼,繼續砸盤,往跌停上砸,逼迫融資盤平倉出來。  7,周而復始運作,直到股市崩盤,造成民眾不滿,社會動蕩。  因為有了中證500這個股指期貨品種,當時就有人分析,藉助這個做空工具,用500億資金,就可以把中國上萬億交易量的股市砸爆。500億拋單足以把上千隻創業板的股票砸到跌停,然後因為很多人是配資炒股,因為創業板股票的跌停造成了自己的股票池觸動了強行平倉線,殃及大盤股這個池魚,隨機也會引起大盤股的暴跌。  有人計算過,如果有人有1000億的資金池,拿出500億買入股票在股市上惡意砸盤,砸到跌停板也只區區50億!拿出剩下500億做空股指期貨,期指是八倍槓桿,賭贏一個跌停就賺400億!去掉股票現貨市場做空虧掉的50億,還能每天凈賺 350億盈利!如果有更多資金,連續做空更多天呢?那會賺多少?這真是比白粉還賺錢的交易機會。  面對比做白粉還高的收益,資本自然就趨之若鶩。馬克思在書中引用的那句名言,平時總被人遺忘又會在出事之後被人提起:「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這句話揭示的資本逐利本性至今都沒有改變。  何況,這是在證監會的金融創新提供的政策空間,是證監會把這種做空獲利合法化的,資本怎會不充分利用?  後來就是中國政府動用萬億資本救市,最後不得不把股指期貨的交易限制到幾乎等於廢掉的程度。這一波證監會的金融創新,效果如何?還需要多說嗎?  保監會呢?保監會的項已經落馬。他上任這幾年,中國的保險業迎來了春天。本來,保險承擔著特殊的保障功能,所以,就必須把投資安全放在第一位。項之前,國家對保險資金的使用管制的還是很嚴格的。項上任之後,推出投資新政13條,涉及投資債券、股權和不動產、理財產品等證券化金融產品、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貨,還可以參與境外投資進行委託投資等。保險公司由此可以參與投資銀行、證券和信託等發行的投資品種,以及委託其他投資管理機構管理保險資金。這意味著保險資金的投資範圍將打破以往體內循環的封閉現狀,實現與銀行、證券、信託的對接。  保費由此也開始大量湧向資產市場。以前保險業是中國金融市場配角的保險企業,一下成為市場的主角。保險公司任性的買買買,成為資產市場的一景,寶能通過前海人壽,在資本市場上一時風光無限,勢頭逼人。保險資金的鬆綁成為推動中國資產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  還有一個銀監會,是吧,他也沒有無所作為。僅說一例,2014年6月30日,銀監會宣布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自2014年7月1日起,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所對應的貸款和「三農」專項金融債所對應的涉農貸款等6項,將不計入貸存比(貸款)計算的分子,而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兩項計入分母(存款)。我國1995年頒行的《商業銀行法》規定,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即存貸比)不得超過75%。分析人士稱,此次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理論上商業銀行釋放流動性最多可超過8000億元。  一行三會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了同一個目標:讓中國金融槓桿瘋狂起來,讓中國資產泡沫更大更強。  但這還不是泡沫資金來源的全部,還有一個是影子銀行。  2017年3月份的廣義貨幣(M2)增速創下去年7月以來的新低,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卻超預期增長,說明銀行業通過表外非標渠道對房地產企業和融資平台公司的放貸活動依然活躍。這是說的什麼意思?銀行業現在不僅做著傳統的銀行業務,還做起了投資銀行的業務。這些業務因為不屬於傳統銀行的考核和監管範圍,不被列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可以逃避監管。這些表外業務,被大量的引導流向了房地產市場和其他資產市場。  影子銀行是怎麼來的呢?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經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影子銀行是市場的產物,是金融創新產物。嗯,總之,也是中國改革金融創新的工具。  目前對「影子銀行」本身的概念、定義並不統一。但比較被接受的通論認為,影子銀行是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以外從事信貸、資金融通等機構和業務。在今年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主要涵蓋了兩塊: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類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PBoC)表示,去年來自信託公司和影子銀行部門其他實體的融資金額創下歷史紀錄,佔到全年總融資規模17.3萬億元人民幣(合2.9萬億美元)的30%,高於2012年23%的比重。  穆迪2016年4月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廣義影子銀行資產增長30%,截至2015年底,總量超過了人民幣5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79%。因增長迅速,過去幾年影子銀行在銀行貸款和資產中的佔比越來越大(截至2015年底,在銀行貸款和資產中的佔比分別達到了58%和28%)。核心影子銀行2015年資產規模達22.2萬億元,同比增長3.7%,占廣義影子銀行資產的比重為41.4%。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4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含委託貸款和委託投資)餘額70.4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74萬億元,增長22.07%。表外資產規模相當於表內總資產規模的 40.87 %,比上年末提高 2.75個百分點。其中,委託貸款10.69萬億元,委託投資4.26萬億元,承兌匯票9.83萬億元。  金融創新力度遠遠超過了監管能力,金融創新創造的風險也遠遠超過了預計,導致了一場金融混亂,金融的風險迅速積累,突出表現在金融高槓桿和資格泡沫上面。所以決策層現在強調的兩點,就是把控制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這波金融創新,還有一個重要的「成果」,打破了中國金融業分立經營的格局。現在商業銀行在傳統的表內業務之外,也有很多理財類的表外投資業務,並通過銀行委外等業務,涉及其他業務;保險公司的投資閘門幾乎全部放開,項的保險新政13條,打破銀、證、信、保邊界;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實際做起了類銀行業務,侵佔銀行的傳統業務領地。