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廣場: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
法規歷史文學天文地理偉人軍事時政生活收藏圖片網路教程音畫娛樂素材
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革命史戰爭史和平史黨史紀念館
【古代史】歷史廣場《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上古先秦】目錄 【秦漢三國】目錄 【兩晉南北朝】目錄 【隋唐五代】目錄 【宋遼夏金】目錄 【元 明 清】目錄
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
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呂后,名雉。單父(山東單縣)人。早年其父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見劉邦生得氣度非凡,就將呂雉許配給他。劉邦當時任亭長(秦法:鄉村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常不在家,很少從事生產。呂雉則留在家中幫助家計,下田勞作,夫妻二人十分恩愛。婚後數年,呂氏生了一女一子。秦二世元年(前209),劉邦響應陳勝起義,呂氏宗族幾乎全部參加了劉邦的起義隊伍,隨他轉戰南北。公元前205年,劉邦統帥的漢軍自漢中東下,乘項羽在山東作戰,後方空虛,連續作戰打到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得知此信迅速回軍,大敗漢軍。還將劉邦的父親和呂雉扣留當作人質。此後楚漢兩軍在滎陽一帶對戰三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03年九月,楚漢簽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停戰協定以後,項羽才將太公和呂雉送還劉邦。不久,項羽敗滅,劉邦正式稱帝,隨後呂氏也成了皇后,子劉盈冊立為太子,女兒被封為魯元公主嫁與張敕為妻。
這時的呂后已年老色衰,劉邦總是帶著寵愛的戚夫人南征北戰,並十分喜愛戚夫人所生之子劉如意,封10歲的如意為趙王,並還想將他立為太子。但因劉盈被立為太子已有八年之久,如無罪被廢,將大失人心,動搖國家根本。考慮到這一點,劉邦才有所顧慮。公元前192年,淮南王英布叛亂。此時劉邦正生病,決定派太子劉盈領兵去征討。呂后當時替兒子著想:太子帶兵,有功不能增加他的秩位,無功恐怕要影響太子地位,所以新自找劉邦,懇請他不要派太子出征。劉邦十分不悅,只好親自帶兵征討。到第二年消滅英布後回朝,劉邦又重提廢太子的意旨,呂后主來受劉邦敬重的商山四做為太子的門,才令劉邦覺得太子羽翼已豐,現在無須更動了。遂後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呂后早年勤儉持家,又協助劉邦得天下後,由於政治環境不平靜,此叛彼逆,環境險惡,磨鍊出了她那傑出幹練的才能和剛毅的性格。當然,她對於政敵的殘酷無情,心狠手毒,也使滿朝文武震驚和恐懼。
在劉邦得天下後,封幫助劉邦打天下的英雄彭越為梁王,都於山東定陶。後因彭越以生病為由,沒有奉詔征討陳[豕希]而被告成謀反,劉邦將其貶為庶人,併流放到蜀地的青衣(今四川臨邛西南)。彭越來到鄭縣(今陝西華縣),適逢呂后從長安去洛陽路經此地,彭越便向呂后陳述自己的冤情,希望呂后允許他回冒邑老家做一個平民百姓。呂后佯為許諾,將彭越帶回洛陽,誰知呂后卻對劉邦說:「彭越戎馬功高,具有相當號召能力,如萬一彭越復反,豈不是自遺禍患。」劉邦覺得呂后的話很有道理,就將此事交呂后全權處理。呂后即刻威逼彭越舍人誣告他謀反,遷尉王恬開依照呂后的指令把彭越定成夷滅宗族的大罪,就這樣為劉邦汗灑疆場戰功赫赫的彭越,做了六年諸侯王,最後因劉邦、呂后一紙詔書,便含冤而死,而且骨肉被[艹淚]為醢,遍賜諸侯王。由此可見呂后處事的果斷與狠毒。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祖劉邦於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太子劉盈十七歲即帝位,為惠帝。尊呂后為皇太后。五月,劉邦的葬禮剛完,呂后就將戚夫人囚於永巷罰她做苦工。所以,戚夫人時常一邊做工一邊悲歌,呂后聞知大怒,為了不留隱患,她決定斬草除根。她有意要將遠在千里之外的趙王誘回京城,但因御史周昌十分忠心而無法得逞,最後呂后用計才將趙王傳回長安。惠帝劉盈得知趙王來長安處境危險,便率先趕到長安城外東灞,將這位幼弟接到了自己宮中,飲食同居,使得太后一時難以得逞。一天,惠帝晨起出外習射,劉如意國年小不願早起而獨留宮中,呂后鑽此空當,遣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將這個十二歲的趙王鴆殺。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呂后又將戚夫人的四肢砍斷,眼珠挖去,又用一種葯熏耳致聾,給她飲以啞葯使其不能言。呂后為了加快培植呂氏集團勢力,竟然將惠帝親姐魯元公主與趙王張敕所生之女立為帝後,婚後張皇后未生孩子,她又將惠帝另一姬妾所生兒子交由張皇后撫養,並將孩子的生母殺掉。公元前(188),惠帝死後就立張皇后的養子為帝,稱之為少帝,呂后以太后之尊臨朝聽政。但少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小小的年齡不知道利害,說出了「太后殺我母,我大了以後,一定要報仇」,呂后聽後立即把他囚入永巷。後又將他幽殺,立惠帝另一假子常山王劉弘為帝。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她死後才幾天,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自山東發兵,將呂氏集團一網打盡,迎劉邦另一個兒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推薦閱讀:
※呂雉(zhì)-漢高皇后
※呂雉
※呂雉為何想要毒死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劉肥,最後又為何選擇放棄?
※千古毒婦----呂雉
※八王之亂期間,閻纘抬著棺材給晉惠帝講的三個故事