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業務,已經實現了相當程度的混業經營。  隨著金融創新, 「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基合作」、「銀證信合作」、「銀保合作」等同業合作方式的普遍存在,給銀行涉足投資領域提供了通道,各路資管新政的實施使得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都具備了作為銀行理財資金池通道的條件,監管難度越來越大,風險控制能力也面臨挑戰。  分業經營的監管體系始於美國,起因是美國政府認為,引起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股市崩盤,罪魁就是美國金融體系的混業經營,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混業經營,導致證券市場上的投資、投機活動泛濫,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崩潰和大量商業銀行的擠兌倒閉。為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控制,美國政府決定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嚴格劃分開,1933年出台《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1999年,在美國銀行的長期遊說下,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有關條款,結束了美國長達65年的分業經營歷史。然後,金融工具創新不斷,缺乏監管的衍生品市場迅速膨脹。時間並沒有過很久,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引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很多美國人這次又開始檢討混業經營的危害。  近年來,幾乎要陷入破產風險的德意志銀行,困境也是來自混業經營。這家德國最大的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並不是傳統銀行業務,而是金融投資業務。截至2013年底,這家銀行持有超過75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交易品,是德國GDP的二十倍左右。如果這家銀行倒下,又會迎來一場金融大動蕩。  已經開始步入混業經營的中國銀行的風險究竟如何呢?恐怕現在還沒人說得清楚。對於當前金融市場亂象所積聚的風險,郭樹清直言不諱地表示:「當前,部分交叉性金融產品跨市場,層層嵌套,底層資產看不見底,最終流向無人知曉。」  這波金融業的發展,還有一個後果,是導致中國的經濟已經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趨勢。2016年,12月18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傅成玉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國家發展論壇」上說:「中國經濟已經不是脫實向虛了,已經是脫實成虛了」。所謂「脫實成虛」是指中國的金融業已經可以脫離開實體經濟自我循環了。  因為實體經濟幾乎不賺錢了,三行一會閃轉騰挪,以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為名的金融創新,資金都沒有流向實體經濟。金都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通過錢生錢的遊戲,實現增值。但是金融業是不創造財富的,財富,最終還是來自實體經濟。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開始面臨美國一樣的煩惱。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8.4%(2016年底),其比重超過美國、日本等多數發達國家,僅次於以金融業和航運業為經濟支柱的新加坡,金融業利潤佔比亦遠超美國。  為什麼我們會走到今天這個狀態?讓美國的很多煩惱在中國複製?當然,一個問題是,當年在美國培養出來的那幫芝加哥男孩有太大的話語權,與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王明式的蘇聯教條不同,現在這些人腦子裡面,早就被灌輸進去了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場教條,認為市場具有自發的調節功能,市場的機制就是最理想的最符合自然狀態的機制,可以實現自動均衡。當然,內鬼也不能排除。上次股災,不就發現了內鬼了嗎?難道內鬼只在證券系統存在?  看到一篇文章,說在一個級別相當高的會議上,領導敲著桌子說:「有扮兩面人,也有有恃無恐的,有的內鬼就在會議室內。」無論是2015年股災,還是2016年的保險野蠻人,內鬼一直都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毒瘤。管理層曾警告,金融問題致命是人為的,是不作為、亂作為所造成的。我希望這個事是真的,因為這說明高層已經注意到內鬼問題。沒有內鬼配合,美國那套金融戰,根本就沒效果。  現在大體可以明白,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讓人頭疼的問題,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造成的後果,還不只是這些我們提到的直接損失,還有我們現在正在面對的深不可測的系統性風險。而美國,正在通過加息和未來的縮短資產負債表,要擠破中國的資產泡沫,只要泡沫一破,金融槓桿的傳導功能,就會一直延伸到銀行系統。美國正在中國身邊搞小動作,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用金融戰讓中國經濟出現大亂,是美國阻擋中國崛起的唯一機會。然後再用多年的思想戰打下的基礎,把經濟危機變成政治危機。  請結合第一和第二篇看,問題還沒完,下回繼續。

來自 6#

發表於 2017-5-13 22:33:17|只看該作者

比戰爭更殘酷的危機在逼近(四):撥開迷霧  這波金融改革的由頭,一個是人民幣國際化,另一個是支持實體經濟。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對外開放的理由,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對內改革的理由。問題是理由成立嗎?目的達到了嗎?  支持實體經濟,解決實體經濟的資金問題,聽起來很不錯。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是,通過央行超發和銀行擴槓桿釋放出來的資金,並沒有主要流向實體經濟。原因我們前面分析過,實體經濟陷入困境,也就是傅成玉說的實體經濟沒有利潤,不產生利潤,或者利潤很低,這就決定擴充出來的資金不會有太多向實體經濟流動。  無論是脫實向虛,還是資產價格泡沫,分析其成因,邏輯起點都是實體經濟出現了困難。那麼實體經濟的困難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等同於,為什麼實體經濟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很低?  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貧富懸殊導致中國的市場需求無法消化巨大的產能。次要原因才是中國的產業結構與中國正在升級中的消費需求結構,存在著不匹配的問題。直接原因,是央行的貨幣匯率政策,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困難。具體分析如下:  實際經濟出現困境最主要的深層次的原因,是實際產能超過有支付能力的市場需求,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課本上學到過的生產相對過剩。不是人民不需要,而是因為巨大的貧富懸殊,壓制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場總需求。兩極分化的結果是,有錢的少數人沒有那麼大的消費需求;沒錢的人數眾多,有消費需求卻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所以,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不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社會總的市場需求受到壓抑,巨大的產能無法消化,實體經濟的問題就好不了。  實體經濟出現這麼大困難,還有一個直接因素,就是央行的匯率政策,壓抑了出口的能力,讓出口發動機半熄火。因為中國雖然是實體經濟生產規模第一的國家,但是消費能力卻並不是第一大國,所以要依賴出口來消化一部分產能。因為中國出口的主要是中低端產品,利潤很低,對匯率尤其敏感。因為前幾年事實上的高匯率,不但抵消了出口加工業的價格競爭力,而且也把那點不高的利潤空間都給吞噬了。匯率政策壓制出口,也是加劇中國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貨幣金融政策,讓利潤從實體經濟流向金融行業。中國本來就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全球產業鏈的利潤關鍵環節還不在中國人手裡,以手機為例,中國手機雖然佔據了全球市場的很高份額,但利潤還不如一個蘋果。2016年,全球智能機市場的總營業利潤為537億美元。其中,蘋果去年的營業利潤為449億美元,佔比高達79.2%;三星為83億美元,佔比為14.6%。華為、OPPO、vivo去年在全球智能機市場的利潤佔比分別為1.6%、1.5%、1.3%。總體來算,中國前三大智能機品牌在全球智能機利潤中的佔比不到5%。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但是產生的利潤卻很少。中國整個利潤盤子本來就不是很大,現在還被金融業切走一大塊,留給實體經濟的利潤就很低了。這是中國貨幣金融政策,導致利潤從實體經濟抽出,轉移到金融行業,金融行業的利潤高於實體經濟,這是資金就留在金融行業裡面空轉的一個原因。前幾年,銀行的利潤爆棚,民生銀行行長說「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這兩年銀行行業困難了一點,但依然遠遠好於實體企業,保險和券商則是活在春天裡。  實體經濟出現困難,還有一個原因是供應端與升級中的需求存在錯配的問題,也就是說,國內的一部分需求開始向中高端的消費層次遞進,但是中國的供給側,還是以中低端的產品為主。一部分中高端的需求國內還不能滿足,還需要從外國進口,所以就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把一部分產能從低端產業轉移到中端產業,或者轉向更高端產業,這就是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升級問題。但是,央行的匯率政策,不但把低端產業的利潤空間給搞沒了,也把向中端產業升級的空間給壓縮了。因為我們從極端產業升級到終端產業,一開始也要依靠價格優勢。我們在中端產業的主要對手是歐日韓,但是因為歐元日元帶頭相對美元貶值,我們還在跟著升值。其他貨幣已經相對美元大幅貶值,我們只是小幅貶值,這也影響了中國產業升級的速度。  實體經濟的這些困難,除了貧富懸殊這個問題,不該由央行主要負責之外,其他幾個都要由央行負主要責任。所以,我們說,央行的貨幣和匯率政策,把中國的實體經濟捂個半死。其實,對於加速貧富懸殊這個造成中國生產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來說,中國的貨幣政策也是重要推手。央行的貨幣超發,就是在稀釋大多數普通人的貨幣購買力,這本身就是讓大多數人變得更「貧」。當然對於那些已經很富的人來說,增加出來的貨幣,可以變成他們更多的貸款,可以用更大的槓桿搏擊更大的利潤,這又讓財富金字塔頂的人變得更「富」。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央行是現代金融的核心。既然是實行市場經濟,央行的貨幣和金融政策,就要對經濟負最大責任。  央行製造了實體經濟的至少一半困難,然後又以拯救實體經濟服務的名義,製造了超過一半的流動性泛濫,對今日折磨中國經濟,令中國決策層頭疼不已的金融槓桿問題和資產泡沫問題,也要承擔至少一半的責任。  所以,我們說,要尋找解決中國經濟困難的治標的辦法,必須先從央行的匯率政策作為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高匯率-出口受壓-實體經濟困難-金融加槓桿-貨幣放水-資產價格高漲-壓抑實體經濟-經濟脫實向虛。  央行左手製造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困境,右手以解決實體經濟困難為由頭,超發貨幣和給商業銀行加槓桿,把資產價格泡沫又大大吹大了一圈。  所以,我們說,要尋找解決中國經濟困難的治標的辦法,必須先從央行的匯率政策作為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高匯率-出口受壓-實體經濟困難-金融加槓桿-貨幣放水-資產價格高漲-壓抑實體經濟-經濟脫實向虛。  為什麼匯率是分析現在很多經濟問題的直接原因的邏輯起點呢?因為對於外向型程度高的經濟體來說,匯率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揮棒之一,更因為中國特殊的結售匯體制,匯率是中國最重要的那個經濟指揮棒,沒有之一。  中國從1994年開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要求企業的經常項目外匯收入,除國家允許開立外匯賬戶予以保留的外,均應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強制結售匯制度是外匯短缺時代的產物,保證國家能夠集中統一分配使用外匯。2008年,修訂後的《外匯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賣給銀行。2011年起,企業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無須調回境內。  但是現在央行依然是最大的外匯持有者。企業出口創匯,賣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出售給央行,這叫結匯。央行買外匯是要支付對價的,按規定的匯率支付人民幣。但是央行的人民幣從哪來呢?不是已經發行的貨幣,而是通過央行特有的權力,創造出相對應匯率的人民幣來。然後企業或者居民,就拿著結匯換得的人民幣,大部分還是要存入自己的開戶銀行,變成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按照我們前面說的,進入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機制,如果當時存款準備金是20%,貨幣乘數為5,那麼一塊錢的存款,擴張成一塊錢的存款準備金,交給央行,外加四塊錢的貸款,流入到經濟體中。  這就相當於,中國央行,根據外匯儲備的變化,來決定基礎貨幣的發行。人民幣發行機制,跟外匯儲備規模掛鉤。  外匯儲備,又跟什麼有關呢?跟匯率有關。  一部分外匯儲備,是外貿的凈收入,這叫經常項目的順差,外貿順差等於出口額減去進口額。還有一部分外匯儲備,是來自外商直接投資,一年在一千億美元左右。還有一部分是偽裝成外貿收入或者通過其他途徑進來的跨境資本,這部分資本來中國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是為了投資於資產市場獲利,通過推動中國資產價格上漲賺取差價,以及賭中國匯率上漲賺取匯差利潤,當然,還可以通過中美之間的利差套利。比如,以2013年為例。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3年3月2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2692元。利率水平如果按照一年期3.50%計算,中國現在的利率水平是具有足夠吸引力的。因為假定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年升值約4%,熱錢只要換到人民幣即可,其收益率就是4%加上利息3.5%,即7.5%的收益,也就是說最保守的利潤就是利息加升值幅度。如果再加上投資房產的收益呢,那就更可觀了。  在2005年,人民幣啟動升值之前,中國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保持穩定,外資進來套利,就賺不到匯差產生的利潤,所以當時的外國資本對於進入中國的動力就小一些。但是從2005啟動升值,形成穩定升值預期,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就是上面說的,只要進來,趴著不動,也有大約7%的利潤。(從2005年到2014年,人民幣每年匯率升值約4%)。  當然,這些資金進來,有很多會投資於中國的資產市場,比如房市和股市。  這部分資金量到底有多大,一直沒看到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應該小不了。只要形成一個較長時間的穩定升值預期,這部分資本就會想方設法的進來,通過各種合法的和非法的方式。當然,一旦他們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向預期發生變化,這部分資金也是跑的最快的。這就是傳說中的熱錢。  好了,這樣,就知道人民幣匯率一旦變化,大量跨境資本會各種喬裝打扮的進來,表現在外匯儲備上面,就是外匯儲備增加。當然,外匯儲備的增加,還有經常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等原因,總之,這就意味著中國的貨幣發行量都要跟著變化。  央行資產負債表,有一個科目叫外匯占款,就表明,有多少人民幣是因為外匯規模的增加而發行的。到2013年末,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占款占資產總額的83.3%,外匯占款仍占貨幣總發行量的90%,這兩年外匯儲備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外匯占款占貨幣總發行量的比例還有70%多。這些發行出來的人民幣,部分進入商業金融的信用擴張過程,變成更多倍數的廣義貨幣,變成資產市場上漲的彈藥。  這幾年,一直有人在談論,中國的貨幣超發問題。貨幣有沒有超發呢,比較中國貨幣的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就知道了。從1990年到2013年的24年里,中國實際GDP平均漲幅為9.9%,CPI平均漲幅為4.6%,房價(全國房地產銷售額除以銷售面積)平均漲幅為10.7%,M2平均漲幅為21.0%。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是GDP增速的一倍還多,顯然是存在明顯的貨幣超發現象。  而且,貨幣供應量(M2)漲幅約等於實際GDP增長率與房價平均漲幅之和。這也就是說,中國超發的貨幣,基本都被房價吸收,超發的貨幣基本都去了房市。  中國房價與M1和M2的相關性則高達58.6%和53.8%,說明房價問題的本質是貨幣問題,房價上漲是貨幣現象。  房價上漲的原因就在於央行,在於央行的貨幣政策。還記得我們前面一再強調的央行的重要性吧?這裡可以再重溫一下。幾乎所有經濟問題,都可以從央行的貨幣和金融政策這裡找到原因和部分原因。有問題,先找央行尋找或排除原因,基本是沒有錯的。  而且,因為央行的特殊結售匯制度,央行的貨幣發行是跟匯率也是跟匯率預期變化掛鉤的。即,人民幣匯率有上升預期,大量資本要進來,央行就要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增發的人民幣大部分要被售匯的企業和個人存入商業銀行,然後就進入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機制,按照貨幣乘數,創造出更多的貨幣出來。  這說明什麼?說明,房價上漲跟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是有相關關係的。這個相關關係有多大呢?有人研究過。  現在知道為什麼美國對中國的匯率這麼關心了吧?因為中國的匯率是最最重要的經濟開關。只要讓中國的匯率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就能調動整個中國經濟。不但可以影響到中國的外貿,與資本流入流出,還影響到中國的貨幣發行,也會最終影響到中國的資產價格。如果中國按照美國要求的匯率變動趨勢走,那就相當於中國的貨幣主權已經不是完全獨立,中國的貨幣發行權和資產定價權也不再獨立。  以上部分重點分析了,為實體經濟服務進行金融改革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反而製造了資產價格上漲的問題。甚至,聰明的人,也可以知道,實體經濟的困難,至少一半是央行製造出來的,先製造問題,再頭疼醫腳,製造出更多的問題。其實,中國的國企改革,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思路。  下面就談一下,這一波金融改革,整體而言是一個在錯誤時間進行的錯誤行為。  人民幣走出去,根本目前就不具備條件。貨幣是什麼,貨幣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貨幣表現。這個整體實力,既包括國內的,又包括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美元能夠成為世界貨幣,是因為它有著通達全球的軍力配置、控制著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水道,世界上主要經濟機構的控制權也在他手裡。這些中國目前都不具備。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還沒實現祖國統一,台灣還成為美國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的重要支點,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框架,不但還在繼續作為美元的安全支撐之一,而且還在壓制著中國在亞太的主導權。試想,如果美國沒有實現統一,周邊還面對著這麼多安全挑戰,世界會相信美元的避險功能嗎?如果中國可以在美國旁邊的國家,比如中美洲駐軍,美元的信用還會那麼高嗎?中國沒有統一台灣之前,談人民幣走出去,都是不可能。即便是實現人民幣在亞洲的國際化,前提也是中國要先取得對亞洲的政治和安全主導權。  這些都沒有,人民幣國際化就沒有基礎。沒有基礎的國際化,就是一個虛幻的餡餅。這個餡餅用來幹嘛用的?用來引導中國擴大金融開放,讓中國自己拆掉防火牆。防火牆拆了不少,人民幣國際化了多少,與付出的代價相比又如何?從去年開始,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驟減,開始強調金融風險了。為了保匯率,央行幾次在離岸市場出手打壓空頭,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被抽走了不少,這等於為了保匯率,連人民幣國際化也暫時不要了。  而且,要實現人民幣走出去,選擇的時機也很重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是正確的選擇。可是,我們恰恰在最錯誤的時間選擇了資本項目的放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是選擇美元要升值,全世界資金都要迴流美國的周期開始的時候,在中國的資金也開始在迴流美國的時候,我們要為人民幣走出去,放鬆自己的資本項目管制,要打開我們的金融國門。誰都知道美元升息,就是資金迴流的信號。這個時候打開資本項目,不是等於要給自己迴流美國,提供通道嗎?當然,也是為偷襲之後的資金再次進來收割廉價資產,創造通道。  這就等於,我們還在沒有進攻能力的時候,就先撤掉了防守。好比,中國跟巴西踢球,中國為了進攻,把防守人員全壓上去,那結果會怎樣?  如果是選擇美元進入弱勢周期,作為人民幣走出去的時機,壓力會小得多,代價也會小得多。  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問題是,在以人民幣要走出去為名義開放資本項目的時候,人民幣的發行機制還是與美元掛鉤。也就是,外匯進來一美元,中國就要按照當時的匯率發行相應的人民幣。從年開始,人民幣的基礎貨幣的增加,90%以上,都是以外匯儲備的增加為發行依據,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登記為外匯占款。這種情況下,人民幣是以外匯儲備為錨,因為美元的比重最大,又實際以美元為錨。這種發行機制,多少讓人民幣看起來像美元的代幣券。在改革貨幣發行機制之前,這種情況下的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的意義會有多大?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卻太大了,大到不能承受。  人民幣需要走出去,否則,中國就繼續交納美元的鑄幣稅。但這絕對不是現在就能實現的目標。當初,美元代替英鎊的國際地位,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美國在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後,三十年之後,英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被極度削弱的情況下,而美國本土遠離戰爭,得以成功。  欲速則不達。美元當年羽翼未豐的時候,出擊英鎊,也吃過大虧。後來,美國人學會了耐心。  中國現在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把我們的一帶一路戰略落地,前者,要保證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工業規模的基礎上,變成世界最強大的工業能力,這是人民幣的堅實基礎。後者,要保證中國隨著一帶一路,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外輸出商品和資本,通過高鐵連接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重構陸權相對海權的地位。建立中國主導的貿易圈和貿易規則。這是未來人民幣走出去的經貿基礎。發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和外匯應急儲備庫,前者是中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後者是中國主導的貨幣基金組織。還有,建立中國主導的我們要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不稱霸,但是也要具備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中國未來的工業和資本輸出到哪裡,中國的軍事保護就需要延伸到哪裡。不能跟在中國在利比亞的投資那樣,因為歐美的軍事行動,讓中國多年的投資承受重大損失。還有人民幣的金融基礎設施也需要完善,比如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CIPS)和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人民幣真要走出去,必須要有中國自己的通道。  這些都需要時間,在這些條件不具備之前,中國必須保留一定的金融防護能力,不能實現資本項目的自由可兌換。否則就是在不具備進攻能力之前,先把防守能力廢掉,焉能不敗?
回復支持 1反對 0

舉報

來自 8#

發表於 2017-5-14 20:02:15|只看該作者

比戰爭更殘酷的危機在逼近:鹿死誰手  為什麼要關心金融?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金融關係到你我每個人的錢包。你不關心金融,就要被金融關心。  當年,毛主席翻來覆去的叮囑老百姓要關心國家大事,是因為他擔心如果人民不關心國家大事,就沒法監督權力,權力就容易走向異化。  關心金融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很可惜,很多人不關注金融,不關注金融政策,覺得那跟自己無關。部分原因是金融文章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讓人一看就頭大,看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確實如此,金融精英,還真是通過這套專業術語,構築起一個知識壁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樣,金融決策權就很容易被一個封閉的小圈子所壟斷。特別是金融這個小圈子的人,如果大都是經過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系統洗腦過的美式教條主義者,那就麻煩了。  人民都不關心金融,金融就變成少數人的專有領地,少數人的自由王國,決策就容易變成小圈子的密謀。金融精英也樂見大家有這種想法,減少聚焦,可以方便做很多事。目光都不投向金融,既感覺不到風險,危機來了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大多數人,不了解金融專業,出事了也不知道什麼是原因,誰是責任者;少數專業人士,知道但是不說。這樣,責任人也逃脫了責任承擔。  金融,也是要遵循基本的邏輯。不懂專業不要緊,有些是可以用基本的邏輯去判斷是不是出問題了。比如要用對一個國家發動金融戰,它的原理和操作思路,並不複雜。  金融戰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引導資金的流進和流出,來推高資產價格,然後再做空,讓資產泡沫破滅,一直沿著資金鏈傳導到金融銀行系統,讓這個國家的金融癱瘓。先是流動性充沛,然後收緊流動性,最後流動性枯竭。資產泡沫從小吹到大,再從大吹到爆。  大體分為幾個步驟:  1、首先要誘導這個國家的金融自由市場化,利率和匯率都交給市場,央行只能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進行調節,讓央行自束雙手,這等於讓大資本說了算。如果資本可以自由進出,最大的資本當然是國際資本。  2、必須讓保證資金的自由進出,可以快進快出,這就必須推動資本項目自由可兌換。  3、還要讓目標國的匯率按照自己的需要維持一個升值或者貶值預期,資本因為有穩定的升值預期,進入目標國市場,潛伏;等到時機成熟,再製造穩定的貶值預期,資本流出。  4、美元先進行擴張,因為目標國已經形成升值預期,廉價美元資本流向目標國,就撲向資產市場。引導這個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貨幣擴張,降低利率,資產價格就如同注入激素。  5、需要做空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和外匯期貨,這都是標配的工具。  6、資產泡沫差不多了,就開始發動輿論看空目標國的經濟,誇大風險。美國開始加息,發出資本迴流的信號。收割季節開始。  7、拋售資產,資產價格下跌,資本流出,匯率承壓,目標國央行拋出外匯維持匯率,外匯儲備快速消耗。  8、外匯消耗的差不多了,匯率就開始失去控制,資本在貶值預期中,更快的流出。資產拋售加劇,資產市場價格加速下跌。  9、資產價格下跌,很多以資產為抵押的貸款風險陡增,風險開始傳導到銀行。  10、目標國為了減少資本的流出,開始大幅升息,利率增加,資產價格勢必要重新定價,暴跌開始。大幅升息,實體經濟債務成本增加。  11、動用股指期貨做空股市,動用國債期貨做空國債,當然,從做空匯率開始,外匯期貨就開始做空了。  12、國債期貨做空,利率飛升,能夠引起整個經濟體產業鏈的資本鏈斷裂,負債經營的實體經濟大量破產。  13、整個國家的金融系統紊亂,流動性枯竭,資產市場一地雞毛,實體經濟屍橫遍野,政府也陷入債務危機。  14、世界銀行,國際貨幣資金組織,帶著各種苛刻條件,要求目標國政府按照要求進行改革,改革的結果引起更大休克,雪上加霜。  15、目標國開始在天花板上拋售資產的資本,這個時候資本又藉助打開的資本暢通通道進來,在地板價上廉價收購這個國家的優質資產,掌握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金融戰完成,收工,開始分配戰利品。  目前已經發生過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國家,日本、東南亞國家、拉美國家,俄羅斯,都大體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金融戰的具體操作很複雜,但是基本思路就是這麼簡單。萬變不離其宗。  它之所以一再成功,要旨在於在目標國培養出一批配合自己的芝加哥男孩。這些人不一定都是主觀上要做內鬼,但多數已經對經濟自由主義,自由市場那一套篤信不疑,大腦已經格式化,是不是內鬼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客觀上達到同樣的效果就行。  中國現在的金融處於什麼狀態?距離一場全面金融危機的條件具備還有多遠?  匯率基本實現市場化,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資本項目基本自由可兌換;  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等做空工具也已經有了;  人民幣升值從2005年7月份開始,一直到2015年8月份,對美元升值35%,這是名義升值幅度,如果計算上其他已經貶值的全球主要貨幣,實際升值幅度超過60%;  房地產價格已經高到跟當年的日本差不多,好在股市現在不算太高;  中國經濟債務槓桿已經很高,有人預測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美國差不多。  金融各種衍生品已經被創造出來不少。  金融危機之後的資本趁火打劫的廉價收購資產,需要放鬆對外資的投資限制,中美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還在繼續中。  所以,我們前面說,一場金融危機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但是基本具備不等於完全具備。因為金融危機,不只是需要經濟條件,還需要政治條件。中國在經濟方便的條件已基本成就,但是政治條件還缺失。這個政治條件,就是目標國的金融權力已經實際脫離政權的控制獨立行使,而處於境內外強大資本的隱形影響和控制之下。明知道風險臨近,也無力抵抗。  為什麼那麼多自由派,用各種理由,要求中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把中國經濟自由化和過度市場化導致的問題,都說成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滯後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個體制,阻礙了外國資本的自由搶劫場景的上演。  中國雖然給了央行等金融機構,以比較大的相對獨立決策權,但是央行畢竟不能跟美聯儲那樣獨立,也沒有把應屬於國家造福於人民的貨幣發行權,交給一個私人性質的機構,不受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的約束。所以,在華爾街看來,中國的金融改革明明在按照自己的路線圖進行了,但總是差那麼一點,明明腳已經走到懸崖邊了,但總是到最後差那麼一步。比如資本項目可兌換的40個小項,就還有五個小項還沒有完全放開。  中國的行政權力還能夠對金融權力形成制約,金融決策權還是要在最高行政權力之下實行。特別是去年以來,因為最高層對金融風險的認識,開始強調黨對金融的直接領導,把以前相對獨立的金融決策權,進行回收。金融最高決策權回收,打破了組織上的封閉結構,如果再能破除金融圈用各種專業術語築起的知識壁壘,金融經常被少數精英小圈子壟斷就越發不可能。高層組織集體學習金融,意義就在這裡。  前面提到,風險已經存在並積累,但是風險還沒有變成危機,就是因為中國還有一個有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政黨,這是發生過金融危機的那些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  因為這個黨目前還是中國最能夠抗衡國內外資本權力的唯一政治力量,如果黨失去對金融的領導權,這個領導權就會被資本以各種方式予以滲透。就跟意識形態領域一樣,凡是黨放鬆領導權的地方,就有資本的力量來填補空白,媒體越來越受資本的控制。為什麼一些改革距離風險變成危機總是差那麼一點,原因就出自這裡。雖然芝加哥男孩們的朋友圈力量很強大,但黨內總還有一種力量在牽制。  在中國,除了資本大鱷在竭力妖魔化這個體制之外,一些極具精英意識的中產也是跟隨他們呼籲政改的主力。他們不知道,這個他們各種看不慣的政治體制,也是把中國從金融危機邊緣拉回來的唯一力量。  自由派一直在灌輸小政府大社會的美好圖景,但它的實質是弱政府強資本,政府不能限制資本,而資本可以控制政府,那麼高度積累的金融風險變成金融危機,就會變成大概率事件。而一旦金融危機到來,被洗劫的最慘的就是這些中產精英的錢包,一夜之間,他們中很多人就會重新無產化。2015年的那次股災,已經讓很多中產體會了金融自由化的威力。但健忘和僥倖以及貪婪,總是會讓更多的人前赴後繼的交學費,把自己變成金融屠刀下的麻木的休克魚。  不要去相信那些什麼自由民主憲政的鬼話,那些美好的辭彙,包裝的就是一個金權至上的資本專制政體。那些實行自由民主憲政的國家,幾乎都發生過金融危機了,人民都被搶劫過至少一回,你願意用自己的錢包去換得這樣一個虛幻的選票嗎?那張選票選出來的政客是什麼?特朗普就說過「政客都是資本家的狗」。這種憲政體制,是最適合資本用金融搶劫的制度,因為憲政的靈魂是資本至上、金權至上。很多人只詛咒政治權力,卻不知道資本也是一種社會權力,甚至,我們很多人受資本權力的影響比政治權力還要大。  美國倒是憲政體制,美國人自己也沒有逃脫金融危機的搶劫。07年的金融危機是怎麼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為什麼要取消實行了六十多年的金融分立經營機制?還不是為了資本更大的逐利。華爾街資本的貪婪,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政府這個時候也不顧忌什麼自由市場了,用人民的納稅去救助華爾街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的高管,也就是引發金融危機的責任者,不但逃脫了懲罰,金融機構拿著政府補助,高管仍然發著高薪。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安全上岸了,美國老百姓還在承擔著金融危機的成本,選票能夠懲罰華爾街嗎?一部分美國人,上街發動「佔領華爾街運動」,也被打壓了。  美國對其他國家掠奪的同時,也沒有放過對自己國家人民的掠奪。金融資本才沒有國家觀念,只要有利潤,親朋好友都不會放過。那些為美國對外發動侵略辯護的人,說民主不能保證對其他國家的人民好,而是可以保證對自己的人民好,要不是欺人,就別再自欺了。  中國需要民主,但絕不是美式的那種制度,那是資本獨裁,金錢和權力結合最好的一種獨裁體制,隱蔽高效,搶劫不留痕迹。就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也要在權力和金錢之間構築一道隔離牆,不允許商人執政,因為一旦左手掌握了金錢,右手掌握了政治權力,那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抗衡的。但是在美國,商人和政客之間,只有一道旋轉門。  中國要探索自己的民主模式,求諸美國,還不如去請教馬克思。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總結,裡面就有社會主義民主的原則。民主絕對不只是一張選票,而是人民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管理企業、管理文化和教育的綜合性權利。這才是社會主義國家努力的方向。  為什麼要談到政治,因為政治和經濟本來就密不可分。  中國現在有很多問題,但問題的根本是一些政府從為人民服務變成為資本服務。現在人人痛恨的腐敗,主要就是為權力和資本之間的勾兌。憲政只主張約束政治權力不主張約束資本權力,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卻要主張自由市場,讓資本越來越不受約束,那麼結果最後一定是金融危機和資本控制權力。  金融危機一發生,很多人發現歷史並沒有終結,資本主義的病還在,很多人開始去買《資本論》。  中國要想實現復興夢想,就不能輸掉這場金融戰,不能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能不能化解金融風險,是中國崛起過程中面對的一次大考。這場危機,關係著中國的國運,也關係著中美兩個國家的實力對比能否逆轉,同時也關係著未來的世界秩序。  美國決策層很清楚,想在軍事層面,擊敗中國,幾乎沒有可能。在核武器時代,已經沒有一個大國軍事擊敗另一個大國的可能,玩法已經發生變化。雖然軍事手段來的簡單粗暴,但已經沒有這樣的空間了。現在是用軍事力量作為威懾,經濟手段作為國家博弈的主要手段,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是國家博弈的主要工具,這就是貨幣戰。美國是把遏制中國的主要希望寄托在貨幣戰上。美國這兩年在中國周邊搞小動作,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驅趕中國的資金加速迴流美國,加速中國的資產泡沫破裂。  美國目前對中國的優勢是:  1、美國金融戰略戰術的優勢。美國幾十年金融戰,沒有遇到敵手,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美國在金融戰方面就像一個高明的獵手,知道怎麼設套,怎麼等待時機,怎麼一擊必中。美國雲集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操盤手,美國還擁有世界的規則制定權,有評級權威機構在手。世界上現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金融方面跟美國做對攻。  2、媒體話語權優勢,美國的話語權獨步天下,不但可以讓美國的主流媒體一致對外,還可以讓中國的很多主流媒體跟他保持一致。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跟著自己的心理預期走,金融戰的成功,還要讓投資者形成可以配合美國行動的社會心理預期,無論是做多還是做空,都需要媒體的唱多和唱空的配合。  3、美國多年扶持的第五縱隊,已經滲透到中國很多領域,可以裡應外合。  美國的劣勢是:  1、美國的經濟空心化,是美國實力下降的最重要原因,而相對於中國的工業體系,美國的工業體系已經不完善。美國國內的生產能力已經無法撐起美元的物質基礎,不得不依靠全球的產業鏈設計,把中國的工業能力和中東的石油資源,都納入到美元的物質基礎。  2、美國已經漸失道義基礎。美國這些年搞軍事單邊主義和金融掠奪,連自己的盟友都不放過,天下苦美久矣。美國行霸道已經成習慣,強盜思維更是文化基因,必然要失道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決定大勢。  3、不只是中國,美國自己也有資產泡沫,只不過美國主要集中在股市,中國主要集中在房市。  中國現在目標遠大,布局宏大,「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銀行、大飛機、四代機、晶元、互聯網……,中國正在各個領域實現一種全面的崛起,對美國構成全面的挑戰。但這些布局到收穫,從追趕到反超,對美國形成真正的威脅,還需要時間。中國跟美國最大的能力差距,不在於軍事,不在於科技,更不在於經濟,而在輿論戰和金融戰方面的能力。而美國在這兩個方面,已經把戰線推進到中國國內。輿論關係到中國的大腦,金融關係到中國的心臟。中國現在的宏大戰略,目前還只是正在接近美國的外圍,而美國在思想戰和金融戰方面的布局,已經把匕首抵近中國的大腦和心臟。  所以,中國一定要做好這兩個方面的防守,警惕美國的一擊得手,不能讓中國出現金融危機,也不能讓中國被徹底和平演變。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全功盡棄;幾十年的積累,都可能被洗劫一空。  用思想戰瓦解政治體制,用金融戰瓦解經濟能力,在蘇聯和俄羅斯已經成功試過一次了。  美國對中國發動思想戰已經四十多年,美國自己從麥卡錫時代,甚至更早的杜魯門執政時期,從來沒放鬆意識形態,當來自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讓美國窮於應付時,美國用美式文革來清除思想戰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雖然麥卡錫結束了,但國內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力量也大大削弱了,大量的共產主義信仰者和同情者,被解僱,被驅逐,被監視,被抓捕。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搞自我否定,讓美國在理論和道義方面鹹魚翻身,開始用思想戰來對付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身上獲得了勝利,在中國身上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現在的教育和媒體,美國的價值觀到處可見。而美國呢,美國教育部下屬機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網站在2013年3月22日「每日語錄」一欄中引用毛澤東「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而不倦』」的名言,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因此遭到猛烈抨擊。有美國參議員出面表示,教育部必須解釋為何引用「共產主義者」的話。該中心網站被迫刪除毛澤東的這句話,換成了林肯的一個警句。  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奧巴馬政府推出救市政策,美國議員還在討論這些措施是姓社還是姓資。美國真是做到了階級鬥爭天天講,階級鬥爭這根弦一天都不放鬆。  所以,善良的中國人,就長點心吧。不要相信美國希望中國相信的那些東西。對中國真的有好處,美國會倒貼錢要中國接受嗎?還會自己出錢幫中國培養學者嗎?美國的高科技對中國有好處,美國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鬆出口禁令呢?  美國要求別人做的是一套,美國人自己做的是另一套。1998年,香港政府阻擊索羅斯時,遭到美國的批評,說是干預自由市場,當時指揮阻擊戰的曾陰權,還因為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教科書教條,而壓力山大。可見西方的洗腦教育是多麼成功。可是等到美國2008年遇到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政府毫不猶豫的救市,對被救助企業該國有化的時候就國有化,完全不是教給曾陰權的那些自由教條。  中國不走出自由市場教條,是沒法贏得對美國的金融戰勝利的,而是會自己不由自主的配合美國對自己的圍獵行動。  中國要想不輸掉這場金融戰,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要用自己的劣勢去對付對方的優勢。中國的優勢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所具有的行動力和控制力,美國最大的優勢,是嫻熟的用資本操縱市場,中國就要用政治體制的力量去應對。  中國要學習美國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只要中國不犯下顛覆性錯誤,不被美國的金融戰和思想戰偷襲得手,時間就在中國這邊。而美國則耗不起時間,美國擔心的是再過五年,美國對中國現在的這點領先優勢還能保持多少?所以,美國是想對中國的金融發動閃電戰。金融可以引起中國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然後利用長期的思想滲透,順勢轉變成政治危機。  中國先把「一帶一路」等大戰略落實好,通過「一帶一路」等戰略向外拓展中國的勢力範圍,建立中國主導的經濟協作貿易體系,從構建東北亞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最後擴展到亞洲自貿區,再同構「一帶一路」建設歐亞自貿區,這個過程,也同時是人民幣為計價和結算貨幣的經濟體的構建過程。絕對不能在「一帶一路」還停留在規劃層面的時候,就先把金融國門給強拆了。先後順序顛倒了,結果是完全相反的。  中國雖然不想稱霸,但中國的國土、人口、市場、經濟規模之大,還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已經讓世界格局已經隱隱然在向兩極化的方向發展。當然,並不是說現在已經是兩極化了,而是說,環顧世界,能跟美國做真正的對手的,只有中國了。未來的世界格局,也不可避免的要看中美這兩個國家的博弈情況。現在雖然是中俄已經形成特殊的戰略協作關係,共同應對美國的戰略壓迫,但俄羅斯受限於人口和經濟,已經從主角變成了配角。  中美兩國的博弈結果,最後都會體現在人民幣和美元的地位變化上面。所以,我們說這場金融戰,決定著兩國的國運還有未來的世界地位和主導權歸屬。  這是一場中國輸不起的戰爭。

推薦閱讀:

真實世界李雲龍參與過的抗美援朝是怎樣的戰爭?
原配與小三的戰爭 為何原配總是敗給小三
星女戰爭:從狐狸精懷裡搶回他
春秋時期的「鼓國」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怎麼樣了?
中國百人一首歌牌,十二首軍旅題材詩詞作品簡析

TAG:戰爭 | 危機 | 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